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李登輝的治國理念與治國政策,1988-2004
作者:黃子華
作者(外文):Tzu-Hwa Hwang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蕭全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治國政策武士道精神台灣主體性主權在民李登輝治國理念sovereignty belongs to the peopleBushido SpiritsLeeTeng-Huientity of Taiw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0
做為一個政治領導者,李登輝的治國理念,基本上是以建構台灣的主體性並體現主權在民的理想為核心;而其治國政策,亦根據此理念核心,而先後展開。在其治國理念中,建構台灣的主體性與體現主權在民的理想,本質上是一體的兩面:兩者都是針對台灣同樣的過去,而且指向同樣的未來;同時,兩者都是互為手段,也互為目的。簡言之,李登輝的治國理念,就是要解決台灣人所深受的威權統治之苦,及「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國際孤立之害;而其具體的辦法,包括從務實外交、政治本土化、調整兩岸關係、六年國建、南向政策到牽手護台灣等,都是要建構台灣的主體性並體現主權在民的理想。在執政的十二年中,李登輝依其治國理念,制定而且推動各種內外政策,促使台灣出現激烈的政經轉型、劇烈的政經變遷;而在卸任之後,鑑於其治國理念未能完全體現,李登輝繼續以包括台聯、群策會、李登輝學校和李登輝之友會的「四位一體」組織網絡,和直接民主式的社會動員,希望體現其理念。
為分析李登輝的治國理念與治國政策,本文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涵蓋殖民時代的生平與接任總統前的階段,這是培養出李登輝治國理念的重要時期;第二部分涵蓋李登輝接受蔣經國所遺留下的任期,而以推動務實外交、預告終止動員戡亂,及進行政治本土化改革為特色;第三部分涵蓋當選第八任總統起六年,李登輝在此達到聲望的巔峰,其重要治國政策,包括召開國是會議與修憲、兩岸關係的調整、六年國建與南向政策等;第四部分涵蓋高票當選第九任總統後的四年,李登輝的重要政策,包括舉行國發會議、修憲與推動政府再造,及提出戒急用忍政策及特殊兩國論。第五部分涉及李登輝卸任後的表現,包括他繼續以「四位一體」的組織網絡和社會運動捍衛本土化路線,甚至在二○○四年總統大選發揮關鍵的影響力。
一、 中文部分
丁渝洲,2004,《丁渝洲回憶錄》,丁渝洲口述,汪士淳撰寫,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上坂冬子,2001,《虎口的總統:李登輝與曾文惠》,駱文森、楊明珠譯,台北:先覺出版社。
小林善紀,2001a,《李登輝學校的教誨》,楊子瑩譯,台北:先覺出版社。
2001b,《臺灣論》,賴青松、蕭志強譯,台北:前衛出版社。
王作榮,2003,與登輝老友話家常,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王東英,2000,〈平心靜氣論戒急用忍〉,《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3卷6期,頁89-93。new window
王曉波編,1985,《臺灣殖民地傷痕》,台北:帕米爾書店。
包宗和,1996,〈從中共文攻武嚇看兩岸問題的癥結──一個理論與政策面向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7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頁305-320。new window
1999,〈辜汪會晤與兩岸關係的結構與問題〉,《問題與政策》,卷3,頁1-12。
古森義久,1998,《我的臺灣,我的人生:李登輝總統訪談紀要》,台北:中央日報社。
司馬遼太郎,2000,《街道漫步:臺灣紀行》,李金松譯,台北:臺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
尼克森,2000,《改變歷史的領袖》,尤勰等八人譯自Richard M. Nixon, 1982, Leaders,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正中書局編,1993,《存在、希望、發展──李登輝先生「生命共同體」治國理念》,台北:正中書局。
田麗虹,2002,《總統民選後行政與立法互動關係下的大陸政策─李登輝時期與陳水扁時期》,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皮亞杰,1981,《發生認識論原理》。王憲鈿等譯自Jean Piaget, 1972,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Wolfe May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北京商務印書館。
伊藤潔,1996,《李登輝新傳》,白水譯,台北:希望出版社。
朱衛東,1998,〈從民意調查看台灣民眾統獨趨向〉,《台灣研究》,4期,頁40-44。
江澤民,1992,「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經濟日報》,1992年10月21日,一至四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我國對大陸地區貿易統計〉,《兩岸經濟統計年報》,台北:陸委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8,《組織再造推動計畫簡報》,台北:研考會。
行政院新聞局,1999a,〈了解台灣:跨越認知差距〉,《政院新聞局公報》,3卷11期,1999年11月15日。
1999b,〈洛杉磯時報──台灣闡明事實,而非改變政策〉,《行政院新聞局公報》,3卷11期,1999年11月15日。
行政院新聞局編,1989,《李總統登輝先生77年言論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1990,《李總統登輝先生78年言論選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1991,《李總統登輝先生79年言論選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1991,《走向「文化中國」李總統登輝先生言論選輯》,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1992,《李總統登輝先生80年言論選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1993,《李總統登輝先生81年言論選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1994,《李總統登輝先生82年言論選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1995,《李總統登輝先生83年言論選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1996。,《李總統登輝先生84年言論選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1997,《李總統登輝先生85年言論選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1998,《李總統登輝先生86年言論選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1999,《李總統登輝先生87年言論選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1999,《李總統登輝先生88年暨89年言論選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0,《國家建設六年計畫:民國八十年實施計畫》(草案)。台北:經建會。
1998a,《法制再造推動計畫摘要簡報》,台北:經建會。
何洛,1996,《李登輝全紀錄1923-1996──李登輝先生與臺灣的政治發展軌跡》,台北:生活智庫出版有限公司。
吳榮義,1999,〈兩岸經貿與兩岸關係互動之探討〉,《中華戰略學刊》,1999年12月,頁45-70。new window
宋學文,1999,〈從「兩國論」之發展探討我國大陸政策之決策過程:3個決策模型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主辦,「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new window
宋鎮照,1994,〈解析中華民國南向政策之國際政經意涵與發展〉,《中山社會科學學報》,8卷3期,頁67-92。
1997,〈中共與東協雙贏共識的契機與變數〉,《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69期。頁4-8。
李登輝,1995,《經營大臺灣》,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9,《臺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2000,《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2002a,《慈悲與寬容─跨越希望的門檻》,台北:台灣英語新聞。
2002b,〈10月19日,邁向正常國家─台灣主體性的追尋〉,發表於群策會「邁向正常國家」研討會。
2003,9月6日,〈蒞臨511台灣正名運動演講稿〉。
2004,《見證台灣─蔣經國總統與我》,李登輝口述,國史館小組編輯,台北:國史館。
杜聲鋒,1988,《皮亞傑及其思想》,台北:遠流出版公司。new window
汪士淳,1996,《千山獨行•蔣緯國的人生之旅》,台北:天下文化。
周玉蔻,1993,《李登輝的一千天:1988-1992》,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周陽山,1998,《李登輝執政十年》,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官麗嘉,1995,《誠信:林洋港回憶錄》,台北:天下文化。
林文程,2000,〈政治領導與民主化──論李登輝的改革策略與成果,李總統主政12年與台灣的成就〉。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頁1-30。
林佳龍,2000,〈從雙層賽局看「兩國論」〉,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文化,頁475-513。new window
林佳龍、邱澤奇編,1999,《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出版社。
林繼文,2001,〈從憲政工程學的角度論行政權之改革〉,國家政策研究院、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辦,政權轉移一年來的前瞻與挑戰─台灣民主鞏固與發展研討會。。
松本一男,1994,《外國人眼中的李登輝》,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
南方朔,1994,《李登輝時代的批判》,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施正峰,1999,《台灣政治建構》,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2,《台灣民主鞏固的擘畫:政黨輪替與制度改革》,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4,《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懿珊,2001,《李登輝總統言論之戲劇觀─從柏克戲劇五因語意觀點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佛,1988,《政治學的探究(四):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台北:三民書局。
政府再造推動委員會,1998,《政府再造推動計劃》,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若林正丈,1998,《蔣經國與李登輝》,賴香吟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88,《中日會診臺灣──轉型期的政治》,廖兆陽譯,台北:故鄉出版公司。
風雲論壇編,1989,《李登輝與台灣未來》,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夏 珍,1997,《政海沉沉楚天闊──宋楚瑜二十三年政壇紀實》,台北:商周周刊。
1998,《許信良的政治世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郝柏村,1995,《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先生晚年》,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國發會議,1996a,國家發展會議「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議題總結報告。
1996b,國家發展會議「兩岸關係」議題總結報告。
1996c,國家發展會議「經濟發展」議題總結報告。
張佑宗,1991,《民主轉型與台灣政治文化的變遷∼一九八0年代∼》。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景明,2001,《李登輝主政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以國家認同為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蘭編,1999,《李登輝理念的實踐:中央日報87年度社論精選》,台北:中央日報。
張慧英,1996,《超級外交官─李登輝和他的務實外交》,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2000,《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莊嘉農,1991,《憤怒的臺灣》,台北:前衛出版社。
許介鱗,1998,《戰後台灣史記》,台北:文英堂。
許信良,1995,《挑戰李登輝》,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
許倬雲等,1990,《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李登輝先生政策理念之探析》,台北:正中書局。
許碧書,2000,〈台灣產業再出發─從戒急用忍政策談起〉,《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3卷8期。頁50-54。new window
郭壽旺,2001,《華府智庫對美國台海兩岸政策制定之影響─對李登輝總統九五年訪美分析》。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陳水扁,2004,《相信台灣─阿扁總統向人民報告》,台北:圓神文叢。
陳芳明,1991,《李登輝情結》,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玲玉,2001,《李登輝與台灣民主憲政發展》,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振盛,1988,《李登輝的小故事》,台北:台視文化公司。
陳紫財,1994,〈生命共同體」研析──李登輝總統治國理念初探〉,《憲政評論》,25卷11期,頁6-10;25卷12期,頁4-7;26卷1期,1995年,頁4-10。
曾麗蒨,2001,《李登輝時代第四次修憲議題之探討─以中央政府體制為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 年,1998,《李登輝的憲法變奏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2000,《李登輝的最後一千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黃少梅,2002,《前總統李登輝卸任後之媒體形象─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三者為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昆輝,1993,〈國統綱領與兩岸關係〉。黃天中、張五岳編,《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頁1-23。
黃昭元,2000,《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文化。new window
薛化元,2001,〈憲政體制的困局與改革策略〉,國家政策研究院、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辦,政權轉移一年來的前瞻與挑戰─台灣民主鞏固與發展研討會。new window
群策會「台灣21世紀國家總目標」研究小組,2003,《從T到T+:台灣21世紀國家總目標》。台北市:玉山社。
楊中美,2000,《李登輝vs江澤民》,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楊羽雯,2000,〈揮別李登輝時代系列專題─兩岸外交篇〉,聯合報,2000年5月17日。八版。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2000,《華僑及外國人投資年報》。台北。
詹火生等,1994,《和平、合作、繁榮──李登輝先生的政策理念與實踐》。台北:正中書局。
鄒景雯,2001,《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出版社。
劉進慶,1988,《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經濟》,若林正丈編,陳豔江譯,台北:故鄉出版社。
蔡羊我,1990,《愛的推銷員-李登輝的心靈世界》,台北:號角出版社。
魏啟林,1998,〈人力及服務再造推動計畫(草案)簡報〉,台北:人事行政局。
蕭全政,1994,《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二版。new window
1995,《台灣新思維:國民主義》,台北:時英出版社。
1995,《臺灣新思維:國民主義》,台北:時英出版社。
1996,〈政治民主化與台灣的對外政策:「一個中國」原則的鬆解〉,《政治科學論叢》,7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頁287-304。
1997,〈國家發展會議的定位與意義〉,《理念與政策》,春季號。頁3-13。
1999a,〈擺盪於主客體之間的“人”─現代倫理與公德的人性基礎〉,》政治科學論叢》,11期。頁1-20。
1999b,〈政府再造與企業家精神〉,《暨大學報》,3卷1期,頁321-336。
2000,〈台灣民主轉型與李登輝總統〉,台灣省諮議會主辦「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2001,〈台灣威權體制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威權體制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63-88。
蕭志強譯,2004,《武士道解題─做人的根本》,李登輝著,台北:前衛出版社。
錢震宇,2002,〈檢視台灣報紙兩岸政治新聞的脈絡與演變─以李登輝執政時期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碩士論文。
戴國煇、王作榮,2001,《愛憎李登輝》,戴國煇、王作榮口述,夏珍整理,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謝嘉梁,1996,〈淺析「新台灣人主義」的內涵〉,《人力發展月刊》,33期,頁1-5。
簡琬璧,2001,《李登輝的報紙形象─以聯合報及自由時報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碩士論文。
韓福光、華仁、陳澄子,1999,《李光耀治國之鑰》,張定綺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二、 外文書目
Chu, Yun-han., 1992, Crafting Democracy in Taiwan. Taipei: The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Cohen, Jean L. & Andrew Arato., 1992,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Ginsburg, Herbert P. & Sylvia Opper., 1988, Piaget’s Theory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Cliffs,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Hsiao, Hsin-huang Michael., 1992,“The Rise of Social Movements and Civil Protests.”In Tun-jen Cheng and Stephan Haggard, eds.,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Hu, Jason C. 1997, Say Yes to Taiwan, Arlington, Virginia: SIFT ,Inc.
Huntington, Samuel P., 1977,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Thirteen Printing,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The Third War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OK: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O’Connor, James, 1973, The Fiscal Crisis of the Stat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iaget, Jean. 1985, The Equilibration of Cognitive Structures. Chicago: The Cambridge Press.
Skocpol, Theda, 1979,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B. Gold, 1986,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Y: M. E. Sharpe,
Tien, Hung-mao.1992.“Transformation of an Authoritarian Party State: Taiwan’s Development Experience.”In Tun-jen Cheng and Stephan Haggard eds.,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Winckler, Edwin A.1992.“Taiwan in Transition?” In Tun-jen Cheng and Stephan Haggard eds.,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