:::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地方信仰與神職人員的文化權力網絡--以高雄苓雅孫氏道士家族為例
書刊名:高雄文獻
作者:康詩瑀蕭督圜
出版日期:2018
卷期:8:1
頁次:頁57-87
主題關鍵詞:高雄道德院正一道孫氏道士家族文化權力網絡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9
  • 點閱點閱:26
期刊論文
1.丁煌(1990)。台南世業道士陳、曾二家初探--以其家世、傳衍及文物散佚為主題略論。道教學探索,3,283-3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振源(20071200)。閩南客家地區的道教儀式:三朝醮個案。民俗曲藝,158,197-2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豐楙(19981100)。臺灣中部紅頭司與客屬聚落的醮儀行事。民俗曲藝,116,143-1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聰輝(20090600)。大人宮翁家族譜與道壇源流考述。臺灣史研究,16(2),205-2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豐楙(20021200)。制度與擴散:戰後臺灣火居道教的兩個宗教面向--以臺灣中部的道壇道士為例。臺灣宗教研究,2(1),109-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梅莉(20120000)。從民國年間漢口的四次登記看地方政府對火居道士的管理。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4,251-2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Lagerwey, John、許麗玲(19960900)。臺灣北部正一派道士譜系。民俗曲藝,103,3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康豹(2006)。神職人員與地方社會。民俗曲藝,153,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康豹(2006)。神職人員與地方社會。民俗曲藝,154,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康詩瑀(20120600)。從寺廟發現歷史--以高雄道德院的創建過程與社會變遷為例。高雄文獻,2(2),24-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康詩瑀(20120900)。從寺廟發現歷史--以高雄道德院的創建過程與社會變遷為例。高雄文獻,2(3),86-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謝宗榮(20081200)。臺灣道教的傳承與道壇生態。宗教大同,7,42-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丁瑾(2003)。民國時期的蘇州道士。檔案與建設,10,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勞格文、許麗玲(19980700)。臺灣北部正一派道士譜系。民俗曲藝,114,83-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Katz, Paul R.(2007)。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Modern China,33(1),72-90。  new window
16.志賀市子(20100000)。地方道教之形成:廣東地區扶鸞結社運動之興起與演變(1838~1953)。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2,231-2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康詩瑀(2013)。戰後道教與都市社會之變遷--以高雄道德院之神職人員及其所參與儀式活動為討論中心(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見川(2003)。張天師之研究:以龍虎山一系為考察中心(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廖和桐(1977)。臺灣道士名鑑。雲林:道德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養正(1993)。中國當代道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麗涼(2012)。弌代天師:張恩溥與臺灣道教。臺北:國史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沈自南(1971)。藝林彙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銘銘(2005)。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澤洪(2000)。步罡踏斗:道教祭禮儀典。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卡(1999)。中國道教基礎知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添福、孫氏族譜修譜委員會(1971)。孫氏族譜。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豐楙、謝聰輝(2001)。台灣齋醮。台北:國立傳藝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黎志添(2005)。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黎志添(2007)。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道觀、道士及科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09)。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鄭志明(2000)。道教文化的精華。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珣、葉春榮(20060000)。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臺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呂錘寬(19940000)。臺灣的道教儀式與音樂。臺北:學藝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錦藻(2000)。清朝續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枝萬(19670000)。台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台灣祈安醮祭習俗研究之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Schipper, Kristofer M.(2002)。中國文化基因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雲五(1968)。明會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Feuchtwang, Stephan、趙旭東(2009)。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杜贊奇、王福明(1994)。文化、權立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Duara, Prasenjit(1998)。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4.卿希泰(1992)。中國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富士(2010)。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Hymes, Robert P.、皮慶生(2007)。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Ahern, Emily Martin(1981)。Chinese Ritual an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李豐楙。臺灣道教發展縱述,http://nrch.culture.t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551007)。一千九百年來第一次,張天師今在高雄,主持奏職典禮,為道士孫番賓度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劉枝萬(1983)。桃園縣中壢市建醮祭典。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俞正燮(1968)。張天師舊事。癸巳存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秉結(2005)。澳門的道教科儀。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Schipper, Kristofer M.(1981)。功都の職能の關する二、三の考察。道教の総合的研究。東京:圖書刊行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枝萬、馮佐哲(1992)。臺灣的道教。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小柳司氣太(1934)。諸真宗派總簿。白雲觀志。東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淺野春二(1994)。道士と道士團--現代臺灣南部の事例から。道教文化への展望。東京:平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酒井忠夫(1992)。中國臺灣史上よりた臺灣の道教。台湾の宗教と中国文化。東京:風響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Schipper, Kristofer M.(2000)。Taoism: The Story of the Way。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Chicago: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