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複合式語言及難解的棋局:晚清時際的「群」/「群學」和「社會」/「社會學」
書刊名:東亞觀念史集刊
作者:韓承樺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an, Cheng-hua
出版日期:2017
卷期:13
頁次:頁335+337-383
主題關鍵詞:群學社會社會學新名詞複合式語言QunQunxueShehuiShehuixueNeologismsCompound langua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66
  • 點閱點閱:24
期刊論文
1.潘光哲(20131200)。「殖民地」的概念史:從「新名詞」到「關鍵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2,55-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克武(20140900)。何謂天演?嚴復「天演之學」的內涵與意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5,129-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承紅磊(20141200)。康有為與「社會」一詞的再使用。東亞觀念史集刊,7,299-3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國之新民(1902)。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新民叢報,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宋學勤(2007)。梁啟超與社會學。史學月刊,2007(12),95-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宮永孝(2005)。社会学伝来考—幕末‧明治の社会学。社会志林,52(3),190-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梁啟超(1902)。問答。新民叢報,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遠東過渡客(1902)。新名詞之雜貨店。杭州白話報,1902(2),17-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汎森(20130600)。「主義時代」的來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一個關鍵發展。東亞觀念史集刊,4,3-7+9-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克武、韓承樺(2013)。晚清社會學的翻譯及其影響:以嚴復與章炳麟的譯作為例。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111-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韓承樺(2017)。當「社會」變為一門「知識」:近代中國社會學的形成及發展(1890-1949)(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岸本能武太、章太炎(1902)。社會學。上海:廣智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齋藤毅(2005)。明治のことば:文明開化と日本語。東京:講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沈國威(2011)。新爾雅:附解題索引。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柳父章(1982)。翻訳語成立事情。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梁啟超(1936)。飲冰室合集.文集。上海: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汎森(2008)。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沈國威(2010)。近代中日詞匯交流研究:漢字新詞的創制、容受與共享。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灝(2004)。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章清(2014)。清季民國時期的「思想界」--新型傳播媒介的浮現與讀書人新的生活形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Seligman, Adam B.(1992)。The Idea of Civil Society。New York:The Free Press。  new window
11.王汎森(2014)。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臺北:允晨文化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師渠(1992)。國粹、國學、國魂--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遵憲、陳錚(2005)。黃遵憲全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康有為、湯志鈞(1981)。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寶良(2011)。中國的社與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姚純安(2006)。社會學在近代中國的進程(1895-1919)。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Ross, Dorothy(1991)。The Origins of American Social Scie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8.康有為、姜義華、張榮華(2007)。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鄭師渠(1997)。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章太炎、馬勇(2003)。章太炎書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師培(1997)。劉師培全集。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坂崎斌(1966)。譯書彙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大久保利謙(1988)。日本近代史学の成立。東京:吉川弘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山下重一(1983)。スペンサーと日本近代。東京:御茶の水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天根(2009)。群學探索與嚴復對近代社會理念的建構。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川合隆男(2003)。近代日本社会学の展開:学問運動としての社会学の制度化。東京:恆星社厚生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孝悌(1994)。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民報報館(2006)。民報。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孟元老(1934)。東京夢華錄。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韋政通(1969)。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清議報報館(1991)。清議報。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梁啟超(1936)。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上海: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章念馳、潘文奎(2014)。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黃遵憲(2010)。日本雜事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熊公哲(2010)。荀子今註今釋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韓承樺(2013)。審重咨學:嚴復翻譯《群學肄言》之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Figes, Orlando Guy、Kolonitski, Boris I.(1999)。Interpreting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he Language and Symbols of 1917。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9.Howland, Douglas R.(2002)。Translating the West: Language and Political Reason in Nineteenth-Century Japan。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new window
40.Hundert, Edward G.(1994)。The Enlightenment's Fable: Bernard Mandeville and the Discovery of Socie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1.Spira, Ivo. A.(2015)。Conceptual History of Chinese-Isms: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1895-1925。Brill。  new window
42.譚嗣同(1977)。譚嗣同全集。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嚴復、王栻(1986)。嚴復集:書信。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劉禾、宋偉杰(2002)。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Ch'en, Edward T.、宋家復(2014)。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徐松、陳援庵(1957)。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041030)。論國語統一之關係及統一之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古城貞吉(1987)。論社會。時務報。台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晴佳(2009)。中國近代「新史學」的日本背景--清末的「史界革命」和日本的「文明史學」。東亞知識人對近代性的思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08)。教育汎論。遊學譯編。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68)。上海競業旬報簡章。二十世紀之支那、洞庭波、漢幟。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68)。勞心與勞力。湖北學生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68)。智群百話報廣告。江蘇。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68)。國學社已刊書目廣告。江蘇。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68)。論日本近時政黨與政府之衝突。浙江潮。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68)。學生之競爭。湖北學生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68)。雜錄:教育。浙江潮。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古城貞吉(1987)。論社會續。時務報。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山田邦彥(2008)。學校行政法論。遊學譯編。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川合隆男(2008)。付:解題近代日本社会学史叢書第1期 草創期(幕末-明治初年)、生成期(明治10年代-30年代)のこと。海外活動之日本人。東京:龍溪書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木村直惠、顧長江(2013)。「社會」概念翻譯始末--明治日本的社會概念與社會想像。亞洲概念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汎森(20160300)。如果把概念想像成一個結構:晚清以來的「複合性思維」。思想史--專號:五四新文化運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金觀濤、劉青峰(2008)。從「群」到「社會」、「社會主義」—中國近代公共領域變遷的思想史研究。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Vogelsang, Kai、朱聯璧(2013)。中國「社會」:一個擾人概念的歷史。亞洲概念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禹仲(2015)。近代早期歐洲思想史中的曼德維爾。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師培(2008)。破壞社會論。劉申叔遺書補遺。揚州:廣陵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韓承樺(2014)。從翻譯到編寫教科書:近代中國心理傾向社會學知識的引介與生產(1902-1935)。近代中國的知識生產與文化政治:以教科書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壯遊(1968)。國民新靈魂。江蘇。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沼胡(1968)。教育私議。江蘇。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侯生(1968)。哲學概論。江蘇。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孫林(1970)。斯拉夫人種與條頓人種之競爭。浙江潮。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酙癸(1970)。新名詞釋義。浙江潮。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普澄(1968)。衛生學概論。江蘇。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Koselleck, Reinhart、Tribe, Keith(2004)。Begriffsgeschichte and Social History。Futures Past: On the Semantics of Historical Tim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8.Baker, Keith Michael(1994)。Enlightenment and the Institution of Society: Notes for a Conceptual History。Main Trends in Cultural History: Ten Essays。Rodopi。  new window
29.Tian, Hailong(2014)。Differing Translations, Contested Meanings: A Motor for the 1911 Revolution in China?。A Global Conceptual History of Asia: 1860-1940。London:Pickering & Chatto。  new window
30.中島半次郎(2008)。論學校對家庭與社會之關係(譯日本中島半次郎教育學講義)。遊學譯編。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民友社(2008)。武備教育。遊學譯編。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