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代等韻家之反切改良方案及其設計理念
書刊名:文與哲
作者:王松木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Song-mu
出版日期:2009
卷期:15
頁次:頁195-251
主題關鍵詞:反切等韻音韻思想史情感化設計FanqieDengyunHistory of phonological thoughtEmotional desig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4
  • 點閱點閱:61
期刊論文
1.楊儒賓(20070600)。檢證氣學--理學史脈絡下的觀點。漢學研究,25(1)=50,247-2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秀芳(19871200)。論交泰韻所反映的一種明代方音。漢學研究,5(2)=10,329-3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丁為祥(2007)。氣學─明清學術轉換的真正開啟者。孔子研究,3,5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馥芳(2003)。優選理論的解釋力。當代語言學,3,257-2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包智明(1997)。從晉語分音詞看介音的不對稱性。中國語言學論叢(一),67-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兵(2008)。優選論的功能主義傾向。當代語言學,1,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慶安(2004)。《西國記法》及其歷史命運。雲南民族大學學報,3,89-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傲生(2007)。呂坤的韻學思想與《交泰韻》的反切特徵。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8(4),68-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馬春雨(2004)。“體驗哲學”對西方傳統語言學的挑戰。外語學刊,3,35-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馬秋武(2008)。優選論的拓展與走向。當代語言學,3,237-2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偉娥(2002)。論《交泰韻》的入聲。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1),53-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偉娥(2003)。論《交泰韻》的語音性質。青島大學師範大學院學報,2,3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春生(2006)。近年來海內外漢語介音歸屬研究綜述。當代語言學,2,144-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潘悟雲(2001)。反切行為與反切原則。中國語文,2,99-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松木(1994)。《西儒耳目資》所反映的明末官話音系(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松木(2000)。明代等韻的類型及其開展,嘉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松木(2008)。擬音之外--明清韻圖之設計理念與音學思想。高雄:復文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秋武(2008)。優選論。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Kelley, Tom、Littman, Jonathan(2008)。決定未來的10種人:10種創新,10個未來/你屬於哪一種?。決定未來的10種人:10種創新,10個未來/你屬於哪一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戚印平(2007)。遠東耶穌會史研究。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尹、林炯陽(1982)。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呂坤(1974)。呻吟語。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Pink, Daniel H.、查修傑(2006)。未來在等待的人才。臺北:大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耿振生(1992)。明清等韻學通論。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桑紹良(1995)。青郊雜。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呂坤(1995)。交泰韻。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澧(1995)。切韻考。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何九盈(1995)。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Lakoff, George P.、Johnson, Mark、周世箴(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Simon, Herbert A.(1998)。設計科學:創造人造物的學問。非物質社會─後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技術。四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新魁(1980)。漢語等韻學。漢語等韻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Yates, Frances Amelia(1992)。記憶之術。記憶之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Norman, Donald A.(2005)。情感化設計。情感化設計。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Peters, Tom(2007)。設計─消費體驗萬萬歲。設計─消費體驗萬萬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諸葛鎧(2006)。設計藝術學十講。設計藝術學十講。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Weinberger, David(2008)。新數字秩序的革命。新數字秩序的革命。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Heskett, John(2009)。設計,無所不在。設計,無所不在。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明)呂坤。交泰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Trigault, Nicolas(1995)。西儒耳目資,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Pfister, Louis(1958)。入華耶穌會士列傳,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利瑪竇、朱維錚(2001)。西國記法。利瑪竇中文著譯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