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莊子哲學詮釋的轉折──從先秦到隋唐階段
作者:周雅清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莊耀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莊子外雜篇郭象成玄英詮釋學齊物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2
  本論文以「莊子哲學詮釋的轉折――從先秦到隋唐階段」為題,對比展開《莊子》、郭注、成疏的理論內容與體系架構。
  首先,在莊子哲學(以內七篇為代表)的建構上,莊子所關懷的問題,是生命如何得以「不與物遷」、得以「外不蕩」(〈德充符〉)、得以正、得以定、得以止,所謂:「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德充符〉)、「唯止能止眾止」(〈德充符〉)、「無事而生定」(〈大宗師〉)是也。因此,莊子特別重視反省虛妄的、貞定不住的成心;重視「心齋」、「坐忘」等祛除執著、超越封限的工夫;重視高明博厚、虛靈飄逸的逍遙境界。凡此,都一一顯示,莊子哲學乃是一套圍繞著生命的問題,而展開的實踐的學問。這套學問,以反省存在的困境為進路;以指點的、批判的、詭譎的表述方式,闡釋其中所蘊涵的思想主題,包括:旨在「翻成心為常心」的「齊物論」、翻成心的「心齋、坐忘」等工夫、工夫修養所達到的逍遙境界、虛而待物的處世智慧、以及順物自然的外王理想。
  有別於莊子哲學開展的重點,以及表述的方式,外雜篇部分篇章的內容,或者轉向建構客觀層面的思想,或者運用思辨的方式,逕行詮釋莊子的重要論題。前者表現在,氣化思想的引進、儒法治術的援用、與「道」觀念的擴展上;而後者則是表現在以知解的進路,談論「齊萬物」義理。
  有別於莊子哲學乃是一套圍繞著生命的問題,而展開的實踐的學問,郭象《莊子注》則是一套圍繞著政治的問題,而思辨地擘畫出來的外王的藍圖。這一義理關懷重心的殊異,即決定了《莊子》與《莊子注》,必然呈現出不同的思想面貌。在郭象的心目中,理想的外王藍圖,乃是:萬物都可以自然而然地生成,故謂之「自生」;都可以如其自己地變化,故謂之「獨化」。百姓都可以自盡其極、遂其自然,故謂之「適性」;都可以事稱其能、才符其分,故謂之「當分」;都可以得其所待,當體自足,故謂之「逍遙」;都可以各是其所是、各然其所然、各信其偏見、各師其成心,故謂之「齊物」。由此觀之,郭象重要論題的提出、以及這些論題的開展,不過是為了從不同的角度,展示道化政治之圓境而已。
  有別於郭象《莊子注》對外王的關懷,成玄英《莊子注疏》則是強調心性修養,這一義理方向的轉折,可以說是回歸到莊子重視生命、重視精神修養的生命哲學上。雖是如此,成玄英對於《莊子》的義理,也作出了創造性地發展,這表現在:其一,吸收佛教教義,以「彼此是非,相因而有,推求分析,舉體皆空」(〈齊物論〉疏)的性空思想,闡明成心造作乃是虛假不實、待奪不定。再以「體夫彼此俱空,是非兩幻」(〈齊物論〉疏)的體空修養,加強論證無為、忘遣、虛靜等道家傳統工夫的必然性與可行性。其二,以「有無在心,不在乎境」(〈則陽〉疏)、「境之異同在心之靜亂耳」(〈天地〉疏)的創見,將體道的工夫收攝在修心之上,所謂:「為道之要,要在忘心」、「反照心源,洞見道境」(〈逍遙遊〉疏)、「虛其心室,乃照真源」(〈人間世〉疏)、「保恬淡一心,處中和妙道」(〈在宥〉疏)……,據此建構起一套比《莊子》更完整、又更精彩的心性修養理論。
一、莊子、郭象、成玄英的著作
莊周《莊子》,1972.5,臺北:藝文(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冊3、冊4《南華真經注疏》 據清光緒十年刊古逸叢書本景印)
郭象《莊子注》,1972.5,臺北:藝文(《南華真經注疏》本)
成玄英《莊子注疏》,1972.5,臺北:藝文(《南華真經注疏》本)
郭象《論語體略》,1974.12,臺北:文海(據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冊3)
蒙文通輯校成玄英《老子義疏》,1974.3,臺北:廣文

二、古籍(按四部、成書先後排列)

《尚書》,1997.8,臺北:藝文(《十三經注疏》冊1)
《爾雅》,1997.8,臺北:藝文(《十三經注疏》冊8)
戴聖《禮記》,1997.8,臺北:藝文(《十三經注疏》冊5)
趙岐《孟子注》,1997.8,臺北:藝文(《十三經注疏》冊8)
陸德明《經典釋文》,1986.3,臺北:商務(《四庫全書》冊182)
黃華珍編校《日藏宋本莊子音義》,1996.9,上海:上海古籍(據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所藏宋刻本景印)
朱熹《四書集註》,1991.3再版,臺北:學海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1983.9,臺北:漢京
班固《漢書》,2002.11,北京:中華
房玄齡等《晉書》,2003.6,北京:中華
歐陽修《新唐書》,2003.7,北京:中華

黎翔鳳《管子校注》,2004.6,北京:中華
楊家駱主編《晏子春秋集釋》,1977.3再版,臺北:鼎文
紀昀校訂《老子道德經》,1997.10再版,臺北:文史哲(武英殿聚珍版)
楊伯峻《列子集釋》,1997.10,北京:中華
王先謙《荀子集解》,1993.9,臺北:華正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1997.1,北京:中華
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1992.12,北京:中華
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1994.8,北京:中華
劉卲《人物志》,1986.3,臺北:商務(《四庫全書》冊848)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1992.12,臺北:華正
李昉《太平御覽》,1959.1,臺北:新興
王欽若《冊府元龜》,1984.10,臺北:大化
王孝魚點校《二程集》,2004.2二版,北京:中華
朱熹《朱文公文集》,1979.11,臺北:商務(四部叢刊正編冊53)
林希逸《南華真經口義》,1972.5,臺北:藝文(《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冊7、冊8)
釋性《南華發覆》,1974.12,臺北:藝文(《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冊5)
李贄《莊子解》,1974.12,臺北:藝文(《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冊18)
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1978.12,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冊58)
憨山《莊子內篇註》,1973.6,臺北:新文豐
歸有光、文震孟《南華真經評註》,1974.12,臺北:藝文(《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冊19)
方以智《藥地炮莊》,1972.5,臺北:藝文(《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冊17)
王夫之《莊子解》,1998.11,長沙:嶽麓書社(《船山全書》冊13)
王夫之《莊子通》,1998.11,長沙:嶽麓書社(《船山全書》冊13)
林雲銘《莊子因》,1972.5,臺北:藝文(《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冊18)
宣穎《南華經解》,1974.12,臺北:藝文(《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冊32)
胡文英《莊子獨見》,1972.5,臺北:藝文(《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冊21)
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1974.12,臺北:藝文(《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冊37)
郭慶藩《莊子集釋》,1993.3,臺北:萬卷樓
王先謙《莊子集解》,1999.12,北京:中華

陳伯君《阮籍集校注》,2004.6,北京:中華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1978.5,臺北:河洛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1996.8,上海:上海古籍
劉勰《文心雕龍》,1968.6,臺北:商務
羅聯添《韓愈古文校注彙輯》,2003.6,臺北:國立編譯館
蘇軾《蘇東坡全集》,1964.1,臺北:世界
鍾哲點校《陸九淵集》,1980.1,北京:中華
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1985.11,北京:中華
佛典
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1983.1,臺北:新文豐(《大藏經》冊2)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1983.1,臺北:新文豐(《大藏經》冊9)
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1983.1,臺北:新文豐(《大藏經》冊14)
湯用彤校注《高僧傳》,1997.10,北京:中華
蘊聞編輯《大慧普覺禪師語錄》,1983.1,臺北:新文豐(《大藏經》冊47)
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2002.8,北京:中華

三、專著(按年代遞減排列;相同出版年月者,則按姓氏筆劃少多排列)
崔珍皙《成玄英《莊子疏》研究》,2010.11,成都:巴蜀
鄧聯合《逍遙遊釋論――莊子的哲學精神及其多元流變》,2010.11,北京:北京大學
羅中樞《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認識論研究》,2010.10,成都:巴蜀書社
盧桂珍《境界‧思維‧語言――魏晉玄理研究》,2010.7,臺北:臺灣大學
楊立華《郭象莊子注研究》,2010.2,北京:北京大學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增訂版,2009.12,北京:三聯
張松輝《莊子研究》,2009.12,北京:人民
王威威《莊子學派的思想演變與百家爭鳴》,2009.11,北京:人民
李振綱《生命的哲學――莊子文本的另一種解讀》,2009.11,北京:中華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第三版,2009.11,北京:北京大學
劉坤生《莊子九章》,2009.7,上海:上海古籍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2009.3,北京:商務
章太炎《太炎文錄初編》,2008.12,臺中:文听閣圖書(《民國文集叢刊》第一編冊79)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2008.12,新竹:清華大學new window
方勇《莊子學史》第一、二、三冊,2008.10,北京:人民
姚曼波《莊子探奧》,2008.10,北京:人民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2008.10,臺北:學生new window
王志楣《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釋》,2008.9,臺北:里仁
方勇《莊學史略》,2008.9,成都:巴蜀
陳鼓應《老莊新論》修訂版,2008.5,北京:商務new window
王叔岷《莊學管闚》,2007.8,北京:中華
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修訂版,2007.8,北京:三聯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2007.7,北京:中華
王樹人、李明珠《感悟莊子――象思維視野下的莊子》,2006.12,南京:江蘇人民
湯一介《魏晉玄學論講義》,2006.12,廈門:鷺江
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2006.10,北京:北京大學
王曉毅《郭象評傳》,2006.8,南京:南京大學
強昱《成玄英評傳》,2006.6,南京:南京大學
韓林合《虛己以遊世――莊子哲學研究》,2006.1,北京:北京大學
彭啟福《理解之思――詮釋學初論》,2005.10,合肥:安徽人民
羅安憲《虛靜與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2005.9,北京:人民
徐克謙《莊子哲學新探――道‧言‧自由與美》,2005.8,北京:中華
王樹人《回歸原創之思――“象思維”視野下的中國智慧》,2005.5,南京:江蘇人民
李剛《重玄之道開啟眾妙之門――道教哲學論稿》,2005.4,成都:巴蜀書社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2005.1,臺北:里仁new window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2004.12,北京:北京大學
強昱《知止與照曠――莊學通幽》,2004.10,北京:宗教文化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2004.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陸建華等《道家與中國哲學》魏晉南北朝卷,2004.6,北京:人民
張成權《道家與中國哲學》隋唐五代卷,2004.6,北京:人民
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2004.5,北京:人民
胡道靜主編《十家論莊》,2004.4,上海:上海人民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2004.4,臺北:聯經new window
龔群《生命與實踐理性――詮釋學的倫理學向度》,2004.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王博《莊子哲學》,2004.3,北京:北京大學
陳少明《齊物論及其影響》,2004.2,北京:北京大學
吳怡《逍遙的莊子》,2004.1二版,臺北:三民
涂光社《莊子範疇心解》,2003.1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2003.12,上海:上海書店
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2003.11,上海:上海人民
許建良《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2003.11,北京:人民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哲學史》,2003.10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
潘德榮《文字‧詮釋‧傳統――中國詮釋傳統的現代轉化》,2003.10,上海:上海譯文
熊鐵基等《中國莊學史》,2003.10,長沙:湖南人民
王曉毅《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形成》,2003.9,北京:中華
周雅清《成玄英思想研究》,2003.9,臺北:新文豐new window
康中乾《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2003.5,北京:人民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2003.4全集校訂版,臺北:聯經
牟宗三《理則學》,2003.4全集校訂版,臺北:聯經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2003.4全集校訂版,臺北:聯經
李大華、李剛、何建明《隋唐道家與道教》上冊、下冊,2003.4,廣州:廣東人民
李建中、高華平《玄學與魏晉社會》,2003.1,石家莊:河北人民
王葆玹《老莊學新探》,2002.5,上海:上海文化
強昱《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2002.5,上海:上海文化
鍾泰《莊子發微》,2002.4,上海:上海古籍
章啟群《意義的本體論――哲學詮釋學》,2002.3,上海:上海譯文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2002.3,臺北:中研院文哲所new window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2002.1,石家庄:河北教育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2001.11,石家莊:河北教育
李錦全、曹智頻《莊子與中國文化》,2001.10,貴陽:貴州人民
任繼愈編《中國道教史》增訂版,2001.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2001.9,北京:人民new window
龔鵬程《唐代思潮》上冊、下冊,2001.6,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孫振青《形而上學》,2001.1,臺北:洪葉
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2000.9,高雄:麗文
劉仲容等《西洋哲學史》,2000.8,臺北:空中大學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增訂本,2000.7,北京:北京大學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2000.6,臺北:文津new window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2000.4,臺北:三民
顏世安《莊子評傳》,1999.12,南京:南京大學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1999.8,臺北:五南
王叔岷《莊子校詮》上冊、中冊、下冊,1999.6三版,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1999.5再版,臺北:東大
黃華珍《莊子音義研究》,1999.4,北京:中華
湯一介《郭象》,1999.1,臺北:東大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卷、中卷,1998.12,北京:人民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1998.10,香港:中華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1998.6,臺北:文津
譚宇權《莊子哲學評論》,1998.6,臺北:文津
余敦康《中國哲學論集》,1998.3,瀋陽:遼寧大學
莊耀郎《郭象玄學》,1998.3,臺北:里仁new window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1998.3,臺北:明文
王德有《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1998.1,北京:人民
盧國龍《道教哲學》,1998.1,北京:華夏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冊一、冊二,1997.10九版,臺北:三民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1997.9,臺北:文津
汪國棟《莊子評傳――南華夢覺話逍遙》,1997.8,廣西:廣西教育
崔大華《莊學研究》,1997.5,北京:人民
杜保瑞《莊周夢蝶――莊子新說》,1997.4,北京:華文
盧雪崑整理,牟宗三主講《四因說演講錄》,1997.3,臺北:鵝湖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一〜四卷,1996.12,成都:四川人民
崔宜明《生存與智慧──莊子哲學的現代闡釋》,1996.12,上海:上海人民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1996.8十四版,臺北:三民
盧國龍《郭象評傳》,1996.8,柳州:廣西教育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1995.11四版,臺北:三民
容肇祖等《魏晉思想》甲編、乙編,1995.8,臺北:里仁
錢穆《中國思想史》,1995.8,臺北:學生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1995.3,臺北:學生
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1993.11,臺北:文津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1993.10,臺北:文史哲new window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1993.10二版,臺北:東大new window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實的殊途與同歸》,1993.8,北京:人民中國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1993.7,臺北:學生new window
張默生《莊子新釋》,1993.6,臺北:天工
王叔岷《郭象莊子注校記》,1993.3,臺北:中研院史語所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1993.2修訂八版,臺北:學生
胡楚生《老莊研究》,1992.10,臺北:學生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1992.4,台北:文津new window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編》,1992.1,臺北:東大new window
錢穆《莊老通辨》,1991.12,臺北:東大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1991.9,臺北:文津
傅武光《孔孟老莊思想的平等精神》,1990.3,臺北:文津
許抗生等《魏晉玄學史》,1989.7,西安:陜西師大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卷,1988.4,北京:人民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1988.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1987.10,北京:中華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1987.3,臺北:谷風
沈清松《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1987.1,臺北:牛頓new window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弌》,1986.10全集校訂版,臺北:學生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弍》,1986.10全集校訂版,臺北:學生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1986.9全集校訂版,臺北:學生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1986.6,臺北:東大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1986.6,臺北:東大
劉光義《莊學蠡測》,1986.5,臺北:學生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1986.2再版,臺北:學生new window
錢穆《莊子纂箋》,1985.11,臺北:三民
牟宗三《圓善論》,1985.7,臺北:學生
余英時《自由與平等》,1984.1,臺中:漢新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卷,1983.10,北京:人民
張恆壽《莊子新探》,1983.9,湖北:人民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1983.4,北京:中華
林聰舜《向郭莊學之研究》,1981.12,臺北:文史哲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1980.10,臺北:學生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1979.12,臺北:聯經
張成秋《莊子篇目考》,1971.7,臺北:中華
章太炎《齊物論釋定本》,1970.10,臺北:廣文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1969.1,臺北:商務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1966.2,臺北:學生new window
嚴靈峰《老列莊三子知見書目》,1965.10,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四、譯本
(瑞士)Jean Francois Billeter原著,宋剛譯《莊子四講》,2009.4,北京:中華
(德)Martin Heidergger原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修訂譯本,2006.4三版,北京:三聯
(德)Hans-Georg Gadamer原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2004.7,上海:上海譯文
(德)Hans-Georg Gadamer原著,夏鎮平、宋建平譯《哲學解釋學》,2004.7,上海:上海譯文
(美)Robert E. Allinson原著,周熾成譯《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2004.7,南京:江蘇人民
(古希臘)Aristotle原著,苗力田譯《形而上學》,2003.12,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德)Immanuel Kant原著,牟宗三譯註《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上冊、下冊,2003.4全集校訂版,臺北:聯經
(德)Martin Heidegger原著,孫周興譯《路標》,2000.11,北京:商務
(德)Karl-Otto Apel原著,孫周興、陸興華譯《哲學的改造》,1994.2,上海:上海譯文
(美)Palmer原著,嚴平譯《詮釋學》,1992.5,臺北:桂冠

五、(會議)論文集
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2輯,2007.1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五輯,2004.11,臺北:里仁
洪漢鼎主編《中國詮釋學》第一輯,2003.10,濟南:山東人民
劉小楓、陳少明主編《經典與解釋的張力》,2003.10,上海:上海三聯
李明輝主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2003.7,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2002.12,臺北:里仁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2002.6,北京:三聯
胡軍、孫尚揚主編《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2001.12,北京:北京大學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輯,2001.10,臺北:文津
中國蒙城莊子學會編《國際莊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2000.11,合肥:安徽文藝
鄭志明編《道教文化的精華》,2000.7,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1997.9,臺北:文津
李明輝主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1996.12,臺北:文津
六、期刊論文(按論文刊登地區劃分)
臺灣地區
馬耘〈莊子哲學「天」、「造物者」觀念辨析〉,2009.9,《哲學與文化》第424期
吳建明〈莊子道論之義理性格探究〉,2009.6,《宗教哲學》第48期new window
王小滕〈莊子「一」之哲理析論〉,2009.1,《東華人文學報》第14期new window
林明照〈《莊子》論處世的兩難困境與因應之道〉,2007.12,《東華漢學》第6期new window
林文彬〈郭象足性逍遙的聖人說試析〉,2007.12,《興大中文學報》第22期new window
戴璉璋〈玄思與詭辭――魏晉玄學契會先秦道家的關鍵〉,2007.12,《國文學報》第42期new window
沈清松〈中國哲學文本與意象的運動――以《莊子‧齊物論》為例〉,2007.11,《哲學與文化》第402期new window
吳建明〈莊子「命」論之生死觀解析〉,2007.3,《揭諦》第12期new window
蔡忠道〈《莊子》處世思想析探〉,2007.1,《人文研究期刊》第2期new window
蕭裕民〈從澄清誤解的角度談《莊子》思想〉,2006.12,《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0期new window
蕭裕民〈由心往道而應世間――論《莊子》思想之基本架構〉,2006.12,《中山人文學報》第23期new window
杜保瑞〈莊子齊物論的命題解析與理論架構〉,2006.7,《哲學與文化》第386期new window
蔡振豐〈對反或連續:王弼與郭象思想的爭議〉,2006.6,《臺大中文學報》第24期new window
李耀南〈論郭象玄學中的自生、性分和逍遙〉,2006.5,《鵝湖月刊》第371期new window
蕭裕民〈莊子內外雜篇新論――從思想的一致性來觀察〉,2006.3,《興大人文學報》第36期new window
周雅清〈齊物論詮釋及其疑義辨析〉,2005.9,《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秋季號)new window
周雅清〈《莊子‧齊物論》與向郭注的義理殊異辨析〉,2005.6,《鵝湖學誌》第34期
謝明陽〈齊物論「成心」舊注詮評〉,2005.5,《東華漢學》第3期
劉笑敢〈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為例〉,2005.3,《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
楊祖漢〈齊物論的言說方式〉,2004.12,《鵝湖月刊》第354期new window
陳政揚〈莊子的治道觀〉,2004.6,《高雄師大學報》第16期new window
趙衛民〈莊子的風神――齊物論新探〉,2003.7,《中文學報》第8期new window
唐端正〈郭注〈齊物論〉糾謬――論天籟、真宰、道樞、環中、天鈞、兩行〉,2002.8,《鵝湖月刊》第326期
盧桂珍〈郭象玄學中涵藏的論證模式――以「待而非待」、「為而非為」的分析為主〉,2002.6,《哲學與文化》第337期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一)~(十五),2002.1~2003.2,《鵝湖月刊》第319-332期
劉笑敢〈儒家不能以道家為忌――試論牟宗三“以道釋儒”之詮釋學意義〉,2001.11,《人文學報》第24期new window
鄭宗義〈論牟宗三先生的經典詮釋觀――以先秦道家為例〉,2001.11,《人文學報》第24期new window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對戰國諸家子學的批判〉,2001.7,《東海中文學報》第13期new window
王金凌〈《莊子‧齊物論》釋義〉,2000.7,《輔仁國文學報》第16期new window
吳冠宏〈莊子與郭象「無情說」之比較――以《莊子》「莊惠有情無情之辯」及其郭注為討論核心〉,2000.7,《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中「氣」與「陰陽」觀念之發展〉,2000.3,《暨大學報》第4卷第1期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中老莊思想之融合〉,1999.7,《靜宜人文學報》第11期new window
莊耀郎〈郭象《莊子注》的方法論〉,1999.3,《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new window
賴錫三〈莊子工夫實踐的歷程與超形上學的證悟――以齊物論為核心而展開〉,1998.6,《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7卷第1期
賴錫三〈「境界形上學」的繼承、釐清和批判與道家式存有論的提出〉,1997.12,《鵝湖月刊》第270期new window
賴錫三〈莊子對形上學思考的批判與超形上學進路的指點〉,1997.7,《文明探索》第10卷
曾春海〈對郭象人生論的考察〉,1997.5,《哲學與文化》第276期new window
謝大寧筆記,牟宗三主講〈齊物論釋〉(上)、(中)、(下),1994.7、1994.8、1994.10,《鵝湖月刊》第229、230、232期
龔鵬程〈成玄英《莊子疏》探論〉,1991.7,《鵝湖月刊》第193期new window
林聰舜〈論莊子的「小大之辯」與「齊物」及其關係〉,1987.12,《漢學研究》總10期new window
傅斯年〈誰是「齊物論」之作者〉,1936.1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4分new window

大陸地區
楊祖漢〈比較牟宗三先生對天台圓教及郭象玄學的詮釋〉,2010.3,《新亞學報》第28卷new window
王江松〈論郭象的自性逍遙觀〉,2006.5,《哲學研究》2006年第5期
康中乾〈對向、郭《莊子注》疑案的一種判定〉,2006.1,《中國哲學》2006年第1期
王曉毅〈郭象命運論及其意義〉,2005.11,《文史哲》總291期
李耀南〈難《莊子序》非郭象所作說――兼與王曉毅和黃聖平二位先生商兌〉,2005.5,《中國哲學史》第50期
李大華〈自由、自然與境界――論成玄英的《莊子疏》〉,2003.8,《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3期(總43期)
黃聖平〈所謂《莊子》郭象《序》作者辨正〉,2003.5,《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2期(總42期)
潘德榮〈詮釋的創造性與創造的詮釋學〉,2002.8,《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3期(總39期)
劉笑敢〈經典詮釋與體系建構――中國哲學詮釋傳統的成熟與特點芻議〉,2002.5,《中國哲學》2002年第5期
王曉毅〈郭象歷史哲學發微〉,2002.3,《文史哲》2002年第2期(總269期)
景海峰〈中國哲學的詮釋學境遇及其維度〉,2002.3,《中國哲學》2002年第3期
李剛〈成玄英的人生哲學評說〉,2001.1,《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12期
徐克謙〈論作為道路與方法的莊子之道〉,2000.11,《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4期(總32期)
李耀南〈從人生論視角看郭象玄學體系〉,2000.3,《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總247)
潘德榮、彭啟福〈當代詮釋學中的間距概念〉,1994.8,《哲學研究》1994年第8期
陳 來〈不可知論與魏晉哲學的中間路線――郭象哲學思想述評〉,1984.1,《中國哲學》第11輯
王利器〈《莊子》郭象序的真偽問題〉,1978.9,《哲學研究》1978年第9期
楊明照〈郭象莊子注是否竊自向秀檢討〉,1940.12,《燕京學報》第28期
壽普暄〈由經典釋文試探莊子古本〉,1940.12,《燕京學報》第28期

七、學位論文
余姒倩《郭象莊子注的思想體系》,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2010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魏冬《成玄英莊學思想管窺》,陜西師大中國哲學研究所2005年碩士論文
邱茂波《從「內聖外王」論莊子哲學及其重要詮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2003年博士論文
蔣淑珍《成玄英與郭象對《莊子‧逍遙遊》詮釋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2001年碩士論文
鍾竹連《郭象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0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張碧芬《莊子與郭象莊子注人生哲學之比較》,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1995年碩士論文
李春蕙《莊子思想詮釋的分際》,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3年碩士論文
李玲珠《魏晉「自生」概念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2年碩士論文
黃漢青《莊子內篇與外雜篇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92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