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阮籍、陶潛「莊學實踐」之比較
作者:鄭宜玟
作者(外文):Yi-Wen, Cheng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林顯庭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阮籍陶潛莊學魏晉玄學齊物名教自然陶淵明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8
摘要:
阮籍與陶潛雖同為仰承老莊思想之名士,但是在莊學的實踐上,卻是旨趣相異。本論文嘗試解析兩人在莊學思想上的形成進路,並根據其言行舉措,探究兩人在莊學實踐面向的差異之處。阮籍與陶潛從官場黯然出走,然而從阮籍與陶潛的詩文作品中,可明顯看出兩人對政治的諷喻,這一點和《莊子》的寫作方式有若干符合。
阮籍的人生哲學及其行為出於《莊子》,尤以〈達莊論〉、〈大人先生傳〉等論述,可表現其達觀的見解;但大率以憤激之言、蔑俗之態、反儒之辭而襯顯自己是一個站在後設立場的批判者身份,只一味地稱揚神人之超凡絕俗而自傷弗及而已。
陶潛詩文如〈讀山海經‧九〉、〈飲酒‧廿〉、〈神釋〉、〈自祭文〉等,則顯示代代傳承之民族文化、人人接續之聖賢慧命、世世遞衍之心靈火苗等使命感與信念。 肯定的是所有人的虛靜而富創造力的心靈;人得以「縱浪大化中」,融入自然而傳續真善美創造之火苗以孜孜弘道、代代沐道的憑藉。弘揚了莊子〈養生主〉「火傳不盡」之意義。
本論文選擇以阮籍和陶潛的莊學思想為研究對象,是為體察兩人從儒家思想轉向道家莊子思想的生命歷程,以及如何表現在「實踐」這個議題上之異同。
東晉陶潛「田園耕讀」的歸向,與莊子思想同趨;阮籍的作品〈達莊論〉一方面清楚明白闡述了他對莊學思想的傾慕,但另一方面卻又隱含了他在莊學實踐上的矛盾情結。
「內聖外王」本出自莊子,之後被儒家所繼承;魏晉名士從儒家「內聖外王」轉向對莊學思想的「內齊物、攖寧而外諧和天下」。本論文取阮籍和陶潛做為研究對象,因兩人在面對新舊政權之角鬥的時代背景和仕宦之途的取向上,曾付出焦慮與決斷之生涯頗為近似,都面臨政治紛亂與仕隱抉擇的時代課題;因此,在扣緊二者之名士作風與嚮往莊子思想的實踐脈絡上做出比較,本論文研究之旨趣試圖達到以下三個論證之目的:首先,描繪出「莊學體悟」在二者思想中的整體架構;其次,釐清「莊學實踐」在二者思想中的同異與互映;最後,嚐試回應當代哲學對於「社會實踐」的現實如何與「生命境界」的高度互相通達與呼應等問題。
關鍵字:阮籍、陶潛、莊學、魏晉玄學、齊物、名教、自然
【參考書目】
一、古典文獻
1、 《十三經注疏‧論語》,阮元校,台北巿:藝文印書館印行,1956年。
2、 《四書集註》,朱熹,《四部刊要》,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
3、 《孟子字義疏證》,戴震,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4、 《孟子注疏》,趙岐注,孫奭疏,《十三經注疏本》(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 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5、 《春秋左傳注疏》,杜預注,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6、 《論語注疏》,何晏注,邢昺疏,《十三經注疏本》(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7、 《論語注疏及補正》,何晏等撰,台北巿:世界書局印行,1963年。
8、 《孔子家語》,王肅注,台北巿:世界書局印行,1955年。
9、 《論語正義》,劉寶楠,《四部備要經部》(據南菁書院續經解本校刊),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10、 《世說新語》,劉義慶撰、劉孝標注,台北巿:世界書局印行,1957年。
11、 《世說新語箋疏》,劉義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2、 《博物志‧世說新語》,張華著、劉義慶著,台北巿:中華書局印行,1981年。
13、 《晉書》,房玄齡,台北巿,中華書局印行,1981年。
14、 《前漢書》,班固撰、顏師古注,台北巿:啟明書局,1960年。
15、 《莊子集釋》,郭象注、成玄英疏,台北巿:世界書局印行,1962年。
16、 《南華真經注》,郭象,《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1,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17、 《南華真經注疏》,成玄英,《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3,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18、 《南華真經新傳》,王元澤,《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6,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19、 《南華經集注》,潘基慶,《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12,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20、 《南華經解》,宣穎,《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2,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21、《莊子注》,郭象,臺北市:金楓印行,1987年。
22、《莊子內篇注》,釋德清,台北:廣文書局,1991年。
23、《莊子淺說》,林紓,《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27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24、《莊子集釋》,郭慶藩撰、王校魚點校,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25、《莊子通,莊子解》,王夫之,台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
26、《莊子集解》,王先謙,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27、《莊子翼》,焦竑,台北:廣文書局,1979 年。
28、《藥地炮莊》,方以智,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
2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阮元校重刻宋本,台北巿:藝文印書館印行,1956年。
30、 《昭明文選》,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李善注,台北巿:文化圖書公司印行,1973年。
31、 《古文觀止》,吳楚材選輯、曹國鋒譯釋,台北巿:大中國圖書公司印行,1955年。
32、 《人物志》,劉邵台北巿:商務印書館印行,1975年。
33、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四,嚴可均編,台北巿:世界書局印行,1982年。
二、中文專書
1、 丁永忠,《陶詩佛音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
2、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3、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4、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5、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年。new window
6、 方孟銓、朴子鈞、劉昊、戴聲濤、李治等著,《改變中國歷史的故事》第四冊,台北:莊嚴出版社,1985年
7、 王叔岷,《郭象莊子注校記》,台北市:商務印書館發行。1993年。
8、 王叔岷,《莊子校釋》,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2年。
9、 王叔岷,《莊學管闚》,台北:藝文書局,1978年。
10、 王叔岷,《陶淵明詩箋證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1、 王凱,《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與山水田園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台北:允晨文化,1999年。new window
13、 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南:文國書局,1983年。
14、 王邦雄、岑溢成,《中國哲學史》,台北市:里仁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15、 王邦雄,〈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16、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new window
17、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編著,《孟子義理疏解》,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2年。new window
18、 王志楣,《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釋》,台北市:里仁書局。2008年。
19、 田曉菲,《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0、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21、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22、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new window
23、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
24、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25、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26、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27、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new window
28、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人民出版社。1998年。
29、 汝信《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續編二,濟南:齊魯出版社,1980年。
30、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社,2004年。
31、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32、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33、 何啟民,《竹林七賢研究》,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發行,1978年。
34、 辛旗,《阮籍》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印行,1996年。
35、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美學思想》,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36、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市:元山書局,1986年。
37、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市:時報文化,1989年。
38、 李健,《魏晉南北朝的感物美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39、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new window
40、 李建中、高華平,《玄學與魏晉社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1、 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
42、 李劍鋒,《陶淵明及其詩文淵源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43、 沈清松,〈論心靈與自然的關係之重建〉,《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台北:立緒文化公司,1997年。
44、 吳 光,《儒道論述》,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
45、 吳 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46、 吳 康,《老莊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47、 吳光明,《莊子》,台北:東大書局,1988年。
48、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49、 吳國富,《陶淵明與道家文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50、 林景伊,《中國學術思想大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
51、 林雲銘,《莊子因》卷一,台北:廣文,1968年。
52、 林毓生,〈什麼是創造性轉化?〉,《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53、 林聰舜,《向郭莊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1981年。
54、 胡哲敷,《老莊哲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
55、 胡楚生,《老莊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56、 范耕研,《莊子詁義》,台北:文景出版社,1991年。
57、 郎擎霄,《莊子學案》,台北:泰順書局,1971年。
58、 政通,《儒家與現代化》,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
59、 倪其心譯注,《阮籍詩文》,台北市:錦繡出版社,1993年。
60、 周紹賢 劉貴傑,《魏晉哲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61、 周大興,《自然、名教、因果 魏晉玄學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62、 周振甫,《陶淵明和他的詩賦》,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63、 金白鉉,《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6new window
年。
64、 柯慶明,《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第1輯: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巿:成文出版社印行,1978年。
65、 姚維,《才性之辨-人格主題與魏晉玄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6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67、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68、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69、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
70、 唐君毅,《哲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71、 容肇祖,《容肇祖集》,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72、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new window
73、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99年。
74、 馬敘倫,《莊子天下篇述義》(附莊子年表),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
75、 馬曉坤,《趣閑而思遠》,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76、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1992年。new window
77、 高原,《極高明而道中庸—陶淵明論析》,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年。
78、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79、 孫良水,《阮籍審美思想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80、 張成秋,《先秦道家思想研究》,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
81、 張成秋,《莊子篇目考》,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82、 張京華,《莊子哲學辨析》,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83、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84、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85、 張雲飛,〈中國儒、道哲學的生態倫理學闡述〉,《環境倫理學進展:評論與
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86、 張默生,《莊子新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87、 常健、李國山編著,《歐美哲學通史、現代哲學卷》,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88、 曹受坤,《莊子哲學》,台北:文景出版社,1970年。
89、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56年。
90、 莊萬壽,《莊子學述》,台北:師範大學,,1970年。
91、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之〈陶淵明思想與魏晉清談之關係〉,台北:三人行出版社,1974年。
92、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市:五南圖書,2006年。new window
93、 陳鼓應,《莊子哲學》,台北市:臺灣商務,2003年。new window
94、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巿: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91年。陳伯君《阮籍集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95、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96、 陳美利《陶淵明探索》,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年。
97、 陳品卿,《莊學新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年1997。
98、 陳啟天,《莊子淺說》,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6年。
99、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new window
100、 章炳麟,《老莊哲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
101、 許杭生,《魏晉玄學史》,安陽巿:陝西師範大學,1989年。
102、 許杭生,《魏晉思想史》,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103、 許尤娜,《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104、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0年。
105、 康中乾,《魏晉玄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6、 強昱著、湯一介 陳鼓應主編《從魏晉玄學到唐初重玄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07、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108、 湯用彤 容肇祖,《魏晉思想-甲編五種》,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109、 湯一介 胡仲平 編。《魏晉玄學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110、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111、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市:五南書局,2003年。new window
112、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83年。new window
113、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114、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89年。
115、 馮滬祥,《環境倫理學-中西環保哲學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116、 黃俊傑,〈內聖與外王-儒學傳統中道德政治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117、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卷,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
118、 賀昌群等,《魏晉思想‧甲編五種》,台北市:里仁書局,1984年。
119、 焦 循,《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120、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121、 程兆熊,《道家思想》,台北:文明書局,1984年。
122、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123、 葉海煙,〈老子的環境倫理觀〉,《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台北:立緒文化公司,1997年。
124、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125、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new window
126、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香港:香港中大新亞書院出版,1975年。
127、 楊立華,《郭象莊子注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128、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市,滄浪出版社,1986年。
129、 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
130、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new window
131、 趙樹功,《閑意悠長—中國文人閑情審美觀念演生史稿》,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2、 榮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133、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1993年。
134、 董小蕙,《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new window
135、 廖炳蕙,〈兩種「體」現〉,《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
136、 熊十力,《十力語要》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137、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138、 劉光義,《莊子內七篇類析語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139、 劉建國,《中國哲學史史料學概要》,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140、 劉述先,《文化與哲學的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141、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142、 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143、 劉大杰,《魏晉思想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44、 劉放桐等編著,《新編現代西方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5、 鄧安生,《陶淵明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146、 蔣錫昌,《莊子哲學》,台北:環宇出版社,1970年。
147、 蔡仁厚,《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生》,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148、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new window
149、 錢穆,《論語新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150、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151、 錢 穆,《莊老通辨》,台北:東大圖書,1991年。
152、 謝仲明,《儒學與現代世界》增修再版,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153、 鍾 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54、 鄺錦倫,〈外王與客觀精神〉,《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外王篇》,台北:文津,1991年5月。
155、 戴燕,《玄意幽遠-魏晉思想、文化與人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156、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new window
157、 戴建業,《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158、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台北市:華正書局,2005年。new window
159、 羅 光,《中國哲學思想史˙魏晉 隋唐佛學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160、 羅安憲,《虛靜與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1、 譚宇權,《莊子哲學評論》,台北:文津,1998年。
162、 關 鋒,《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163、 嚴靈峰,《老子莊子》,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
三、期刊論文
1、 文青雲Vervoon, Aat, 1984,"The Original of Chinese Eremirism"(〈中國隱逸思想的發源〉),《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十五期。
2、 王邦雄,〈人間世〉,《鵝湖月刊》第十八卷第九期,台北:1993年3月。
3、 王邦雄,〈走進莊子之學的門徑〉,《鵝湖月刊》第136期,台北:1986年10月。new window
4、 王邦雄,〈莊子齊物論儒墨兩行之道〉,《鵝湖月刊》第200期,台北:1992年2月。new window
5、 王邦雄,〈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義」的觀念〉,《哲學與文化》二十三卷第九期,台北:1996年9月。new window
6、 王叔岷,〈論莊子之齊物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期,台北:1992年3月。new window
7、 王熙元,〈釋「聖人」〉,《鵝湖月刊》第5期,台北:1976年11月。new window
8、 牟宗三,〈莊子〈齊物論〉演講錄(二)〉,《鵝湖月刊》第320期,台北:2002年2月。
9、 牟宗三,〈莊子〈齊物論〉演講錄(三)〉,《鵝湖月刊》第321期,台北:2002年3月。new window
10、 牟宗三,〈莊子〈齊物論〉演講錄(四)〉,《鵝湖月刊》第322期,台北:2002年4月。new window
11、 牟宗三,〈莊子〈齊物論〉演講錄(五)〉,《鵝湖月刊》第323期,台北:2002年5月。new window
12、 朱建民,〈由儒家觀點論西方環境倫理學人類中心主義與自然中心主義的對立〉,《鵝湖學誌》第二十五期,台北:2000年12月。new window
13、 朱 嵐,〈君子、仁人、聖人〉,《孔孟月刊》第35卷第8期,台北:1997年4月。
14、 何淑靜,〈亞里斯多德與孟子:幸福與成聖〉,《中國文化月刊》第238期,台中市:2000年1月。
15、 何淑靜,〈論孟子「盡心知性以知天」如何可能〉,《鵝湖學誌》第七期,台北:1991年12月。new window
16、 吳佩玲˙許楓靈,〈魚與熊掌希能兼得-全球化與環境保護的挑戰〉,《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5卷第12期,台北:91年12月。new window
17、 吳進安,〈「環境倫理」在文化生活中之哲學意義〉,《生活文化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哲學會與行政院文建會主辦),台北:1996年4月。
18、 李明輝,〈當代儒學的自我轉化〉,《鵝湖學誌》第十一期,台北:1993年12月。
19、 李瑞全,〈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鵝湖月刊》第315期,台北:2001年9月。
20、 李治華,〈莊子之聖人、真人、至人、神人及天人的層次論〉,《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七卷五期,台北:1997年。
21、 沈清松,〈莊子的人觀〉,《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6期,台北:1987年6月。new window
22、 沈清松,〈莊子的道論-對當代形上困惑的一個解答〉,《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一期,台北:1994年5月。new window
23、 周啟成,〈莊子學派天人觀辨析〉,《哲學與文化》二十七卷第二期,台北:2000年2月。new window
24、 林顯庭〈莊子、陶潛「三層自我觀」之比較〉,《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十六輯,台中市:東海大學哲學系出版,2011年。new window
25、 林安梧,〈道的錯置(一):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困結〉,《鵝湖月刊》第15卷第2期,台北:1989年8月。
26、 林聰舜,〈論莊子的「小大之辨」與「齊物」及其關係〉,《漢學研究》第5卷2期,台北:1987年12月。new window
27、 林聰順,〈《莊子》無為政治思想的幾層意義〉,《漢學研究》第11卷第1期,台北:1993年6月。
28、 邵龍寶,〈全球化與「文化自覺」及其教育〉,《亞洲研究》第42期,香港:2002年3月。
29、 金谷治,〈《莊子》的生死觀〉,《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北京:1994年11月。
30、 洪安全,《兩漢儒士的仕隱態度與社會風氣》,《孔孟學報》,四二.四三期。1980年。new window
31、 袁保新,〈秩序與創新-從文化治療學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學的現代意涵〉,《鵝湖月刊》第314期,台北:2001年8月。new window
32、 高柏園,〈道家思想對環境倫理的回應態度〉,《鵝湖學誌》第205期,台北:2000年12月。new window
33、 高齡芬,〈論莊子哲學中「天」的修養論意義〉,《輔大中研所學刊》第7期,台北:1997年6月。new window
34、 陳鼓應,〈先秦道家之禮觀〉,《漢學研究》第18卷第1期,台北:2000年6月。new window
35、 陳榮波,〈老子的環保美學〉,《哲學雜誌》第7期,台北:1994年1月。
36、 陳榮波,〈莊子的語言思想〉,《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1期,台中市:1991年10月。new window
37、 陳德和,〈理想環境的生畜之道〉,《鵝湖月刊》第299期,台北:2000年5月。
38、 陳德和,〈莊子寓言中的逍遙思想〉,《鵝湖月刊》第316期,台北:2001年10月。new window
39、 陳德和,〈論莊子哲學的道心理境〉,《鵝湖學誌》第24期,台北:2000年6月。new window
40、 陳德和,〈儒道互補論的辨析與詮定〉,《東吳哲學學報》第5期,台北:2000年4月。new window
41、 陳 靜,〈「真」與道家的人性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1998年7月。
42、 傅武光,〈《莊子》遊的哲學〉,《中國學術年刊》第17期,台北:1996年3月。new window
43、 傅偉勳,〈老莊、郭象與禪宗-禪道哲理連貫性的詮釋學試探〉,《哲學與文化》第12卷第12期,台北:1985年12月。new window
44、 曾春海,〈儒道的消費倫理及環境倫理〉,《哲學與文化》24卷第10期,台北:1997年10月。new window
45、 曾春海,〈生態學及道家向度的環保美學〉,《哲學與文化》第25卷第9期,台北:1998年9月。new window
46、 曾春海,〈先秦儒家正義觀及現代省思〉,《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4期,台北:1991年4月。new window
47、 黃輝、朱漢民,《魏晉名士對孝道的反思》,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湖南大學學報,2013年2月。
48、 楊儒賓,〈論孟子的踐形觀-以持志養氣為中心展開的工夫論面相〉,《清華學報》第20卷第1期,台北:1990年6月。new window
49、 葉海煙,〈生態保育與環境倫理的道家觀點〉,《哲學與文化》第25卷第9期,台北:1998年9月。new window
50、 鄔昆如,〈衛理賢德譯《莊子》中的環保思想〉,《哲學與文化》25卷第9期,台北:1998年9月。new window
51、 蔣年豐,〈體現與物化:從梅勞˙龐帝的形體哲學看羅近溪與莊子的存有論〉,《中國文化月刊》第105期,台中市:1988年7月。
52、 劉大樁,〈與天地參:當代環境倫理的重構〉,《哲學與文化》第23卷第2期,台北:1996年2月。
53、 劉德明,〈《莊子˙齊物論》中的語言問題〉,《中臺學報》第11期,台中:new window
1999年10月。
54、 蔣建輝,《魏晉倫理思潮對服飾風尚的影響》,倫理學研究,2010年2月。
55、 蔡明田,〈莊子逍遙遊篇的聖王思想〉,《東方雜誌》復刊第十三卷第十一期,台北:1980年5月。
56、 蔡明田,〈論莊子對禪讓說的態度〉,《大陸雜誌》第六十一卷第五期,台北:1980年11月。new window
57、 盧 風,〈主客二分與人類中心主義〉,《哲學與文化》第251期,台北:1995年4月。
58、 賴錫三,〈莊子的真理觀與語言觀〉,《揭諦學刊》第1期,嘉義縣大林鎮:1997年6月。new window
59、 謝政諭,〈道家思想與後現代社會環境倫理〉,《東吳政治學報》第二期,台北:1993年。new window
60、 顏世安,〈莊子的遊世思想〉,《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南京市:1999年2月。
61、 韓國良,《《閑情賦》與漢大賦—對陶淵明《閑情賦》審美趣尚的再認識》,南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天中學刊,2013年2月。
62、 鄺芷人,〈環境保護與環境倫理〉,《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5輯,台中市:1998年11月。new window
63、 魏元珪,〈老莊哲學的自然觀與環保心靈〉,《哲學雜誌》第13期,台北:1995年7月。
64、 魏元珪,〈莊子齊物思想之探討〉,《中國文化月刊》第31期,台中市:1982年4月。
65、 羅 光,〈宗教與文化〉,《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15期,台北:1992年4月。
四、博碩士論文
1、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2、 王明輝,《陶淵明研究史論略》,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3、 王品穎,《阮籍〈大人先生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4、 呂菊,《陶淵明文化形象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5、 李志勇,《孟子與莊子修養論之比較》,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6、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7、 沈雅惠,《莊子與阮籍、嵇康人生哲學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new window
8、 何淑貞,《「達莊」與「廢莊」--魏晉莊學發展之兩種面向》,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9、 周宛亭,《陳留阮氏之家學與家風研究—以《晉書》諸阮傳為對象》,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10、 周旻秋,《《孟子》與《莊子》的情感昇華論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1、 林翠芬,《孟子內聖外王思想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12、 林宴寬,《阮籍「自然與名教」思想析論》,國立師範大學,碩論文,1997年。
13、 高俊林,《現代文人與「魏晉風度」》,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14、 陳秋燕,《阮籍生命情懷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15、 陳慶元,《阮籍、嵇康處世態度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16、 陳思穎,《從詠懷詩意象探索阮籍的生命情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論文,2000年。
17、 張堯欽,《阮籍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
18、 曾小明,《魏晉名士的身心觀》,湖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19、 趙鏡中,《儒家「環境倫理」思想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new window
20、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類型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21、 劉原池,《阮籍莊學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