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填池」解
書刊名:輔仁國文學報
作者:李添富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 Tien-fu
出版日期:2013
卷期:37
頁次:頁1-10
主題關鍵詞:填池祖奠遣奠重霤肂坎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4
  • 點閱點閱:84
〈禮記.壇弓上〉:曾子弔於負夏,主人既祖,填池,推柩而反之,降婦人而后行禮。從者曰:「禮與?」曾子曰:「夫祖者,且也;且,胡為其不可以反宿也。」從者又問諸子游曰:「禮與?」子游曰:「飯於牗下,小斂於戶內,大斂於阼,殯於客位,祖於庭,葬於墓,所以即遠也。故喪事有進無退。」曾子聞之曰:「多矣乎,予出祖者。」鄭玄注云:「祖,謂移柩去載處,為行始也。填池當作奠徹,聲之誤也。奠徹,謂徹遣奠,設祖奠。」又云:「反於載處,樂曾子弔,欲更始。」「禮既祖而婦人降,今反柩,婦人辟之,復升堂矣。柩無反而反之,而又降婦人。蓋欲矜賓於此婦人,皆非。」高本漢先生《禮記注釋》一書,運用精審之語言文字考證功夫,列論諸家《禮記》疏解之得失凡591則,每有正本清源獨到之處,而為學者所稱譽。其中層於假借相關議題部分共277則,大抵皆能就文字運用之假借途徑以及還原本字之原則進行論述。「填池」一句之說解,則依王闓運(用王夫之說)以為「池」是放在棺木蒙罩上的承霤。又云「填」與「寘」同(放置、安放)。填池的意思是:「放了承霤(在棺木的蒙罩上)。」本文試以訓詁學言必有據之態度,檢討鄭注、孔疏以及高本漢先生《禮記注釋》的說法,以為鄭注、孔疏,雖則必須輾轉引申而且未必精當,但仍有其可說之理;高本漢先生所引王闓運(王夫之)的注釋,雖然不無道理,卻在行禮的次第上未盡合理,而有可以商榷的餘地。
圖書
1.朱彬(1972)。禮記訓纂。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本漢、陳舜政(1981)。禮記注釋。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詒讓(2010)。大戴禮記斟補。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濰(2010)。禮記集說。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家駱(1972)。清儒歷記彙解。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麗雅(2011)。禮記語言學與文化學闡釋。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天宇(200704)。鄭玄三禮注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本漢、陳舜政(1981)。書經注釋。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本漢、陳舜政(1974)。先秦文獻假借字例。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玄、孔穎達(1977)。禮記注疏。臺北:大化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尹(2007)。訓詁學概要。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戍國(2004)。禮記校注。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孫希旦、沈嘯寰、王星賢(2007)。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新雄(1996)。古音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楊天宇(1997)。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新雄(19990000)。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新雄(1994)。訓詁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添富(1994)。黃季剛先生〈求本字捷術〉的音韻層次。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