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黑幫電影敘事語境與真實生活情境的互文性關係--以電影《艋舺》為例
書刊名:警專學報
作者:侯剛本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ou, Kang-pen
出版日期:2011
卷期:5:2
頁次:頁157-178
主題關鍵詞:電影敘事黑幫電影艋舺互文性媒體素養SPEAKING Mode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0
  • 點閱點閱:175
論文摘要 本研究以電影文本分析的方式,透過黑幫電影《艋舺》在推出後所帶來的社會 影響,探討黑幫電影敘事文本與真實生活情境中的互文性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深受觀眾歡迎且票房亮麗的黑幫電影,必然同時招致負面社會 教育影響的批判聲浪。為了降低黑幫電影暴力訊息對於閱聽人的負面影響,媒介素 養教育實為當今「螢幕年代」閱聽大眾,人人必須具備的公民知能。
期刊論文
1.Solin, A.(2004)。Intertextuality as mediation: on the analysis of intertextual relations in public discourse。Text,24(2),267-296。  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周國雄、施威良(2006)。美麗的江湖:台北縣少年參與幫派前後歷程與價值選擇之脈絡初探。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周文勇(2002)。青少年犯罪幫派形成之影響因素與特質之研究(博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魏延華(2000)。高中女學生閱讀少女愛情漫畫與愛情態度之關聯(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怡欣(2007)。無間道:類國族寓言以及「消失」政治。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佩吟(2004)。國內三大報對「台灣霹靂火」一劇之議題建構過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羽彤(2010)。台灣國片電影之行銷策略與網路媒體運用研究:以國片「冏男孩」與「艋舺」為例。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楊照(2010)。故事效應:創意與創價。台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Giannetti, Louis、焦雄屏(2006)。認識電影。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國霖(1995)。華人幫派。華人幫派。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天鐸(1996)。當代華語電影論述。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顯杰(2000)。電影敘事學:理論與實例。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安德烈.戈德羅、弗朗索瓦.若斯特、劉云舟(2005)。什麼是電影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卡、吳昊、卓伯棠(1997)。香港電影類型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Schatz, Thomas、李亞梅(1999)。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廠制度。臺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Turner, G.、林文淇(1997)。電影的社會實踐。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Fairclough, Norman(1992)。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11.Lodge, David、李維拉(2006)。小說的五十堂課。木馬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蔡琰(20000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arker, Chris、許夢芸(2007)。文化研究智典。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Stam, Robert、陳儒修、郭幼龍(2002)。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海洲(2002)。鏡像與文化:港台電影研究。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台灣角川(2010)。艋舺:幕後紀實。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台灣角川(2010)。艋舺:電影小說。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國源、Reaske, C. R.(1977)。戲劇的分析。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Highmore, B.、周群英(2009)。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易智言、Dancyger, K.、Rush, J.(2001)。電影編劇新論。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國霖(1992)。幫會與華人次文化。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彭邦富(1999)。孤島黑流:台灣黑幫大透視。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益宏(2002)。江湖一本正經。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Hossent, H.(1974)。Gangster movies。HK, UK。  new window
26.Hymes, D.(1974)。Foundations of Sociolinguistics: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Philadelphia, USA。  new window
27.Leitch, T.(2002)。Crime films。Cambridge, UK。  new window
28.O'Neill, P.(1996)。Fictions of discourse。Canada。  new window
29.Prince, S.(2000)。Screening violence。London。  new window
30.Slosum, D, J.(2001)。Violence and American cinema。NY, USA。  new window
31.Smith, J.(2004)。Gangster films。London, UK。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