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季羨林及其學術文化觀研究
作者:賴昭君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忠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季羨林學術文化國學佛學書院天人合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
季羨林(1911-2009)為大陸地區研究語言學、梵文、巴利文、吐火羅語的專家,其晚年在中國獲得「國學大師」、「學界泰斗」等美名,這樣的頭銜用在季羨林身上或有名過其實之虞,而其畢生著作逾千萬言,身後亦有《季羨林全集》三十卷的巨著出版,除其語言學專論之外,從其雜文、散文、或學術論文當中,可以見得許多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學術思維及文化交流等個人的鮮明意見。
本論文主要探討季羨林的一生經歷,從其生平知其晚年何以在中國大陸產生「井噴」效應,並從其國學觀、佛學觀、書院觀及天人合一觀,探究他的學術與文化思考,得知在九○年代之後的季羨林,如何在中國造成一股不可遏止的國學熱潮。
本論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季羨林的生平四階段」,第三章「季羨林的國學觀」,第四章「季羨林的佛學觀」,第五章「季羨林的文化觀與書院觀」,第六章為「季羨林的天人合一觀」,第七章「結論」。
傳統文獻(依年代先後排列)

〔周〕李耳著,〔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8月-1986年3月),第1055冊。
〔周〕孔丘及其弟子著,〔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周〕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周〕左丘明著,〔三國‧吳〕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
〔周〕莊周著,〔清〕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周〕墨翟著,〔清〕孫詒讓編著,孫以楷點校:《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3月)。
〔秦〕呂不韋著,許維遹集釋:《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5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漢〕司馬遷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5月)。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11月)。
〔漢〕董仲舒著,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4月)。
〔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晉〕袁宏:《後漢紀》,《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1986年3月)第303冊。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5月)。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8月)。
〔唐〕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唐〕劉禹錫著,卞孝萱校訂:《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
〔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月)。
〔宋〕朱熹:《中庸章句》,收入《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宋〕朱熹:《論語集注》,收入《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0月)。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1月)。
〔宋〕高閌:《息齋春秋集註》,張壽鏞輯刊:《四明叢書》第三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4月)。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6月)。
〔宋〕司馬光:《傳家集》,《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1986年3月)第1094冊。
〔宋〕馬永卿:《嬾真子錄》,收於〔宋〕俞鼎孫編:《儒學警悟》(宋俞鼎孫俞經同編武進陶氏刻明嘉靖王良棟舊鈔本)。
〔宋〕歐陽修、宋祈:《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卷35。
〔宋〕陸游:《南唐書》,《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1986年3月)第464冊。
〔宋〕王應麟:《玉海》,《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1986年3月)第943冊。
〔宋〕范成大:《驂鸞錄》,收入〔清〕鮑廷博輯:《知不足齋叢書》(光緒十年〔1884〕常熟鮑氏刊本)。
〔宋〕呂祖謙:《東萊集》,《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1986年3月)第1150冊。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9月)。
〔元〕元好問等著,〔清〕顧嗣立編:《元詩選三集》,《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1986年3月)第1471冊。
〔清〕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8月)。
〔清〕戴震著,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10月)。
〔清〕姚鼐:《惜抱軒文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清〕曾國藩:《求闕齋日記類鈔》,《曾文正公全集》本(湖南傳忠書局光緒二年刊)。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清〕焦循:《雕菰集》(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9月)。
〔清〕《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6月)
〔清〕永瑢、紀昀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7月)。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1986年3月)第1070冊。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1月)。

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列,翻譯書籍列於最後)

于青:《季羨林傳》(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2月)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1月)。
王靜芝:《詩經通釋》(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91年10月)。
王炳照:《中國古代書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
王緇塵:《國學講話》(臺北:弘道文化事業公司,出版社未註明出版年)。
卞毓方:《季羨林:清華其神,北大其魂》(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方克立主編:《中國哲學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5月)。
方克立:《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國哲學小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1月)。
毛禮銳主編:《中國教育史簡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11月)。
白新良:《中國古代書院發展史》(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朱建民:《詹姆士》(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8月)。
朱棟霖、丁帆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上冊。
朱漢民主編:《中國傳統文化導論》(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8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new window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7月)。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3月)。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11月)。new window
余英時著,何俊編:《余英時學術思想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余敦康:《中國哲學論集》(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7月)
李威熊編著:《國學常識與應用文》(臺北:空中大學,1987年10月)。
李威熊:《中國文化精神的探索》(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11月)。
李琴:《季羨林的世紀人生》(臺北:文經閣出版社,2011年5月)。
李思敬:《五經四書說略》(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臺北:弘道書局,1980年4月)。
杜石然等編著:《中國科學文明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
吳福助編:《國學方法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0月)。
吳興人:《中國雜文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季羨林著,王琳等編:《季羨林全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7月-2010年11月),第1-8卷及13-15卷及17卷及30卷。
季羨林:《真話能走多遠》(北京 : 新星出版社,2008年5月)。
季羨林著,張培峰編:《季羨林文化沉思錄》(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2013年3月)。
季羨林:《季羨林生命沉思錄》(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1月)。
季羨林:《季羨林自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7月)。
季羨林:《季羨林談文化》(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年2月)。
季羨林:《閱世心語》(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季羨林:《風風雨雨一百年──季羨林自選集》(北京:華藝出版社,2009年1月)。
季羨林著,胡光利、姜永仁編:《學問之道》(瀋陽:瀋陽出版社,2009年8月)。
季羨林:《憶往述懷》(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季羨林:《季羨林自選集:談國學》(北京:華藝出版社,2008年5月)
季羨林:《季羨林自選集:佛》(北京:華藝出版社,2008年5月)
季羨林:《佛教十五題》(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月)
季羨林:《季羨林自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年4月)
季羨林著、王岳川編:《季羨林學術精粹》(山東:友誼出版社,2006年1月)
季承:《那些不為人知的事情》(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1月)。
季承:《我和父親季羨林》(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5月)。
林亨泰:《找尋現代詩的原點》(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金元浦、譚好哲、陸學明:《中國文化概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周振甫:《周易譯注》(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4月)。
周天游輯注:《八家後漢書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2月)。new window
屈萬里:《古籍導讀》(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7月)。
胡適:《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71年5月)。
胡適著,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卷。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6冊。new window
胡適:《白話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洪漢鼎主編:《中國詮釋學》第一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臺北:大林出版社,1983年7月)。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4年7月)。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
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1年3月)。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臺北:二魚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7月)。new window
陳美芳:《新詩遊樂園》(臺北:三民書局出版,2011年1月)。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1月),上冊。
陳百希:《宗教學》(臺北:光啟出版社,1996年10月)。
陳元暉:《中國古代書院制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高明:《高明文輯》(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3月),上冊。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8月)。
郭齊家:《中國古代學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
孫尚揚:《宗教社會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馬一浮:《馬一浮集》,桑兵等編:《國學的歷史》(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年4月)。
梁啟超:《儒家哲學》,《梁啟超學術論叢》(臺北:南嶽出版社,1978年3月),第5冊。new window
梁啟超著,朱維錚導讀:《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new window
梁啟超著,陳書良選編:《梁啟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月)。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梁啟超學術論叢》(臺北:南嶽出版社,1978年3月),第3冊。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3月)。new window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臺北:問學出版社,1977年11月)。new window
張高評:《論文選題與研究創新》(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10月)。
張汝倫:《現代西方哲學的十五堂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1月)。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12月)。
張國風:《中國小說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2月)。
張健編著:《中國現代詩》(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12月)。
張雅惠、陳莉榛:《宗教心理學概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13年10月)。
張光麟:《季羨林先生》(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9月)。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1999年)。
曹伯韓:《國學常識》(臺南:莊嚴出版社,1982年1月)。
盛朗西:《中國書院制度》,《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12月)。
傅勤家:《道教史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0月)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
黃忠慎:《嚴粲詩緝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2月)。new window
黃忠慎:《詩書教學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9月)。
黃忠慎:《四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3月)。
黃文山:《文化學體系》全二冊(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6年10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4月),上下冊。
馮友蘭著,趙復三譯︰《中國哲學簡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中卷。
鄔昆如:《哲學十大問題》(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7月)。new window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0年11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10月)。
葉國良、李隆獻:《羣經概說》(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8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上冊。
楊晉龍:《治學方法》(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9月)。
楊昌年:《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2月)。
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葛劍雄、周筱贇:《歷史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7月)。
蔡德貴:《大國學:季羨林口述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蔡德貴:《季羨林傳》(西安:陜西師範大學,2010年11月)。
蔡德貴:《季羨林寫真》(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7月)。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0年5月)。
潘桂明:《中國的佛教》(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2月)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錢賓四先生全集25(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5月)new window
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錢賓四先生全集25(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5月)
錢穆:《國學概論》(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12月)。
錢穆:《朱子新學案》(成都:巴蜀書社,1986 年8月)。
錢穆:《文化學大義》(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5月)。
錢穆:《文化學大義》(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1月)。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2月)
錢穆:《中華文化十二講》(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5月)。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11月)。
錢穆:《靈魂與心》(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4月)。
錢穆:《湖上閒思錄》(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4月)。
錢穆:《民族與文化》(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5月)。
錢穆:《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5月)。
錢穆:《文化與教育》(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5月)。
錢文忠:《我的老師季羡林之學生時代》(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1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鳴宇出版社,1979年5月)。
〔德〕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著,陳嘉映、王慶節合譯,熊偉校:《存在與時
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12月)。
〔英〕羅素:《西方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9月),上冊。
〔日〕廚川白村著,魯迅譯:《苦悶的象徵 出了象牙之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7月)。
Wiffred L. Guerin等編: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徐進夫譯:《文學欣賞與批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4月)。
〔日〕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2月)。
〔美〕海明威著、宋碧雲譯、張國慶導讀:《老人與海》(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13年4月)。
〔德〕赫曼‧赫塞(Hermann Hessse,1877-1962)著、徐進夫翻譯:《流浪者之歌──悉達求道記》(臺北:志文出版社,2013年5月)。

期刊論文

關國煊、胡志偉:〈季羨林(1911-2009)〉上、下,分別刊登於《傳記文學》第96卷第5、6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2010年5、6月)。
散木:〈〈國共內戰時期學生羅榮渠日記裡的胡適〉補述──當年季羨林說:「胡適臨陣脫逃,應該明正典刑」〉,《傳記文學》96卷2期總號573(2010年2月)。
金聖華:〈有緣一線牽──林青霞探訪季羨林的緣起與經過〉,《明報月刊》42卷12期總號504(2007年12月)。
袁行霈:〈生命的讚歌──季羨林先生《病榻雜記》讀後〉,《明報月刊》42卷5期總號497(2007年5月)。
張世林:〈相交二十載,大作傳真情──季羨林先生新作《病榻雜記》編後〉,《明報月刊》41卷12期總號492(2006年12月)。
張昌華:〈風義生平師友間──季羨林的人際世界一瞥〉,《傳記文學》87卷2期總號519(2005年8月)。
舒非:〈中國學界國寶,季羨林傳奇〉,《亞洲週刊》16卷23期(2002年6月)。
錢江:〈解讀陳寅恪學術發展的內在邏輯(評季羨林,周一良,趙令揚著《柳如是別傳與國學研究──紀念陳寅恪教授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明報月刊》32卷3期總號375(1997年3月)。
冉雲華:〈開創佛學研究方法的先鋒──讀「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人生》152期(1996年4月)。new window
邱德修:〈評介《季羨林學術論著自選集》〉,《菩提樹》40卷5期總號474(1992年5月)。
朱威烈〈從文化戰略視角看季羨林先生的學術思想〉,《文史哲》2002年第1期(總268期)。
錢文忠、王海燕〈陳寅恪與季羨林——一項學術史的比較研究〉,《文史哲》2002年第1期(總268期)。
王岳川〈季羨林:潛心學術的東方思想大家〉,《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7期。
王邦維〈季羨林的學術成就與中國的東方研究〉,《作家》2009年第9期。
譚中〈探暗而見明,循理以求道——悼念良師益友兼評季羨林的學術研究〉,《國外文學》2009年第4期。
郭慶玲〈季羨林人生境界四題〉,《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7期(2011年7月)。
蔡德貴〈論季羨林的學術成就與特點〉,《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2月。
吳宓:〈清華開辦研究院之旨趣及經過〉,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年3月),卷1。
陳來:〈「國學熱」與傳統文化研究的問題〉,《孔子研究》1995年2月。
陳來:〈如何看待國學熱〉,《基礎教育論壇》2012年9期。
董恩林:〈大陸「國學熱」現狀的分析與評價〉,《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4卷第1期(2014年3月)。new window
唐德亮:〈走火入魔的國學熱〉,《文學自由談》,2013年1期。
王春燕:〈用「媒介即訊息」理論闡釋「國學熱」現象〉,《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年4期。
徐漢暉:〈「國學熱」現象與反思〉,《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1期(2015年1月)。
戴景賢:〈論錢賓四先生之義理立場與其儒學觀〉,《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0期(2009年5月)。new window
胡曉:〈胡適與新文化運動〉,《合肥教育學院學報》16卷3期(1999年8月)。
王達敏:〈曾國藩總督直隸與蓮池新風的開啟〉,《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陳群:〈淺析胡適的考據方法— 以小說的考證為例〉,《才智》,2014年28期。
胡阿祥:〈提倡樸學考據之風〉,《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第2期(2014 年3 月)。
趙稀方:〈胡適與實用主義〉,《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三十八期(1996年12月號)。new window
張允熠:〈胡適實用主義思想中的儒學情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四十五期(1998年2月號)。new window
劉小菠:〈從《論人性無常》看蒙田思想的時代價值〉,《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3期(2007年5月)。
紀志昌:〈謝靈運〈辨宗論〉「頓悟」義「折衷孔釋」的玄學詮釋初探〉,《臺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0年6月)。new window
白顯鵬:〈論儒道互補的三種形態〉,《齊魯學刊》(內蒙古:內蒙古民族大學文學院,2010年3月),總第216期。
唐輝:〈中國儒教及其文化精神〉,《文史雜誌》,2005年第3期(總第117期)。
廖明活:〈窺基的判教思想〉,《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3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1998年7月)。new window
吳建明:〈先秦儒家「天人合德」思想之演變歷程探析〉,《玄奘人文學報》第8 期(2008年7月)。
黃忠慎:〈謝枋得《詩傳注疏》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1期(2012年9月)。new window
黃敏浩:〈牟宗三先生論佛教的圓教〉,華梵大學哲學系主編:《第六次儒佛會通論文集》(臺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7月)。
黃忠慎:〈見中國文化之木,亦見其林──讀李著《中國文化精神的探索》〉,《中國語文》719期(2017年5月)。
梁淑芳:〈錢穆先生論天人合一觀初探──以〈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為中心的考察〉,《國文學誌》第8期(2004年6月)。new window
蔡仲德:〈也談「天人合一」──與季羨林先生商榷〉,《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年第5期。
李勁松:〈關於「北宋四大書院」芻議〉,《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第2期(2009年3月)。
王晶:〈南宋書院教學方法理論精髓及其對高等教育教學的啟示〉,《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第31卷第1期(2010年3月)。
譚甲文:〈宋代書院的管理模式探析〉,《池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4期(2006年8月)。
〔美〕田浩撰,黄梓根譯:〈宋代中國的儒家書院〉,《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6期(2005年11月),第6期。
林維杰:〈陸象山學問的詮釋學性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5期(2014年9月)。new window

學位論文

楊洪照:《論中國古典文藝對季羨林散文的影響》(西北大學,2009年6月)。
張銀花:《季羨林散文研究》(延邊大學,2010年5月)。
蘭鮮鳳:《平淡之美──季羨林散文創作的審美特色初探 》(浙江大學,2010年11月)。
王靜:《季羨林文學與美學思想研究》(山東師範大學,2012年6月)。
張應恒:《語篇視角下的季羨林序言研究》(曲阜師範大學,2012年5月)。
郭小玉:《翻譯家季羨林研究》(山西大學,2012年6月)。
楊浩亮:《季羨林人生觀研究》(江西師範大學,2012年5月)。
鄭善花:《關於《季羨林談人生》的漢朝翻譯實踐報告》(延邊大學,2015年6月)。

網路資料

「環球網」所引「新華網」,http://china.huanqiu.com/roll/2009-07/519208.html。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6-08/08/content_4936667.htm。
「池田大作中文網」,http://www.daisakuikeda.org/cht/ji-xianlin.html。
「百度百科‧蔡德貴」條,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156062/6833925.htm。
余英時:〈談談季羨林、任繼愈等「大師」〉,「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9/8/6/n2614229.htm。
「維基百科‧季羨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A3%E7%BE%A1%E6%9E%97。
「百度百科‧季羨林」,http://baike.baidu.com/view/17941.htm。
「維基百科‧閻若璩」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6%BB%E8%8B%A5%E7%92%A9。
「維基百科‧新文化運動」: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6%96%87%E5%8C%96%E8%BF%90%E5%8A%A8。
錢文忠:〈季羨林關門弟子:季老要我用最笨的工夫學梵文〉,http:∕∕www.todayonhistory.com∕people∕201503∕7286.html。
章劍鋒〈「唐僧」季羨林〉,《中國評論月刊網路版》(2009年1月):http://hk.crntt.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35&docid=100848348&page=6。
「維基百科‧王邦維」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9%82%A6%E7%BB%B4。
「百度百科‧大國學:季羨林口述史」條,http://baike.baidu.com/view/4184326.htm。
「百度百科‧系統功能語言學」條:http://baike.baidu.com/item/%E7%B3%BB%E7%BB%9F%E5%8A%9F%E8%83%BD%E8%AF%AD%E8%A8%80%E5%AD%A6。
《互動百科》,「歸納法」,http://www.baike.com/wiki/%E5%BD%92%E7%BA%B3%E6%B3%95。
《MBA智庫百科》,http://wiki.mbalib.com/zh-tw/%E6%BC%94%E7%BB%8E%E6%B3%95。
劉勝驥:〈中國大陸高校教科書中政治思想教育之研究〉,2004年國科會專題研究結案報告, http://www.documentsky.com/9664077546/。
「季羨林紀念館」,《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415693.htm。
《教育百科》,詞條名稱:「歷史研究法」,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AD%B7%E5%8F%B2%E7%A0%94%E7%A9%B6%E6%B3%95&search=%E6%95%99%E8%82%B2。
「名人網‧名字背後的故事‧希逋」,http:∕∕www.23yy.com∕1990000∕1987778.shtml。
「維基百科‧季文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A3%E6%96%87%E5%AD%90。
香港電台網站‧文藝港台,2014年11月25日第三十二集:《傑出華人系列》──2001季羡林: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737&lang=zh-CN&id=47751。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季羨林年譜〉,http:∕∕www.bbtpress.com∕homepagebook∕615∕a03.htm。
《齊魯網》,〈老鄉季羨林骨灰清明回老家臨清 葬在父母身邊〉:http://laoxiang.iqilu.com/zixun/2010/0405/212996.shtml。
「新華網‧組圖:季羨林墓地和雕像落戶河北易縣」,2010年7月12日: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0-07/12/c_12322582.htm。
「南陽晚報‧南陽路德懷:為季羨林撰寫墓誌銘」,2010年8月19日:http://epaper.01ny.cn/nywb/html/2010-08/19/content_835461.htm。
「百度百科‧畢全忠」條:http://baike.baidu.com/item/%E6%AF%95%E5%85%A8%E5%BF%A0/8811036。
方克立:〈徐友漁須向張岱年先生的在天之靈請罪〉(原標題:〈請尊重最基本的歷史事實〉),「紅色文化網」:http://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5-08-18/33571.html。
畢全忠:〈我所接觸到的季羨林先生〉,中國網‧中華讀書報(2007年7月25日)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07/25/content_8579150.htm。
〈季羨林:辭不掉的「國學大師」〉,《望東方週刊》http://news.sohu.com/20090720/n265347457.shtml。
「百度百科‧王緇塵是誰」條: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6902476.html。
連燕堂:〈梁啟超對於國學研究的開創性貢獻〉,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8864006。
〈季羨林先生致北大國學研究院賀信〉,20070616光明日報:http://book.ce.cn/zzdt/200706/18/t20070618_11800385.shtml。
吳同瑞〈永遠的豐碑〉(2009年9月7日),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http://www.eastlit.pku.edu.cn/show.php?id=6365。
季羨林:〈我們正經歷第二次解放 珍惜改革開放時代〉,《人民日報》: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8-10/29/content_127912.htm。
〈季羨林:「和諧」這個概念不簡單〉,《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BIG5/32306/54155/57487/8239247.html。
《人民網》,〈樸厚學人季羨林〉,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09-03/20/content_215396.htm。
《百度百科》,「國學熱」,http://baike.baidu.com/view/512657.htm。
《中國共產黨新聞》,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71380/71387/71588/4854598.html。
〈科學與玄學論戰〉,「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7%A7%91%E5%AD%A6%E4%B8%8E%E7%8E%84%E5%AD%A6%E8%AE%BA%E6%88%98。
《維基百科》「卡爾‧馬克思」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5%B0%94%C2%B7%E9%A9%AC%E5%85%8B%E6%80%9D。
《維基百科》「弗里得里希‧恩格斯」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6%81%A9%E6%A0%BC%E6%96%AF。
《MBA智庫百科》「馬克思主義」條, http://wiki.mbalib.com/zh-tw/%E9%A9%AC%E5%85%8B%E6%80%9D%E4%B8%BB%E4%B9%89。
周舵,〈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還是宗教?〉,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021-opinion-communism-maxism-zhouduo/。
百度百科,「馬大哈」,http://baike.baidu.com/view/124309.htm。
維基百科,「馬大哈」,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A4%A7%E5%93%88。
互動百科,「文學批評」,http://www.baike.com/wiki/%E6%96%87%E5%AD%A6%E6%89%B9%E8%AF%84。
維基百科,「西方文學理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6%96%B9%E6%96%87%E5%AD%B8%E7%90%86%E8%AB%96。
維基百科,「文學批評」,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AD%A6%E6%89%B9%E8%AF%84。
中文百科在線,「雜文」條,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210016。
紅迷論壇‧ 胡適:《紅樓夢》考證(全文及附記與跋):http://www.hungmi.com/bbs/viewtopic.php?id=23。
維基百科,「紅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2%E5%AD%A6。
中文百科在線,「白話文運動」,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127452。
維基百科,「新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8%A9%A9。
百度百科,「〈范增論〉」,http://baike.baidu.com/view/864275.htm。
互動百科,「《蒙田隨筆》,http://www.baike.com/wiki/%E3%80%8A%E8%92%99%E7%94%B0%E9%9A%8F%E7%AC%94%E3%80%8B。
蔡彥仁:〈信仰者與研究者:一個宗教研究基本問題探討〉,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2044。
維基百科,「浮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AE%E5%9C%96。
維基百科,「《六祖壇經》」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D%E7%A5%96%E5%9D%9B%E7%BB%8F。
維基百科,「頓悟」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0%93%E6%82%9F。
聖嚴法師:〈頓悟與漸悟〉,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5/48985.html。
百度百科,「緯書」條,http://baike.baidu.com/view/557047.htm。
維基百科,「讖書」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0%B6%E4%B9%A6。
杜繼文等著:《中國佛教史》,http://www.saohua.com/shuku/zhongguofojiaoshi/14343_SR.htm。
維基百科,「道教」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6%95%99。
《百度百科》,周安士條,http://baike.baidu.com/view/1724952.htm。
〈為道教正名十四駁──十駁、道教抄襲佛經偽造道書〉,收於《道教在線》,http://www.abcer.cn/wenhua/4263.html。
《維基百科》,唐朝文化──宗教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6%9C%9D%E6%96%87%E5%8C%96。
《百度百科‧儒道互補》:http://baike.baidu.com/item/%E5%84%92%E9%81%93%E4%BA%92%E8%A1%A5 。
《百度百科‧牟子理惑論》,http://baike.baidu.com/view/1778693.htm。
《百度百科‧判教》,http://baike.baidu.com/view/628872.htm。
鄭紅峰:《中國哲學史》,http://www.b111.net/novel/49/49332/4416324.html。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14章,〈玄奘、義淨、鑑真〉,http://www.xiexingcun.com/zhongguotongshi/10052.htm。
「維基百科‧文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8C%96。
《百度百科‧中國文化書院》,http://baike.baidu.com/view/309308.htm。
維基百科,「天人合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4%BA%BA%E5%90%88%E4%B8%80。
〈錢穆先生傳略、年表〉,收於《錢穆故居》,http://web.utaipei.edu.tw/~chienmu/clone.html。
「國學網」,http://www.guoxue.com/master/houwailu/houwailu.htm。
「互動百科‧中國思想通史」,http://www.baike.com/wiki/%E3%80%8A%E4%B8%AD%E5%9B%BD%E6%80%9D%E6%83%B3%E9%80%9A%E5%8F%B2%E3%80%8B。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08442/17136264.htm。
劉夢溪:〈王國維、陳寅恪與中國現代學術〉,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Cathedra/DL/DL-173804/。
《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六講》,維基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4%B8%89%E6%B0%91%E4%B8%BB%E7%BE%A9/%E6%B0%91%E6%97%8F%E4%B8%BB%E7%BE%A9%E7%AC%AC%E5%85%AD%E8%AC%9B。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