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禮義節情」到「委順至理」--論向秀養生思想之流衍
書刊名:輔仁國文學報
作者:陳雅萍
作者(外文):Chen, Ya-ping
出版日期:2012
卷期:34
頁次:頁117-143
主題關鍵詞:向秀難養生論莊子注儒道調和失圖入洛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4
  • 點閱點閱:60
身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史傳對其人其事少有著墨,然以其《莊子注》巧妙的調和儒道,振起玄風,於玄學史上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向秀家世或推為後漢向長、向栩之後,或推為蜀漢向朗、向寵之後,或以為乃一介布衣。筆者考證相關史料,仍推《元和姓纂》所載為後漢向長之後較為接近,見其調和儒道思想明顯與其家學淵源有關。向秀之養生思想僅可從其遺留下來的〈難養生論〉及《莊子注》中窺知,〈難養生論〉帶有濃厚的儒家色彩,以其重「聖王」、「智用」、「富貴」、「禮義」等觀點,明顯與道家相異,故嵇康站在「越名教任自然」之角度予以駁難。《莊子注》養生思想之原點在「自然無心」,故面對外在局勢變化時,「與變升降」、「與群浮沈」、「委順至理」皆是應世之手段,而以「全其天年」為養生之終極目標。《莊子注》之養生觀或有延續〈難養生論〉之主張,但更多的是對儒家思想的修正。此一養生思想「終始變異」的時間點,當在失圖入洛後,以其「重生」、「惜生」,故不敢明顯與司馬氏對抗,但出仕又有所不甘,故調和儒道、仕隱,為必然之手段,其養生思想方從最初〈難養生論〉維護名教綱常,以儒為重,到最後《莊子注》講儒道合,此皆有跡可尋者。
期刊論文
1.王書輝(19991200)。向秀「莊子注」輯校。國家圖書館館刊,88(2),107-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安繼民(2007)。徘徊于儒道之間的向秀。中州學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杜衛國(2007)。從向秀變節看「名教」與「自然」之爭。韶關學院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韓國良(2007)。向秀《莊子注》哲意發微——兼論《莊子》向郭二注的異同〉,《貴州韓國良〈論向秀《難養生論》的雙簧性質。衡水學院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和昌(2007)。向秀研究。逢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德芬(2007)。嵇康養生思想研究——兼與向秀比較。安徽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鮑青燕(2006)。竹林七賢莊學思想研究。安徽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曉毅(200608)。郭象評傳(附向秀評傅)。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容肇祖(1995)。魏晉的自然主義。臺北市:里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江建俊(1991)。竹林七賢探微。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房玄齡、楊家駱(1976)。晉書。臺北:鼎文書局:興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壽(2004)。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范曄、班固(1978)。後漢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湯用彤(1972)。魏晉玄學論稿。臺北:廬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曉毅(2003)。儒釋道與魏晉玄學的形成。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湯一介(2000)。郭象與魏晉玄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郭象、成玄英、陸德明、郭慶藩、王孝魚(1993)。莊子集釋。臺北市: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義慶、劉孝標、余嘉錫(1989)。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江建俊(2008)。竹林名士的智慧與詩情。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阮元(1965)。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魏徵、令狐德棻、汪紹楹(1973)。隋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韓格平(1997)。竹林七賢詩文全集譯注。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叔岷(1978)。莊學管闚。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羅宗強(1992)。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莊萬壽(1990)。嵇康研究及年譜。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沈約(19741000)。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聰舜(1981)。向郭莊學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江建俊(20090000)。于有非有,于無非無:魏晉思想文化綜論。臺北:新文豐。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嚴可均(199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1989)。魏晉玄學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列禦寇、張湛、楊伯峻(1979)。列子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