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詮釋論與社會科學本土化
作者:李潔文
書刊名:本土心理研究取徑論叢;楊中芳 (主編)
集叢:本土心理研究叢書;9
頁次:319-332
出版日期:2008
出版項:臺北:遠流
主題關鍵詞:詮釋論社會科學本土化
學門:心理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
期刊論文
1.余安邦(19930600)。我對「如何深化本土心理學研究」的一些看法。本土心理學研究,1,208-2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阮新邦(19990300)。“價值相關性”、“強烈價值介入論”與社會科學中國化的規範基礎。社會理論學報,2(1),105-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阮新邦(20000300)。從詮釋論的角度評楊國樞的本土化社會科學觀。社會理論學報,3(1),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啟政(19930600)。學術研究本土化的「本土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184-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葉啟政(19971200)。「本土契合性」的另類思考。本土心理學研究,8,121-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國樞(19971200)。三論本土契合性:進一步的澄清。本土心理學研究,8,197-2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中芳(19930600)。試論如何深化本土心理學研究:兼評現階段之研究成果。本土心理學研究,1,122-1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國樞(19971200)。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關問題。本土心理學研究,8,75-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Hamilton, Gary G.(1984)。Patriarchalism in Imperial China and Western Europe: A Revision of Weber's Sociology of Domination。Theory and Society,13(3),393-425。  new window
10.楊國樞(19930600)。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1,6-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Putnam, H.(1981)。Reason, truth and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Bernstein, R. J.(1983)。Beyond Objectivism and Relativism: Science, Hermeneutic, and Praxis。Oxford:Basil Blackwell。  new window
3.阮新邦(1999)。批判詮釋與知識重建:哈伯瑪斯視野下的社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ryant, Christopher G. A.(1985)。Positivism in Social Theory and Research。London:MacMillan。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中芳(1996)。中國心理學本土化引論。如何研究中國人:心理學本土化論文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中芳(1996)。試論中國道德文化及道德教育:對道德思考發展研究的本土反思。如何研究中國人:心理學本土化論文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Giddens, A.(1977)。Positivism and its critics。Studies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London:Hutchinson of London。  new window
4.Taylor, C.(1985)。Self-interpreting animals。Human agency and language: Philosophical pape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Taylor, C.(1988)。The Moral topography of theself。Hermeneutics and psychological theory: Interpretive perspectives on personality,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pathology。New Brunswick: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阮新邦(2000)。社會研究的本質。當代中國農村研究(上):理論探索。新澤西: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啟政(19820000)。從中國社會學既有性格論社會學研究中國化的方向與問題。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