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探討《莊子.齊物論》中「物化」觀念之形成
書刊名:問學集
作者:廖怡嘉
出版日期:2009
卷期:16
頁次:頁262-271
主題關鍵詞:莊子物化齊物莊周夢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
  • 點閱點閱:293
本文討論《莊子‧齊物論》中「物化」的觀念,以「覺一夢一大覺」為主要無構,運用辨證的方法,展開逐步工夫修養的實際內容,透過從「超越的區分」到「辯證的融合」,逐步超越,逐步化解,隨說隨掃,種種歷程相及其所達至之境界描述,透顯出即境界即工夫之圓融義。 所謂的與物同化,乃是同化於道,由道開顯萬物的存在價值,若是不明究理的物化,則是鄉愿,只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的層次,要達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的至人、真人、神人的境界,必須要通過致虛守靜、心齋坐忘等工夫而超凡脫俗,然而在心靈境界之高度提升後,還需要回歸人間,不該自以為高,貶抑輕視他者,而自絕於物外。 因此,真正的物化是要在自我提升後,自覺地回歸人群、回到日常生活當中,體現日用尋常即是道,並且能夠隨波逐流地與世俗處。
期刊論文
1.陳德和(200507)。《莊子•齊物論》的終極義諦及其奇詭書寫。文學新鑰,3,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牟宗三、盧雪崑(200301)。《莊子• 齊物論》演講錄。鵝湖月刊,33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瑞全(20070400)。道家哲學型態之釐定:境界型態及所涵之哲學意義。鵝湖,32(10)=382,17-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祖漢(20041200)。齊物論的言說方式。鵝湖,30(6)=354,5-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郭象、成玄英、陸德明、郭慶藩、王孝魚(1993)。莊子集釋。臺北市: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牟宗三(1983)。玄理系統之性格--縱貫橫講。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牟宗三(1983)。第七講:「道之『作用的表象』」。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