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辯孟子不言利
書刊名:輔仁國文學報
作者:譚立忠
作者(外文):Tan, Li-chung
出版日期:2015
卷期:40
頁次:頁1-16
主題關鍵詞:孟子義利之辯以利為本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9
  • 點閱點閱:76
關於儒家對「利」字的看法,〈論語〉中含有諸多反說。如〈里仁〉有言:「放於利而行,多怨」、「君子心懷仁德,小人心懷家鄉;君子心懷法制,小人心懷實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等,皆與仁義背道而馳。但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諸如〈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堯曰〉:「因民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子路〉:「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等的正面詮釋?筆者認為,藉由重新分析孟子對「利」的看法,可以從中尋覓新的理解途徑,進一步完善儒家看待「利」的立場,故特撰此文就教於方家。
期刊論文
1.段浚辰(19291218)。孟子之辯論術。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恩洋(1975)。孟子疏義。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駱建人(198809)。孟子學說體系探賾。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葉繼業(199310)。孟子思想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文心工作室(2005)。中文經典100句.孟子。臺北: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曉明(1997)。亞聖思辨錄--孟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鼓應(2011)。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俊傑(1991)。孟子學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譚家哲(2010)。孟子平解。臺北市:唐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熹(198509)。四書集註。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孟軻、沈文倬、焦循(1988)。孟子正義。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程頤(1990)。易程傳。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祖漢、曾昭旭、王邦雄(1983)。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月刊雜誌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傅佩榮(2005)。解讀易經。立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譚宇權(19950000)。孟子學術思想評論。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