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頭人家系到斯卡羅族:重新出土的族群?
作者:林開世
書刊名: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蕭阿勤, 汪宏倫 (主編)
頁次:257-313
出版日期:2016
出版項: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主題關鍵詞:斯卡羅族族群
學門:社會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期刊論文
1.簡明捷(20120600)。族群接觸與身份建構:以恆春阿美族人的歷史遷徙為例。臺灣文獻,63(2),53-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偉智(20091200)。自然史、人類學與臺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一個全球概念的地方歷史分析。臺灣史研究,16(4),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東南(19951000)。高、屏先民信仰之口述記錄。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0,143-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清琦(2013)。牡丹社事件的地圖史料與空間探索。原住民族文獻,8,4-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文德(20031100)。民族誌與歷史研究的對話:以「卑南族」形成與發展的探討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59,143-1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石文誠(20090600)。荷蘭公主上了岸?--一段傳說、歷史與記憶的交錯歷程。臺灣文獻,60(2),181-2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簡明捷(20050300)。恆春阿美族婚姻型態的轉變--以港口、大社、九個厝的三個家族為例。臺灣風物,55(1),73-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簡炯仁(19940300)。臺南及高、屏地區平埔族「老祖」祭祀之現況調查研究。臺灣風物,44(1),31-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施添福(19990500)。開山與築路:晚清臺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30,65-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簡明捷(20110400)。恆春阿美族人的土地公。歷史臺灣,2,155-1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郭素秋、華阿財、吳美珍、谷斌祥、賴志誠(2011)。恆春半島文史研究:恆春--卑南古道調查研究成果報告。屏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國家公園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家君(2008)。模糊的邊界與差異的人群--滿州鄉「里德人」的人群分類與實踐(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莊雅婷(2004)。屏東縣滿州鄉港口村居民生活方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玉翎(2000)。臺灣南端尾閭恒春的族群與歷史(1867-1904年)(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啟仁(2007)。恆春地區客家二次移民之研究--以保力村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如君(1995)。乙未之前恆春地區開發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靖委(2012)。恆春地區東片山客無到聚落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Pickering, William Alexander、陳逸君(2010)。歷險福爾摩沙:回憶在滿大人、海賊與「獵頭番」間的激盪歲月。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Eskildsen, Robert(2005)。Foreign Adventurers and The Aborigines of Southern Taiwan, 1867-1874: Western Sources Related to Japan's 1874 Expedition to Taiwan。Taipei: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new window
3.Fix, Douglas L.、Lo, Charlotte(2006)。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大雁文化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伊能嘉矩、粟野伝之丞(2000)。臺灣蕃人事情。東京:草風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鳥居龍藏、楊南郡(1966)。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南郡(2005)。臺灣百年曙光--學術開創時代調查實錄。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還月(1995)。屏東地區平埔族群---馬卡道族的分佈與現況。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安倍明義(1990)。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rubaker, Rogers(2004)。Ethnicity without Group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0.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楊南郡(2011)。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宮本延人、宋文薰、連照美(1998)。我的台灣紀行。台北:南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研究會(1999)。伊能嘉矩收藏台灣原住民影像。台北市: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伊能嘉矩、楊南郡(1996)。台灣踏查日記。臺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添金、屏縣保力社區協會(2001)。琅嶠客車城鄉保力村誌。屏東縣:屏東縣車城鄉保力社區發展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翁佳音、陳怡宏(2013)。平埔蕃調查書。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瑛曾(1993)。重修鳳山縣誌。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杜德橋(2010)。1880年代南台灣的原住民族:南岬燈塔駐守員喬治‧泰勒撰述文集。台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House, Edward H.、陳政三(2008)。征台紀事:牡丹社事件始末。台北:朝日文化總經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熊金郎、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1999)。滿洲鄉志。屏東:屏東縣滿州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潘進茂(2006)。旭海部落誌。屏東縣:旭海社區發展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Davidson, James Wheeler(1992)。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Taipei: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new window
24.LeGendre, Charles W.、黃怡(2012)。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鄭依憶(20040000)。儀式、社會與族群:向天湖賽夏族的兩個研究。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屠繼善(1993)。恆春縣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Piatt, Mary Louise(1992)。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Routledge。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Fix, Douglas L.(2009)。The Changing Contours of Lived Communities on the Hengchun Peninsula, 1850-1874。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添福(2001)。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屏東平原為例。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石磊(19860000)。在漢文化影響下阿美族的家庭結構。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羽根次郎(2009)。「南岬之盟」和琉球漂流民殺害事件。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續集。台北縣:稻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羽根次郎(2008)。關於牡丹社事件之前Boutan(牡丹)的含意。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論集。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南郡(2005)。研究台灣東海岸各族語言與來歷的教育家--安倍明義。台灣百年曙光:學術開創時代調查實錄。台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南郡、徐如林(1993)。斯卡羅遺事。與子偕行。台北:知己總經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全玄(2001)。滿洲鄉。台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屏東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簡文敏(2008)。文化堆疊與換相--以社頂三奶宮老祖與三奶夫人祭儀為例。2008年南台灣歷史與文化論文集。高雄縣:高苑科技大學通識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潘英海(1995)。「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