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中運動代表隊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以臺北縣鶯歌國中為例
書刊名:國立體育學院論叢
作者:林忠仁
作者(外文):Lin, Chung-jen
出版日期:1996
卷期:6:2
頁次:頁99-120
主題關鍵詞:國中運動代表隊學生次級文化臺北縣鶯歌國中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9
  • 點閱點閱:57
期刊論文
1.李坤培(19931000)。運動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臺大體育,23,77-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建興(19890900)。論目前國中運動代表隊組訓問題與對策。國民體育季刊,18(3)=82,106-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歐用生(19770500)。美國中等學校之青年文化的研究。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7(5),9-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奎憙(19900600)。學生次級文化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2,5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尹建中(1990)。學生次級文化的形成。教師天地,44,16-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瞿海源(19840410)。臺灣青年文化的社會分析。中國論壇,18(1)=205,20-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高強華(1990)。學生次級文化的了解與運用。教師天地,44,19-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奎憙(19861000)。「學生次級文化」的剖析。現代教育,1(4)=4,76-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奎憙(1990)。學生次級文化的剖析。教師天地,44,1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龍雄(19890900)。運動選手培訓的觀念與作法。國民體育季刊,18(3)=82,44-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韋政通(19840410)。青年文化的理想與現實。中國論壇,18(1)=205,16-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亦園(19840410)。當前青年次文化的觀察。中國論壇,18(1)=205,9-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宏亮(19950900)。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校適應因應策略。中華體育季刊,9(2)=34,2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賢堅(1994)。奥運金牌的迷惘與沈思。82學年度體育科學研討會。國立臺灣師大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明玉(1991)。我國高中學生體育運動價值觀念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乙明(1991)。國民中學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英奇(1986)。我國大學生次級文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建成(1988)。學生疏離及其在班級團體中的關聯因素(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郁宜(1984)。國中學生在學期間校外生活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德銳(1986)。台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春鳳(1992)。屏東縣國小教師對體育課循環教學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文真(1986)。臺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孫敏芝(1985)。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苙雲(1993)。社會組織。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Jewett, A. E.、Mullan, M. R.(1977)。Curriculum design: Purposes and process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learning。Washington, DC:AAHPER。  new window
3.黃金柱(1985)。體育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文輝(1993)。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俊傑、吳素倩(19880000)。都市青少年的價值觀。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沙依仁(1986)。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彭懷恩(1993)。社會學的基石--重要概念與解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承漢(1993)。社會學。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Brake, M.(1980)。The sociology of youth culture and youth subculture。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new window
11.Grinder, R. E.(1973)。Adolesence。New York:John willy & Son ,inc。  new window
12.邱金松(1988)。運動社會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義雄(1988)。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Coleman, J. S.(1961)。The Adolescent Society。New York, NY:The Free Press。  new window
15.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宗吉(1992)。體育運動社會學。銀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Cohen, Albert K.(1955)。Delinquent Boys: The Culture of the Gang。Free Press。  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Schafer, W. E.(1970)。Sport and subculture in American Secondary Schools(NO.337540)。  new window
2.Harrold, R. D.(1971)。Student Subculture Models as Determinants of Sport Involvement(NO.337593)。  new window
3.Winfrey, W. E.(1976)。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Personality, of Residence on College, Subculture, and Place Student Recreation Pabticipation(NO.337356)。  new window
其他
1.教育部(1986)。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台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Arnold, D. O.(1970)。A process model of subcultures。The sociology of subcultures。Berkely, Calif:Glendessary Press。  new window
2.Pearson, K.(1981)。Subcultures and Sport。Culture and society: a reader on the sociology of sport。Palmetto:Lea & Febiger。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