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
作者:陳曉慧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Sheau-huey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胡春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中國國民黨改造台灣政治發展蔣中正Kuomintang (KMT)reform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aiwanChiangKai-Shek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5) 專書(4)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1
從西方的政黨發展史來看,一個政黨自有它興起、分裂、改組、合併、失勢、重整、轉型或消滅的歷程。然而,當一個政黨組織危機發生之際,如何能夠化解其危機,並進而設法浴火重生,能夠在失敗中再起,這就要看其面對衝擊時的改造與實踐了。吾人從中國國民黨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觀察,從同盟會以來前後有多次的黨內改造,但被認為最為有效的兩次,一次為民國十三年的中國國民黨改組,另一次則是民國三十九年從大陸遷台時期的「改造」。近五十年來,台灣的政治發展受到民國三十九年至民國四十一年(1950-1952)該次中國國民黨改造的影響甚鉅,故本人以此一國民黨的改造為題,探討改造之過程與影響。
自民國三十九年八月中央改造委員會成立,取代了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與中央監察委員會的職權始,至四十一年十月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選出第七屆中央委員會止,這為時兩年又兩個月的改造時期的措施與制度,是本文研究的範圍。隨著相關史料的陸續開放,本文得以利用這些史料,從改造的影響,說明國民黨如何在台灣得以立足並繼續發展。原先,國民黨改造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與中共的組織和共產思想對抗,最後卻造成國民黨以黨領政、以黨領軍、以黨控制社會的結果。由中央改造委員會的各項作為可知,此次改造是由上而下主導,並且深入國家社會各階層的。
本論文分為五大部份討論:第一部份為改造的背景,分析國民黨為何要改造,以及改造的客觀環境因素。第二部份為改造的推行,敘述改造實施的過程及重點。第三部份為黨務的重組,說明黨務重組的方法及成果。第四部份為黨的革命領導,論述國民黨改造在政、軍、情等方面的貫徹情況並分析其成果。第五部份為黨走入群眾,除敘述國民黨對社會掌控的重視外,並分析黨的社會功能。在論文的最後,筆者賦予國民黨改造運動的歷史意義,即造就了一個團結有目標的黨,且為其未來在台灣的生存發展奠定穩固之基礎。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western party evolution, the life cycle of a party contains a process of foundation, separation, reformation, combination, loss, rearrangement, transformation or annihilation. Whether a party can survive a fatal crisis and restart again or not, that depends on the reform mechanism of the party. There were many reforms in the history of the Kuomintang (KMT). However, only two of them are efficient and vital. One is the reorganization in 1924, and the other is the reform between 1950 and 1952. We focus our study on the latter because this reform is absolutely vi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politics in the past fifty years.
In August 1950, the central reform committee, which took place of the 6th central execution committee and central control committee of the KMT, was formally founded. In October 1952, the KMT 7th party congress was held for demonstrating the fruit of the reform. This thesis covers the period from 1950 to 1952, the key period of the KMT reform. All the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dedicated to the reform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this thesis. Due to the gradual release of related materials, we can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the reform is vital to the KMT. Originally, the purpose of KMT reform was to fight against Chinese Communist. Ultimately, it resulted in a government and troops all controlled by the KMT. The whole society was also controlled by the KMT. By analyzing works of the central reform committee, we realize that the KMT reform was directed by the leading group of the KMT. Meanwhile, the reform affected the whole nation and society deeply.
The content of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KMT reform is discussed in the first part. The procedure and approach of the KMT reform are analyzed in the second part. In the third part, the party reorganization is presented. Then, the effect of the KMT reform corresponding to government, troops, and society is emphasized in the fourth part. Concerning to the last part, that the KMT not only controlled the whole society but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society is stressed. At last, there is a conclusion. That is, the KMT reform made the KMT solid for their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n Taiwan.
一、史料與文獻: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以下簡稱黨史會)典藏,台北:
中央改造委員會第一次至第四二零次會議記錄(民國39年8月---41年10月),油印原件
類號132:黨務改造言論、剪報及相片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一年來工作報告(民國40年8月5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各處組會四十年度工作總檢討報告(民國41年1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編:如何做知識青年黨務改造工作(民國40年2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編:如何做職業黨部改造工作(民國40年2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編:總裁關於黨的改造之訓示(民國40年5月)
中央總動員運動會報社會組編:社會改造運動(民國43年4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彙編(民國43年4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紀錄彙編(民國41年12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四十一四十二年度反共抗總動員運動會報紀錄彙編(民國43年1月)
國史館典藏,台北:
蔣中正總統檔案
史料彙編:
黨史會編,《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上、下兩冊,革命文獻第76,77輯(台北,編者印行,民國67年)
黨史會編,《中國國民黨歷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第1、2冊,革命文獻第79,80輯(台北:編者印行,民國68年)
黨史會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編者印行,民國73年)
林養志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組織工作》,上、下兩冊(台北:黨史會出版,民國80年)
秦孝儀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3、24,演講。(台北:黨史會,國史館,中國文化大學出版,民國73年)
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非常委員會及總裁辦公室資料彙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出版,民國88年12月)
中國青年反共抗俄救國團(以下簡稱救國團)編,《本團重要文獻》(台北:編者印行)
張其昀先生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文集》,共十五冊(台北:黨史會,國史館,中國文化大學出版,民國78年)
蔣經國先生紀念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共十五冊(台北:編者印行)
二、工具書:
黨史會編,《至公至誠的中國國民黨》,(台北:黨史會出版,民國83年11月)
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編I》,(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出版,民國79年)
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一百週年大事年表》,(台北:黨史會出版,民國83年11月)
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台北:黨史會出版,民國83年11月)
三、日記與憶述文集:
丁華永主編,《強項監委于鎮洲》(台北:育達商職,民國85年10月)
王作榮,《壯志未酬》(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1999年3月)
王德漙,《政海游蹤》(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5年6月)
沈雲龍訪問,賈廷詩等記錄,《萬耀煌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2年5月)
近史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口述歷史3---二二八事件專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1年)
胡適,《胡適的日記》,第15,16,17冊,手稿影本(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高明輝口述,范立達整理,《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台北:商周文化事業公司出版,1995)
翁元口述,王丰記錄,《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台北:書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
徐康良,〈徐康良先生回憶錄〉,《口述歷史》第八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5年12月)
陳三井、朱浤源、吳美慧訪問,吳美慧記錄,《女青年大隊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4年9月)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3年)
陳存恭等訪問,整理,《陶希聖先生訪問記錄》(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3年6月)
張令澳,《我在蔣介石侍從室的日子》(台北:周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張朋園、林泉、張俊宏訪問,張俊宏記錄,《王微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5年6月)
張繼高訪問,記錄,〈吳開先先生訪問記錄〉,《口述歷史》第八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5年12月)
陶百川,《困勉強狷八十年》(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民國73年)
陸寶千訪問,鄭麗榕記錄,《黃通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1年)
曾虛白,〈參加領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國史館館刊》復刊第八期(台北:國史館,民國79年6月),頁316-329。
曾虛白,《曾虛白自傳》中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9年9月)
黃朝琴,《我的回憶》(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
程思遠,《政海秘辛》(香港:南粵出版社,1988)
雷震,《第一個十年---雷震日記》,第1,2,7冊(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1990)
談社英,《婦運四十年》(台北:作者自印,民國41年)
劉鳳翰、何智霖訪問,何智霖紀錄整理,《梁肅戎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民國84年)
遲景德、陳進金訪問,陳進金紀錄整理,《劉先雲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民國84年)
蔣京訪問,記錄,《滕傑先生訪問記錄》(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2年)
蕭錚,《土地改革五十年》(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民國69年)
四、中文專著: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0年)
王作榮,《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編著,《綠旗飄揚三十年》(台北:編者印行,民國72年)
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編,《婦聯四十年》,(台北:編者自印,民國79年)
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編,《婦聯四十五年》,(台北:編者自印,民國84年4月)
田弘茂,《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台灣研究基金會編,《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編者印行,1989年)
台灣研究基金會編,《百年來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安德生著,夏之驊譯,《台灣之農會》(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民國40年)
江南,《蔣經國傳》(台北:李敖出版社,1988年)
任育德,《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民國88年5月)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宋平,《蔣介石和他的對手們》(台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宋春、于文藻主編,《中國國民黨在台灣四十年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11月)
汪榮祖、李敖合著,《蔣介石評傳》上、下冊(台北:商周文化,1995年5月)
克萊恩著,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譯,《我所知道的蔣經國》(台北:聯經出版,民國79年)
李允傑,《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81年8月)new window
李世澐,《中國國民黨農民運動與台灣省各級農會改進》(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編印,民國43年)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史述》,第3,4編(台北:黨史會出版,民國83年)
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李筱峰、劉峰松,《台灣歷史圖覽》(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4月)
吳若予,《戰後台灣公營事之政經分析》(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易勞逸著,王建朗、王賢知譯,《蔣介石與蔣經國---毀滅的種子》(台北:李敖出版社,1990年)
周淑真,《中國青年黨在大陸和台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
林照真,《覆面部隊---日本白團在台秘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
林蔭庭,《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台北:天下文化出版,1998年)
林鍾雄,《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民國76年)
姜南揚,《台灣大轉型---40年政改之謎》(台北:克寧出版社,1995年)
苖建寅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史(1894-1988)》上、下編(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
范小方,《二陳和CC》(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茅家琦主編,《台灣三十年(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二刷)
若林正丈著,《轉型期的台灣---「脫內戰化」的政治》(台北:故鄉出版社,民國78年)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
段承璞主編,《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
徐正光、宋文理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
徐永平,《陳果夫傳》(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7年)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1年)new window
高希均、李誠編,《台灣經驗四十年》(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1年)
袁守謙、黃杰編,《黃埔建軍》(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60年5月)
郝柏村,《不懼》(台北:五四書店,民國84年9月)
孫宅巍,《蔣介石的寵將陳誠》(台北:先智出版社,1995年2月二版)
許逖,《孫立人傳---百戰軍魂》(台北:懋聯文化基金出版,民國82年8月)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5年10月)
郭敏學,《台灣農會發展軌跡》(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3年)
郭敏學,《多目標功能的台灣農會》(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4月)
郭緒印主編,《國民黨派系鬥爭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陳芳明,《在世紀與世界的邊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
陳國祥、祝萍,《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民國77年6月二版)
陳聰勝,《台灣農會組織之研究》(台北:著者發行,1979年5月初版)new window
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1年3月)
彭懷恩,《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84年3月再版)new window
彭懷恩,《認識台灣---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86年10月)
彭懷恩,《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86年11月增訂版)
黃嘉樹,《國民黨在台灣(1945-1988)》(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
程思遠,《白崇禧傳》(香港:南粵出版社,1989年)
揭鈞,《小兵之父---孫立人將軍側記》(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民國80年2月)
楊照,《痞子島嶼荒謬記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台北:東大出版社,民國86年3月)
漆高儒,《蔣經國評傳---我是台灣人》(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1月)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75年8月)new window
廖娟秀、葉翠雰,《胡龍寶傳》(台北:月旦出版社,1992年7月)
鄧元忠,《三民主義力行社史》(台北:實踐出版社,民國73年)
蔣永敬,《百年老店國民黨滄桑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82年)
蔡省三、曹雲霞,《蔣經國系史話》(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1979年)
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年)
鄭牧心,《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民國80年11月一版二刷)
戴國煇,《台灣總體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二版)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85年7月)new window
蕭國和,《台灣農業興衰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民國80年4月一版二刷)
蕭錚、吳家昌編著,《復興基地台灣之土地改革》(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6年11月)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香出版社,民國87年8月)
五、中文論文
王作榮,〈台灣發展初期的通貨膨脹與對策〉,高希鈞、李誠主編,《台灣經驗四十年》(台北︰天下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3月),頁102-128。
王珂,〈孫將軍與女青年工作大隊〉,孫立人將軍永思錄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軍魂---孫立人將軍永思錄》(台北︰孫立人將軍紀念館籌備處,1991年),頁277-280。
王良卿,〈派系政治與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國史館館刊》復刊第廿一期(台北:國史館,民國85年12月),頁137-150。
王良卿,〈三青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以組黨風潮為中心的探討〉上、下,《近代中國》第一一九、一二零期(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6年6月、8月),頁91-110、頁130-149。
王師曾,〈政黨政治與中國前途〉,《民主潮》第二卷第十七期,(台北:民主潮雜誌社,民國41年10月10日),頁3-5。
王師曾,〈中國的反對黨問題〉,《民主潮》第四卷第一期,(台北:民主潮雜誌社,民國43年3月16日),頁3-4。
王振寰,〈台灣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89年春季號),頁71-115。new window
王振寰,〈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四期,(台北︰1993年),頁123-163。new window
田弘茂,〈威權政黨國家的轉型---台灣的發展經驗〉,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政大國關中心,民國81年),頁49-87。
田弘茂,〈落實政黨政治之展望〉,《台灣經驗新階段:持續與創新》研討會論文(台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民國79年)。
池蘭森,〈紀念蔣經國先生逝世十週年口述史座談會記實(下)〉,《近代中國》第一二四期(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7年4月),頁173-177。
朱雲漢,〈中產階級與台灣政治民主化〉,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78年)。new window
朱雲漢,〈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蕭新煌主編,《解剖台灣經濟》(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第2刷),頁139-160。
呂芳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幾次重大演變〉,《近代中國》第一零二期(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3年8月),頁78-87。
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1947-1950)〉,《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抽印本(台北︰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民國88年12月),頁1-32。new window
李守孔,〈中國國民黨改造之意義與價值〉,轉引自《中國國民黨黨史論文選集》第五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3年),頁499-532。
李國祁,〈孫中山與蔣中正先生用人風格的比較探討〉,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第四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4年),頁88-114。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遷台前後的改造與創新〉,《近代中國》第八十七期(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1年2月),頁19-40。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遷台後黨政關係制度的演變〉,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第四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4年),頁390-408。
李雲漢,〈評「中國國民黨台灣四十年史(1949-1989)」〉,《國史館館刊》復刊第十七期(台北︰國史館,民國83年12月),頁237-258。new window
李瑞騰,〈張道藩的文藝歷程〉,《但開風氣不為師》(台北︰文訊雜誌社,民國80年7月),頁107-124。
沈宗瑞,〈論三民主義的前景---一個意識型態角度的省察〉,《孫逸仙思想與廿一世紀論文集》(台北:孫逸仙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81年6月),頁327-342。
沈宗瑞,〈意識型態的鞏衛與淡化---剖析三民主義與國民黨的關係〉,民主基金會主編,《中山學說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民主基金會,民國80年),頁87-118。
沈雲龍,〈政黨政治與派系政治〉,《民主潮》第二卷第五期,(台北:民主潮雜誌社,民國40年12月10日),頁8-10。
沈雲龍,〈政黨政治與黨派平等合作〉,《民主潮》第三卷第四期,(台北:民主潮雜誌社,民國42年2月1日),頁12-15。
邢慕寰,〈台灣經濟發展的經驗〉,高希鈞、李誠主編,《台灣經驗再定位》(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6月),頁3-59。
呂亞力,〈台灣地區政黨政治之發展〉,雷飛龍、華力進主編,《海峽兩岸四十年》(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出版,民國83年3月),頁108-141。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賴澤涵主編,《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出版,民國82年11月),頁303-334。new window
余玉賢、彭作奎,〈農復會、土地改革與台灣的經濟發展〉,高希鈞、李誠主編,《台灣經驗四十年》(台北︰天下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3月),頁130-165。
林佳龍,〈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二卷一期,(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89年春季號),頁117-143 。
林能士,〈國民黨派系政治與韓國獨立運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十四期,( 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民國86年5月),頁197-209 。new window
邵宗海,〈評估韓戰前後杜魯門對華政策〉,《問題與研究》第五期,( 台北︰問題與研究,民國80年5月),頁88-100 。new window
周至柔,〈軍人.軍隊.新中國〉,《明天》第二五.二六期,(台北:明天雜誌社,民國40年1月1日),頁4-6。
周陽山,〈中國國民黨的變與不變〉,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編,《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83年11月),頁20-22 。
施俊文,〈蔣經國先生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紀念蔣經國先生逝世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抽印本( 台北︰中華民國史料中心主辦,民國87年1月)。
胡佛,〈威權體制的重建與民主化〉,《歷史月刊》第廿三期,(台北:歷史月刊社,民國78年12月1日),頁61-70。
胡佛,〈台灣威權體制的傘狀結構〉,《二十一世紀》第五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1年12月),頁36-40。
夏濤聲,〈民主政黨與革命〉,《民主潮》第一卷第廿一期,(台北:民主潮雜誌社,民國40年8月10日),頁5-6。
夏濤聲,〈關於出版法問題〉,《民主潮》第二卷第二期,(台北:民主潮雜誌社,民國40年10月25日),頁3-5。
夏濤聲,〈反對黨產生的條件〉,《民主潮》第四卷第四期,(台北:民主潮雜誌社,民國43年5月1日),頁3-4。
秦孝儀,〈革命民主政黨的本質與時義初詮〉,轉引自《中國國民黨黨史論文選集》第五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3年),頁533-558。
徐正光,〈從異化到自主:台灣勞工運動的基本性格和趨勢〉,《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79年),頁103-126。new window
徐振國,〈我國威權政體的發展及經濟制度的演變:其互動關係的初探〉,《政治學報》第十六期,(台北:中國政治學會,民國77年12月),頁21-47。new window
徐振國,〈風雨飄搖中幾個穩定的政經發展趨勢〉,《歷史月刊》第廿三期,(台北:歷史月刊社,民國78年12月1日),頁96-106。
徐振國,〈國民黨改造期間若干基本制度和政策理念的探討〉,民主基金會主編,《中山學說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民主基金會,民國80年),頁69-83。
許福明,〈民國三十九年中國國民黨的改造〉,《中山學術論叢》第四期(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73年7月),頁281-297。
陳三井,〈中國國民黨三十九年之改造與台灣新政〉,轉引自《中國國民黨黨史論文選集》第五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3年11月),頁559-593。
陳世岳,〈蔣經國先生的政治思想與政治性格〉,《近代中國》第一二三期(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7年2月),頁32-46。
陳存恭,〈中國國民黨六全大會中委會及中常會初探〉,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第四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4年),頁115-154。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陳儀治台論〉,賴澤涵主編,《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82年11月),頁223-302。new window
陳政農,〈四十年來一場恩怨 今生今世永難算清〉,《新新聞周刊》1987年5月4日-5月10日,頁34-39。
陳進金,〈三民主青年團在湖北〉,《國史館館刊》復刊第廿一期(台北:國史館,民國85年12月),頁151-168。
張其昀講,〈中國國民黨改造工作〉,《工礦黨務》第十二期,(台北:工礦黨部編輯部,民國40年9月16日),頁2-8。
游鑑明,〈明明月照來時路:台灣婦運的歷史觀察〉,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10月),頁199-226。
黃俊傑,〈土地改革及其對台灣農村與農民的衝擊〉,《歷史月刊》第廿三期,(台北:歷史月刊社,民國78年12月1日),頁107-118。new window
黃俊傑,〈光復初期土地改革前後自耕農及其所面臨的問題〉,賴澤涵主編,《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82年11月),頁1-20。new window
彭明輝,〈政經環境與報業經營:以聯合報為中心的討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十四期,( 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民國86年5月),頁303-330 。new window
葉萬安,〈台灣的經濟計畫〉,高希鈞、李誠主編,《台灣經驗四十年》(台北︰天下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3月),頁44-75。
楚崧秋,〈紀念蔣經國先生逝世十週年口述史座談會記實(下)〉,《近代中國》第一二四期(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7年4月),頁183-189。
鄭梓,〈中央政府遷台初期開創「半自治制」之歷史探源(1949-1951)〉,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第四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4年),頁420-460。
劉國連,〈什麼是政工?軍隊是否需要政工?〉,《明天》第二十五、六期,(台北:明天雜誌社,民國40年1月1日),頁7-8。
劉維開,〈中央非常委員會成立經過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十六期,( 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民國88年5月),頁147-168。new window
錢復,〈蔣故主席經國先生行誼〉,《近代中國》第一二三期 (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7年2月),頁7-11。
閻沁恆,〈余紀忠對報紙言論的認知和決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十四期,( 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民國86年5月),頁265-301。new window
戴毅廬,〈台灣經濟的剖視〉,《民主潮》第一卷第八期,(台北:民主潮雜誌社,民國40年1月25日),頁16。
蕭錚,〈黨的改造與台省初期土地改革〉,《傳記文學》第三十五卷第五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頁44-49。
魏萼,〈台灣經濟發展經驗的歷史定位(1949-1989)〉,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第四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4年),頁420-460。
六、學位論文
巨克毅,〈意識型態傳播與國家發展---三民主義意識型態傳播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6月。
朱旭華,〈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與台灣土地改革 1948---1965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沈宗瑞,〈台灣工會的角色與發展(1950---1992)〉,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3年12月。
俞行健,〈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工會組織〉,中國文化學院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6年6月。
徐瑞希,〈遷台後立法院內國民黨派系之研究(第五期---第八十三期)〉,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6月。
許福明,〈行憲後我國政黨關係之研究 〉,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9年12月。new window
郭正亮,〈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 1945---1988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6月。
陳淑莉,〈台灣地區農會之政治經濟分析〉,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7月。
陳惠芬,〈抗戰前國民黨關於黨治問題的爭議 1928---1937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3年7月。
陳曉真,〈戰後台灣經貿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50---1993)〉,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黃子華,〈尹仲容的經濟政策與經濟思想〉,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廖益興,〈台灣地區威權統治下的政經體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6月。
羅汀蘭,〈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組織功能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
七、西文書目:
Chao, Linda and Myers, Ramon H. ''A New Kind of Party:The Kuomintang of 1949-1952,''''
Proceedings of Centennial on Sun Yat-sen''s Founding of the Kuomintang for Revolution, Vol. IV, Taipei: 近代中國出版社, 1995, pp. 25-44.
Chou, Yangsun and Nathan, Andrew ''Democratizing Transition in Taiwan,''''
Asian Survey, Vol. 27, No. 3 (Mar. 1987), pp. 277-299.
Dickson, Bruce J. ''The Lessons of Defeat: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Kuomintang on Taiwan, 1950-52,''''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33 (Mar. 1993), pp. 56-84.
Eastman, Lloyd E. ''Who lost China? Chiang Kai-shek testfies,''''
The China Quarterly, No. 88 (Dec. 1981), pp. 658-668.
Gold, Thomas B.,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Y.:East Gate Books, 1986.
Hsiung, James C. et. al., The Taiwan Experience 1950---1980,
New York: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1981.
Huang, Chun-chieh ''Historical Reflections on Post-War Taiwan Experience --- From Agricultural Angle,''''
Proceedings of Centennial on Sun Yat-sen''s Founding of the Kuomintang for Revolution, Vol. IV, Taipei: 近代中國出版社, 1995, pp. 101-121.
Liu, Alan P. L., Phoenix and the Lame Lion: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1950-1980,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87.
Pye, Lucian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 1966.
Tsang, Steve ''Revitalising the Revolution: Chiang Kai-shek''s Approach to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1950s,''''
Proceedings of Centennial on Sun Yat-sen''s Founding of the Kuomintang for Revolution, Vol. IV, Taipei: 近代中國出版社, 1995, pp. 45-7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