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變動社會下的信仰分化:上海靈學會成立緣由探析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鄭國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015(5)
頁次:227-232
主題關鍵詞:靈學變動社會信仰道德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63
  • 點閱點閱:12
學界對上海靈學會的研究多著眼於新舊兩立的線性史觀,因而無法解釋何以不少新式知識分子熱衷其道的史實。研究發現,靈學會的成立是民初社會理想幻滅、心態消極、道德焦慮、科學失衡等社會背景的真實折射。部分人士反思近代救亡之路,信仰出現分化,轉而重視精神、道德及宗教的作用,表明了近代中國思想演進和道路探索因不同的社會背景而呈現為短暫迂回。
期刊論文
1.劉叔雅。難易乙玄君。新青年,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啟超。大中華雜志發刊辭。大中華雜志,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歐陽仲濤。論現今國民之心理及中流社會之責任。大中華雜志,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俞複。答吳稚暉書。靈學叢志,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錢玄同。"黑幕"書。新青年,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陸費逵。《靈學叢志》緣起。靈學叢志,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普寧方南崗。予之國民道德救濟策。東方雜志,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趙修五。宗教與科學并行不悖論。東方雜志,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杜亞泉。精神救國論。東方雜志,1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冼震。迷信之解剖及其效用。光華學報,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科學與鬼話。新青年,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嚴復。嚴幾道先生書。靈學叢志,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蔡元培。蔡元培先生書。靈學叢志,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不平言。請看姚明輝的三從義和婦順說。新青年,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羅家倫。今日中國之雜志界。新潮,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歐陽仲濤(1916)。宗教救國論。大中華雜志,2(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金觀濤、劉青峰(20041200)。從「格物致知」到「科學」、「生產力」--知識體系和文化關係的思想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6,105-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俞長根(2004)。中華民國時期宗教環境與民間宗教的近代成長。中國近代社會與秘密宗教結社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邵雍(1997)。中國會道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冬(2007)。近代科學與中國本土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壽棠(1953)。亡友魯迅印象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托克維爾、董果良(1988)。論美國民主。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87)。答李大魁(佛教)(1915年)。獨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戴維.赫斯、樂于道(1999)。新時代科學:超自然及其捍衛者和揭露者與美國文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小徐(1932)。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上海:國光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25)。鬼神語。北京:救世新教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理查德.諾爾、曾林(2006)。榮格崇拜--一種有超凡魅力的運動的起源。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錢穆(2005)。師友雜記。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高瑞泉(1999)。中國現代精神傳統--中國的現代性觀念譜系。上海:東方出版社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雷立柏(2000)。論基督教之大與小--1900-1950年華人知識分子眼中的基督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曹聚仁(1994)。曹聚仁雜文集。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熊十力(1996)。十力語要。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郭穎頤、雷頤(1995)。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梁漱溟(1999)。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120820)。共和與道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吳稚暉(1998)。一個新信仰的宇宙觀及人生觀。科學與人生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曹聚仁(2006)。年輕時代的上海。文壇五十年。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34)。我的宗教經驗。宗教經驗種種。上海:青年協會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伍廷芳(1993)。致袁世凱書。伍廷芳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梁啓超(1995)。新民說(1902年)。國性與民德--梁啓超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康有為(1913)。擬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不忍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康有為(1981)。中華救國論。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友三(2002)。再續普及革命。中國無神論史資料選編(近代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元培(1997)。中國科學社第十二次年會答謝詞(1927年9月6日)。蔡元培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蔡元培(1997)。《佛法與科學比較之研究》序 (1932.1.5)。蔡元培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大齊(1922)。心靈現象論。迷信與心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獨秀(1984)。愛國心與自覺心。陳獨秀文章選編。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