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客家話音韻研究
作者:盧彥杰
作者(外文):Lu,Yien Jie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光宇
呂菁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客家話方言學歷史語言學語言接觸方言地理學語音演變Hakka dialectdialectologyhistorical linguisticlanguage contactdialect geographysound chan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75
論文摘要
客家語言的研究在台灣,已經蔚然成為一股風潮,各地方言的研究紛紛出爐,為這個領域一步步紮下穩固的基礎。本論文以台灣的五大客家話的音韻為主軸,從方言比較的音韻呈現為經,歷史音韻的演變為緯,試著為台灣客家音韻研究,找出一個新的研究路線。
本論文有幾個重點:
一. 客家音系的介紹:概括性介紹中國各地的客家方言以及台灣本地的客家方言音系,比較了各地客家方言的異同。
二. 客家方言與中古音韻的系聯:五大客家方言並列,與中古音進行系聯,具體呈現客家方言在中古音韻上的地位。
三. 客家方言在聲韻調的歷史音韻演變:捃取數個重要客家音韻上的議題,結合西方音變理論與各地漢語方言例證。
四. 語言接觸討論:以台灣各地客家話與周遭方言的相互影響為例,探討語言間彼此的滲透、競爭過程以及結果呈現。並以南北四海客家話為對象,互相比較其內容與特色。
五. 編制中古音與現代客家話單字音對照表,以及現代台灣五大客家方言詞彙對照表,作為研究者分析比較的依據。
六. 最後是結論,將本論文所呈現的內容以及主要的重點議題,做了精簡的說明。
遍佈各地的客家話不論在聲、韻、調上都可找到內部共通性,這是客家話音韻的一大特色。在語音的個別特性上來說,大埔、饒平、詔安在聲母、韻母上,都具有漳潮方言地理特色,和四縣海陸有明顯不同。
語言變化最為劇烈的非推詔安莫屬:大量客家詞彙的流失與借用閩南語詞彙,並且開始有部分聲母韻母產生系統性變化,這些是當地語言特色之一。而詔安客家話-k尾的消失,更是與一般漢語方言語言的演變方向反其道而行。台灣各地饒平客家話都帶著一些當地優勢客家話特色,但因為客家話內部的同質性強,饒平客家話的客家樣貌反而比詔安客家話保留較為完整。
台灣客家方言間的語言接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海話的形成,這是台灣最大的兩個客家族群:四縣、海陸客家話相互習染的結果。各個地方聲、韻、調、詞彙相混的程度不同,總地來說,語言接觸的結果:詞彙變化最快,聲母、韻母互相交融,聲調則是最後的一道防線,用來標示自己的底層語言是四縣還是海陸客家話。
台灣五大客家方言從中國各地,共同遷移到台灣落腳,由於不同的歷史與地理背景,形成了各個腔調的特色。研究這個課題,如同參加了方言歷時演變與共時呈現交錯發展的過程。
Abstract
Hakka dialect study in Taiwan has become an educational trend. The step-by-step studies of different branches of Hakka dialect have grown to set the foundation in this field. The main idea of this thesis is to clarify the phonology of the five main Hakka dialects in Taiwan, from a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t dialects to the evolvement of the historical phonology, to uncover a new methodology.
The main purposes of the thesis are as follows:
1. The introduction of Hakkanese phonologic system: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Hakka dialect phonologic systems in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and Taiwan.
2. The systematic connection of the Hakka dialects to the Middle Chinese phonology: To present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Hakka dialect at the historic phonology by connecting the five main Hakka dialects with the Middle Chinese phonology.
3. The historic phonology development in Hakka dialects: To explain the common phenomenon and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of Hakka dialect phonology by taking numeral main discussion topics of Hakka dialect phonology connecting western phonetic development theory with Chinese local dialect examples.
4. Language contact discussion: Take the example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Hakka dialects interacting with the other dialects in Taiwan to discuss the course of infilt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different dialects to present the result. Focusing on the Nothern and Southern SiHai dialects as the target dialects to compare the contents and the features.
5. To organize a synopsis of ancient phonology list with contemporary Hakkanese phonetics, and the contemporary five main Hakka dialects’ vocabulary, as the basis of researchers’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6. The conclusion is to summarize the contents and the main discussion topics of the thesis.
The common features of phonology can easily to be found among Hakka dialects in all places. As far as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phonology, Dapu, Raoping, Zhaoan dialects have kept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Zhang-Chao dialects, which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Sixian and Hailu dialects.
Zhaoan dialect has the most drastically change among all the Hakka dialects mentioned above. Much of the numerous original vocabulary has disappeared and has been replaced with loanwords from Southern Min dialect. This practice led to part of the initials and finals systematically altering. This is the feature of Zhaoan dialect. When the /-k/ sound in Zhaoan dialect disappears, its evolution goes in a completely opposite direction from other Chinese dialects. Raoping dialect in Taiwan has features of local dominant Hakka dialects. Due to the solid nature of Raoping dialect, it has a more complete form of Hakkanese quality than Zhaoan dialect.
In the interaction of Hakka dialects in Taiwan, a typical example is the formation of the Sihai dialect, which is influenced by Sixian and Hailu dialect. Over all, the mix of different levels in initials, finals, tones, and vocabulary leads to the result of various language interactions: vocabulary has the fastest change; initials and finals mix with each other; finally tones are the final line of defense to distinguish whether our basis language is Sixian or Hailu dialect.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the five Hakka dialects have shifted to Taiwan. 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backgrounds, Hakka dialects have formed with features of specific accents. To study this subject is like focusing on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changes of Hakka dialects at the same time.
參考資料:
(一) 中文部分
丁邦新.1982.〈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收錄於:《清華學報第十四卷》。new window
丁聲樹.1989.〈方言詞彙調查手冊〉,收錄於:《方言》1989年第二期。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方經民.1993.《現代語言學方法論》,河南人民出版社。
王力.2008.《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李英.1998.《增城方言志》,廣東人民出版社。
王東.1996.《客家學導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古國順主編.2007.《台灣客語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北京大學中華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1989.《漢語方音字彙》,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江俊龍.1996.《台中東勢客家方言詞彙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俊龍.2003.《兩岸大埔客家話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江敏華.1998.《台中縣東勢客語音韻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敏華.2003.《客贛方言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江敏華.2008.〈淺談漢語小稱形式的多樣性〉,中央研究院週報116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台北:武陵出版社。new window
何大安.1988.《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九十。new window
何大安.1996.《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出版。new window
何耿鏞.1993.《客家方言語法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吳中杰.1999. 〈台灣漳州客家分佈與文化特色〉,收錄於:《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二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
吳中杰2002. 〈畬話和客家話〉。發表於客家語言、民俗與文化研討會,中壢:中央大學。刊登於《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67-388。台北: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吳中杰.1999.《台灣福佬客的分佈及其語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中杰.2004.《畬族語言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呂嵩雁.1993.《台灣饒平方言》,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嵩雁.1994.〈台灣客家次方言語音探究〉,收錄於:《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呂嵩雁.1999.《閩西客話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呂嵩雁.2007.《台灣後山客語的語言接觸現象》,台北:蘭臺出版社。new window
呂嵩雁.2008.《臺灣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玉.1986.〈原始客家話的聲母系統〉,收錄於:《語言研究》1986年第一期。武漢:華中理工大學。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主編.1999.《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出版社。
李如龍.2003.《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李如龍主編.2000.《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主編.2002.《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存智1994.〈四縣客家話通宵方言的濁聲母「g」〉,《中國文學研究》1994.5:23-28。
言研究集刊》第二輯,p.18-29,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杰.1990.《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出版。
邱湘雲.2006.《海陸客家話和閩南語構詞對比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地理歷史研究》,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new window
范文芳.1996.〈竹東腔海陸客語的語音現象〉,收錄於:《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初稿》。新竹:新竹師院。new window
范文芳等三人:《新竹縣志卷三住民志語言篇》,新竹縣政府出版。
徐松石.1939.《粵江流域人民史》,上海:中華書局。
徐通鏘.1996.《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煥昇.2006.《臺灣苗栗通霄客話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貴榮.2002.〈台灣客語的文白異讀研究〉,《第四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高雄:中山大學。new window
徐貴榮.2002.〈客語’漳潮片’的分片爭議-以台灣饒平客家話音韻談起〉,收錄於《第五屆客方言暨首屆贛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靄明出版社。
徐貴榮.2002.《台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貴榮.2007.《台灣饒平客話音韻的源與變》,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博士論文。new window
涂春景.1998.《苗栗卓蘭客家方言詞彙對照》,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發行。
袁家驊.2003.《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出版。
高本漢.1948.《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孫紅艷.2008.〈廣韻日母字在東北方言中的語音演變及成因探析——山東移民“闖關東”對東北方言的影響〉,收錄於:《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8年第一期。
張光宇.1988.〈漢語的音節結構〉,收錄於:《國文天地》四卷一期。new window
張光宇.1990.《切韻與方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光宇.1996.〈論客家話的形成〉,收錄於:《「台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台灣語文學會出版。new window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出版社。new window
張光宇.1999.〈東南方言關係綜論〉,收錄於:《方言》1999年第一期。
張光宇.2001.〈客家與山哈〉,收錄於《語言研究》總第十二期,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張光宇.2003.〈比較法在中國〉,收錄於:《語言研究.》2003.4總第53期(武漢)
張光宇.2004.〈漢語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收錄於:《中國語文》2004年第六期(總第303期)。new window
張光宇.2006.〈共同保留、共同創新與共同脫軌〉,收錄於:《語言研究》,總第63期,14-21.(武漢)
張光宇.2007.〈論深攝結構及相關問題〉,收錄於:《語言研究》,第27卷,第一期。
張光宇.2008a.〈漢語方言邊音的音韻行為〉,《漢藏語學報》第3期,(即刊)。
張光宇.2008b.〈梅縣音系的性質〉,《語言學論叢》第37輯,70-86。
張光宇.2008c.〈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古代篇〉,《中華語文》第4期,349-361。new window
張光宇.2008d.〈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現代篇〉,《語言研究》第2期,8-16。
張光宇.2008.〈徐著歷史語言學〉,《徐通鏘教授逝世紀念文集》58-77.(北京)
張光宇.2008.〈梅縣音系的性質〉,收錄於:《語言學論叢》, 37: 70-84. (北京)
張光宇.2008.〈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古代篇〉,《中華語文》,第四期。
張光宇.2009.〈漢語方言的橫的比較〉,《語言學論叢》, 第四十輯 170-186(北京)
張光宇.2011.〈語言的連續性〉,《漢藏語學報》, 第五期 7-22,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屏生.1998.〈東勢客家話的語音與詞彙〉。彰化師大:第16屆全國聲韻學會議。
張振興.1997.《台灣閩南方言記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惠英(譯).1995.《漢語概說》(羅杰瑞原著),北京:語文出版社。
張為閔.2008.《臺海兩岸海豐客語之變異及其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逢甫、葉瑞娟. 2006.詔安客家話-k 尾的消失及其所引起的音韻變化.《語言暨語言學》第 7 卷第 2 期《客語專號》. 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new window
陳子祺.2000.《新竹海陸腔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1.《漳州客話研究─以詔安為代表》,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4.〈客家話聲調的移轉現象〉,發表於《第六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
陳秀琪.2005.〈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舌位的前化運動〉,發表於《第九屆國際暨
第廿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陳秀琪.2006.〈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收錄於:《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
陳秀琪.2006.《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陳修.1993.《梅縣客方言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陳運棟1991.《客家人》,台北:東門出版社。
陳曉錦.2003.《馬來西亞的三個漢語方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曉錦.2004.《廣西玉林市客家方言調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謝永昌.1994. 《梅縣客家方言志》,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游汝杰.2000.《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項夢冰.1996.《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黃雪貞.1997.〈客家方言古入聲字的分化條件〉,收錄於:《方言》1997年第四期。
黃雪貞.1987.〈客家話的分佈與內部異同〉,收錄於:《方言》第二期。
黃怡慧.2004.《台灣南部四海客家話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碩士論文。
黃雯君.2005. 《台灣四縣海陸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振輝.1996.《台灣開發史》,台北:台原出版社。
董同龢.1995.《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詹伯慧.1991.《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出版社。
詹伯慧.199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詹伯慧主編.200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廖烈震.2002.《雲林縣崙背地區詔安客話音韻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偉成.2010.《臺灣詔安客語介詞研究──以雲林縣崙背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修鴻. 2004.〈客家話匣母字讀同群母的歷史層次〉,《汕頭大學學報》人社版2004年20卷第1期。
劉綸鑫.2001.《江西客家方言概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劉綸鑫.1999.《客贛方言比較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勝權.2013.《粵北始興客家音韻及其周邊方言之關係》,台北:台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潘悟云 1999 〈語言接觸與漢語南方方言的形成〉,收錄於:鄒嘉彥、游汝杰主編《語言接觸論集》,p.298-318,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潘悟云 2000 《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鄧盛有.2000.《台灣四海話的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魯國堯.2003.〈論歷史文獻考證法 與「歷史比較法」的結合-兼論漢語研究中的’’犬馬鬼魅法則’’〉,《古漢語研究》第一期。
魯國堯.2003.《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橋本萬太郎.1972.《客家語基礎語彙集》,東京:東京外華語大學亞非言語文化研究所。
橋本萬太郎.1985.《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盧彥杰.1999.《新竹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淑芬.2011.《台灣南部客語的接觸演變》,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鍾榮富.2002.〈台灣各客家次方言的語音差異〉,《「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語文、婦女、拓墾與社區發展」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new window
鍾榮富.2004.《台灣客家語音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鍾榮富. 2006.〈四海客家話形成的規律與方向〉,《語言暨語言學》7.2: 523-544。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new window
顏森.2002.〈客家話的三個標準〉,收錄於:《江西師範大學學報》三十五卷第三期。
羅美珍、鄧曉華.1995.《客家方言》,廣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出版。new window
羅常培.1940. 《臨川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十七,商務印書館。
羅常培.1996.《語言與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出版。
羅肇錦.1988.《客語語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
羅肇錦.1996.《台灣的客家話》,台北:台原出版社。new window
羅肇錦.1998.〈台灣漳州客家話的失落與四海話的重構〉,收錄於:《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客家與當代世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羅肇錦.2000.《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羅肇錦.2002.〈客語的非漢語成分說略〉,收錄於:《客贛方言研究--第五屆客家方言暨首屆贛方言研討會論文集》p.371-386,香港:靄明出版社。
羅肇錦.2002.〈客語祖源的另類思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new window
羅肇錦.2006.〈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證〉,“Language and Linguistics”7.2:545-568.new window
(二)西文部分
Campbell, Lyle.(1999). Historical Linguistics - an Introduction,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uts.
Fox, Anthony (1995). Linguistic Reconstruc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shimoto, Mantaro. (1973). “Hakka in Wellentheorie Perspective. ”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Berkeley)20 :1-49. Published posthumously.
Hashimoto, Mantaro. (1973). The Hakka Dialect: A Linguistic Study of its phonology, Syntax and Lexicon. London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enigswald, Henry.( 1991). Is the comparative method general or family-specific in Baldi(ed.)《Patterns of change, change of pattern》, Mouton de Gruyter.
Karlgren, Bernhard. (1954). Compendium of Phonetics in Ancient and Archaic Chinese, Stockholm.(Reprinted: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INC. Taipei.1988)
Lass, Roger( 1984). Phon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urent Sagart.(2002). Gan, Hakka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Dialects收錄於《南北是非――漢 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 129-153
Meilet, Antoine. (1924) La methode comparative en linguistique historique, 岑麒祥譯作〈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收於《國外語言學論文選譯》,語文出版社,1992,1-85 頁。
Norman, Jerry L. (1989). What is a Kejia Dialect?”.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29-31 Dec. 1986. Published in the Proceedings o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Taipei: Academia Sinica, 1989) 323-344.
Norman, Jerry L. (1988). Chine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hala, John J. (1990). There is no interface between phonology and phonetics: a
personal view, Journal of Phonetics 18, 153-171。
Sebba Mark.(1997). Contact Language: Pidgins and Creoles. London: Mcmillan Press
Terry, Crowley.(1997).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ucklan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Van Coetsem, Frans.1988.Loan Phonology and Two Transfer Types in Language Contact. Toris Publication. Dordrecht.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