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加工出口區經濟統理結構的形成與轉型
作者:陳美智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指導教授:熊瑞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加工出口區統理結構統理機制組織分析新制度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3)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8
作為台灣戰後與國際經濟分工局勢接軌的政策工具,由財經專業官僚一手擘劃,成立於1966年的加工出口區,在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中,經歷幾次經濟環境的巨大變遷,加工出口區不但沒有走上其他各國加工區經常面臨成長衰退的下場,近年更逐漸轉型成高科技電子業集中的專區,現階段並朝亞太倉儲轉運專區和全球運籌中心轉型。從歷史縱深的角度,本論文發現,加工出口區長期創造出穩定的區域經濟效益與此一特區制度之經濟統理結構的形成與轉型有關。是故,本研究嘗試從經濟社會學與組織社會學之新制度論的角度探究上述課題。研究焦點集中在經濟特區之制度規畫與實踐過程,由此一組織場域之制度部門和相關行動者組成的統理結構,如何影響特區制度的發展與變遷,以及此統理結構如何隨著加工出口區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產生轉型的過程。
研究發現,從1953-1973年籌備與創設初期的制度建立過程,特區制度都掌控在國家與專業財經官僚威權統合的統理結構中,此一時期不僅奠定穩定的外銷市場,也促使台灣順利地與國際經濟分工體系掛勾。1974-1985年特區制度仍由鼓勵市場機制的國家統理結構所主導,故變化幅度不大,呈現路徑依賴式的發展,並藉兩次石油危機淘汰無法適應環境的廠商。1986-1990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迫使新台幣巨幅升值,期間又碰上解嚴,廠商面臨的市場競爭條件日趨惡化,勞工運動興起更是雪上加霜,在鄰近東南亞各國和中國大陸的追趕下,區內勞資結社網絡統理結構的組織化能力增強,繼而主導放寬各項不合時宜的稅制產權與生產貿易管制。1990年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制度誘因促使加工區和新竹科學園區間的生產分工網絡愈趨場域化。這個階段由於多重市場制度大幅調整,使得加工出口區得以在產業外移壓力下再逐漸朝高科技電子業的專區轉型。1996年由國家強力介入,企圖將加工出口區轉型成亞太營運中心下的倉儲轉運專區。統理結構回歸到由國家與大公司統合主導朝全球運籌中心發展。但2000年總統大選後政權轉移,明顯衝擊加工出口區未來的發展計畫。
整體而言,加工出口區經濟統理結構的變遷與轉型,呈現公部門的國家和其代理組織、私部門的大企業、專業組織協會網絡和其他非正式的組織團體等統理機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分別主導加工出口區經濟制度的建立與轉型。加工出口區三十餘年的制度發展經驗,不僅是解釋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台灣經濟奇蹟的一個範本,其創造的歷史,也有助於政策的制訂者,制度的實踐者,乃至於理論的學習者,思索社會行動對經濟制度的變與常可能存在的深遠影響。
參 考 書 目
台灣加工出口區事件史(大事年鑑)(1956-1999)
本研究蒐集歷年加工區剪報、加工出口區簡訊之文獻整理而成。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 編印
1987 中華民國加工出口區創立與發展。
2000 加工出口區發展策略。
經濟部工業局/中衛發展中心
1998 中心衛星工廠體系合格登錄廠商名錄。
台灣加工出口區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
1999 第十一屆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大會手冊。
立法院秘書處(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修正)
1971 「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修正案」,立法院公報,第60卷,
第38-89期。
1979 「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修正案」,立法院公報,第68卷,
第99期;第69卷,第9、12、15期。
1988 「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修正案」,立法院公報,法律案專
輯,第117輯。立法院秘書處編印。
1996 「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修正案」,立法院公報,第85卷,
第70期。
2000 「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修正案」,立法院公報,第90卷,
第5 期。
立法院秘書處(獎勵投資條例修正)
1960 「獎勵投資條例」。
1971 「獎勵投資條例第四次修正案(上冊)」,立法院公報,法
律案專輯,第13輯,經濟(3)。立法院秘書處編印。
1987 「獎勵投資條例修正案」,立法院公報,法律案專輯,第106
輯,經濟(14)。立法院秘書處編印。
立法院秘書處(促進產業升級條例)
1990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修正案」,立法院公報,法律案專輯,
第127輯,經濟(22)。立法院秘書處編印。
1995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部份條文修正案」,立法院公報,法律案
專輯,第180輯,經濟(35)。立法院秘書處編印。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簡訊)
1968 「吳處長赴港參觀工展,順道爭取僑資來臺」。加工出口區簡
訊第3卷第10期,頁8。
1968 「工商資料:談美國與日本的電子工業」。加工出口區簡訊第
3卷第1期,頁20-21。
1968 「工商資料:談製鞋工業」。加工出口區簡訊第3卷第4期,頁
18-19。
1968 「工商資料:談成衣工業」。加工出口區簡訊第3卷第5期,頁
19-21。
1968 「工商資料:談玩具工業」。加工出口區簡訊第3卷第3期,頁
16-17。
1968 「工商資料:談電子工業」。加工出口區簡訊第3卷第8期,頁
21-23。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 編印
加工出口區簡訊 1967-1969年歷次會議記錄摘要。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 編印
1998 加工出口區法規彙編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高雄市政府、台灣中小企業經營策略協會
2001 「高雄航太空運物流園區開發計畫」先期開發構想建議。
行政院外匯貿易委員會
1969 外貿會14年。行政院外匯貿易委員會編印。
行政院經建會
2000 全球運籌發展計畫。
2001 全球運籌與案例研究。
資訊工業策進會編印
1998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創辦人李國鼎先生簡介。資策會出
版。
2001 全球運籌與案例探討。
京華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998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儲運中心配合倉儲轉運專區業務轉
型多角化經營》規畫總報告書。加工出口區管理處提供。
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1998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儲運中心移轉民營化方案》規畫報
告書。加工出口區管理處提供。
2000/2/26 「加工出口區發展策略:專訪潘丁白處長」。台灣日
報,第16版。
2000/10/17 「屏東加工出口區,趕明年底完工」,自由時報。
2001/5/22 「典範在夙昔-向台灣經建與科技先行者李國鼎致敬」,
中國時報,第二版。
2001/11/9 「加工出口區等,即起得轉運大陸物品」,中國時報。
2001/5/22 「其人其事:資訊工業舵手」,聯合晚報,第3版。
丁萬鳴
1991 我國獎勵投資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從獎勵投資條例到促進
產業升級條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丁仁方
1999 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出版社。
王立志
1999 系統化運籌與供應練管理。台中:凔海書局。
王安娜
1998 國資事業在加工出口區發展之探討。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
處。八十六年度研究報告。
王健全、陳厚銘
1995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有關研究發展投資抵減之獎勵效果評
析。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王躍生
1997 新制度主義(New Institutionalism)。台北:揚智文化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昭明
1995 王昭明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
王振寰
1993 「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收錄於《資本、勞工
與國家機器》,台北:唐山,頁61-96。
1997 「跨國界區域經濟形成的統理機制:以台灣資本外移南中國
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7: 1-36。
1999 「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台灣社
會研究季刊,34: 69-112。
王逵九
1983 加工出口區廠商問卷調查分析報告。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
處。
王躍生
1996 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文馨瑩
1989 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朱雲鵬
2001 「保存獨立於政治之外的經濟成長部門」。中國時報論
壇, 2001/11/26,第3版。
朱樹如
1994 「簡介瓜地馬拉自由免稅區」。加工出口區簡訊,29(3):
12-15。
余光亞
1993 管理實務-案例。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谷浦孝雄編
1992 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北:人間出版社。
李國鼎
1988 「通用器材公司來華投資記:掀開外商來華投資序幕,通用衝
刺二十年」。1988/12/之報紙。
1996 「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
李國鼎
1987 「加工出口區制度之創立」,收錄在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
處編印之《中華民國加工出口區創立與發展》。頁5-11。
1997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成立三十週年憶往」。自由中國之工
業,頁1-10。
李國鼎著;張鴻雁主編
1994 台灣的對外經濟合作與加工出口區。東南大學出版社。
李國鼎著;趙建中 譯
1992 台灣經濟發展背後的政策演變。東南大學出版社。
李翠蓮
1998 工廠組織勞工福利制度實踐的機制-以台中加工出口區薪
資、休假、退休準備金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吳介民
1998 「中國鄉村快速工業化的制度動力:地方產權體制與非正式
私有化」,台灣政治學刊3: 3-63。
吳梅村
1987 「我在、我見、我聞、我思」。中華民國加工出口區創立與
發展,頁14-17。
呂燕教
1991 「高雄加工出口區外銷事業提昇產業結構之研究」。經濟部
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八十年度研究發展報告。
吳德章
1996 「加工出口區電子業產業發展之研究」。經濟部加工出口區
管理處八十五年度研究發展報告。
2001 「加工出口區科技產業發展概況與展望」。加工出口區簡訊
第58期。
吳榮義
1992 加工出口區轉型之研究。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委託台灣
經濟研究院專題研究。
林亦之
2001 加工出口區外資公司委外加工網絡的制度機制:以光學產業
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宜文
2000 高科技產業技術學習進程與策略聯盟學習機制:以台灣半導
體產業製造部門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鋒
2000 影響加工出口區外資企業員工薪資取得的制度機制-美、日
商個比較。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林婷鈴
2000 「產業網路結構轉型中同業公會的社會資本」。發表於東海
大學企管系主辦之《世紀初的對話:企業管理與社會科學的
跨領域對話》研討會。
林春鳳、黃棣芬
1989 評估加工出口區外銷事業委託區外加工之效益及其發展。經
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研究報告。
林建山
1989 台灣企業原理-觀念、經驗與現實。台北:環球經濟社、商
略印書館。
林峻民
1993 我國獎勵投資條例之政治經濟分析。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
所碩士論文。
林鐘雄
1993 台灣經驗一百年。台北:三民出版社。
周雪光
1999 「西方社會學關於中國組織與制度變遷研究狀況述評」。收錄
在涂肇慶、林益民主編之《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西方社會學
文獻述評》一書,牛津出版社出版。
周添城、林志誠
1999 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機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洪瑞國
1995a 「兩岸經貿交流與台商對大陸投資(上)」,加工出口區簡
訊,第30卷第1期,頁13-20。
1995b 「兩岸經貿交流與台商對大陸投資(中)」,加工出口區簡
訊,第30卷第2期,頁2-5。
1995c 「兩岸經貿交流與台商對大陸投資(下)」,加工出口區簡
訊,第30卷第3期,頁12-16。
1996 「調整加工出口區功能之研究」。頁1-32,收錄於《推動南
部地區產業轉型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經濟部工業局、經
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高雄市政府等主辦。
段承璞 編著
1994 《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
施建生
1991 「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功能」。收錄於高希均、李誠編,
《台灣經驗四十年》。台北:天下雜誌出版社。
孫克難
1995 「台灣產業租稅獎勵措施的沿革與成效」,收錄在楊雅惠主
編之《台灣產業發展與政策》,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編
印,頁51-100。
高大仁
1996 台灣加工出口區與新竹科學園區開發經驗之比較研究。台灣
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鑄九
1998 「空間形式演變中之依賴與發展─台灣彰化平原的個案」。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 263-337。
徐振國
1995 「『工商團體春節聯誼會』利益表達的內容分析」。東吳政治
學報,第四期,頁185-246。
2000 「從威權論統合論到新國家論的轉折和檢討」。理論與政策,
第十四卷第二期,頁1-27。
馬 凱
1994 「台灣經濟發展策略與中小企業」。發表於《第一屆中小企
業發展學術研討會》。
徐進鈺
1997 「台灣積體電路工業發展歷程之研究─高科技、政府干預與
人才回流」。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3: 33-48。
1998 「邁向一個學習性的區域?台北─新竹高科技走廊的廠商聚
集與技術學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9:
143-159。
1999a 「流動的鑲嵌: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勞動力市場與高科技發
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 75-118。
1999b 「廠商的時空策略與動態學習:新竹科學園區積體電路工業
為例」。發表於《間別千年:臨界空間與社會》國際學術研
討會,東海大學社會學系主辦,1999年12月11日至12日。
孫克難
1995 「企業規模、租稅獎勵與產業發展」。經濟情勢暨評論,1
(1): 113-117。
許中平
1988 「台灣加工出口區之經濟影響改制與現況分析」。逢甲大學經
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綠島
1993 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台灣經驗。台北:卓越文化事業出
版。
張玉文
2001a 台灣飛利浦轉型知識經濟 ,因應產業環境的變遷」。遠見
雜誌,2000/11/15。
張玉文、蔡淑如
2001 「只要台灣持續進步,飛利浦沒有理由放棄台灣:台灣飛利
浦總裁澤文博(P.Zeven)專訪」。遠見雜誌,2000/11/15。
張啟仁
1996 「半導體工業策略聯盟發展概況」。工業簡訊,26卷1期:
頁13-19。
張福榮
1987 「加工出口區對我國總體經濟之貢獻及未來發展」。台灣經
濟,123: 41-61。
1991 「加工出口區存廢之探討」。台灣經濟金融月刊,27(7): 9-
12。
1991 「加工出口區投資環境改善之探討」,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
27卷第6期,頁59-61。
1993 加工出口區儲運中心民營化之研究。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
處八十二年度研究報告。
1994 「加工出口區產業生命週期之研究」。台灣經濟金融月刊,
30(7): 65-73。
1998 「我國加工出口區自由化之研究」。台北市銀月刊,19(6):
38-51。
張錫川
2001 「加工出口區的變(上)」,加工出口區月刊第60期,頁24-
29。
張慧英
2000 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張鐵志
2001 「租稅優惠是挽救產業出走的萬靈丹?」,商業週刊,第722
期,頁88-89。
陳介玄
1994 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
北:聯經出版公司。
陳東升
1999 「高科技產業組織網絡統理架構的內涵及其演變的探討」。中
山管理評論,第七卷第二期,頁293-324。
1997 「高科技產業組織間關係的權力分析:以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的
設計公司為例」。台大社會學刊,第二十五期,頁47-104。
陳冠甫
1991 「台灣高科技工業的依賴發展與空間結構」。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3(1): 113-149。
陳惠英
1997 「加工出口區薪資結構探討」。加工出口區簡訊,32(5): 8-
11。
陳俊熙
2000 廠商衍生(spin-off)行為對地方經濟發展影響之研究。中山
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搬論文。
陳健民、丘海雄
1999 「社團、社會資本與政經發展」,社會學研究,第4期,頁64-
74。
陳鍵人
1999a 「經濟部的『另類官員』:嚼檳榔的潘丁白,創造投資
熱」,商業週刊第585期。
1999b 「臨海工業廣場從滯銷變熱賣中華工程大解套回收五十億
元」,商業週刊第603期。
許甘霖
1999 「民粹金權主義?黨資本、金錢遊戲與政治動員」。《台灣
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至
三十日。
郭福欽
2000 「日本近年來外匯的變動」。
http://www.nettrade.com.tw/stock/b/8902-3b.htm。
笥本武治
1992 「工業化的開展過程」。收錄於谷浦孝雄編,《台灣的工業
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北:人間出版社。
程杭生
1970 「獎勵投資條例施行實績的分析」。賦改會報告書第三部,
頁171-194。
黃浚欽
1997 國家機關、產業與市場之政經分析-以台灣半導體產業為
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匡時
2000 「小而美、小而專:台灣發展國際企業的契機與優勢(專訪前
全球飛利浦公司副總裁羅益強先生)」。華人企業論壇,第一
卷第二期,頁97-108。
曾紀幸
1998 「多國籍企業之網路關係及其管理機制—以台灣飛利浦公司
為例」。中山管理評論,第六卷第3期,頁949-966。
葛震歐
1984 加工出口區的創設。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楊開雲、劉子琦
1997 「不確定中的鉅變?─香港社會制度的轉型與斷裂」。頁61-
114,收錄於高承恕、陳介玄編,《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
裂》。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8 〈權力菁英流動與威權體制「轉型」─從「新制度論」的觀
點反省一個認識論的問題〉。《東海學報》39: 139-165。
楊雅惠、任立中、周榮乾
1990 「台灣策略性工業獎勵措施之成效評估:廠商調查分析」。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叢書 (17)。
熊瑞梅、陳美智、林明鋒、林亦之
2000 「台灣加工出口區的經濟轉型:制度分析的初探」,台灣大學
社會學系與台灣社會學社主辦之《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
國家、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89年1月15-16日。
熊瑞梅、陳美智
2000 「台灣加工出口區的制度轉型」。發表於「世界經濟加值區協
會第二十屆年會」,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世界經濟加值
區協會主辦,2000年9月25日至26日。
熊瑞梅、陳美智
2001 「協會、社會資本與穩定勞動力市場的功效:以加工出口區
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主辦之《教育與勞力市場的連結》
研討會,2001年7月11日。
趙蕙鈴
1995 「協力生產網絡資源交換結構之特質─經濟資源交換的『社
會網絡化』」。中國社會學刊,18: 75-115。
趙剛
1991 「一九八八年的國家、法律、資本與工運:一個
歷史的敘述」,中國論壇,374期,32(2): 45-48。
1995 「1987年的台灣公會、國家與工運—以遠化工會的個案為
例」, 收錄於徐正光、蕭新煌合編《台灣的國家與社
會》,台北:東大圖書。頁115-150。
潘丁白
1998 「倉儲轉運專區─談加工出口區天蠶變」。今日會計,72:
123-133。
2000 「中華民國加工出口區現況及未來發展」。發表於經濟部加工
出口區管理主辦之《新世紀之經濟加值區》2000年年會。
劉仁傑
1996 日本企業的兩岸投資策略。台北:聯經。
劉志明、黎晶晶
2001 「我在護城河內稱霸主!」,商業週刊,第709期。
劉楚俊、林慶宏等人
2000 加工出口區對台灣經濟貢獻之研究。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委託
中山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執行。
劉進慶
1992 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鄭舒筠
2000 創投公司與被投資公司間之統理結構:從交易成本理論出
發。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毓慶
1994 「江澤民南巡講話:特區還要『特』」。投資中國月刊八月
號,頁7-11。http://www.chinabiz.org.tw
/maz/InvCina/199408-007/199408-011.htm。
鄧小平
1992 「鄧小平南巡講話: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
點」。1992/1/18~2/21,
http://www.njmuseum.com/big5/wbsk/cqgc/dxpnxjh.htm.
蔡佩芬
1994 深圳經濟特區與台灣加工出口區之比較。中山大學中山學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宏明
2000 「全球化、數位化與快速化時代的全球運籌管理策略」,經濟
情勢暨評論季刊,第六卷第一期。
蔡慧菁
2001 「益大成衣創新供貨模式」。收錄於《施振榮與宏碁集團的策
略聯盟》。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蕭全政
1989 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蕭維文
2001 「高雄傳統產業,逆境突圍」,遠見雜誌,2001/11/3。
謝貫一
1987 「如何完成我們的任務」。頁130-134,收錄於《加工出口區
創立與發展》。
鍾基年、Mark Granovetter
1997 「社會網絡、組織政治與聯合統治─產業公會與美國電力產
業的發展:1885-1910」。中山管理評論,5(2): 243-286。
魏一蘭
1986 提高加工出口區外銷事業生產力之研究。經濟部75年度研究
發展專題。
薛琦
1979 「連鎖效果與直接外人投資」。中國經濟學會論文集,頁77-
91。
簡旭伸
1997 國家、發展政策與特區計畫─以台灣加工出口區之形成與轉
變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旭伸、洪瑞國
1998 「九0年代台灣經濟特區之轉變-以1995年加工出口區為
例」。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三卷第四期。
韓仕賢
2000 「全總:拔得掉國民黨奶嘴?」。新台灣新聞週刊,頁78-
81,2000年4月18日。
蘇淑芬
1997 全球化與在地化:台灣半導體產業之全球商品鏈研究。清華
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博洲
1990 「關廠:加工出口區九○年代的『經濟奇蹟』」,自立晚
報,1990/8。
羅素蘭
2000a 「成長中的加工出口區(上)」。加工出口區區刊,第46
期,頁9-13。
2000b 「台灣經濟發展與加工出口區(下)」。第50期,頁15-
17。
羅家德
1997 「為什麼矽谷能擊敗一二八公路區─以人際關係網絡觀點探
討網絡式組織的優勢」。中山管理評論5(2): 287-314。
羅能清
1985 「我國現行保稅工廠制度改進芻議」。稅務旬刊,1220: 13- 17。
蘇光培
1999 關廠歇業後員工再就業之探討—以高雄加工出口區M電子公司
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Amsden, Alice H. 著;龐建國 譯
1986 「政府與台灣的經濟發展」。頁84-115,收錄於丁庭宇、馬康莊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Amirahmadi, Hooshang and Wu. Weiping
1996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in Asia.” Asian Survey 35C
(9): 828-849.A
Biggart, Nicole Woolsey and Mauro F. Guillen
1999 “Developing Differenc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Auto Industries of South Korea,
Taiwan, Spain, and Argentina.” ASR 64: 722-747.
Campbell, John L., and L. Lindberg
1990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by the Stat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 3-14.
1993 “The State and Fiscal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163-185.
Campbell, John L., Hollingsworth, R. J. and Leon N. Lindberg
1991 Governanc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en, Xianming
1995 “The Evolution of Free Economic Zones and the Recent
Development and Cross-National Growth Zo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9(4): 593-621.
Cooke, Philip
1997 “Regions in a Global Market: The E xperiences of
Wales and Baden-Wurtemberg.”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4(2): 349-381.
Dahl, Robert
1977) “Governments and Oppositions”. In Fred
Greenstein and Nelson Polish, eds. Handbooks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3, Mass: Readings.
DiMaggio, Paul, and Walter Powell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SR 48:147-61.
Evans, Peter B.,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1985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ligstein, Neil
1990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rporate Control.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Markets As Politics: A Political-Cultural Approach
To Market Institutions.” ASR 61:656-673.
Fligstein, Neil and Robert Freeland
1995 “Theoret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Corporate Organizatio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1: 21-43.
Fligstein, Neil and Iona Mara-Drita
1996 “How to Make a Market: Reflections on the Attempt
to Create a Single Market in the European Un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2(1): 1-33.
Frobel, Folker, Jurgen Heinrichs, and Otto Kreye
1977 “The Tendency Toward a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Review 1(1): 73-88.
Granovetter, Mark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JS 91: 481-510.
1992 “Problems of Explanation in Economic Sociology.”
Pp.25-56, in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edited by
Nitin Nohria and Roberrt G. Eccle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Gold, T. B. 著;龐建國 譯
1986 〈多國公司在台灣〉。頁9-30,收錄於丁庭宇、馬康莊編,
《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Harrison, B. 著;李昭瑢 譯
1997 《組織瘦身:二十一世紀跨國企業生產型態的蛻變》。台
北:遠流出版公司。
Hamilton, G. G. 著;張維安 譯
1990 〈市場、文化與權威:遠東地區管理與組織的比較分析〉。
頁303-370,收錄於張維安等譯,《中國社會與經濟》。台
北:聯經出版公司。
Hamilton, Gary and Nicole Biggart
1988 “Market Culture and Authorit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Far
East.” AJS 94(supp.): S52-S94.
Hollingsworth, J. Rogers and Robert Boyer (eds.)
1997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The Embeddedness of
Institu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coby, Neil H.
1966 U.S. Aid to Taiwan: A Study of Foreign Aid, Self-Help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Prager.
Jepperson, Ronald L.
1991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Effects, and
Institutionalism.” Pp.143-63,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edited
by Powell, Walter W. and DiMaggio Pau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ohnson, Chalmers
1982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s: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 Palo Alto,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anter, R. M. 著;林添貴 譯
1999 《世界級:區域性企業也能競逐全球》。台北:先覺出版
社。
Lindberg, Leon N, John L. Campbell and J. Rogers Hollingsworth
1991 “Economic Governance and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American Economy.” Pp.3-34, in
Governanc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edited by John
L. Campbell, J. Rogers Hollingsworth and Leon N.
Lindber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ornai, Janos
1992 Socialist Syste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rch, James and Johan Olsen
1989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Meyer, John W.
1983 “Conclus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the
Rationality of Form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Pp.261-282, in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Ritual
and Rationality edited by John W. Meyer and W.
Richard Scott.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North, Douglass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rru’ Marco, Nicole Woolsey Biggart, and Gary G. Hamilton
1991 “Organizational Isomorphism in East Asia.” Pp.361-
389,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edited by Powell, Walter W. and DiMaggio
Pau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iore, Michael and Charles Sabel
1984 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 New York: Basic Books.
Powell, Walter W. and Paul J. DiMaggio (eds.)
1991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yke, F., G. Becattini, and W. Sengenberger
1990 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Inter-Firm Co-operation in
Italy. Genev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r
Studies.
Reardon, Lawrence C.
1996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China’s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5: 281-304.
Romo, Frank P. and Michael Schwartz
1995 “The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of Business
Decisions: The Mi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Plants
in New York State, 1960 to 1985.” ASR 60:874-907.
Sabel, C. F.
1989 “Flexible Specialization and the Re-em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s.” in Reversing Industrial
Declin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olicy in Britain
and Her Competitors edited by Hirst, P. and
Zeitlin. London: Oxford.
Saxenian, AnnaLee
1999 《區域優勢:矽谷與一二八公路的文化與競爭》。台北:天
下文化。
Saxenian, AnnaLee
1994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Silicon Valley’s New Immigrant Entrepreneurs.
California: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
Saxenian, AnnaLee著、楊友仁譯
1997 「跨國企業家與區域工業化:矽谷—新竹的關係」。城市設
計學報第二、三期。頁25-39。
Stinchcombe, Arthur L.
1965 Soci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s, in March James G
(ed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 Chicago:Rand
McNally.
Stinchcombe, Arthur L.,
1997 On The Virtues of the Old Institutionalism. Annu.
Rev.Sociol, 23:1-18.
Scott, A. J.
1988 “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Rise of New Industrial Spaces in
North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2(2): 171-
186.
Scott, W. Richard
1995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Stinchcombe, Arthur L.
1965 “Soci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s.” Pp.142-193
in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 edited by James G.
March. Chicago: Rand McNally.
Storper, M.
1997 “Territories, Flows, and Hierarchi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Pp.19-44, in Space of Globalization:
Reasserting the Power of the Local edited by Kevin
Cox.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Storper, M. and Salais, R.
1997 Worlds of Production: The Action Frameworks of the
Econom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ull, Donald N.
1999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Organizational Inertia: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Strategy Research Conference October 15-
16, 1999。
Uzzi Brian
1997 “The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 The
Network Effect.” ASR 61:674-698.
1998 “Embeddedness in the Making of Financial Capital:
How Social Relations and Networks Benefit Firms
Seeking Financing.” ASR 64: 481-505.
Wade, Robert 著;張宗漢 譯
1994 《管理市場:經濟理論與東亞國家由政府主導工業化》。台
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Walder, Andrew G.
1995 “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AJS 101(2): 263-301.
Wallerstein, Immanual
1974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I: Cat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Wang Wei-ming
1981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Kaohsiung
Export Processing Zone (KEPZ), 1965-1975.─A Study
of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in Taiwan, R.O.C., Asia
and World Institute Published.
Williamson, Oliver E.
198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1996 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