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社會寫實片”(1979~1983)的類型化表述--70年代臺灣動象的銀幕返照?
書刊名: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作者:李鷹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1)
頁次:97-103
主題關鍵詞:社會寫實片臺灣電影70年代末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7
  • 點閱點閱:15
臺灣地區電影史上瞬時存在過的"社會寫實片"好似電影人游走在刀口上的縱情一刻,彈指一揮,頓化作時間的瓦礫。1979至1983年間是"社會寫實片"創作的高峰期,尤其偏好改編自當地真實法律案件或新聞紀實報道的"犯罪片"。因影像與現實之間犀利的指涉關系,導演特別采取"犯罪片"類型為創作路徑"借殼孵蛋",取材于社會民生,卻刻意地將寫實的銳角移轉到江湖志異上來。既繞開政治審查的雷區,更要迎合票房與大眾情趣,間雜了較為濃重的商業品性。以影像回溯歷史,揭開"社會寫實"的面紗,在臺灣電影歷久彌新之時多了一層解讀的深意。
期刊論文
1.梁良(1982)。"社會寫實片"真的毫無價值嗎?--從港片《靚仔妹》談起。今日電影,1982(134),10-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家韜(1982)。社會寫實電影走入歧途--兼論暴力與色情。真善美,104,8-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10)。逍遙法裡法外的光影世界:讓電影牽動法律神經。在野法潮,2010(7),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邵瓊慧(2010)。戲•法巧妙 存乎一心。在野法潮,2010(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侯季然(2006)。「台灣黑電影」紀錄片之創作與意義(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Brodwell, David、李顯立、游惠貞(1994)。電影意義的追尋:電影解讀手法的剖析與反思。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仁(1994)。政策電影研究--電影與政治宣傳。臺北:萬象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盧非易(2006)。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盧非易(2000)。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1995)。中國電影圖志。珠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儒修、羅頗誠(1997)。臺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臺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仁、王唯(20040000)。臺灣電影百年史話。臺北:中華影評人協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20130410)。侯季然與想像中的黑社會:談臺灣黑電影研究,http://www.nmth.gov.tw/Portals/0/epaper/watchtw_tw17/edm_c_p14.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800921)。聯合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05)。《交替》影展,國家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0110901)。馬沙晚景凄凉 獄中求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照(1994)。殺人者與被殺者一般無辜?--評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順德(20150215)。《不能沒有你》黑戶孩子有望解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管仁健(2013)。從"錯誤的第一步"到"錯誤的第一炮"。你不知道的臺灣:影視秘辛。文經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