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批判心理學的臺灣在地實踐:以菲律賓華僑組織以及流亡藏人配偶為例
書刊名:應用心理研究
作者:龔尤倩鄭小塔
作者(外文):Kung, Yu-chienJeng, Hsiao-ta
出版日期:2020
卷期:73
頁次:頁213-261
主題關鍵詞:心理學化示演心理學地方知識批判心理學Critical psychologyLocal knowledgePerforming psychologyPsycholog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98
  • 點閱點閱:10
期刊論文
1.夏林清(20080100)。卡榫--拮抗同行的社會學習。哲學與文化,35(1)=404,123-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夏林清、丁乃非(20151200)。勁旅行腳--地方斗室與星空共享的對話。應用心理研究,63,3-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香君(20151200)。置身處境、在地實踐:走一條主體性的專業發展道路。應用心理研究,63,51-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維倫(20170600)。華人本土心理學的文化主體策略。本土心理學研究,47,3-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樂國安、郝琦(1999)。社會治療的理論與方法--後現代主義心理治療述評。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6),86-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龔尤倩(20170200)。華僑與公民身分:以1990年代臺灣菲律賓華僑為例。社會分析,14,39-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夏林清(20040900)。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弘任(20111200)。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思與言,49(4),5-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潘美玲(20161200)。錯置的離散:臺藏家庭的在臺境遇。臺灣人權學刊,3(4),69-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波(2013)。作為其他可能選擇的主體性--與伊安帕克教授談理論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3),4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波(2014)。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批判心理學前沿進展。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5-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Parker, Ian、魏瑄慧(20160100)。批判心理學、論述和實踐。輔仁社會研究,6,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夏林清、王波(2014)。知識返身解殖與去心理學化同行--臺灣輔仁大學夏林清教授訪談。甘肅社會科學,2014(5),138-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夏巍(2010)。論哈貝馬斯對實證主義的批判。山東社會科學,2010(8),10-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馨文(20181200)。何謂臺灣的「主體性/subjectivity」?一個在亞洲「之間」的方法論的實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11,7-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薛榮祥(19920600)。一九四九年以後的西藏民族主義問題。思與言,30(2),207-2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夏林清(20100300)。走在解殖的路徑中:拮抗同行的社會學習。應用心理研究,45,45-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夏林清(20060900)。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應用心理研究,31,201-2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國樞(19930600)。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1,6-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育華(2006)。移動的疊影--我在低地蜿蜒前行的實踐歷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龔尤倩(2017)。1949鏡像下的異民(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夏林清(2011)。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台北:財團法人導航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olzman, Lois、Morss, John(2000)。Postmodern Psychologies, Societal Practice, and Political Life。Routledge。  new window
3.Newman, F.(1996)。Performance of a lifetime: A practical-philosophical guide to the joyous life。New York:Castillo International。  new window
4.茨仁夏加、謝惟敏(2011)。龍在雪域:一九四七年後的西藏。新北市:左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Newman, Fred、Holzman, Lois(1993)。Lev Vygotsky: Revolutionary scientist。Routledge。  new window
6.Tolman, Charles W.(1994)。Psychology, Society, and Subjectivity: An Introduction to German Critical Psychology。Routledge。  new window
7.Nandy, Ashis、丘延亮(2012)。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londeau, Anne-Marie、Buffetrille, Katia、謝惟敏(2011)。遮蔽的圖伯特:國際藏學家解讀(中共版)西藏百題問答。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拔熱.達瓦才仁、雪域智庫(2011)。魂牽雪域半世紀:圖說西藏流亡史。台北:雪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Watzlawick, Paul、Weakland, John H.、Fisch, Richard、夏林清、鄭村棋(2011)。變:問題的形成與解決。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Honneth, A.(1991)。The critical of power: Reflective stages in a critical social theory。Cambridge, MA:MIT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曾建元(20170921)。海島流亡:勇敢西藏人在台灣的故事,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9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20101007)。達瓦才仁談藏人社會內的統戰分化活動,https://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6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