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日治時期成長小說研究
作者:黃淑瑮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三榮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日治時期成長小說認同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3
本論文以「台灣日治時期成長小說」為主題,藉助西方成長小說觀點,對日治時期的青少年成長命題作整體研究,並從敘事特徵、人物造型、主要內涵、小說特色及文化意涵等方面做爬梳探討,以期藉由呈現此時成長小說的特質與風貌,進而讓日治殖民時期,台灣人自我認識的經驗與曲折,有更真實的呈現。
對台灣來說,日治是一個特殊時期:彼時台灣處於被殖民的地位。對殖民地而言,包括歷史、經濟、政治、語言、生活形式、文化等,都可能受到改變或剝削。而文化、國族等層面的變動、斷裂,讓身處從未成年過渡到成人,身心、價值觀都處轉變期的青少年,面臨更多的困惑與成長的考驗。也因被殖民的時代背景,讓個體的成長與被殖民的處境交織,成長的意義往往象喻著民族的命運與出路。青少年成長的意義,與個體尊嚴、認同、文化主體的追尋,同樣也是被殖民我族尊嚴與文化主體的重建。論文透過對日本殖民不同時期的成長小說研究,呈現其中從抗爭、頹靡到另類抵抗的特質。而不管是正成長或反成長的文本,抵殖民性格強烈,日治時期的成長小說,是被殖民時期台灣人的成長寓言。
This dissertation, titled A Study on the Taiwanese Buildungsroman Novels Produced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aims to manife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stern Buildungsroman,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conflicts, and split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under the colonial subtext in the Taiwanese novels whose themes center on the mental and spiritual growth of teenagers and young adults produced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by delving into the different narrative and structural aspects of the texts.
As far as Taiwan is concerned,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is a special period in the island’s history in terms of its status as a Japanese colony. For a colony, every aspect of the society, such as language, history, culture, economy, politics and life style, are inevitably subject to change by the colonizer. These changes, especially those in culture and nationhood, impact and confuse teenagers and young adults more strongly, for their values and sense of identity are yet to stabilize. Therefore, due to the implications between the individual’s dilemma in cultural and national identifications and the colonial background, the difficulties confronting the protagonists in procuring their self-esteem and self-identity in the Taiwanese Buildungsroman novels can symbolize the corresponding plights plaguing the nation in establishing its cultural and national subjectivity. This dissertation, through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texts produced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colonial period, also tries to manifest the anti-colonial sentiments sedimented in the novels, which change from resistance, decadence to alternative resistance. The Taiwanese Buildungsroman novels produced in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are fables of Taiwanese people’s collective growth as well.
一、小說文本

中島利郎、周振英編著,《周金波集》,台北:前衛出版社,二○○二年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上、下),台北縣:印刻出版公司,二○○六年
狄更斯著,思果譯,《大衛˙考勃菲爾》(上、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
吳濁流作,黃玉燕譯,《亞細亞的孤兒》,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二○○五年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草根出版公司,二○○五年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草根出版公司,二○○四年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草根出版公司,二○○五年
吳錦發,《春秋茶室》,台北:聯合文學,一九九七年
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台北:明潭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台北:前衛出版社,二○○○~二○○一年
施淑編,《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台北:麥田出版社,二○○七年
施淑女等編著,《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析》,台北:長安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施懿琳編,《楊守愚作品選集》,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一九九五年
邱貴芬主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文化,
二○○一年
珍˙奧斯汀著,許怡貞譯,《艾瑪》,台北:高寶國際出版,二○○六年
馬克˙吐溫著,賈文浩、賈文淵譯,《頑童流浪記》,台北:商周出版,二○○五年
夏洛蒂˙勃朗特著,宋兆霖譯,《簡愛》,台北:商周出版,二○○五年
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台北:遠行出版公司,一九八○年
張恆豪主編,《賴和集》,台北:前衛出版社,二○○○年
張恆豪主編,《王詩琅、朱點人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二○○四年
張恆豪主編,《楊守愚集》,台北:前衛出版社,二○○四年
張恆豪主編,《張文環集》,台北:前衛出版社,二○○四年
張恆豪主編,《吳濁流集》,台北:前衛出版社,二○○四年
張恆豪主編,《呂赫若集》,台北:前衛出版社,二○○四年
張恆豪主編,《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二○○四年
張恆豪主編,《楊逵集》,台北:前衛出版社,二○○五年
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二○○二年
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二○○六年
陳藻香,許俊雅編譯,《翁鬧作品選集》,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一九九七年
許俊雅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選讀》,台北:萬卷樓,一九九八年
許俊雅編,《王昶雄全集》,台北縣: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二○○二年
喬埃斯著,黎登鑫、李文彬譯,《一位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一九九四年
彭瑞金主編,《鍾肇政集》,台北:前衛出版社,二○○○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一九九八年
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日文作品選集1、2》,高雄:春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楊佳嫻主編,《台灣成長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二○○四年
楊千鶴著,張良澤、林智美譯,《人生的三稜鏡》,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楊千鶴,《花開時節》,台北:南天書局,二○○一年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著,張琰譯,《小婦人》,台中:晨星發行,二○○七年
歌德著,馮至、姚可昆譯,《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台北:光復書局,一九九八年
歌德著,關惠文譯,《維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台北:光復書局,一九九八年
歌德著,廖培真譯,《少年維特的煩惱》,台北:華成出版社,二○○三年
龍瑛宗,《杜甫在長安》,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八七年
鍾肇政,《濁流》,台北:遠景出版公司,二○○五年
鍾肇政,《江山萬里》,台北:遠景出版公司,二○○五年
鍾肇政,《流雲》,台北:遠景出版公司,二○○五年
鍾肇政,《八角塔下》,台北:草根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
鍾肇政、葉石濤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台北:遠景出版公司,一九七九年

二、專書

(一)中文著作(含譯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八年
王國芳、郭本禹著,《拉岡》,台北:生智文化,一九九九年
王煥琛、柯華葳,《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二○○四年
王曉波編,《台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帕米爾書店,一九八五年
方孝謙,《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台北:巨流圖書公司,二○○一年
巴赫金著,白春仁、曉河譯,《小說理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生安鋒著,《霍米巴巴》,台北:生智文化,二○○五年
皮爾森著,張蘭馨譯,《影響你生命的十二個原型》,台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二○○二年
史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二○○四年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里仁書局,二○○六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一九九○年
台灣教育會,《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台灣教育會,一九三九年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台北文物》,台北:成文出版,一九八三年
吉野秀公,《台灣教育史》,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一九二七年
弗朗茲˙法農著,陳瑞華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二○○五年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托莉˙莫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二○○五年
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等譯,《社會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二○○四年
安東尼˙紀登斯著,胡宗澤、趙力濤譯,《民族--國家與暴力》,台北縣:左岸文化出版,二○○二年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台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台南:南市藝術中心,二○○○年new window
江寶釵等編,《台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文化,一九九六年
江自得主編,《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二○○○年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問題》,台北:人間出版社,二○○二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一年
何欣,《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三年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台北:擎松出版社,二○○三年new window
吳繼路,《少年文學論稿》,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李園會,《日本統治下の台灣初等教育的研究》,瑞和堂,一九八一年
李筱峰,《台灣史一百件大事》(上)戰前篇,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一九九九年
李喬,《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一九九二年
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壹》》,台北:九歌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周英雄,《比較文學與小說詮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台北:允晨文化公司,二○○二年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台北:新自然主義公司,二○○○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文化公司,一九九六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公司,一九九六年
林鎮山,《台灣小說與敘事學》,台北:前衛出版社,二○○二年new window
林柏燕主編,《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新竹縣:竹縣文化局,二○○○年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四年
亞倫˙布洛克著,董樂山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台北:究竟出版社,二○○○年
香港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員會編譯,《解殖與民族主義》,牛津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垂水千惠著,凃翠花譯,《台灣的日本語文學》,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胡菊人,《小說技巧》,台北:遠景出版公司,一九八四年
施正鋒,《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出版社,二○○○年
凃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二○○三年
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一九九六年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出版社,二○○六年
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年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台北:新興書局,一九五七年
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new window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二○○○年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二○○○年
陸揚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第二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二○○○年
張光正編,《張我軍全集》,台北:人間出版社,二○○二年
張素真,《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六年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張大春,《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合文學,一九九五年
張勝彥等,《台灣開發史》,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一九九八年
張苾蕪譯,《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台北:人間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文學與社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等單位發行,一九九六年
陳玉玲,《台灣文學的國度》,台北縣:博揚文化,二○○○年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二○○四年
陳建忠、應鳳凰等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二○○七年
陳芳明編,《楊逵的文學生涯》,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二○○二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社,二○○四年new window
陳映真等,《呂赫若作品研究》,台北:文建會,一九九七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同化」の同床異夢》,台北:麥田出版社,二○○六年
陳炳良編,《中國現代文學新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九○年
陳麗芬,《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台灣到香港》,台北:書林出版公司,二○○○年
黃英哲編,凃翠花譯,《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二○○○年
黃昭堂,《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社,二○○四年
黃俊傑、吳素倩,《都市青少年的價值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一九八八 年new window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國立編譯館,一九九七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九年new window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出版社,二○○五年new window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二○○三年
曾枝盛,《阿爾杜塞》,台北:遠流出版社,一九九○年
喜安幸夫,《日本統治台灣秘史》,台北:武陵出版公司,一九九五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一九九七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一九九八年
楊素絹編,《楊逵的人與作品》,台北:民眾日報社,一九七九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一九九五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一九九八年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三年
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出版公司,一九七九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一九九八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台北:自立晚報社,一九九○年
葉振輝,《台灣開發史》,台北縣:普林斯頓國際公司,二○○三年
葉舒憲編選,《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紅葉文化公司,一九九六年
鄒敏賢主編,《西方現代藝術辭典》,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一九九四年new window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二○○六年
諾斯洛普˙弗萊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二○○二年
薛化元編著,《台灣開發史》,台北:三民書局,一九九九年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一)》,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薩依德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二○○四年
譚君強,《敘述的力量——魯迅小說敘事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二○○○年
羅綱,《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Robert J.C.Young著,周素鳳、陳巨擘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二○○六年
《日本學》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年
《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二○○○年
《多向的蛻變:第三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二○○○年
《第三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二○○六年

(二)外文著作

Alden, Patricia. Social Mobility in the English Bildungsroman:Gissing, Hardy, Bennett, and Lawrence. Ann Arbor: UMI Research Press, 1986.
Edgar, Andrew and Peter Sedgwick, ed. Cultural Theory: The Key Concepts. London: Routledge, 2002.
Marcus, Mordecai.“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 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Initiation Theme. Ed. William Coyle. New York: Odyssey Press,1969.
Moretti, Franco. The Way of the World:The Bildungsroman in European Culture. London:Verso, 1987.

三、報紙期刊及論文

(一)報紙期刊

《台灣青年》,台北:東方文化,一九七三年
《台灣民報》,台北:東方文化,一九七四年
丸川哲史著,朱惠足譯,〈與殖民地記憶/亡魂之搏鬥--台灣的後殖民心靈地圖〉,《中外文學》第三十一卷第十期,二○○三年三月new window
尹子玉,〈日據時期留日台籍作家〉,《文訊雜誌》二○○○年九月
王建元作、張錦忠譯,〈從美學到批判教育理論:後現代台灣小說與啟蒙小說嬗變〉,《中外文學》第二七五期,一九九五年四月new window
王玫珍,〈焦慮、幻滅與感傷--翁鬧小說中的感覺世界〉,《人文研究期刊》第一期,二○○五年十二月new window
王惠珍,〈地誌書寫港市想像--龍瑛宗的花蓮文學〉,《東華漢學》第六期,二○○七年十二月new window
王雅萍,〈一個被時代捉弄的文學生命--我看龍瑛宗其人及其作品〉,《史學》第十四期,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石曉楓,〈少女成長紀事--當代台灣女性成長小說書寫主題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二○○六年九月new window
田廣文,〈新潮成長小說的敘事模式及其歷史語境〉,《內蒙古社會科學》第二十五卷第五期,二○○四年九月
呂正惠,〈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四九二期,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呂明純,〈日據時期女性作家之自我呈現——以辜顏碧霞、楊千鶴為主要討論〉,《台灣新文學》二○○○年六月

何冠驥,〈浪漫的反烏托邦式的「成長小說」--論張賢亮的《綠化樹》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外文學》第二十卷第六期
李晶菁,〈女性成長小說:文類、性別、主體之對話〉,《研究與動態》,二○○四年六月
周芬伶,〈龍瑛宗與杜南遠的自傳書寫〉,《中國文化月刊》第二三一期,一九九九年六月new window
林明德,〈日據時代台灣人在日本文壇--以楊逵「送報伕」、呂赫若「牛車」、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聯合文學》第一二七期,一九九五年五月
林至潔,〈悲哀的浪漫主義者--龍瑛宗的另一個面貌〉,《聯合文學》第一四四期,一九九六年十月
垂水千惠作,葉迪譯,〈追悼王昶雄氏〉,《文學台灣》第三十四期,二○○○年四月
星名宏修,〈周金波特輯——作品解說〉,《文學台灣》第二十三期,一九九七年七月
津留信代作、陳千武譯,〈張文環作品裏的女性觀——日本舊殖民地下的台灣〉(上),《文學台灣》第十三期,一九九五年一月
康德文、吳宗寶譯,〈何謂啟蒙答客問〉,《當代》第七十六期,一九九二年八月一日
康來新,〈古典文學的青春看板〉,《幼獅文藝》第四九二期,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柳書琴,〈從部落到都會:進退失據的殖民地青年男女--從〈山茶花〉論之文環故鄉書寫的脈絡〉,《台灣文學學報》第三期,二○○二年十二月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第十九卷第一期,二○○一年六月
梅家玲,〈少年台灣:八、九○年代台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漢學研究》第十六卷第二期,一九九八年十二月new window
梅家玲,〈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台灣小說〉,《漢學研究》第二十三卷第一期,二○○五年六月
莊淑芝,〈宿命的女性--論龍瑛宗的「一個女人的記錄」和「不知道的幸福」〉,《國文天地》第七十七期,一九九一年十月
張文環,〈我的文學心思〉,《台灣時報》一九四三年九月十五日
張文環,〈我寫文學的心情〉,《文學台灣》第十三期,一九九五年一月
張寧,〈尋根一族與原鄉主題的變形--莫言、韓少功、劉恆的小說〉,《中外文學》第十八卷第八期,一九九○年一月new window
張堂錡,〈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成長意識――以郁達夫、丁玲、巴金作品為例〉,《幼獅文藝》第五五八期,二○○○年六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啟蒙實驗時期的文學〉,《聯合文學》第一○八期,一九九九年十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寫實文學與批判精神的抬頭〉,《聯合文學》第一八五期,二○○三年三月
陳萬益,〈一個殖民地少年的啟蒙之旅——析論張文環的小說〈重荷〉〉,《中央日報》,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九日~三十日
陳玉玲,〈女性童年的烏托邦〉,《中外文學》第二十五卷第四期,一九九六 年九月new window
陳建忠,〈殖民地小知識分子的惡夢與脫出--龍瑛宗小說〈黃家〉析論〉,《文學台灣》第二十三期,一九九七年七月
陳建忠,〈鄉土即救贖:沈從文與張文環鄉土小說中的烏托邦寓意〉,《台灣文學》第四十三、四十四期,二○○二年七月、十月
陳建忠,〈曲折的鏡像--小論王昶雄的〈鏡〉〉,《自由時報》二○○三年六月八日
陳昭瑛,〈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中的儒學思想〉,《國文天地》第十五卷第十二期,二○○○年五月
陳龍廷,〈日治時代知識份子的內在殖民論述〉,《文學台灣》第五十四期,二○○五年四月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第四九二期,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黄心雅,〈廣島的創傷:災難、記憶與文學的見證〉,《中外文學》第三十卷第九期,二○○二年二月
黄心雅,〈創傷、記憶與美洲歷史之再現:閱讀席爾科《沙丘花園》與荷岡《靈力》〉,《中外文學》第三十三卷第八期,二○○五年一月
黃惠鳳,〈日治時期台灣文學中的勞工形象〉,《台灣文獻》第五十五卷第一期,二○○四年三月
黃淑瑮,〈輕舟已過萬重山?――論吳錦發「青春三部曲」中呈現的成長本質〉,文建會,《台日研究生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三年十月
黃秀政,〈台灣武裝抗日運動:研究與史料(一八九五~一九一五)〉,《思與言》第二十三卷第一期,一九八五年六月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的民族與國家〉,《台灣公論報》一九八八年二月八日
馮品佳,〈華美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五一○期,一九九六年六月new window
馮品佳,〈後殖民英文小說中的女性成長敘事〉,《幼獅文藝》第五五八期,二○○○年六月號
賀淑瑋,〈空間與身分--論〈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身分危機〉,《當代》第一一三期,一九九五年九月
游鑑明,〈有關日據時期台灣女子教育的一些觀察〉,《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二十三期,中研院,一九九二年六月。new window
楊照,〈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幼獅文藝》第五一一期,一九九六年七月
葉石濤,〈楊逵的文學生涯〉,《文學界》第十四集,一九八五年五月
廖咸浩,〈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第五一一期,一九九六年七月
廖咸浩,〈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扎根之間〉,《幼獅文藝》第五五八期,二○○○年六月
廖淑芳,〈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日據時期台灣作家翁鬧為例〉,《北台國文學報》第二期,二○○五年
劉紀蕙,〈台灣三○年代頹廢意識的可見與不可見:重探進步意識與陰翳觀看〉,《中外文學》第三十四卷第三期,二○○五年八月new window
劉鳳芯,〈聆聽來自青少年傷口的聲音:論哈涅特《挖洞的小孩》的創傷記憶 、鬼魅再現、與童年形象〉,《興大人文學報》第三十五期,二○○五年六月
劉乃慈,〈形式美學與敘事政治--日據時期台灣自然主義小說研究〉,《台灣文學研究》創刊號,二○○七年四月new window
潘志奇,〈日據時期之台灣社會經濟〉,《東吳經濟商業學報》第二十三期,一九九八年十一月new window
龍瑛宗,〈南方の作家たち〉,《台灣文藝》第三卷六號,一九四二年三月

(二)學位論文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七九年new window
連培妏,《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五年
陳瑤華,《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四年
陳保華,《二十世紀晚期台灣成長小說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二○○七年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二○○○年new window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年

鄭昭明,《吳錦發成長文學創作脈絡研究--追尋台灣新少年英雄的文學論述》,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二○○五年
戴華萱,《台灣五○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二○○六年

四、網路資訊

橫路啟子,〈日本新感覺派、現代詩與前衛運動〉,「台灣文化研究網站」。網址:〈www.srcs.nctu.edu.tw/taiwanlit/issue 1/1-C-1.htm〉,檢索日期:2009年2月6日
Hader, Suzanne.“The Bildungsroman Genre:Great Expectations,Aurora Leigh,and Waterland.”The Victorian Web. June.30,200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