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試論漢藏語比較對漢語方言研究的啟示
作者:徐芳敏 引用關係
書刊名:漢藏語研究 : 龔煌城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林英津, 徐芳敏, 李存智, 孫天心, 楊秀芳, 何大安 (主編)
頁次:711-733
出版日期:2004
出版項: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主題關鍵詞:方言漢語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4
期刊論文
1.丁邦新(2000)。漢藏系語言研究法的檢討。中國語文,6,483-4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如龍、劉鎭發(2003)。中西學術的融合與創新--論20世紀的漢語音韻學與漢語方言學。語言科學,2(5),36-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語堂(1925)。漢代方音考。語絲,3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俞敏(1991)。東漢以前的姜語和西羌語。民族語文,1,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梅村坦、陳俊謀(1982)。以敦煌爲中心的諸民族之動態。民族譯叢,5,34-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克甫、索弗羅諾夫、切博克薩羅夫(1983)。古代中國人的民族起源問題(摘譯)。考古學參考資料,6,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健庵(1992)。《詩經》用韻的兩大方言韻系--上古方音初探。中國語文,1992(3),207-2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嚴耕望(19750900)。揚雄所記先秦方言地理區。新亞書院學術年刊,17,37-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方桂(19710900)。上古音研究。清華學報,9(1/2),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陶寰(1999)。吳閩語比較二則。第六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會議日期: 1999/06/23-1999/06/25),227-2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龔煌城(2002)。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系統。上古音專題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聲韻學會 (會議日期: 2002/11/23)。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芳敏(2003)。漢藏語系「行」同源詞及漢語「行」上古音。語文與經典詮釋研究計畫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3年8月22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妍周(1995)。漢語同源詞音韻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恕豪(2003)。揚雄「方言」與方言地理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西北民族學院藏文教研組(1979)。藏漢詞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力(1983)。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Gong, Hwang-cherng(2002)。The system of finals in Proto-Sino-Tibetan。Collected Papers on Sino-Tibetan Linguistics。Taipei: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new window
5.陳彭年、周祖謨、余迺永。互註校正宋本廣韻。臺北:聯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語堂(1933)。前漢方音區域考。語言學論叢。上海:臺北:開明書店:文星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語堂(1933)。燕齊魯衛陽聲轉變考。語言學論叢。上海:臺北:開明書店:文星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俞敏(1999)。漢藏兩族人和話同源探索。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Serruys, Paul L. M.(1959)。The Chinese Dialects of Han Time According to Fang Yen。Berkeley: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0.許慎、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文化圖書公司影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Das, Sarat Chandra、Sandberg, Graham、Heyde, A. William(2004)。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with Sanskrit Synonyms。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new window
13.de Körös, Alexander Csoma(1984)。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Budapest:Akademiai Kiado。  new window
14.de Körös, Alexander Csoma(1834)。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A Dictionary, Tibetan and English。Calcutta:Baptist Mission Press。  new window
15.Goldstein, Melvyn C.、Shelling, T. N.、Surkhang, J. T.、Robillard, Pierre(2001)。The New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Tibetan。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6.Jäschke, Heinrich August(2003)。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to which is added an English-Tibetan Vocabulary。Mineola:Dover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17.Jäschke, Heinrich August(1881)。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to which is added an English-Tibetan Vocabulary。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new window
18.ケルサソ.タウワ、加世田光子(2003)。チベット語辞典蔵日.日蔵。東京:ヵワチェ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志民(1993)。齊文化槪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國維(1975)。殷周制度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輔仁(1991)。關於藏族形成和發展的幾個問題。中華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獻唐(1983)。山東古代的姜姓統治集團。山東古國考。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白桂滋、王穹(2002)。《中亞的吐蕃王國》節譯。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西北民族學院藏文教研組(1996)。藏漢詞典。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何耀華(1988)。古代羌人與藏區土著居民的融合。中國西南歷史民族學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方桂(1977)。藏漢系語言研究法--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爲國立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講演。中國語言學論集。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紹明(1991)。論藏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學勤(1991)。曲阜周代墓葬的兩個類型。比較考古學隨筆。香港: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學勤(2003)。多彩的古代區域文化。中國古代文明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學勤(2003)。夏商周與山東。中國古代文明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沈長云(2002)。華夏民族的起源與形成過程。探古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沈長云(2002)。論殷周之際的社會變革--爲王國維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及逝世七十周年而作。探古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汪啓明(2003)。揚雄《方言》中的“東齊”考辨。漢小學文獻語言研究叢稿。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邢公畹(1991)。關於古漢語研究上的問題。漢藏語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邢公畹(2000)。漢藏語系研究和中國考古學。邢公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俞敏(1992)。東漢以前的姜語和西羌語。俞敏語言學論文二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俞敏(1999)。東漢以前的姜語和西羌語。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施向東(2000)。漢藏同源體系的比較研究及其方法論意義。漢語和藏語同源體系的比較研究。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韋東超、王瑞蓮(2000)。中國民族流變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高本漢(1940)。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馬學良(1991)。漢藏語系語言的研究方法。漢藏語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張怡蓀(1992)。藏漢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張惠英(2002)。漢藏系語言和漢語方言比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張樹錚(1999)。“齊人言殷聲如衣”補釋。方言歷史探索。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童恩正、冷健(1998)。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及其相關問題。南方文明。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華學誠(2003)。周秦漢晉方言研究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馮蒸(1979)。國外西藏研究槪況(1949-197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黃奮生、吳均(1985)。藏族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楊朝明(2001)。魯文化史。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萬永林(1997)。中國古代藏緬語民族源流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董同龢(1948)。上古音韻表稿。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蒲立本、游汝杰(2003)。上古時代的華夏人和鄰族。中國文化語言學引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劉君惠、李恕豪、楊鋼、華學誠(1992)。揚雄方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劉起紆(1991)。姬姜與氐羌的淵源關係。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翦伯贊(1991)。吐蕃人種起源考。西南民族研究論文選1904年一1949年。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黎宗華、李延愷(1992)。安多藏族史略。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鍾敬華(1991)。論《詩經》《風》與《雅》的區別以及《詩經》內部語音差異的性質。文化的語言視界--中國文化語言學論集。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龔煌城(2002)。自序。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龔煌城(2002)。從漢藏語的比較看重紐問題(兼論上古*-rj-介音對中古韻母演變的影響)。漢藏語研究論文集。Taipei: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Preparatory Office), Academia Sinica。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Coblin, Weldon South(1986)。A Sinologist's Handlist of Sino-Tibetan Lexical Comparisons。Nettetal:Steyler Verlag。  new window
61.中國歷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2000)。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張揖、徐復(1992)。廣雅詁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陳慶英、高淑芬(2003)。西藏通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江應梁(1990)。中國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王鍾翰(1994)。中國民族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楊雄、周祖謨(199302)。方言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胡戟、張弓、李斌城、葛承雍(2002)。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Das, Sarat Chandra(1902)。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with Sanskrit Synonyms。Calcutta:Bengal Secretariat Book Depot。  new window
69.徐芳敏(2003)。閩南方言本字與相關問題探索。臺北市: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徐中舒(1988)。甲骨文字典。四川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石碩(2001)。藏族族源與藏東古文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吳安其(2002)。漢藏語同源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瞿靄堂、勁松(2000)。漢藏語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中國藏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格勒(1988)。論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與周圍民族的關係。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李學勤(1997)。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王堯、陳慶英(1998)。西藏歷史文化辭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李孝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10)。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朱祖延(1996)。爾雅詁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羅杰瑞、張慧英(1995)。漢語概說。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戴家祥(1995)。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許倬雲(1984)。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王明珂(20030000)。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楊寬(1999)。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袁家驊(1989)。漢語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羅常培、周祖謨(1958)。兩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兩漢。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周振鶴、游汝杰(1986)。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丁邦新(1975)。魏晉音韻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汪啟明(1998)。先秦兩漢齊語研究。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王明珂(19970000)。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徐芳敏(2004)。《方言》的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學勤(1996)。有逢伯陵與齊國。古文獻叢論。上海遠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傅斯年(1952)。夷夏東西說。傅孟真先生集。台北: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龔煌城(20020000)。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若干聲母的擬測。漢藏語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龔煌城(20020000)。從漢、藏語的比較看漢語上古音流音韻尾的擬測。漢藏語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龔煌城(20020000)。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的詞頭問題。漢藏語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龔煌城(20020000)。從原始漢藏語到上古漢語以及原始藏緬語的韻母演變。漢藏語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龔煌城(20020000)。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Tibetan, and Burmese Vowel Systems。漢藏語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丁邦新(19930000)。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