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民族的想像與現代性的追求---中國現代民俗研究的歷史意義( 1918--1937 )
作者:周志煌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指導教授:王汎森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民族共同體現代性中國民俗學尋魅 / 除魅知識社群 / 庶民大眾世界主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7
  本題論述民初民俗研究活動的興起,處理的重點不在於介紹這些民俗事項(如民間文學、宗教風俗……)在文藝及學術方面的價值為何?亦不記錄個別學者民俗研究成果,成為一本描述「民俗學發展史」的寫作。本文研究的焦點是集中於知識社群「到民間去」這一行動,其背後所彰顯的心態及其意義究竟為何?而構成這一菁英心態及行動意義探索的「問題群」包括:知識菁英如何建構其對於群眾的想像?而這一「想像」與面臨「世變」底下的民族主義思潮,以及民族文化認同有何關聯?其次,當知識菁英強調民俗研究與西學的「民主」、「科學」精神相通,藉由民眾文化來批判傳統貴族文化之際,這一批判的思想運作與「現代性」追求的關係何在?此外,這一思想的運作是否有來自於傳統文化所內塑而成的「支援意識」(subsidiary awareness)作為動力?而其是否仍依循著傳統士大夫擁有智識的優越心態,在這一反貴族(士大夫)的聲浪中,將自己推入了尷尬的處境?再者,將野蠻到現代文明這一屬於進化論意義下的「時間」概念予以「空間化」的結果,是否更加深了「我」(民俗研究者)與「非我」(被調查的對象)之間的分別,而讓民俗的研究者獨享知識上的權威?如此使得民俗研究運動的意圖與結果之間形成了一種「背反」情形。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