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經史子脈絡下的「經學」發展省思--重讀胡適與錢穆的一個觀點
書刊名: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作者:范麗梅
作者(外文):Pham, Lee-moi
出版日期:2019
卷期:29:4=116
頁次:頁133-163
主題關鍵詞:經學胡適錢穆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9
  • 點閱點閱:7
期刊論文
1.劉述先(20030400)。港臺新儒家與經典詮釋。鵝湖,28(10)=334,8-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俊傑(20000600)。儒家論述中的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臺大歷史學報,25,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英時(19910800)。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6,15-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威熊(20020500)。胡適的經學觀。逢甲人文社會學報,4,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維杰(20151200)。王陽明:經典詮釋的存有論。鵝湖學誌,55,4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車行健(20090800)。現代中國大學中的經學課程。漢學研究通訊,28(3)=111,2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應憲(20130900)。民國時期大學經學教育檢視。中國學術年刊,35(秋),109-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戴璉璋(20100600)。文與哲的對話--從馬一浮經學思想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2)=78,203-2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惟仁(20160900)。錢穆論兩漢今古文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9,163-2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羅志田(1997)。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國--清末民初思想權勢與社會權勢的轉移及其互動關係。清華漢學研究,2,89-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傅榮賢(20150900)。中西學術之爭與晚清書目分類的歷史演進。中國學術年刊,37(秋),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晴佳(19991200)。後現代主義與經典詮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21,315-3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述先(20030500)。港臺新儒家與經典詮釋。鵝湖,28(11)=335,14-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德建(20130900)。因史證經.從經入史.由史而文--以明代春秋學與史漢之學為中心。先秦兩漢學術,20,13-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維杰(20080400)。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4,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巍(2007)。章學誠「六經皆史」說的本源與意蘊。歷史研究,2007(4),63-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車行健(2011)。現代學術視域中的民國經學--以課程、學風與機制為主要觀照點。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錢穆(1995)。中國學術通義。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錢穆(1995)。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歐陽哲生(2011)。探尋胡適的精神世界。臺北市:秀威資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維杰、邱黃海(2010)。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本田成之(1990)。中國經學史。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明輝、邱黃海(2010)。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比較觀點。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述先、楊貞德(2007)。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理論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隆溪、陳川(1998)。道與邏各斯︰東西方文學闡釋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明輝、陳瑋芬(20080000)。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個案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平原(1998)。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笑敢(2009)。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以愛(1999)。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1922-192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田漢雲(1996)。中國近代經學史。西安:三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趙岐、孫奭(1955)。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錢穆(1995)。國學概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錢穆(1995)。政學私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儒賓(2002)。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璧生(2014)。經學的瓦解。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周大興(2009)。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展望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隆獻(20170000)。先秦兩漢歷史敘事隅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彰健(19820000)。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俊傑(2002)。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明輝(2002)。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喜馬拉雅研究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胡適、歐陽哲生(1998)。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余英時(1995)。清代學術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儒賓(2013)。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汎森(2010)。錢穆與民國學風。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錢穆(1989)。孔子與春秋。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余英時(1995)。中國文化危機及其思想史的背景。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蘇費翔(2014)。錢穆兩漢經今古學研究。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 (1912-1949)經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適(1990)。《國學季刊》發刊宣言。胡適文選。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余英時(1995)。自序:中國現代的文化危機與民族認同。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胡適(1990)。我們今日還不配讀經。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蔣年豐(20000000)。從「興」的精神現象論《春秋》經傳的解釋學基礎。文本與實踐 (1):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胡適(1990)。新思潮的意義。胡適文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余英時(2004)。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序。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胡適(1971)。論六經不夠作領袖人才的來源。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余英時(1996)。[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自序。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余英時(1996)。儒家智識主義的興起--從清初到戴東原。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余英時(1996)。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學中智識主義的傳統。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宋恕(1993)。代擬瑞安演說會章程。宋恕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方鹿(2011)。[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前言。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錢穆(1989)。[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自序。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錢穆(1995)。中國學術與中國文化。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錢穆(1995)。中國學術思想之分期。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余英時(2010)。綜述中國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中國文化史通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夏長樸(2014)。王官學與百家言對峙--試論錢穆先生對漢代學術發展的一個看法。儒家與儒學探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周予同(2010)。經今古文學。周予同經學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錢穆(1995)。中國歷史研究法]序。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余英時(1997)。章實齋與柯靈烏的歷史思想--中西歷史哲學的一點比較。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楊儒賓(2013)。導論:《新五經》的時代。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楊儒賓(2013)。結語:《新五經》之後。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姜廣輝(2003)。前言:經學思想研究的新方向及其相關問題。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劉笑敢(2009)。中西篇--「以中釋中」還是「以西釋中」?。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錢穆(1995)。清儒學案序目。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錢穆(1989)。兩漢博士家法考。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