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會通與超勝--從演化模型看高本漢典範之成立發展與挑戰
書刊名:國文學報. 高師大
作者:王松木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Song-mu
出版日期:2011
卷期:13
頁次:頁61-90
主題關鍵詞:高本漢典範轉移音韻思想史認知-歷史的分析Bernhard KarlgrenParadigm shiftCognitive-historical analys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6
  • 點閱點閱:52
期刊論文
1.von Staël-Holstein, Alexander、胡適(1923)。音譯梵書與中國古音。國學季刊,1(1),47-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耿振生(2003)。論諧聲原則--兼評潘悟雲教授的「形態相關說」。語言科學,2(5),10-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梅祖麟(2002)。中國特色的漢語歷史音韻學。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30(2),211-2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松木(20070600)。從流俗詞源論詞語內部形式的湮滅與重構。文與哲,10,515-5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戴浩一(20001200)。新世紀臺灣語言學研究之展望。漢學研究,18(特刊)=36,511-5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丁邦新(1995)。重建漢語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中國語文,249,414-4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士元(2008)。演化論與中國語言學。南開語言學刊,4,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無未、秦曰龍(2008)。高本漢“二手材料”構擬《廣韻》之檢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48(1),115-122+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醒民(2004)。隱喻: 科學概念變革的助產士。自然辯證法通訊,1,22-28+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汪榮寶(1923)。歌戈魚虞模古讀考。國學季刊,1/2,241-2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胡明揚(2006)。語言理論和語言理論研究。語言科學,1,69-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烈炯(1998)。語言學就是語言學。語言文字應用,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郭貴春(2007)。科學隱喻的轉向。山西大學學報,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平(2006)。引進.結合.創新--關於國外語言學與中國語言學硏究關係的幾點思考。當代語言學,2,165-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喆(2008)。倫敦會傳教士艾約瑟的中西語言比較研究及其影響。學術硏究,8,119-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馮蒸(2008)。第三次古音學大辯論--關於梅祖麟講話引起的古音討論介紹。漢字文化,2008(4),7-24+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潘文國(2002)。漢語音韻研究中難以迴避的論爭--再論高本漢體系及《切韻》性質諸問題。古漢語研究,4,2-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丁啓陣(2006)。“複輔聲”說的一些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5,7-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松木(2010)。論音韻思想史及其必要性--從「魯國堯問題」談起。台中。5_14-5_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松木(2008)。擬音之外--明清韻圖之設計理念與音學思想。高雄:復文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arlgren, Bernhard、趙元任(1940)。中國音韻學研究。長沙: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本漢、聶鴻音(1954)。中上古漢語音韻綱要。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穎頤、雷頤(1998)。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90-1950)。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Kuhn, T. S.、王道還、程樹德、傅大為(1962)。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力(1992)。清代古音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耿振生(2004)。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瑞麟(20100000)。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臺北:群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潘悟雲(2000)。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Renn, Jurgen、關洪、方在慶(2009)。站在巨人與矮子肩上--愛因斯坦未完成的革命。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teiner, George、邱振訓(2006)。大師與門徒。台北:立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Christensen, Clayton M.、吳凱琳(2007)。創新的兩難。台北: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光啓、王重民(1986)。徐光啓集。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力(1987)。漢語語音史。王力文集。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Lakatos, Imre、蘭徵(2005)。科學硏究綱領方法論。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徐通鏘(1990)。歴史語言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Draaisma, Douwe、喬修峰(2009)。記憶的隱喻--心靈的觀念史。廣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Rogers, Everett M.、辛欣(1995)。創新的擴散。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龐光華(2008)。論上古音無複輔音聲母。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胡適(1928)。治學的方法與材料。胡適作品集。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Nersessian, Nancy J.、李大超(2004)。科學中基於模型的推理的認知基礎。科學和推理的認知研究。南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張琨、張光宇(1972)。古漢語韻母系統與《切韻》。漢語音韻史論文集。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魯國堯(2006)。“振大漢之天聲”--對近現代中國語言學發展大勢的思考。語言學文集: 考證、義理、辭章。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魏建功(1929)。古音學上的大辯論--《歌戈魚虞模古讀考》引起的問題。魏建功文集。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魏建功(1941)。《中國音韻學硏究》(Etud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一部影響現代中國語文學的著作的譯本讀後記。魏建功文集。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Norman, Jerry L.、Coblin, W. South、朱慶之(1995)。漢語歴史語言學硏究的新方法。漢語史研究集刊。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向、Anderson, Hannie、Barker, Peter、林影(2004)。庫恩的科學革命理論與認知心理學。科學和推理的認知研究。南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馮蒸(1998)。論漢語上古聲母研究中的考古派與審音派--兼論運用諧聲系統研究上古聲母特別是複聲母的幾個問題。馮蒸音韻論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林語堂(1923)。珂羅倔倫考訂切韻韻母隋讀表。語言學論叢。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朱曉農(2008)。顧炎武范式--古典學術的典範。方法: 語言學的靈魂。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俞敏(1984)。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中國語文學論文集。東京:光生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杜正勝(1998)。無中生有的志業:傅斯年的史學革命與史語所的創立。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週年紀念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傅斯年(1939)。[中國音韻學研究]序。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常培(1931)。知徹澄娘音值考。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