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張載儒學體系及其向度
作者:鄭岳和
作者(外文):CHENG, YUEH-HO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蔡家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正蒙太和太虛氣化超越性人倫ZHENG MENGthe great harmonythe great emptinessCh'iQihualiuxingtranscendencehuman relati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7
本文以《正蒙》文本的全面研究,系統性的構造張載思想的全部面向。張載由面對佛老問題起始,進行對存有的反思,並試圖重構人類存在模態。本文依據其所處理的問題,將《正蒙》分為五部。第一部存有總綱。以〈太和篇〉說明由至道而呈顯的世界整體的真實為何。分道、氣化、氣化法則三個面向進行討論,展示此一非超越性的世界整體。第二部,論氣化流行,以物為對象,具體的由萬物見氣化之道。其中〈參兩篇〉說明萬物運行的方式,〈天道篇〉指出運行的意義,〈神化篇〉言內在之變、〈動物篇〉言外在之變。第三部到第五部以人的真實、人的存在、人的價值三方面來討論人,以相對於第二部之討論物。第三部人的真實。思考在萬物隨道所遷化的氣化世界中,人的真實應立於何處的問題。由〈誠明篇〉論面向自身的真實,與〈大心篇〉論面對世界的真實此兩端,即向內與向外兩端體人的真實。並本此真實性,以〈中正篇〉見人自身開展的矩度,與〈至當篇〉見人作為客體於氣化流行世界中之所當為。第四部人的存在。討論人的定位問題。亦即人類存在是從屬於太和,時時為天道的流行所遷化?或者人類存在也參與著整體的氣化流行,而與天道一起共同形構世界的面貌?分〈作者篇〉由聖王彰顯人類對世界的轉化(客觀典範);〈三十篇〉以仲尼見個體生命的成聖;〈有德篇〉、〈有司篇〉由為人與為事,談人的存在對世界的轉化與影響。第五部指出人的價值向度。此向度不同於佛老對存有進行切分,所樹立的超越性向度,而為《正蒙》特欲正者。分為〈大易篇〉討論價值樹立的依據;〈樂器篇〉說明人文與人性情感的意義;〈王禘篇〉談人類共體理想的實踐;〈乾稱篇〉則指向人的終極主體性的實現。《正蒙》最終呈顯由人倫化成的世界,以見天人之和,成人倫之存有。吾體乃天地之塞,吾性即太虛妙應之神,共感於萬物流行以成化於人倫存有的太和世界。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 ZHENG MENG 正蒙", structure of Zhang Zai’s system of Confucianism. Zhang Zai's problem started from facing Buddhism and Taoism was of ontology thinking, and tried to reconstruct human existence modal.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Ontological structure. The Great Harmony (太和篇)was divided in three categories, Tao(道), Ch'i (氣)and the rule to demonstrate the non-transcendent world. The second part is Qihualiuxing (氣化流行) in which matter as the main target. The Triad and Dyad (參兩篇) explained revolving of all things; the Dao of Heaven (天道篇) indicated the meaning of revolving; the Divine Character (神化篇) illustrated the inner change of all things; Animals (動物篇) manifested the outer change of all things. The third to fifth parts discuss about reality, existence and value of human. The third part is the reality of human. The question is that what true human nature in the changing world is. Truth and Enlightenment (誠明篇) indicated facing yourself and Largeness of Mind (大心篇) pointed out facing outer world. Based on inward and outward existence to manifest the reality of human nature. The Golden Mean and the Right (中正篇) explained how human should act righteously; The Highest Development (至當篇) described how human should act to each other appropriately.The fourth part is the existence of human. The problem is that human are either passive or active participating in the changing world. Originality (作者篇) described how the ancient emperors transformed the world to humanness; Thirty Years of Age (三十篇) talked about Confucius as an example of how human can transform to be a saint; The Virtuous (有德篇) indicated how to be a virtuous man; Government(有司篇) illustrated how to work in the government. The fifth part is the value of human’s orientation. The Book of Changes (大易篇) explained the basis of human's orientation; Music (樂器篇) pointed out the meanings of humanities, human nature and emotion; The Sacrificial Ceremony to Heaven (王禘篇) revealed the highest ideal of mankind as a whole; The Principles of Qian (乾稱篇) announced the highest ideal of individual person. "Zheng Meng" was the ultimate form of human relation into the world, seeing the great harmony between tien (天) and ren (人) and achieving Being of human relations.
一.古典文獻
《十三經注疏》附校刊記(台北縣:藝文印書館,1993.09)。
《論語集解義疏》〔梁〕皇侃,(台北:廣文書局,1991)。
《張載集》〔宋〕張載,(台北縣土城市: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二程集》〔宋〕程顥/程頤,(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伊洛淵源錄》〔宋〕朱熹,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文津閣四庫全書)》(一五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近思錄》〔宋〕朱熹,呂祖謙編著,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文津閣四庫全書》(二三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禮記集說》〔南宋〕衛湜,卷一百一十九。《文津閣四庫全書 經部 禮類 第四十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性理群書句解》〔宋〕熊節編,熊剛大注,,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文津閣四庫全書)》(二三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性理大全書》〔明〕胡廣等編,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文津閣四庫全書)》(二三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正蒙會稿》〔明〕劉璣,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937(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
《張子抄釋》〔明〕呂柟,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文津閣四庫全書)》(二三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新刊正蒙解》〔明〕劉儓,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934(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
《正蒙釋》〔明〕高攀龍集注,徐必達發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一》(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張子正蒙注》〔明〕王夫之,《船山全書》第12冊(長沙巿:嶽麓書社出版,1996)。
《日知錄集釋》〔明〕顧炎武,(台北:世界書局,1984)。
《明儒學案》〔明〕黃宗羲,(台北:世界書局,1961)。
《注解正蒙》〔清〕李光地,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文津閣四庫全書)》(二三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正蒙初義》〔清〕王植,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文津閣四庫全書)》(二三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正蒙集說》〔清〕楊方達,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951(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
《宋元學案》〔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台北:華世出版,1987)

二.當代專書
丁為祥,《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丁原明,《《橫渠易說》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4)。
朱建民,《張載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new window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出版社,1991)。new window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允晨文化,2003)。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市:允晨文化,2004)。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台北市:聯經,2014)。new window
李曉春,《張載哲學與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
林素芬,《北宋中期儒學道論類型研究》(台北市:里仁書局,2008)。new window
林樂昌,《正蒙合校集釋》(上海:中華書局,2012)。
姜國柱,《張載的哲學思想》(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2)。
姜國柱,《張載的關學》(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
胡元玲,《張載易學與道學:以《橫渠易說》及《正蒙》為主之探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new window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宋明儒學思想之發展》(台北:台灣學生,1990)。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陳政揚,《張載哲學的哲學詮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
黃秀磯,《張載》(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程宜山,《張載哲學的系統分析》(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趙吉惠、劉學智主編,《張載關學與南冥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楊立華,《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蔡家和,《王船山《讀孟子大全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13)。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譚家哲,《形上史論》(台北市:唐山出版社,2006)。
譚家哲,《論語平解》(台北市:漫遊者文化出版,2012)。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 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三.期刊論文
王林偉,〈論張橫渠之「太虛即氣」說-對諸哲學史家之詮釋的考察〉,《當代儒學研究》第11期,2011年。
李增,〈張載「氣」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論集》第16期,1983年。new window
吳懷晨,〈衡定張載思想之「氣」概念——兼論張橫渠之「氣」與亞里斯多德之「物質因」的比較〉,《哲學與文化》37卷1期/總428期,2010年。new window
杜保瑞,〈張載哲學體系的基本哲學問題詮釋進路〉,《輔仁大學哲學論集》 第37期,2004年。new window
何乏筆,〈能量本體論的美學解讀:從德語的張載研究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2期,2007年。new window
林素芬,〈張載的「知、禮成性」論〉,《東華漢學》第13期,2011年。new window
陳立驤,〈張載天道論性格之衡定〉,《鵝湖月刊》第26卷11期/總311期,2001年。new window
陳政揚,〈張載「大心」說析論〉,《東吳哲學學報》第17期,2008年。new window
陳政揚,〈張載心性之學的氣論基礎〉,《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9年。new window
陳政揚,〈論王植對明清《正蒙》注之反思-以「太虛」之三層義為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5期,2011年。new window
陳佳銘,〈張橫渠與程明道的「天人合一」型態之比較〉,《當代儒學研究》第5期,2009年。
陳祺助,〈論王船山氣論的義理特色-與傳統主要氣論之說比較〉,《鵝湖學誌》 35卷,2005年。new window
郭曉東,〈從『性』『氣』關係看張載、二程工夫論之異同〉,《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6卷1期/總11期,2009年。new window
郭寶文,〈從《橫渠易說》到《正蒙》:張載論本體之一貫脈絡──兼論張載與戴震氣學進路之差異〉,《淡江中文學報》第23期,2010年。new window
彭文林,〈張橫渠闢佛的氣化論〉,《文史哲學報》第45期,1996年。new window
莊元輔,〈試論張載「太虛即氣」意涵「體用」之義〉,《當代儒學研究》第10期,2011年。new window
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第19卷1期,2001年。new window
楊儒賓,〈兩種氣學,兩種儒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卷2期/總6期,2006年。
楊儒賓,〈檢證氣學-理學史脈絡下的觀點〉,《漢學研究》25卷1期/總50號,2007年。new window
鄧秀梅,〈論張載的「參兩通一」原則〉,《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5 期,2008年。
鄧秀梅,〈唐、牟二氏對張載哲學的詮釋比較〉,《鵝湖月刊》第35卷3期/總411期,2009年。new window
蔡家和,〈張載「太虛即氣」義理之再探-以《正蒙》為例〉,《當代儒學研究》第4期,2008年。
蔡家和,〈船山《正蒙注》中對性的詮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51期,2010年。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