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莊子》語言思維研究
作者:劉原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uan-Chih Liu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康義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莊子語言思維道不可言言無言得意忘言言不盡意Jueng-dzway of languagedao can''t be speakdaoistda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0
中文摘要
莊子作為先秦道家的代表,其語言思維是從屬於「道」的。他將「道」視為萬物的根源和現實世界的價值體系的本根,並以此為基礎,探討人和社會,以及自然的關係。莊子對於語言的態度,不是進行孤立的靜態描述,而是從探討道與言的關係出發,提出一系列有關語言的功能與運用問題的命題。
莊子說:「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可形乎!道不當名。」對於道的不可稱述,莊子又說:「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大道是不可名稱的,「道」講出來就不是道。莊子又說:「知道易,勿言難」,知到容易,不說出來困難。「道」既然非說不可,於是,莊子創造了一種「言無言」的言道方式,也就是因任物理本然而立言,則言雖出自我口,卻等於非我所言。這也就是「非言非默」,沒有說什麼,卻又不是什麼都沒有說,也就是「不言之言」。「藉外論之」就是莊子對於「不道之道」的言說方式。所謂「藉外論之」就是藉此以言彼,而不論是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不論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都在「藉外」之列。莊子「藉外論之」的言道方式可概括為四:「以三言寓意言道」、「以不言之言言道」、「以體悟之境言道」、「以知性推理言道」。
莊子說:「名者,實之賓也」、「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揭示了語言的約定俗成性,指出了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就是在提醒世人要避免落入「言荃」,也就是語言的牢靠之中。莊子對於語言的表達困境,提出「言不盡意」論;而對於彌補或超越語言的表達困境的方法,他則主張「得意忘言」說。「忘言」就是要除去一切的言說行為,以進入「無言」之境。從「道不可言」的語言思維問題,到「不道之道」的言說超越方式,再到「得意而忘言」的語言思維模式,莊子將生命存在融進自然之中的感受具體到語言問題上,便是實現了「即言即道」的超越精神,從而獲得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ABSTRACT
Jueng-dz is the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 of Daoist in pre-Chien era. His way of language is based on “ Dao”. He regarded “Dao” as the source of being and the root of system of values of the real world. By this foundation, he further explored the connection among human beings, society and nature. Jueng-dz’s attitude toward language is not just the simple description of still state, but from explor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ao and speech,he proposed a series of related concepts o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and how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it .
“ Dao couldn’t be described. If it was described, it didn’t name dao”, Jueng-dz said. He also said, “ the ultimate dao couldn’t name, and the true argument couldn’t speak.” However, if dao doesn’t be speak, it can’t be grasped. For solving the difficulty between dao and speech, Jueng-dz created a kind of way of “ speech which seemed not to speak.” The way is a kind of one which speak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dao absolutely.” Namely, it is the way without any subjective prejudice. “Describing or expressing dao by orthers “ is the way of speech which Jueng-dz expressed “ dao couldn’t be spoken or described.” The way which Jueng-dz expressed dao by others can be summarized four points: “ to speak or express dao by three kinds of languages”, “ to speak or express dao by the speech which seems not to speak” , “to speak or express dao by the realm of realization”, and “ to speak or express dao by deducing from reason.”
Although Jueng-dz created a kind of “speech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dao”, after all, it was still a kind of language. Language always can’t describe or express dao entirely. This is Jueng-dz’s theory of “language can’t describe the meaning of dao entirely.” Jueng-dz perceived the problem. Thus, he propounded the theory which one has to put the language away as soon as he grasps the meaning of dao. Where linguistic philosophy is concerned, “the meaning of dao can’t be described entirely by language”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y of linguistic expression , and “ one has to put language away as soon as he grasps the meaning of dao ” is the way which compensates or surpasses the difficulty of linguistic expression. “putting language away” aims to eliminate every speaking action in order to go into the realm of “speechlessness”. From the problem of way of language of “ dao can’t be described”, the surpassing way of speech of “ dao can’t be spoken ” to the pattern of way of language of “one has to put language away as soon as he grasps the meaning of dao ”. Jueng-dz fulfilled the surpassing realm of “what he talks about can get the meaning of dao as soon as one speaks ”, and obtained the absolute freedom of the spirit.
■參考文獻
【凡例】:參考文獻對於原作者僅標示其姓名,而對於非原作者則會在姓名後貫以注疏、編輯、校釋或註譯。
壹、莊學專著
一、民國前著作(依成書朝代排序)
《南華真經注疏》,﹝晉﹞郭象注 ﹝唐﹞成玄英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宋﹞林希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莊子解》,﹝清﹞王夫之,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莊子集解》,﹝清﹞王先謙,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編,台北:萬卷樓,1993年。
二、民國後著作(依出版年代排序)
《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金白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莊子寓字研究》,金嘉錫,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莊子歧解》,崔大華,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莊子導讀》,謝祥皓,巴蜀書社,1988年。
《莊子》,吳光明,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高柏園,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劉笑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董小蕙,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new window
《新譯莊子讀本》,黃錦鋐註譯,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莊子通論》,孫以楷 甄長松,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
《逍遙之祖──《莊子》與中國文化》,白本松 王利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莊子譯詁》,楊柳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莊子詮詁》,胡遠濬撰 吳光龍點校,合肥:黃山書社,1996年。
《生存與智慧──莊子哲學的現代闡釋》,崔宜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莊學研究》,崔大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莊子散論》,孫以昭 常森,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
《莊子的道》,趙衛民,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莊子詮評》,方勇 陸永品,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莊子哲學評論》,譚宇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莊子的生命哲學》,葉海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new window
《莊子與中國文化》,李錦全 曹智頻,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吳 怡,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池田知久著 黃華珍譯,國立編譯館,2001年。
《莊子今注今譯》,陳鼓應注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莊子淺注》,曹礎基,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莊子哲學》,王 博,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逍遙游──莊子美學的現代詮釋》,王 凱,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
《知止與照曠【莊學通幽】》,強 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十家論莊》,胡道靜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齊物論〉及其影響》,陳少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莊子評傳》,顏世安,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包兆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莊子哲學新探》,徐克謙,中華書局,2005年。
《莊子的寓言世界》,顏崑陽,台北:漢藝色顏,2005年。
貳、其他
一、民國前著作(依成書朝代排序)
《三國志》,﹝晉﹞陳壽撰 ,﹝南宋﹞裴松之注,台北:史學出版社,1974年。
《經典釋文》,﹝唐﹞陸德明,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輯,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
《藝概》,﹝清﹞劉熙載,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二、民國後著作(依出版年代排序)
《史記會注考證》,﹝日﹞瀧川龜太郎注,台北:宏業書局,1972年。
《諸子新箋》,高亨,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
《普通語言學教程》,索緒爾(Ferdinand Saussure)著 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墨子集解》,張純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荀子新注》,北京大學哲學系注,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王弼集注校釋》,樓宇烈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湯一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語言哲學──意義與指涉理論研究》,黃宣範,台北:文鶴出版社,1984年。new window
《呂氏春秋校釋》,陳奇猷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中國佛教史》,任繼愈主編,北京:中國科學社會出版社,1985年。
《邏輯哲學論》,﹝奧﹞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美﹞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著 陸卓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章太炎全集》,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唐君毅,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魏晉玄學史》,許抗生等,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僧肇》,李潤生,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道旨論》,王德有,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美﹞杰姆遜(James)講演 唐小兵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金岳霖學術論文選》,金岳霖學術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中國美學史》,李澤厚 劉綱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莊老通辨》,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中國人之思維方法》,﹝日﹞中村元著 徐復觀譯,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人類認識結構與文化》,何 萍,武漢出版社,1991年。
《世說新語校箋》,楊勇,台北:正文書局,1992年。
《哲學中的主體和客體問題》,齊振海等編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新編中國哲學史》,勞思光,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才性與玄理》,牟宗三,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老莊思想論集》,王煜,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蒙培元主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國哲學主體思維》,蒙培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牟鐘鑒等編,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隱喻》,耿占春,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徐復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哲學解釋學》,﹝德﹞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mer) 夏鎮平 宋建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
《形而上學導論》,﹝德﹞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海德格選集》,﹝德﹞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東方叢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語言與哲學》,徐友漁 周國平等,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張龍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
《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楊儒賓 黃俊傑編,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new window
《老莊新論》,陳鼓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老子》,劉笑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敘事藝術邏輯引論》,董小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中國哲學史新編》,馮友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張運華,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言境釋四章》,屠友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僧肇評傳》,許抗生,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中國古代的語言與邏輯》,陳漢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先秦名學史》,胡適,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心體與性體》,牟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胡孚琛 呂賜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老子哲學新論》,劉福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new window
《「無」的意義──林心玄覽中的道體論形而上學》,李孺義,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先秦道家哲學研究》,朱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哲學通論》,孫正聿,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先秦寓言史》,白本松,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從現象學到孔夫子》,張龍祥,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直覺與東西方文化》,周春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洪漢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德﹞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語言學概論》,邢福義 吳振國主編,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語言學概論》,葉寶奎編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
《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周光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詮釋學導論》,潘德榮,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文境與哲理》,成復旺,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先秦諸子與中國文學》,饒龍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道家形而上學研究》,鄭 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老子形上思想研究》,馬德鄰,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老子註譯及評價》,陳鼓應,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郭店楚簡老子校釋》,廖名春,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自然與道德──道家倫理道德精粹》,唐凱麟主編,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康中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老子通論》,孫以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文化悖論──關於文化價值悖謬及其超越的理論研究》,司馬雲杰,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語言與實踐──實踐唯物主義的語言哲學導論》,錢偉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經典與解釋的張力》,劉小楓 陳少明主編,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
《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王岳川主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知》,蔡方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符號學導論》,黃新華 陳宗明主編,鄭州:河南出版社,2004年。
《語言哲學》,陳嘉映,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語言學概論》,邢福義 吳振國主編,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郭店楚簡《老子》研究》,聶中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李 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視野融合:跨文化語境中的闡釋與對話》,魯苓主編,北京:社會科學問獻出版社,2004年。
《哲學研究方法論》,歐陽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
《魏晉玄學史》,余敦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文本學──文本主義文論系統研究》,傅修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青山道場──莊禪與中國詩學精神》,劉成紀,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
參、期刊論文
陳鼓應:〈莊子認識系統的特色〉,《大陸雜誌》,第44卷第1期,1972年1月。
王 煜:〈莊子論道之超越性與現實性〉,《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卷第1期,1973年12月。
劉光義:〈申莊子「不用而寓諸庸」之義〉,《書目季刊》,第15卷第1期,1981年6月。
嚴靈峰:〈老莊的認識論〉,《哲學論集》,第17期,1983年7月。new window
趙雅博:〈莊子的「道通為一」及其批判〉,《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3卷第1期,1984年6月。
陳耀森:〈莊子的是非觀〉,《東方雜誌》,第18卷第5期,1984年11月。
蔡明田:〈論莊子的渾沌寓言〉,《東方雜誌》,第18卷第11期,1985年5月。
林聰舜:〈論莊子的「小大之辯」與「齊物」及其關係〉,《漢學研究》,第5卷第2期,1987年12月。new window
段建海:〈莊周直覺思維的心理行為特徵及其文化影響〉,《陜西大學學報》,第2期,1988年。
鄭世根:〈道不可說或是不可知──以老莊為主〉,《臺大哲學年刊》,第5期,1988年。
吳光明:〈莊子的自相矛盾〉,《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評論》,第12期,1989年1月。new window
朱榮智:〈莊子的人生哲學〉,《中國學術年刊》,第11期,1990年3月。
周景勳:〈莊子寓言中的生命哲學〉,《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9期,1990年9期。new window
陳榮波:〈莊子的語言思想〉,《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1期,1991年10月。new window
胡楚生:〈莊子論悟道的境界與體道的工夫〉,《東海中文學報》,第10期,1992年8月。new window
曾昭旭:〈論語言與生命的詭譎辯證〉,《鵝湖》,第28卷第5期,1992年11月。new window
楊儒賓:〈巵言論:論莊子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漢學研究》,第10卷第2期,1992年12月。new window
朱立元 王文英:〈試論莊子的言意觀〉,《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第4期,1994年。
郁建興 王新華:〈論莊子的人生哲學〉,《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4年。
孫中原:〈道的概念與正言若反〉,《中國文化研究》,春之卷(總第3期),1994年。
崔宜明:〈論莊子的言說方式──重釋「巵言、寓言、重言」〉,《江蘇社會科學》,第3期,1994年。
袁伯誠:〈莊子寓言與道〉,《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4年。
陳廣武:〈關於「言不盡意」論的新思考〉,《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社版)》,第4期(總第60期),1994年。
李景林:〈莊子道論中的個體性原則〉,《鵝湖》,第20卷第4期,1994年11月。new window
王民生:〈試論《莊子》哲學的最高範疇──「道」〉,《江蘇社會科學》,第5期,1995年。
王國勝:〈試論莊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5年。
寇養厚:〈莊子的虛靜悟道觀及其審美意義〉,《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5年。
劉澤民:〈莊子的語言觀〉,《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第23卷第1期,1995年。
王邦雄:〈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鵝湖》,第21卷第6期,1995年12月。new window
王劍峰:〈自由‧美‧人生──莊子的「道」路〉,《江西社會科學》,第5期,1996年。
李炳海:〈《莊子》的巵言與先秦祝酒辭〉,《文藝學研究》,第1期,1996年。
李美燕:〈析論《莊子》〈齊物論〉:由「相對」通達「絕對」的辯證思維和詭辭語言──兼與〈秋水篇〉作一比較〉,《屏東師院學報》,第9期,1996年。new window
孫明君:〈莊子哲學中的三重人格〉,《齊魯學刊》,第5期,1996年。
張 琦 張炳成:〈試論莊子寓言個性〉,《蘭州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6年。
黨大恩:〈論莊子的語言觀及其文化影響〉,《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1期(總第66期),1996年。
魏敦友:〈理性與存在──重評莊惠濠梁之辯〉,《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6年。
蔡振豐:〈「離形」與「去知」──「聽之以耳,聽之以心,聽之以氣」的詮解〉,《臺大中文學報》,第8期,1996年4月。new window
方錫球:〈「得意忘言」新識〉,《安徽師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7年。
毛榮生:〈論莊子認識論思想的理論貢獻〉,《社會科學》,第5期,1997年。
李 貴 周裕鍇:〈語言:筌蹄與家園──莊子言意之辨的現代觀照〉,《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1期,1997年。
李仁質:〈試論莊子寓言的藝術特色〉,《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1期,1997年。
徐桂紅:〈《莊子》「道」的哲學意義〉,《陜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1997年。
高樹海:〈解莊的金鑰匙──《莊子》「三言」論〉,《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7年。
陳立中:〈老莊語言觀綜述〉,《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1997年。
鄧聯合:〈論莊子的「無知」、「不知」思想〉,《中州學刊》,第4期,1997年。
劉 訪:〈《莊子》寓言文體新論〉,《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第3期,1997年。
邱秀春:〈《莊子》一書「言」、「辯」意涵探究〉,《孔孟學報》,第73期,1997年3月。new window
吳明益:〈無端崖之辭──「莊子」中「寓言」形式概念淺析〉,《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4期,1997年5月。
方漢文:〈從道不可言到文言:中國詩學的精神奠基──兼及儒家詩學的確立與西方語言學轉向〉,《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1997年6月。
徐 良:〈本體論:莊子和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1997年7月。
王柏華:〈在有言與無言之間──對莊子的兩種「無言」思想的考察〉,《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3期(總187期),1998年。
謝明陽:〈莊子氣論的思想體系〉,《鵝湖》,第24卷第3期,1998年9月。new window
石世明 蔣德陽:〈語言的困境和美學的使命──莊、禪語言觀的現代觀照〉,《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9年。
呂有云:〈談「言不盡意」及其方法論意義〉,《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1999年。
袁正校 何向東:姬源:〈得意忘言與言意之辨〉,《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1999年3月。
徐迎新:〈試論莊子的「有無」觀〉,《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0年。
梁徐寧:〈論莊子的語言觀〉,《哲學研究》,第4期(總第129期),2000年。
陳延慶:〈論莊子哲學的思維方式及其特徵〉,《理論月刊》,第10、11期,2000年。
張 海:〈《莊子》「重言」初探〉,《成都師專學報》,第3期,2000年。
劉景山:〈莊子「絕聖棄智」再評價〉,《理論探討》,第6期(總第97期),2000年。
陳德和:〈莊子哲學的重要開發──讀《莊子‧齊物論》義理分析〉,《鵝湖》,第25卷第9期,2000年3月。
姬 源:〈宇宙起源揭秘──論莊子的「道」〉,《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總第45期),2000年12月。
陳 萍:〈莊子的語言觀及對現代修辭的啟示〉,《語文學刊》,第5期,2001年。
董 華:〈莊子寓言文學的內涵〉,《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總第89期),2001年。
張小琴:〈試析莊子的言說方式〉,《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第30卷第1期,2001年。
劉 寧:〈莊子語言觀的美學價值〉,《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1年3月。
張小琴:〈論莊子的巵言與人生境界〉,《理論導刊》,2001年6月。
林妙真:〈莊子〈齊物論〉──解消言語論辯與物我對立的平等觀〉,《鵝湖》,第27卷第2期,2001年8月。
周曙光:〈莊子寓言的修辭藝術〉,《平原大學學報》,第18卷第3期,2001年8月。
徐瑞霞:〈論莊子的思維與語言〉,《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3期,2001年8月。
洪偉鼎:〈語言的邊際──論《莊子》的「弔詭」〉,《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10期,2001年10月。
陳德和:〈莊子寓言中的逍遙思想〉,《鵝湖》,第27卷第4期,2001年10月。new window
刁生虎:〈語言:困境與解脫──莊子的語言哲學〉,《中州學報》,第1期,2002年1月。
王世祥:〈汪洋恣肆 詼諧詭譎──試談莊子寓言的個性〉,《甘肅教遇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專輯,2002年。
孟慶麗:〈莊子的言意觀辨析〉,《社會科學輯刊》,第5期(總第142期),2002年。
馬曉樂:〈莊子齊物思想及其思維模式〉,《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5期(總第184期),2002年。
蔡方鹿:〈佛教哲學「知」論探討〉,《中華文化論壇》,2002年1月。
謝易真:〈《莊子》的語言特色及其境界〉,《慈濟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2002年。
魏傳憲:〈《莊子》的思維方法論解讀〉,《社會科學輯刊》,第4期(總第141期),2002年。
魏 泉:〈論《莊子》的言意關係〉,《東岳論叢》,第23卷第1期,2002年1月。
邊家珍:〈《莊子》「巵言」考論〉,《文史哲》,第3期(總第270期),2002年。
劉穎倩:〈莊子「言意」說與索緒爾「能指」、「所指」說比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2年2月。
郭 莉:〈從語用學的角度重析莊子的語言觀〉,《伊犁教育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2002年6月。
張 松 燕宏遠:〈莊子語言意思想中的現代哲學解釋學意義〉,《湖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1卷第4期,2002年7月。
刁生虎:〈老莊直覺思維及其方法論意義〉,《安徽大學學報》,第26卷第5期,2002年9月。
謝易真:〈《莊子》語言的特色及其境界〉,《慈濟技術學院報》,第4期,2002年8月。
曾昭旭:〈論語言與生命的詭譎辯證〉,《鵝湖月刊》,第28卷第5期,(總第329期),2002年11月。new window
楊國蘭:〈齊萬物以不齊之齊的莊子「齊物論」〉,《育達學報》,第16期,2002年12月。
陳喜輝 田新華:〈蔓延與分延:莊子與德里達的語言哲學〉,《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3年。
孫敏強:〈文學的自覺與人的自覺──兼談莊子語言觀的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5期,2003年。
張 梅:〈《莊子》語言特色的成因〉,《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3年。
紀秀生:〈關於人類語言局限性問題的思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2003年1月。
鄔昆如:〈中國形上學的三個向度〉,《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2期,2003年2月。new window
陳智慧:〈《莊子》書中之弔詭〉,《華岡外語學報》,第10期,2003年3月。
王邦雄:〈老莊道論齊物兩行之道〉,《鵝湖學誌》,第30期,2003年6月。new window
刁生虎:〈緣何「不可說」──莊子論語言表達困境及其根緣〉,《學術探索》,第8期,2003年8月。
倪麗菁:〈《莊子‧齊物論》「知」的哲學〉,《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3期,2003年9月。new window
李若鶯:〈論莊子處世哲學的基本功夫──「忘」〉,《高雄師大學報》,第15卷第2期,2003年12月。new window
鄭 全:〈精神──人與道的悖論〉,《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4年。
魏博輝:〈「會意語言」對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的導向〉,《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65期,2004年。
楊 謙:〈如何理解中國傳統哲學的思維直覺性特徵〉,《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4年。
韓 強:〈直覺的辯證法──中國哲學思維的特徵〉,《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4年。
陳清春:〈《莊子》知言觀中的道〉,《中國哲學史》,第2期,2004年。
徐通鏘:〈思維方法與語法研究的方法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1期,2004年1月。new window
黃柏青:〈莊子的氣論及其哲學意義〉,《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2期,2004年4月。
陳鼓應:〈「理」範疇理論模式的道家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0期,2004年5月。new window
董 華:〈論莊子寓言文學的藝術技巧〉,《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3卷專輯,2004年6月。
蔣振華:〈《莊子》寓言的雙重承負〉,《中州學刊》,第4期(總第142期),2004年7月。
汪振軍:〈中西美學視野中的言意觀──以莊子和符號學為例〉,《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期,2004年9月。
唐亦男:〈王夫之通解莊子「兩行」說及其現代意義〉,《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6期,2004年11月。new window
楊祖漢:〈齊物論的言說方式〉,《鵝湖》,第30卷第6期,2004年12月。new window
陳永杰:〈《莊子》之「氣」辨〉,《江南大徐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2期,2005年4月。
肆、學位論文
趙玲玲:《先秦儒道兩家形上思想的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年。new window
金白鍹:《莊子哲學中「真知」問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李宣侚:《莊子的生命理境及其藝術精神》,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周景勳:《莊子寓言中的生命哲學》,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張子昂:《莊子之體道與工夫論問題研究》,淡江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new window
蔡偉仁:《莊子哲學研究──論名言的限制與真知的價值》,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張昭佩:《莊子一書中的「真人」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陳莉玲:《莊子哲學「物」概念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徐聖心:《莊子「三言」的創用及其後設意義》,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沈雅惠:《莊子「用」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蕭美齡:《心知與氣化──《莊子》思維與言說方式之省察》,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朱玉鈴:《《莊子》「無用之用」思想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