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佛教會在台灣的組織發展(1949-2010)
作者:陳雯宜
作者(外文):Chen,Wen-Yi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顏尚文
楊維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中國佛教會組織運作僧官制度人民團體台灣佛教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Monk officials SystemCivilian organizationsTaiwan Buddh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7
本文旨在探討1949年至2010年間中國佛教會在台灣的組織發展,全文共有六個篇章來論述,內容分別為緒論、遷台初期之背景、遷台初期之組織運作(1949-1960)、1960至1986年組織制度的發展、解嚴之後的中國佛教會、結論。中國佛教會的組織運作是由中國各個朝代的僧官制度演變而來,在中華民國戒嚴的黨國體制時期,中國佛教會是當時唯一管理全台灣佛教界人事物的機構,上級機關除了內政部外,尚需聽從中國國民黨的指導,因此它的運作模式可以說是個類僧官制度。中國佛教會遷到台灣後,教會內部初期由藏傳佛教活佛當掛名的領導者,佛教居士則從旁輔佐。到了1960年,白聖等外省僧侶開始擔任理事長主持會務,他們傳戒、弘法、興辦文教與慈善事業,並整理寺廟財產,從此鞏固了中國佛教會在台灣的基礎,並因此將漢傳佛教發揚光大。解嚴之後,本省僧侶構成中國佛教會的核心。教會因為已不是唯一的中央級機構,也轉型成為民主政黨體制下的人民團體運作模式,本土、自主的中國佛教會開始與各個教會、教團平等結盟發展。如今,民國大陸時期改革派太虛法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與其入世、利他、度生等思惟普及於台灣與漢傳佛教區。佛教僧侶知識程度很高,普遍受到社會的尊重。佛教圈多元而創新,極具活力,可謂太虛弟子與圓瑛弟子白聖等徒子徒孫一起完成了太虛的宏願。台灣成功轉型的漢傳佛教,影響力已遍及中國大陸與世界各地,由此可見中國佛教會對台灣漢傳佛教發展的深遠影響。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 of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 evolved from monk officials system of past Chinese dynasties. During the martial law era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was the paramount institution that governed all personnel and operations related to organized Buddhist activiti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Because it followed directives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uomintang), its mode of operation largely resembled the monk officials system of the dynastic era. Shortly after World War II, Tibetan Buddhist monks assumed the nominal leadership role with assistance from lay Buddhists. Beginning in1960 monks from mainland China such as Bai Sheng aimed to solidify the Association’s standing in Taiwan through teaching and promotion of religious percepts, 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al, cultural and philanthropic institutions, and accounting of temple assets. It wasn’t until the end of martial law did native Taiwanese monks ascend to core leadership roles, as did the Association transform into a civilian organization under a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indigenousness, autonomous operations, and equitable alliance and development with other church missions. Since then, Buddhist monks in Taiwan have greatly elevated their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societal respectability. The Taiwanese Buddhist community overall enjoys a high degree of innovation, vitality and diversity, and has extended its influence to Mainland China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檔案彙編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一屆會議紀錄》(中國佛教會檔案
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一第一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二屆會議紀錄》,中國佛教會檔案
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一第二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首度第三屆、整理委員會會議紀
錄》,中國佛教會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一第三冊,台北:中國佛教會,
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三屆會議紀錄》,中國佛教會檔案
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二第一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四屆會議紀錄》,中國佛教會檔案
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二第二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五屆會議紀錄》(中國佛教會檔案
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三第一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六屆會議紀錄(上)》,中國佛教會
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三第二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六屆會議紀錄(下)》,中國佛教會
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三第三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七屆會議紀錄》,中國佛教會檔案
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四第一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八屆會議紀錄(上)》,中國佛教會
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四第二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八屆會議紀錄(下)》,中國佛教會
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四第三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九屆會議紀錄(上)》(中國佛教會
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五第一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九屆會議紀錄(下)》(中國佛教會
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五第二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十屆會議紀錄》,中國佛教會檔案
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五第三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十一屆會議紀錄(上)》,中國佛教
會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六第一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十一屆會議紀錄(下)》,中國佛教
會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六第二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十二屆會議紀錄》,中國佛教會檔
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六第三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十三屆會議紀錄》,中國佛教會檔
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七第一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十四屆會議紀錄》,中國佛教會檔
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七第二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十五屆會議紀錄(上)》,中國佛教
會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八第一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十五屆會議紀錄(中)》,中國佛教
會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八第二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十五屆會議紀錄(下)》,中國佛教
會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八第三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十六屆會議紀錄(一)》,中國佛教
會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八第四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十六屆會議紀錄(二)》,中國佛教
會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八第五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十六屆會議紀錄(三)》,中國佛教
會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八第六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十六屆會議紀錄(四)》,中國佛教
會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八第七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十六屆會議紀錄(五)》,中國佛教
會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八第八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十六屆會議紀錄(六)》,中國佛教
會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八第九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十六屆會議紀錄(七)》,中國佛教
會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八第十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同戒錄
1953(民國42)年1月 台南縣大仙寺 傳戒:
釋廣慈 編,《台南縣大仙寺冬期傳戒同戒錄》,台南:白河大仙禪寺,1953。
1954(民國43)年9月 新竹縣獅頭山元光寺 傳戒:
釋會性 編,《獅頭山元光寺同戒錄》,新竹:獅頭山元光寺,1955。
1955(民國44)年4月 台北十普寺 傳戒:
台北十普寺 編,《台北十普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台北:十普寺,1955。
1955(民國44)年4月 基隆市靈泉寺 傳戒:
張生塗、李添春編,《靈泉寺同戒錄》,基隆:靈泉寺,1955。
1955(民國44)年11月 台中市寶覺寺 傳戒:
釋聖印 等編,《台中寶覺寺同戒錄》,台中:寶覺寺,1956。
1956(民國45)年4月 台北縣觀音山凌雲禪寺 傳戒:
釋悟明 主編,《台北觀音山凌雲禪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台北:觀音山凌雲禪寺,1956。 
1956(民國45)年12月 屏東縣東山寺 傳戒:
釋淨心 主編,《屏東縣紫雲山東山禪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屏東:東山寺,1957。
1959(民國48)年3、4月 台北市十普寺(2梯次) 傳戒:
釋淨心 主編,《臺北市十普寺第二屆傳授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台北:十普寺,1959。
1959(民國48)年4月 台中市寶覺寺 傳戒:
台中寶覺寺 編,《台中寶覺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台中:寶覺寺,1959。
1961(民國50)年9月 基隆市海會寺 傳戒:
基隆海會寺 編,《臺灣省基隆市八堵正道山海會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基隆:海會寺,1961。
1962(民國51)年10月 高雄縣舊超峰寺 傳戒:
釋淨心 主編,《高雄縣大崗山舊超峰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1963。 
1963(民國52)年3月 台北市臨濟護國禪寺 傳戒:
釋淨心 主編,《臺北市臨濟護國禪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台北:臨濟護國禪寺,1963。
1964(民國53)年4月 基隆市十方大覺寺 傳戒:
基隆十方大覺禪寺編,《同戒錄》,基隆:十方大覺禪寺,1964。
1965(民國54)年11月 苗栗縣大湖法雲寺 傳戒:
苗栗大湖法雲寺編,《苗栗大湖法雲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苗栗:大湖法雲寺,1966。
1966(民國55)年11月 台北市臨濟護國禪寺 傳戒:
釋覺斌 等編,《台北臨濟護國禪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台北:臨濟護國禪寺,1967。
1967(民國56)年11月 台中市慈明寺 傳戒:
釋聖印 等編,《台中市慈明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台中:慈明寺,1968。
1968(民國57)年10月 基隆市十方大覺禪寺 傳戒:
釋知昌 編,《基隆市十方大覺禪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基隆:十方大覺禪寺,1975。
1969(民國58)年10月 基隆市海會寺 傳戒:
基隆海會寺 編,《基隆市八堵正道山淨土宗海會寺同戒錄》,基隆:海會寺,1969。
1970(民國59)年10月 台北市臨濟護國禪寺 傳戒:
釋覺道 主編,《臺北市圓山臨濟護國禪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台北:臨濟護國禪寺,1971。
1971(民國60)年11月 台中市慈善寺 傳戒:
台中慈善寺 編,《慈善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台中:慈善寺,1972。
1972(民國61)年11月 屏東市東山寺 傳戒:
屏東東山寺 編,《東山寺第二屆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屏東:東山寺,1973。
1973(民國62)年10月 苗栗縣大湖法雲寺 傳戒:
苗栗大湖法雲禪寺 編,《同戒錄》,苗栗:大湖法雲禪寺,1973。
1974(民國63)年11月 台中縣霧峰萬佛寺 傳戒:
台中縣霧峰萬佛寺編,《台中霧峰萬佛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台中:霧峰萬佛寺,1975。
1975(民國64)年11月 台北樹林吉祥寺 傳戒:
釋廣仁 編,《台北縣樹林鎮山佳萬壽山護國吉祥寺千佛大戒同戒錄》,台北:樹林吉祥寺,1976。
1976(民國65)年11月 高雄縣大崗山龍湖庵 傳戒:
大崗山龍湖庵 編輯委員會,《大崗山龍湖庵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高雄:大崗山龍湖庵,1977。
1977(民國66)年11月 高雄縣大樹佛光山寺 傳戒:
高雄佛光山 編,《佛光山萬佛三壇大戒同戒錄》,高雄:佛光山,1979。
1978(民國67)年10月 台北市松山寺 傳戒:
台北市松山寺 編,《財團法人台北市松山寺護國千佛三壇大戒同戒錄》,台北:松山寺,1978。
1979(民國68)年11月 新竹市翠碧岩寺 傳戒:
新竹翠壁岩寺 編,《新竹翠壁岩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新竹:翠壁岩寺,1979。
1980(民國69)年11月 高雄市龍泉寺 傳戒:
高雄龍泉寺 編,《高雄龍泉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高雄:龍泉寺,1981。
1982(民國71)年11月 台北縣樹林海明寺 傳戒:
海明禪寺傳戒委員會編輯組 編輯,《千霞山海明禪寺千佛護國三壇大戒同戒錄》,台北:海明禪寺傳戒委員會,1984。
1983(民國72)年10月 台北市臨濟護國禪寺 傳戒:
慶祝白公上人八秩華誕啟建護國千佛三壇大戒會籌備會 編,《台北市臨濟護國禪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台北:臨濟護國禪寺,1983。
1984(民國73)年10月 台中市慈善寺 傳戒:
釋智銘 編輯,《台中慈善寺第二次傳授千佛三壇大戒同戒錄》,台中:慈善寺傳戒委員會,1985。 
1985(民國74)年11月 高雄縣六龜妙通寺 傳戒:
高雄縣妙通寺編,《妙通寺護國千佛三壇大戒傳戒》,高雄:寶建山妙通寺,1986。
1986(民國75)年11月 高雄市元亨寺 傳戒:
釋聰慧 總編輯,《元亨寺護國三壇大戒同戒錄》,高雄:打鼓岩元亨寺,1987。
1987(民國76)年11月 中國佛教會 傳戒:
中國佛教會傳戒委員會 編,《中國佛教會護國千佛三壇大戒同戒錄》,台北,中國佛教會,1987。
1993(民國82)年11月 高雄縣阿蓮光德寺傳戒(尼部):
傳戒委員會編輯小組編輯,《臨濟宗淨覺山光德寺護國千佛三壇大戒會尼部同戒錄》,高雄:臨濟宗淨覺山光德寺,1997。

專書與碩博士論文
于凌波,《中原在台人物誌》,台北:中原文獻社,2006。
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1938-1949)》,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
王泉根,《華夏取名藝術》,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2。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一九三○年代的中國》下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中國佛教會編,《仁王護國息災法會紀念專刊》,台北:中國佛教會,1973。
中國佛教會編,《仁王護國息災法會紀念專刊》,台北:中國佛教會,1974。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輯,《中國佛教會復會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08。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審,《二○○八兩岸佛教慈善志業論壇:教理、教團、教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09。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審,《中國佛教會遷台六十週年:民國高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中國佛教會編,《2010中國佛教會檔案整理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年6月13日,未出版。。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編,《中國國民黨農民運動與台灣省各級農會改進》,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1954。
札奇斯欽、海爾保羅,《一位活佛的傳記:末代甘珠爾瓦.呼圖克圖的自述》,台北:聯經,1983。
台北廳總務課編,《台灣省台北廳志》(原名《台北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白聖長老紀念會,《白聖長老日記(二)》,台北:白聖長老紀念會,2006。
江燦騰,《台灣當代佛教》,台北:南天,1997。
江燦騰,《當代台灣佛教: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台山》台北:南天,2000。
江燦騰,《日據時期台灣佛教文化發展史》,台北:南天,2001。new window
江燦騰,《台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台北:東大圖書,2003。new window
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南天,2006。
江燦騰,《聖域踏尋:近代漢傳佛教史的考察》,台北:博揚文化,2008。
江燦騰,《台灣佛教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
江燦騰, 侯坤宏, 楊書濠合著,《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 : 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
動傳播的開展歷程》,台北:五南,2011。
朱美能,《論白聖長老對臺灣佛教之影響與貢獻》,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佛光大學,2011。
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台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台北:稻鄉出版社,2008。
辛世俊,《台灣當代佛教與政治》,台中:太平慈光寺,2006。
李尚全,《當代中國漢傳佛教信仰方式的變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
李敖,《李敖回憶錄》,台北:李敖出版社,1999。
李基鴻,《百年一夢記》,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3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史述-第四編 保衛台灣與建設台灣》,台北:國民黨黨史會出版,近代中國發行,1994。
李雲漢主編,高純淑編輯,《中國國民黨黨史論文選集》第五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4。
吳老擇口述,卓遵宏、侯坤宏編著,《台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6。
吳淑鳳等編,《中華民國國史紀要(二):十一年~二十年》,台北:國史館,2013。
《佛教年鑑(昭和6年版)》,日本東京:佛教年鑑社,1930年 12月。
佐藤達玄 著,釋見憨 等譯,《戒律在中國佛教的影響(上)》,嘉義:香光書鄉,1997。
佐藤達玄 著,釋見憨 等譯,《戒律在中國佛教的影響(下)》,嘉義:香光書鄉,1997。
林桶法,《1949大撤退》,台北:聯經,2009。
周霖芳,《中國佛教會在台灣之發展(1945-1955)》,桃園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金兆豐,《清史大綱》,台北:學海,1980。
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5。new window
祝賀恩師八秩嵩慶禮贊會,《白公上人光壽錄》,台北:祝賀恩師八秩嵩慶禮贊會編印,1983。
南亭和尚全集編纂委員會,《南亭和尚自傳》,南亭和尚全集12,台北:財團法人華嚴蓮社董事會,1994。
段承璞主編,《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
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驗四十年》,台北:天下文化,1991。
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驗再定位》,台北:天下文化,1995。
財團法人彌陀文教基金會、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編,《「台灣佛教—歷史與人物」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2014年6月27 日,未出版。。
徐孫銘、文平志、王傳宗合著,《道安法師法脈傳記》,台中:太平慈光寺,2008。
清仁宗敕撰,《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仁宗敕撰,《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十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台北:正中書局,1986。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23冊,台北:國史館,1988。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戡亂時期知識青年從軍訪問紀錄》,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1。
張玉法,《中國現代政治史論》,台北:東華書局,1990。
黃運喜,《中國佛教近代法難研究(1898-1937)》,台北:法界出版社,2006。
黃詩茹,《戰後台灣佛教的僧俗關係—以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為背景》,台北:國史館,2010。new window
黃慧茹,《白聖法師與中國佛教會在台灣的經營(1949—1963)》,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陳進金,《抗戰前教育政策之研究(民國十七年至二十六年)》,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7。
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台北:東大,1986。
陳慧劍,《南亭和尚年譜》,台北:華嚴蓮社,2002。
陳曉慧,《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new window
童勉之,《教界領袖淨心長老》,台北:太平慈光寺,2008。
勞政武,《佛律與國法:戒律學原理》,台北:老古文化,1999。new window
喻權域、叢亞平 主編,《台灣的昨天與今天》,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
智光老和尚永久紀念會,《智光老和尚紀念集》,台北:華嚴蓮社智光老和尚永久紀念會,1963。
程全生,《革命民主政黨全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
道源老法師紀念編輯委員會,《道源老法師紀念集》,基隆:海會寺,1989。
楊書濠,《從戒嚴到解嚴的中國佛教會》,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趙爾巽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清史稿》卷304,列傳91,台北:鼎文書局,1981。
鄭壽彭 編,《印順導師學譜》,台北:天華出版社,1981。
蔣碧微,《蔣碧微回憶錄》,台北:皇冠雜誌社,1982。
鄧子美、毛勤勇,《星雲八十:學者看大師》,台中:太平慈光寺,2007。
慧嚴法師,《臺灣佛教史論文集》,「佛心鄉土叢刊」4,高雄:春暉,2003。
慧嚴法師,《台灣與閩日佛教交流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
霍姆斯.維慈 著,王雷泉、包勝勇、林倩 等譯,《中國佛教的復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通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謝重光、白文固,《中國僧官制度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鍾伯毅等撰,《護國淨輔教大師章嘉呼圖克圖史蹟冊》,台北:淨因學苑,1957。
蕭全政,〈國民主義:台灣地區威權體制的政經轉型〉,《政治科學論叢》2,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1991。new window
戴國煇,《台灣總體相》,台北:遠流,1992。
闞正宗,《台灣佛教一百年》,台北:東大,1999。
闞正宗,《台灣高僧》,台北:菩提長青,1996。
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一)大台北地區(上)》,台北:菩提長青出版社,1989。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編)》,台北:大千佛教出版社,2004。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 (續編)》,台北:大千佛教出版社,2004。
闞正宗,《台灣佛教史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闞正宗,《中國佛教會在台灣—漢傳佛教的延續與開展》,台北:中國佛教會,2009。
闞正宗總編輯,《台北市佛教會六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北:台北市佛教會,2009。
闞正宗,《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1895-1945)》,台北:博揚文化,2011。
闞正宗等訪問,闞正宗紀錄,〈台北縣樹林鎮(今新北市樹林區)海明寺悟明法師訪談錄〉,收錄於卓遵宏等主訪,《台灣佛教人物訪談錄(二)》,台北:國史館,2011。
釋天露,《大崗山超峰寺的組織與活動(1895~2001)》,桃園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2年7月。
釋太虛,《太虛自傳》,收錄於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29,台北: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1970。
釋太虛,《雪竇小志》,中國佛寺誌叢刊88,江蘇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釋太虛,《與陳靜濤居士書之三》,收錄於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26,台北: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1970。
釋本善(釋本修),《戰後台灣佛傳授教三壇大戒之研究(1952-1987)》,桃園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8年6月。
釋弘一,《律學要略》,轉引自勞政武,《佛律與國法:戒律學原理》,台北:老古文化,2001。
釋白聖,《台南大仙寺開堂記ー附頒發戒牒記》,油印資料,1954年8月12日,轉引自釋本善(釋本修),《戰後台灣佛教傳授三壇大戒之研究(1952-1987)》,桃園:圓光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釋印順編著,《太虛大師年譜》,台北:正聞出版社,1973。
釋印順,《華雨集》,台北:正聞出版社,1993。
釋印順,《平凡的一生》,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
釋印順,《佛法概論》,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
釋永芸主編,《跨世紀的悲欣歲月:走過臺灣佛教五十年寫真》,台北:佛光文化事業,1996年。
釋見曄,《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ー釋天乙》,台北:中天出版社,1999。
釋妙然主編,《民國佛教大事年紀》,台北:海潮音雜誌社,1995。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台北:東初出版社,1984。
釋明復,《中國僧官制度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1。
釋星雲口述、佛光山書記室記錄,《百年佛緣(二):文教之間》,台北:國史館,2012。
釋悟因監修,釋見豪、釋自衍採編,《魚趁鮮人趁早:明宗上人走過台灣佛教六十年》,嘉義:香光書響出版社,2007。
釋真華,《參學瑣談》,台北:天華出版社,1978。
釋能融,《律制、清規及其現代意義之探究》,台北:法鼓,2003。new window
釋道安著、道安法師遺集編輯委員會,《道安法師遺集(六)》,台北:道安法師紀念會,1980。
釋道安著、道安法師遺集編輯委員會編輯,《道安法師遺集(八)》,台北:道安法師紀念會印行,1980。
釋道安著、道安法師遺集編輯委員會編輯,《道安法師遺集(九)》,台北:道安法師紀念會印行,1980。
釋道安著、道安法師遺集編輯委員會編輯,《道安法師遺集(十一)》,台北:道安法師紀念會印行,1980。
釋會性編,《獅頭山元光寺同戒錄》,新竹:獅頭山元光寺,1955。
釋聖嚴,《日本佛教史》,台北:大乘文化,1980。
釋聖嚴,《聖嚴法師學思歷程》,台北:正中書局,1993。
釋聖嚴,《戒律學綱要》,台北:東初出版社,1996。
釋演培,《一個凡愚僧的自白》,台北:正聞出版社,1989。
釋樂觀,《六十年行腳記》,台北:常樂寺,1977。
釋禪慧編著,《覺力禪師年譜》,台北:覺苑,1981。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鄉,1998。

單篇論文
〈中央民意代表發起、中國佛教會主辦,中華民國各界啟建仁王護國息災大法會籌備會議紀錄〉(1973年1月23日),收錄於中國佛教會編,《仁王護國息災法會紀念專刊》,台北:中國佛教會,1973。
〈中央民意代表發起、中國佛教會主辦,中華民國各界啟建仁王護國息災大法會第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1973年2月6日),收錄於中國佛教會編,《仁王護國息災法會紀念專刊》,台北:中國佛教會,1973。
〈中佛會訊〉,《中國佛教》12:6,台北:中國佛教月刊社,1968年2月。
〈中佛會訊〉,《中國佛教》15:7,台北:中國佛教月刊社,1971年3月15日。
〈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圓瑛辭職〉,《佛學半月刊》197,1940年1月。
〈中國佛教徒第一次代表大會〉,《海潮音》10:4,江蘇泰縣:海潮音月刊社,1929年5月。
〈中國佛教會勝利後第一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宣言〉,《海潮音》28:7,南京:海潮音月刊社,1947年7月。
〈中華民國各界長生祿位圖〉,收錄於中國佛教會編,《仁王護國息災法會紀念專刊》,台北:中國佛教會,1974。
〈江浙佛教聯合會之發起〉,《大雲佛學社月刊》77,1927年4月。
〈各宗篇-淨土宗-開教區〉,《佛教年鑑(昭和12年版)》,日本東京:佛教年鑑社,1936年 12月。
〈各提案一覽表〉,《佛教半月刊》13,轉引自黃夏年主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47,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2006。
〈全國佛教第二次代表大會記錄〉,《海潮音》11:5,上海:海潮音月刊社,1930年5月。
〈全國僧界反對江蘇大學教授邰爽秋廟產興學運動〉,《佛化旬刊》117,四川:佛化旬刊社,1928年7月。
〈如何改選中佛會?〉,《人生》9:5,台北:人生雜誌社,1957年5月10日。
〈第三屆佛教代表大會特刊:大會各代表演說〉,《佛教半月刊》13(1931年4月) ,轉引自黃夏年主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47,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2006。
〈佛教動態〉,《現代佛學》,北京:現代佛學雜誌出版社,1955年1月。
〈佛教動態〉,《現代佛學》,北京:現代佛學雜誌出版社,1956年10月。
〈南京萬壽寺大鎮雲海端齋三師來函〉,《現代僧伽》4:1,福建廈門:現代僧伽社,1931年4月。
丁敏,〈煮雲法師的佛教經驗與佛教事業—1949年大陸來臺青年僧侶個案研究〉,《中華佛學學報》12,台北: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年7月。new window
人生月刊記者,〈章嘉大師訓詞—在台灣省佛教分會講〉,《人生》2:1,台北:人生月刊社,1950年1月10日。
于凌波,〈河南在台僧侶〉,收錄於同作者,《中原在台人物誌》,台北:中原文獻社,2006。
上田天瑞,〈戒律思想的發展〉,收錄於張曼濤主編,《律宗概述及其成立與發展》,台北:大乘,1976。
王驤陸,〈對於廟產興學之意見〉,《海潮音》12:2,上海:海潮音月刊社,1931年3月。
中國佛教會,〈告全國寺院僧伽〉,《海潮音》11:4,江蘇泰縣:海潮音月刊社,1930年4月。
台灣佛教雜誌記者,〈本會改組的回顧(一)〉,《台灣佛教》創刊號,台北:中國佛教會台灣省分會,1947年7月1日。
台灣佛教雜誌記者,〈本會改組的回顧(二)〉,《台灣佛教》1:2,台北:中國佛教會台灣省分會,1947年8月1日。
台灣佛教雜誌記者,〈省佛敎分會召開補選理事長討論會〉,收錄於《台灣佛教》第1卷第5期,台北:中國佛教會台灣省分會,1947年11月1日。
江木生,〈內地佛教の台灣傳來と其現勢〉,《南瀛佛教會會報》15:2 ,台北:南瀛佛教會,1937年2月。
江燦騰,〈站在臺灣佛教界變遷點上的慈航法師(上)〉,《當代》59,台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3月。new window
江燦騰,〈戰後台灣傳統佛教的教派發展與現代社會〉,收錄自張珣、江燦騰等著,《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2003。new window
江燦騰,〈光復迄今台灣佛教的開展〉,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審,《中國佛教會遷台六十週年—民國高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江燦騰,〈民國百年佛學研究的傳承與開展〉,收錄於楊儒賓等編,《人文百年、化成天下:中華民國百年人文傳承大展(文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11。
邢慕寰,〈台灣經濟發展的經驗〉,收錄於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驗再定位》,台北:天下文化,1995。
李子寬,《台灣佛教》3:3、4合刊,台北:中國佛教會台灣省分會,1949年4月1日。
李子寬,〈在日待疾記〉,收錄於鍾伯毅等撰,《護國淨覺輔教大師章嘉呼圖克圖史蹟冊》,台北:淨因學苑,1957。
李子寬,〈崇高的章嘉大師〉,收錄於鍾伯毅等撰,《護國淨覺輔教大師章嘉呼圖
克圖史蹟冊》,台北:淨因學苑,1957。
李子寬,〈站在法律的立場來談佛教寺產〉,《人生》9:10 ,台北:人生雜誌社,1957年10月。
李玉珍,〈出家入世—戰後台灣佛教女性僧侶生涯之變遷〉,收錄於國立師範大學編,《回顧台灣、展望新故鄉—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師範大學,2000。
李玉珍,〈政治與僧團角力—中國比丘尼登壇受戒〉,收錄於玄奘大學編輯,《第二屆應用倫理國際學術會議「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新竹:玄奘大學,2007。
李玉珍,〈中國佛教會一甲子女戒師〉,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輯,《中國佛教會復會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08。
李添春,〈靈泉禪寺沿革〉,收錄於張生塗、李添春編,《基隆靈泉寺同戒錄》,基隆:月眉山靈泉寺,1955。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遷台前後的改造與創新〉,收錄於李雲漢主編,高純淑編輯,《中國國民黨黨史論文選集》第五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4。
何建明,〈中國現代佛教史上的激進與保守—以1931年第三次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為中心〉,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輯,《中國佛教會復會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08。
何錦山,〈台灣解嚴後兩岸佛教交流評述〉,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輯,《中國佛教會復會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08。
余玉賢、彭作奎,〈農復會、土地改革與台灣的經濟發展〉,收錄於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驗四十年》,台北:天下文化,1991。
佛教評論社,〈一個尚待討論的問題 附致太虛法師函〉,《佛教評論》1:3,北平(今北京):佛教評論社,1931年7月,轉引自何建明,〈中國現代佛教史上的激進與保守—以1931年第三次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為中心〉,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輯,《中國佛教會復會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08。
法雲寺客堂,〈苗栗大湖法雲寺簡介〉,收錄於《苗栗縣大湖法雲寺謢國千佛大戒同戒錄》,苗栗:法雲寺,1966。
卓遵宏、印彬,〈中國佛教會遷台的前前後後—兼論南亭法師秘書長任內的發展〉,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輯,《中國佛教會復會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08。
林普易,〈台灣宗教沿革誌(下編)〉,《台灣佛教》4:4,台北:中國佛教會台灣省分會,1950年12月20日。
林競,〈章嘉大師和我的因緣〉,收錄於鍾伯毅等撰,《護國淨覺輔教大師章嘉呼圖克圖史蹟冊》,台北:淨因學苑,1957。
東海大學校史編纂委員會編纂,〈東海沿革—蓽路藍褸〉,收錄於《東海大學校史》,台中:東海大學出版社,1981。
胡子笏,〈為中國佛教會事對黃健六居士之商榷〉,《佛教評論》1:3,北平(今北京):佛教評論社,1931年7月,轉引自何建明,〈中國現代佛教史上的激進與保守—以1931年第三次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為中心〉,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輯,《中國佛教會復會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08。
吳仲行,〈章嘉呼圖克圖應化事略〉,收錄於鍾伯毅等撰,《護國淨輔教大師章嘉呼圖克圖史蹟冊》,台北:淨因學苑,1957。
佛教評論社記者,〈論護產與護法〉,《佛教評論》1:2,北平(今北京):佛教評論社,1931年4月。
迦陵〈曾在台灣發展的日本佛教宗派(二)〉,《妙心雜誌》第30期,台南:妙心寺,1998年6月。
侯坤宏,〈1930年代的佛教與政治:太虛法師和蔣介石〉,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一九三○年代的中國》下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侯坤宏等訪問,楊璟惠記錄,〈苗栗淨覺院智道法師訪談錄〉,收錄於卓遵宏等主
訪,《台灣佛教人物訪談錄(一)》,台北:國史館,2007。
侯坤宏,〈戰後的中國佛教(1945-1949)〉,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1940年代的中國》下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侯坤宏,〈互動與互惠(1945~2011):二戰後臺灣「漢傳佛教」歷史的新局開展及其在地轉型問題〉,收錄於北台灣科技學院通識教育中心編,《北台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7,台北:北台灣科技學院通識教育中心,2011年6月。new window
侯坤宏,〈黨意與佛法:國民黨訓政下的佛教〉,收錄於《台灣佛教研究》2:2,台北:台灣佛教研究出版,2013年12月。new window
海潮音記者,〈國內佛教:各省佛教會金山會議〉17:7,湖北武昌:海潮音月刊社,1936年7月。
海潮音記者,〈修改中國佛教會章程方案〉17:12,湖北武昌:海潮音月刊社,1936年12月。
海潮音雜誌社編輯部,〈處理日僧寺廟的願望〉,《海潮音》39:6,台北:海潮音
雜誌社,1958年6月。
真華,〈第一輯從河南至到江南—寶華受戒〉,《參學瑣談》,台北:天華出版社,1984。
真華,〈歲月悠悠六十年〉,收錄於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台北:東大,1986。
〈浙江西天目山圓成法師來函〉,《現代僧伽》4:1,福建廈門:現代僧伽社,1931年4月。
〈浙江普陀山法雨寺果華法師來函〉,《現代僧伽》4:1,福建廈門:現代僧伽社,1931年4月。
黃夏年,〈民國期間中國佛教會的創立與發展〉,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輯,《中國佛教會遷台六十週年—民國高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黃健六,〈黃健六上太虛大師函〉,《海潮音》12:9,上海:海潮音月刊社,1931年9月。
黃健六,〈黃健六居士致各方大德書〉,《佛教評論》1:3,北平(今北京):佛教評論社,1931年7月,轉引自何建明,〈中國現代佛教史上的激進與保守—以1931年第三次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為中心〉,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輯,《中國佛教會復會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08。
黃運喜,〈從人文教育觀點看玄奘宗教學系所的發展與願景〉,收錄於中華佛學研究所編,《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2。
黃運喜,〈中佛會與玄奘大學〉,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輯,《中國佛教會復會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08。
黃慧茹,〈護國與衛教—戰時中國佛教的危機與轉機(1937-1945)〉,收錄於胡春惠、唐啓華主編,《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選集 2008》,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2009出版。
張崑將,導讀〈”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銓釋新概念〉,收錄於江燦騰主編,江燦騰、侯坤宏、楊書濠等著,《戰後台灣漢傳佛教史: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台北:五南,2011。new window
馮毓孽,〈寄禪和尚行述〉,收錄於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佛教人物史料彙編》23,台北:國史館,2000。
〈現代佛教家人名錄-田村智學〉,《佛教年鑑(昭和10年版)》,日本東京:佛教年鑑社,1934年 12月。
現代僧伽社記者,〈廟產興學停頓後之問題〉,《現代僧伽》4:1,福建廈門:現代僧伽社,1931年4月。
現代僧伽社記者,〈空設的中國佛教會之啞謎〉,《現代僧伽》4:3,福建廈門:現代僧伽社,1931年10月。
陳三井訪問,〈王珂女士訪問紀錄〉,《女青年大隊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陳雯宜,〈第十九世章嘉大師與戰後中國佛教會的發展(1949~1957)〉,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審,《中國佛教會遷台六十週年:民國高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年2月。
陳雯宜,〈戰後台灣的中國佛教會會址之建立—由借用寺院至會址落成〉,收錄於中國佛教會編輯,《2010中國佛教會檔案整理成果學術研討會》(未出版),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年6月13日。
陳雯宜,〈試論甘珠爾瓦進入中國佛教會領導圈之因〉,收錄於王惠琛等編著,《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1):「宗教、民俗」專輯》,台北:博揚文化,2012年7月。
陳雯宜,〈由中國佛教會會議紀錄看李子寬居士的勢力消長(1949-1957)〉,收錄於劉文星等編著,《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2)—人物、宗教專輯》,台北:博揚文化,2013年1月。
陳雯宜,〈試論佛教居士李子寬進入中國佛教會領導圈之因〉,《中正歷史學刊》16,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2013年12月。new window
陳慧劍,〈不變隨緣一衲僧—悟明上人雲水記〉,收錄於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台北:東大,1986。
陳慧劍,〈聖嚴法師學記〉,收錄於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台北:東大,1986。
陳慧劍,〈廣欽老和尚禪修譜〉,收錄於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台北:東大,1986。
〈國民政府各院部會科員以上職員錄〉,收錄於《政府公報》,1946年4月2日。
〈國際佛教動態〉,《菩提樹》49,台北:菩提樹雜誌社,1956年12月。
野川博之,〈善導寺寺名考初探—以中佛會進駐以前為中心〉,收錄於中國佛教會
文獻編審委員會,《中國佛教會復會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
佛教會,2007。
〈從打銷廟產興學運動到開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特刊:提議開大會及開諸山會
議:二十年三月十五日本會召集江浙諸山會議紀事錄〉《中國佛教會報》15-21,
1931年4月,轉引自黃夏年主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27,北京:全國
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2006。
〈貴州省佛教會天曦法師來函〉《現代僧伽》4:1,福建廈門:現代僧伽社,1931年4月。
菩提樹編輯部,〈台北來函照登〉,《菩提樹》15,台中:菩提樹雜誌社,1954年2月。
舒君實,〈謁太虛上人記〉(1930年10月13日),《海潮音》12:6,上海:海潮音月刊社,1931年7月。
溫金柯,〈惜情念恩語佛教—訪如學法師〉,《法光雜誌》4,台北:法光雜誌社,1990年1月。
董正之,〈悼大師憂佛教〉,收錄於鍾伯毅等撰,《護國淨覺輔教大師章嘉呼圖克圖史蹟冊》,台北:淨因學苑,1957。
楊書濠,〈白聖法師與在台復會後之中國佛教會〉,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審,《中國佛教會遷台六十週年:民國高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楊書濠,〈解嚴前後國民黨在人民團體內的活動—以中國佛教會為例〉,收錄於中國佛教會編,《2010中國佛教會檔案整理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年6月13日,未出版。
楊健,〈乾隆朝廢除度牒的原因新論〉,收錄於世界宗教研究編輯部,《世界宗教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期。
楊曾文,〈道綽、善導和唐代淨土宗〉,收錄於藍吉富主編,《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1993。
楊嘉銘,〈近年中國對章嘉之崇奉與研究〉,《蒙藏現況雙月報》17:3,台北:蒙藏委員會,2008年5月。
楊嘉銘,〈章嘉大師與台灣藏傳佛教〉,收錄於《蒙藏季刊》19:4,台北:蒙藏委員會,2010年12月。
楊維真,〈中國國民黨遷台初期的政教關係—以中國佛教會為中心(1949-1952)〉,《台灣宗教史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研究中心、歷史系所等,2007年11月。
蒙藏之友編輯室編,〈章嘉呼圖克圖(1890-1957)〉,《蒙藏之友》第90期,台北:蒙藏之友雜誌社,2005年9月。
裴有朋,〈中共杯葛「世佛聯」活動〉,《海潮音》45:8,台北:菩提樹雜誌社,1964年8月。
蔣中正,〈組織的原理和功效〉,收錄於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第21卷,台北:中央文物,1966。
鄧子美,〈太虛大無邊,何物能相掩—太虛大師思想與事業縱論〉,收錄自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中國佛教會遷台六十週年:民國高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遲景德、陳進金訪問,陳進金紀錄整理,《劉先雲先生訪談錄》,國史館口述歷史叢書5,台北:國史館,1995。
鍾石磐,〈台灣傳戒的因緣〉,收錄於《中國佛教》18:1,台北:中國佛教月刊社,1973年9月。
鍾伯毅,〈十九世章嘉大師傳〉,收錄於鍾伯毅等撰,《護國淨輔教大師章嘉呼圖克圖史蹟冊》,台北:淨因學苑,1957。
鍾康侯,〈第三屆佛教代表大會特刊:鍾康侯敬告大會書〉,《佛教半月刊》13(1931年4月) ,轉引自黃夏年主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47,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2006。
鍾智誠,〈中國佛教會與台灣高等教育發展:以玄奘大學成立為例〉,收錄於財團法人彌陀文教基金會、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編,《「台灣佛教—歷史與人物」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2014年6月27 日,未出版。
顏尚文,〈戰後初期台灣佛教、政治、社會與文化的整合:白聖的佛教活動與中國佛教會的重建(1945-1950)〉,收錄於國立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研究中心編輯,《台灣人、時、地綜合研究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研究中心,2006。
顏尚文,〈中國佛教會建立的碁磐—戰後中國佛教會的整理與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成果〉,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輯,《中國佛教會復會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08。
顏尚文,〈中國佛教會遷台及其發展初探(1949-2009)〉,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審,《中國佛教會遷台六十週年:民國高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顏尚文,〈鑑往知來:中國佛教會檔案的整理與台灣佛教的永續發展〉,收錄於中國佛教會編,《2010中國佛教會檔案整理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年6月13日,未出版。
顏尚文,〈中國佛教會檔案彙編序〉,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檔案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一屆會議紀錄》,中國佛教會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一第一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羅桑闕拍,〈敬悼護國衛教之章嘉大師〉,《海潮音》38:4,台北:海潮音雜誌社,1957年4月。
蘇全正,〈任重道遠、雲淡風清—以道源長老擔任中國佛教會第五屆理事長為中心之探討〉,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審,《中國佛教會遷台六十週年:民國高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闞正宗,〈不愁無廟,只愁無道 清嚴法師肉身成道(1924-1970)〉,收錄於闞正宗,《台灣高僧》,台北:菩提長青,1996。
闞正宗,〈佛教關鍵性的六年 慈航法師在台灣(1893-1954)〉,收錄於闞正宗,《台灣高僧》,台北:菩提長青,1996。
闞正宗,〈作育僧材為法忘驅的續明法師(1918-1966)〉,收錄於闞正宗,《台灣高僧》,台北:菩提長青,1996。
闞正宗,〈東台弘法第一人 煮雲法師的佈教心路(1919-1986)〉,收錄於闞正宗,《台灣高僧》,台北:菩提長青,1996。
闞正宗,〈無來無去無代誌 廣欽老和尚與台灣的因緣(1892-1986)〉,收錄於闞正宗,《台灣高僧》,台北:菩提長青,1996。
闞正宗,〈禪宗虛雲法脈在台灣 記靈源法師的行誼(1902-1988)〉,收錄於闞正宗,《台灣高僧》,台北:菩提長青,1996。
闞正宗,〈禪門宗匠惠光法師(1888-1967)〉,收錄於闞正宗,《台灣高僧》,台北:菩提長青,1996。
闞正宗,〈講戒壇場.淨宗專修 道源法師(1900-1988)〉,收錄於闞正宗,《台灣高僧》,台北:菩提長青,1996。
闞正宗,〈戰後台灣佛教史料的查找與運用〉,收錄於伽耶山基金會圖書資訊中心,《佛教圖書館館訊》39,台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2004年9月。new window
闞正宗等訪問,闞正宗記錄,〈新北市新店區妙法寺戒德法師訪談錄〉,收錄於卓遵宏等主訪,《台灣佛教人物訪談錄(二)》,台北:國史館,2011。
釋了中,〈李子寬居士與善導寺〉,《海潮音》94:3,台北:海潮音雜誌社,2013
年3月。
釋天乙,《四分比丘尼戒》講戒稿(1970年臨濟寺千佛戒壇),轉引自釋見曄,《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ー釋天乙》,台北:中天出版社,1999。
釋太虛,〈對於邰爽秋廟產興學運動的修正〉,收錄於《海潮音》9:4,湖北武昌:海潮音月刊社,1928年4月。
釋太虛,〈關於中國佛教會太虛大師辭職後之尾聲—太虛大師復黃健六居士書〉,《海潮音》12:9,上海:海潮音月刊社,1931年9月。
釋太虛,〈告徒眾書〉,收錄於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太虛大師全書》17,台北: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1970。
釋太虛,〈我的佛教改革運動史略〉,收錄於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23,台北: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1970。
釋太虛,〈與陳靜濤居士書之三〉,收錄於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26,台北: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1970。
釋太虛,〈告全國佛教徒代表—二十年四月在中國佛教代表大會提出〉,,收錄於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29,台北: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1970。
釋太虛,〈精誠團結與佛教之調整〉,收錄於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太虛大師全書》17,台北: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1970。
釋太虛,〈三十年來之中國佛教〉,收錄於張曼濤主編,《民國佛教篇》,中國佛教史專輯之七,台北:大乘文化,1978。
釋中觀,〈關於中國佛教會的基金問題〉,《人生》5:4,台北:人生雜誌社,1953年4月。
釋白聖,〈從大陸參加戒期說到十普寺二度傳戒〉,《中國佛教》3:9、10合刊,台北:中國佛教月刊社,1959年6月。
釋白聖,〈同戒錄序〉,收錄於釋覺道主編,《台北市圓山臨濟護國禪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台北:臨濟護國禪寺,1971。
釋白聖,〈仁王護國息災法會暨紀念專刊緣起〉,收錄於中國佛教會編,《仁王護國息災法會紀念專刊》,台北:中國佛教會,1973。
釋白聖、殷卓倫,〈中國佛教會暨佛教活動中心興建緣起〉,《中國佛教》19:1、2,台北:中國佛教月刊社,1974年11月。
釋白聖,〈大崗山龍湖庵同戒錄序〉,收錄於大崗山龍湖庵 編輯委員會,《大崗山龍湖庵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高雄:大崗山龍湖庵,1977。
釋白聖,〈回憶天乙尼師一生的事蹟〉,《中國佛教》25:4,台北:中國佛教月刊社,1981年1月。
釋白聖,〈向中國佛教會第八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報告〉,收錄於祝賀恩師八秩嵩慶禮贊會,《白公上人光壽錄》,台北:祝賀恩師八秩嵩慶禮贊會編印,1983。
釋白聖,〈得戒和尚序〉,收錄於慶祝白公上人八秩華誕啟建護國千佛三壇大戒會籌備會 編,《台北市臨濟護國禪寺護國千佛大戒同戒錄》,台北:臨濟護國禪寺,1983。
釋白聖,〈道源老法師八秩大慶〉,收錄於祝賀恩師八秩嵩慶禮贊會,《白公上人光壽錄》,台北:祝賀恩師八秩嵩慶禮贊會編印,1983。
釋白聖,〈出家生涯六十年〉,收錄於陳慧劍編著,《當代佛門人物》,台北:東大,1986。
釋印順,〈大醒法師略傳〉,《海潮音》34:3 ,台北:海潮音雜誌社,1953年3月。
釋印順,〈護國淨覺輔教大師章嘉呼圖克圖舍利塔碑記〉,收錄於鍾伯毅等撰,《護國淨輔教大師章嘉呼圖克圖史蹟冊》,台北:淨因學苑,1957。
釋成一,〈最成功的一次仁王護國法會〉,收錄於中國佛教會編,《仁王護國息災法會紀念專刊》,台北:中國佛教會,1973。
釋見享、釋自津,〈釋一心訪談記錄〉,轉引自釋見曄,《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ー釋天乙》,台北:中天出版社,1999。
釋見享、釋自津,〈釋普清訪談記錄〉,轉引自釋見曄,《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ー釋天乙》,台北:中天出版社,1999。
釋見享、釋自津,〈釋聰慧訪談記錄〉,轉引自釋見曄,《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ー釋天乙》,台北:中天出版社,1999。
釋見曄,〈釋悟因訪談記錄一〉,收錄於氏著,《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ー釋天乙》,台北:中天出版社,1999。
釋見曄,〈釋悟因訪談記錄〉,轉引自氏著,《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ー釋天乙》,台北:中天出版社,1999。
釋見曄,〈釋真華訪談記錄〉,轉引自氏著,《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ー釋天乙》,台北:中天出版社,1999。
釋見曄,〈釋修慧訪談記錄〉,轉引自氏著,《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ー釋天乙》,台北:中天出版社,1999。
釋性修,〈二次廟產興學運動後各地佛教團體的呼聲:讀廟產興學宣言轉告湖南全省僧界同袍〉(1931年1月19日),《海潮音》12:2,上海:海潮音月刊社,1931年3月。
釋東初,〈六年來世界佛教的動態〉,《人生》6:11、12合刊,台北:人生雜誌社,1954年12月。
釋東初,〈台灣佛教光復了〉,《人生》7:5,台北:人生雜誌社,1955年5月10日。
釋東初,〈論中國佛教會改組〉,《人生》7:6,台北:人生雜誌社,1955年6月。
釋東初,〈台灣佛教光復了〉,《民主世紀的佛教‧佛教文化之重新‧蔣總統與佛教》,台北:東初出版社,1986。
釋東初,〈瞭解台灣佛教的線索〉,《民主世紀的佛教‧佛教文化之重新‧蔣總統與佛教》,台北:東初,1987。
釋東初,〈台灣佛教光復了〉,《民主世紀的佛教‧佛教文化之重新‧蔣總統與佛教》,台北:東初,1987。
釋明光,〈南亞海嘯—斯里蘭卡台灣村落成行記〉,〈中國佛教會九十四年度擴大工作會報會議紀錄〉附件,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會第十五屆會議紀錄(下)》,中國佛教會檔案彙編一,會議紀錄系列之八第三冊,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釋南亭,〈六年來「中國佛教會」之成就〉,《人生》6:11、12合刊,台北:人生雜誌社,1954年12月。
釋星雲,〈我為甚麼要辭「中佛會」常務理事〉,《人生》4:10,台北:人生雜誌社,1952年10月。
釋律航,〈屏東東山寺護國千佛大戒壇緣起〉,收錄於屏東東山寺編,《東山禪寺護國千佛大戒壇同戒錄》,屏東:紫雲山東山寺,1957。
釋悟因,〈青山常在,法水常流—憶師公以及那段曾經親炙的日子〉,收錄於白聖長老紀念會編,《白聖長老圓寂紀念集》,台北:白聖長老紀念會,1997。
釋悟因,〈近30年(1980-2008年)台灣佛教僧伽教育發展之探討—以香光尼僧團為例〉,收錄於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審,《二○○八兩岸佛教慈善志業論壇:教理、教團、教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佛教會,2009。
釋淨良,〈我對樂觀長老的感念與崇敬〉,收錄於《台北佛教月刊》9,1988年1月。
釋寄塵,〈寄塵法師復黃健六居士書〉,《海潮音》11:4(上海:海潮音月刊社,1930年4月。
釋隆根,〈編後報告〉,《海潮音》39:5,台北:海潮音雜誌社,1958年5月。
釋煮雲,〈悼老友 憶往事〉,收錄於釋煮雲,《煮雲法師全集》,高雄:鳳山佛教蓮社,1988。
釋滿智,〈廟產興學不成問題後之問題致中國佛教會〉,《海潮音》12:2,上海:海潮音月刊社,1931年3月。
釋滿智,〈中國佛教會有整理全國佛教之決心嗎?〉,《佛教評論》1:2,北平(今北京):佛教評論社,1931年4月。
釋慈聖,〈關於大仙寺傳戒〉,《菩提樹》第二期,台中:菩提樹雜誌社,1953年1月。
釋道安,〈中國佛教之近況〉,《海潮音》38:5 ,台北:海潮音雜誌社,1957年5月。
釋道源,〈同戒錄序〉,收錄於釋會性編,《獅頭山元光寺同戒錄》,新竹:獅頭山元光寺,1955。
釋道源,〈章嘉大師之福報〉,《中國佛教》1:11、12合刊,台北:中國佛教月刊社,1957年5月。
釋葦舫,〈中國戒律宏傳概論〉,《律宗概述及其成立與發展》,收錄於張曼濤主編,《律宗概述及其成立與發展》,台北:大乘文化,1976。
釋圓瑛、王震,〈本會呈國民政府暨行政院立法院內政部教育部請制止邰爽秋等非法集會侵佔寺產以安人心而維大局文〉,《中國佛教會會報》23,上海:中國佛教會,1928。
釋圓瑛,〈圓瑛法師致各佛教團體函〉,《四川佛教月刊》2:8,成都:四川佛教社,1932年8月。
釋會性,〈敬悼上道下源老法師〉,收錄於道源老法師紀念編輯委員會,《道源老法師紀念集》,基隆:海會寺,1989。
釋會性,〈憶大仙寺戒壇懷白公老人〉,收錄於祥雲 編,《白聖長老圓寂三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能仁家商董事會,1992。
釋演培,〈演培上人自敘傳〉,收錄於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台北:東大,1986。
釋廣定,〈金剛上師甘珠爾瓦呼圖克圖活佛傳略〉,收錄於《中國佛教》22:11,台北:中國佛教月刊社,1978年8月。
釋慧嚴,〈煮雲上人與佛七道場〉,收錄於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台北:東大,1986。
釋慧嚴,〈從台閩日佛教的互動看尼僧在台灣的發展〉,《台灣佛教史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釋樂觀,〈三十年來中國佛教的回顧〉,收錄於張曼濤編,《民國佛教篇》,中國佛教史專集之七,台北:大乘文化,1978。
釋樂觀,〈我們堅決反對:中佛會第八屆非法選舉〉,收錄於氏撰,《中國佛教近代史論集》,台北:常樂寺,1978。
釋樂觀,〈為中佛會告海內外佛教同道書〉,收錄於氏撰,《中國佛教近代史論集》,台北:常樂寺,1978。
釋默如,〈默如長老自敘傳〉,收錄於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台北:東大,1986。
釋證光,〈出席南京勝利後第一屆全國佛徒代表大會日記〉,收錄於《台灣佛教》第1卷第5期,台北:中國佛教會台灣省分會,1947年11月1日。
釋顯明,〈六六幻痕塵影〉,收錄於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台北:東大,1986。
護國淨覺輔教大師章嘉呼圖克圖史蹟冊編輯部,〈十九世章嘉大師年譜〉,收錄於鍾伯毅等撰,《護國淨輔教大師章嘉呼圖克圖史蹟冊》,台北:淨因學苑,1957。

網路資料
《人民團體法》,台北:內政部,網址:http://cois.moi.gov.tw/moiweb/web/frmForm.aspx?FunID=13b2a3484e66c05e,2013年3月17日、6月28日、7月1日、7月2日、7月9日檢索。
《人民團體選舉罷免辦法》,台北:內政部,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93 ,2013年7月19日檢索。
〈中國佛教協會簡介〉,《中國佛教協會》,北京:中國佛教協會,網址:http://www.chinabuddhism.com.cn/js/jj/2012-04-20/869.html,2014年4月15日檢索。
〈公報查詢—非常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名稱修正為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法〉,《中華民國總統府》,台北:總統府,網址: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84&lctl=view&itemid=4016&ctid=9
6&q=,2013年6月14日檢索。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釋字第573號—寺廟條例就特定宗教處分財產之限制規定違憲?〉 (2004年2月27日),《司法院大法官》,網址: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asp?expno=573,2014年7月27日檢索。
《非常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台北:內政部,1942年2月10日公布,網址:
http://cois.moi.gov.tw/moiweb/web/frmForm.aspx?FunID=13b2a3484e66c05e,2013年
6月14日檢索。
〈省府簡介〉,《台灣省政府全球資訊網》,南投:台灣省政府,網址: http://www.tpg.gov.tw/tpg/pagedoc.php?nd1=TPG&nd2=intro,2013年7月9日檢索。
〈章嘉〉,《中華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台北:國史館,網址:http://210.241.75.208/scripts/newsnote/tornado/searcher.exe?s=1&a=15&z=1&k=&m=0&Property=1;,&p=%B3%B9%B9%C5&b=16&v=root,2010年12月5日檢索。
《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法》,台北:內政部,1989年元月27日公布,網址: http://cois.moi.gov.tw/moiweb/web/frmForm.aspx?FunID=13b2a3484e66c05e,2013年6月14日檢索。
〈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公報查詢〉,《中華民國總統府》,台北:總統府,網址: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84&lctl=view&itemid=7769&ctid=156&q=,2013年6月28日檢索。
〈善慧〉,《台灣人物誌(1895-1945)》,台北:國家圖書館,網址: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figure_detail.hpg&project_id=twpeop&dtd_id=15&subject_name=%E8%87%BA%E7%81%A3%E4%BA%BA%E7%89%A9%E8%AA%8C%281895-1945%29&subject_url=toolbox_figure.hpg&xml_id=0000295889&who=%E5%96%84%E6%85%A7,2013年7月25日檢索。
《監督寺廟條例》,《中華民國內政部全球資訊網》,台北:內政部,網址:http://www.moi.gov.tw/dca/01laws_001.aspx?sn=4&page=0,2014年2月28日檢索。
〈關於農委會—概述與沿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網址: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4,2014年7月28日檢索。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