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走向嵇康:從情之有無到氣通內外
作者:吳冠宏
出版日期:2015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集叢:身體與自然叢書;7
ISBN:9789863500841
主題關鍵詞:嵇康魏晉南北朝哲學玄學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3)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曾春海(20060800)。「氣」在魏晉玄學與美學中的理論蘊義。哲學與文化,33(8)=387,67-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大興(19990600)。何晏玄學新論。鵝湖學誌,22,41-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旻志(20060600)。文化人格的才性論--《人物志》與《世說新語》的才性美學系譜。成大中文學報,14,3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蕭裕民(20090600)。〈聲無哀樂論〉繼承傳統之下的轉變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義。國文學報,45,57-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豐楙(20081000)。感動、感應與感通、冥通:經、文創典與聖人、文人的譯寫。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2),247-2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明照(20061200)。莊學的樂論--《莊子》中的生命本真之樂、道樂及音樂批判。淡江中文學報,15,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鍾振宇(20130300)。莊子的氣化現象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2,109-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鼓應(20040500)。「理」範疇理論模式的道家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60,45-49+5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丁懷軫、丁懷超(1986)。嵇康《明膽論》之淺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3),17-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孫世民(20091200)。嵇康相須論研究。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9,143-1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許朝陽(20110600)。本無、任心、足性、崇有:魏晉玄學中名教問題的思想史脈絡及 其本體論形態。文與哲,18,105-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明(1995)。六朝玄音遠,誰似解人歸:魏晉玄學研究四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原學,2,23-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戰國(1984)。嵇康與玄學三理。中國哲學,11,76-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賴錫三(20140600)。《莊子》自然觀的批判考察與當代反思。東華漢學,19,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朱曉海(19990500)。嵇康仄窺。臺大中文學報,11,59-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謝如柏(20121200)。郭象的無心與忘境之說。漢學研究,30(4),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儒賓(20140900)。遊之主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5,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聰舜(19980300)。王弼思想的一個面向:玄學式的體制合理化論述。清華學報,28(1),19-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耀南(20040900)。作為「自然之理」的聲無哀樂--嵇康《聲無哀樂論》的一種解讀。鵝湖,30(3)=351,19-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賴錫三(20120900)。身體、氣化、政治批判--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札〉的身體觀與主體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3)=87,59-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賴錫三(20111200)。論惠施與莊子兩種思維差異的自然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8(2)=16,129-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莊耀郎(19950600)。魏晉反玄思想析論。國文學報,24,143-1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何乏筆(20100900)。平淡的勇氣:嵇康與文人美學的批判性。哲學與文化,37(9)=436,141-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盧桂珍(20101000)。嵇志內蘊解析--兼論嵇康之矛盾與統合。成大中文學報,30,37-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修德(20130400)。從〈聲無哀樂論〉引用《莊子》「三籟」典故探其「聲情關係」中所蘊含的工夫向度。中央大學人文學報,54,95-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楊儒賓(20010600)。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19(1)=38,103-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少康(19910600)。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及其在中國文藝思想史上的意義。中外文學,20(1)=229,2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鄭毓瑜(20041200)。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漢學研究,22(2)=45,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守華(1982)。嵇康的自然樂論及其反傳統精神。鄭州大學學報,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吳甿(19851000)。言意之辨與魏晉名理(7)--嵇康「聲心異軌」論及其音樂美學。鵝湖,11(4)=124,48-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曾春海(19890900)。王弼聖人有情無情論初探。哲學與文化,16(9)=184,32-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麗桂(20060800)。先秦儒道的氣論與黃老之學。哲學與文化,33(8)=387,5-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謝大寧(20031200)。湯用彤玄學理論的典範地位及其危機。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5,121-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吳冠宏(20150300)。魏晉玄理與感文化之關係初探:從慧遠「易以感為體」論起。成大中文學報,48,35-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林顯庭(19911000)。魏晉時代的才性四本論。東海哲學研究集刊,1,117-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李美燕(20010300)。從「聲無哀樂論」探析嵇康的「和聲」義。鵝湖,26(9)=309,40-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楊儒賓(19850100)。向郭莊子注的適性說與向郭支道林對於消遙義的爭辯。史學評論,9,93-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馮承基(19750300)。嵇康明膽論測義。中國書目季刊,8(4),79-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葉當前(2011)。阮侃與嵇康贈答送別詩考論。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侯潔之(20081000)。《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6,257-2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劉滄龍(20140600)。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清華學報,44(2),185-2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周大興(20000300)。王弼「性其情」的人性遠近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339-3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岑溢成(19921200)。嵇康的思維方式與魏晉玄學。鵝湖學誌,9,27-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吳冠宏(20091200)。人物品鑒學之新向度的探索--從蔣年豐〈品鑒人格氣象之解釋學〉一文談起。成大中文學報,27,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吳冠宏(20030200)。嵇康〈明膽論〉之明膽關係試探。東華漢學,1,261-2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盧桂珍(20061200)。王弼、郭象性情論研考。臺大中文學報,25,95-97+99-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顏崑陽(19870600)。從莊子「魚樂」論道家「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及其所關涉諸問題。鵝湖,12(12)=144,17-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謝如柏(20121200)。罔然無心與真性逍遙--郭象的心性理論。臺大中文學報,39,71-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蔡振豐(20060600)。對反或連續:王弼與郭象思想的爭議。臺大中文學報,24,83-85+87-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吳冠宏(19970600)。何晏「聖人無情說」試解--兼論關於王弼「聖人有情說」之爭議。臺大中文學報,9,257-2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江建俊(1997)。論英雄與名士--析論《人物志》與《世說新語》所代表的兩種不同人物典型。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台北:文津出版社。619-6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冠宏(2001)。鍾情與玄智的交會--以三層聲情關係重構嵇康〈聲無哀樂論〉之義涵再探。第四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津出版社。567-6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世民(2007)。嵇康身體相須論。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魏晉南北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辦) (會議日期: 2007/04/14-04/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麗真(1997)。魏晉玄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第17次中國學國際學術大會,(會議日期: 1997年8月22-23日)。韓國中國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湯一介(1991)。論魏晉玄學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的問題。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施穗鈺(2011)。器和音協與體清心遠--以〈琴賦〉及〈嘯賦〉為分析主軸。南京: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麗真(1996)。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639-6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冠宏(1993)。顏子形象與魏晉人物品鑒(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美諭(2008)。魏晉樂論與樂賦音樂審美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朝成(1992)。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昌明(1987)。六朝「緣情」觀念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莊耀郎(1991)。王弼玄學(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毓瑜(1990)。六朝藝術理論中之審美觀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麗真(1991)。嵇康「聲無哀樂論」之音樂美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佩書(2012)。嵇康〈琴賦〉研究--兼與〈聲無哀樂論〉之比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冠宏(1997)。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美燕(2002)。琴道與美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冠宏(2009)。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喬斯坦・賈德、蕭寶森(2000)。蘇菲的世界。臺北:智庫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善繼、徐善述(2000)。精校地理人子須知。台北:武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沈約(1971)。宋書。台北市:台灣中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宏天、趙福海、陳復興、蕭統(1994)。昭明文選譯注。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司馬遷(2010)。史記。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賀昌群(1984)。魏晉清談思想初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徐麗真(1997)。嵇康的音樂美學。臺北:華泰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劭(1988)。人物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房玄齡(1975)。晉書。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嵇康、魯迅(1999)。嵇康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唐翼明(2002)。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Hoy, David Couzens、陳玉蓉(1988)。批評的循環。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紹賢(1987)。魏晉清談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范曄、李賢(1978)。後漢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蕭馳(2011)。玄智與詩興。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郭象、馬國翰(1974)。論語體略。臺北:文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弼、樓宇烈(1983)。周易、老子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駱鴻凱(1982)。文選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呂凱(1980)。魏晉玄學析評。臺北:世紀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錢基博(1993)。中國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簫統、李善(1984)。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Bleicher, Josef、賴曉黎(1990)。當代詮釋學。臺北:使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李慶(2007)。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朱漢民(20110000)。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蔡仲德(1993)。中國音樂美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盧桂珍(2010)。境界、思維、語言--魏晉玄理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Storr, Anthony、鄧伯宸(2008)。孤獨的聆賞者--音樂、腦、身體。臺北: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江建俊(2013)。魏晉「神超形越」的文化底蘊。臺北:新文豐。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嚴可均(1995)。全三國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漢斯-喬治.高達美、洪漢鼎、夏鎮平(1995)。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壽(2004)。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曾春海(20130000)。竹林七賢的玄理與生命情調。臺北:五南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江建俊(2008)。竹林名士的智慧與詩情。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鍾泰(2012)。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王曉毅(2003)。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形成。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劉笑敢(2009)。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嚴可均(1995)。全後漢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湯用彤(1984)。魏晉玄學論稿。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崔富章、莊耀郎(1998)。新譯嵇中散集。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錢穆(1991)。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馮友蘭(1986)。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陳明(1994)。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初探。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侯外廬(1957)。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中國史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修海林(1989)。古樂的沈浮。山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米德、胡榮、王小章(1995)。心靈、自我與社會。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陸德明(1980)。經典釋文。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Cassirer, Ernst、甘陽(2005)。人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楊儒賓、何乏筆(2004)。身體與社會。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任繼愈(1998)。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康有為(1987)。中庸注。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王叔岷(1988)。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童強(2006)。嵇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林麗真、林慶彰(20080000)。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蔡瑜(2012)。迴向自然的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蔣年豐(2000)。文本與詮釋(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張彥遠(1971)。歷代名畫記。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李耳、王弼(1984)。老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錢鍾書(1988)。談藝錄。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余敦康(2004)。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高晨陽(2000)。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戴璉璋(20020000)。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羅宗強(1992)。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劉義慶、余嘉錫(1989)。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徐斌(2000)。魏晉玄學新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康中乾(2003)。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王葆玹(1996)。玄學通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王曉毅(1994)。嵇康評傳。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余敦康(1991)。何晏王弼玄學新探。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莊萬壽(1990)。嵇康研究及年譜。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張蕙慧(19990000)。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張蓓蓓(1991)。中古學術論略。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謝大寧(19970000)。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臺北:文史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黃光國(2003)。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顏崑陽(19850000)。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牟宗三(1985)。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De Sousa, Ronald、馬競松(2006)。情感的理趣。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楊儒賓(19960000)。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楊儒賓、祝平次(20050000)。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郭象、陸德明、成玄英、郭慶藩、王孝魚(1983)。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蕭統、于光華(1956)。評註昭明文選。臺北:萬國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馬端臨(1963)。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周金然、郭象、髙詧、袁宏道(1987)。南華經傳釋、郭子翼莊、廣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休斯頓•史密斯、梁永安(2002)。永恆的的哲學。臺北:立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曾振宇(2002)。中國氣論哲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湯一介(1983)。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陳麗桂(20130000)。漢代道家思想。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賴錫三(20130000)。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賴錫三(20110000)。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James, William、蔡怡佳、劉宏信(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人性之探索。立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李澤厚(1996)。華夏美學。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高柏園(19920000)。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劉熙載(1988)。藝概。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林聰舜(1981)。向郭莊學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李澤厚、劉綱紀(1987)。中國美學史。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鄭毓瑜(1997)。六朝情境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莊耀郎(19980000)。郭象玄學。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袁濟喜(1999)。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江建俊(20090000)。于有非有,于無非無:魏晉思想文化綜論。臺北:新文豐。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楊儒賓(20120000)。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顧忠華(19990000)。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劉勰、周振甫(1984)。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尤雅姿(1998)。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吳冠宏(20060000)。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徐復觀(1984)。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楊儒賓(1991)。莊周風貌。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列禦寇、楊伯峻(1987)。列子集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劉笑敢(2010)。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鄭毓瑜(20120000)。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賴錫三(20080000)。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張立文(1990)。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嵇康、載明揚(1978)。嵇康集校注。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王葆玹(1987)。正始玄學。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王曉毅(1991)。中國文化的清流--正始之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李玲珠(20040000)。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曾春海(1994)。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輔仁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張蓓蓓(20010000)。魏晉學術人物新研。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勞思光(1984)。中國哲學史。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牟宗三(1979)。名家與荀子。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劉汝霖(1979)。漢晉學術編年。長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王弼、樓宇烈(1992)。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逯欽立(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1989)。魏晉玄學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錢鍾書(1979)。管錐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張載、章錫琛(1983)。張載集。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張節末(1994)。嵇康美學。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陳昌明(2005)。沈迷與超越 : 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李澤厚(1996)。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賴錫三(2008)。《莊子》精、氣、神的工夫和境界--身體的精神化與形上化之實現。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龔鵬程(1988)。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春海(1994)。從儒道樂論析論嵇康的「聲無哀樂論」。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湯用彤(1984)。魏晉玄學流別略論。魏晉玄學論稿。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乏筆(20030000)。自我發現與自我創造--關於哈道特和傅柯修養論之差異。後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臺北:左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大寧(1997)。王弼哲學進路的再檢討。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大興(2004)。即色與遊玄:支遁佛教玄學的詮釋。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余英時(1980)。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乏筆(2005)。何謂「兼體無累」的工夫--論牟宗三與創造性的問題化。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江建俊(2008)。嵇康之「出位之思」--從「師心」談起。竹林名士的智慧與詩情。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湯用彤(1984)。王弼聖人有情義釋。魏晉玄學論稿。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湯用彤(1984)。謝靈運辨宗論書後。魏晉玄學論稿。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魯迅(1989)。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魯迅全集。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蕭馳(2011)。嵇康與莊學超越境界在抒情傳統中之開啟。玄智與詩興。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錢穆(1998)。王弼郭象注易老莊用理字條錄。莊老通辨。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戴璉璋(2002)。郭象的自生說與玄冥論。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戴璉璋(2002)。嵇康思想中的名理與玄理。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謝大寧(1997)。中國的美感境界及存有論的意涵。歷史的稀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