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我國軍人的「政治中立」:政黨輪替之檢驗(2000~2008年)
作者:王先正
作者(外文):WANG HSIEN-CHENG
校院名稱: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洪陸訓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政治中立文人統制軍事專業主義文武關係代理關係軍隊國家化政黨輪替political neutralitycivilian controlmilitary professionalismcivil-military relationsthe agency relationshipnationalization of the armed forcesthe transfer of the ruling par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7
擁有合法武力的軍人,能否保持「政治中立」,避免成為個人、團體或黨派的政爭工具,是國家在民主政治發展與穩固的過程中,一項重要的關鍵力量。2000年我國首次的政黨輪替,在《中華民國憲法》與《國防法》的規範架構下,雖然走向「文人至上」的實踐。然而,軍人的「政治中立」仍然成為朝野政黨之間的操作議題。
為此,本文研究主要透過文獻分析法與歷史研究法,以制度研究途徑,探討我國軍人「政治中立」中的文武關係、代理關係與權利關係。本文研究發現:一、我國軍人「政治中立」,侷限在政黨輪替的朝野爭奪拉鋸當中,在缺少因「公」而設的制度規範,大致皆以己方權力的奪取或維護之觀點為考量,軍人「政治中立」的問題,淪為失去主體性且成為政黨相互攻訐的操作性議題,而軍人「政治中立」的規範,也就成為政黨之間爭奪下的妥協或隨機安排。二、在2000年首次的政黨輪替後,我國「文人統制」呈現「主觀文人統制」的趨向,此等實況顯示「文人統制」並不必然造成「軍事專業主義」的實現,而限制軍人權利也不必然達到「軍事專業主義」或是「文人統制」的目的。三、軍人「政治中立」,是屬於相對應雙方的共同經營關係,並無法依靠單一方面來達到。
故本文研究建議:一、軍人「政治中立」需要更高於「文人至上」的價值,亦即以維護與捍衛國家與民主政體、民主價值與憲法及法治精神。二、在學術研究方面要重視「民主統制」的研究發展發展,深化軍人「政治中立」研究的後續檢證。三、在國軍實務方面,主張國軍人事法規與升遷制度,應接受國會或民意的監督;國軍政治作戰制度,應負起國軍民主化與社會化的功能與角色,加強民主政治的教育與價值體系的建立與內化;此外,軍人更該強化「公民身分」,參與公民社會與活動,這不僅是保證每個人都有相同與正當的權利,同時也是每一個體在其崗位上,有效實踐作為公民角色的義務。
Whether the soldiers with legal military forces can maintain “political neutrality” and avoid being the tools of political conflicts among individuals, groups or parties is a key force for a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mocratic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It was in 2000 that we experienced the first transfer of the ruling party under the structure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Laws of National Defense. Although we are moving to the praxis of “Civilian Supremacy”, the soldiers’ political neutrality remains the operated issue between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opposition parties.
Because of this,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study the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the agency relationship and rights of our soldiers’ political neutrality based on the Institutional approach by means of the document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study reveals as follows: first, our soldiers’ political neutrality is confined in the tug of war between the transfer of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opposition parties. Due to the lack of the system and norm for “the public,” what i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s based on the usurpation or maintenance of power for the perspective of one’s own benefits. The problem of the soldiers’ political neutrality has lost its subjectivity and become an operative issue for the ruling and opposition parties to condemn each other. Then, the norm of the soldiers’ political neutrality will become a compromise or a random arrangement as a result of the power struggle among the political parties. Second, after the first transfer of the ruling party in 2000, our “civilian control” has presented the tendency of “subjective civilian control.” This reality reveals that “civilian control”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the realization of “military professionalism.” Moreover, the confinement of soldiers’ rights cannot always attain the goals of “military professionalism” or “civilian control.” Third, the soldiers’ neutrality belongs to the mutual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rresponding sides. It cannot be achieved only by one side.
As a consequence, this dissertation provid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irst, the soldiers’ political neutrality needs the value more above the “Civilian Supremacy;” that is, a spirit to maintain and defend our nation, democracy, democratic values, constitution and the rule of laws. Second, in the perspectives of academic researches, it is essential 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ies on “democratic control” and the subsequent examinations of the studies on deepening the soldiers’ political neutrality. Third, in the aspect of military practice, the soldiers’ personnel laws and promotion system should be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congress or the public opinions. Also, the soldier’s political warfare system should shoulder the functions and the roles of military democrat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internaliza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value systems. Besides, soldiers should emphasize their citizenships more and take part in the civil society and activities. This not only assures everyone of equal and proper rights, but is also a way for every individual in his or her own post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his or her obligation as a civilian.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三民主義百萬冊印發委員會。1986。《三民主義(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版本)》。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1952。《中國國民黨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彚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
王正寧。2005。〈打不贏?立委斥降將,顧崇廉批程士瑜軍人之恥〉。《聯合晚報》。2005/6/16:1。
王吉次。2004。〈不在籍投票立法政策之研析〉。立法院法制局。《憲政制度與陽光法案之研究》。台北:立法院法制局。頁411-437。
王俊斌。2007。〈個體自由、群體權利與全球公民-論人權理念的發展與教育實踐〉。《師大學報》。52(1):25-44。new window
王致雲。1987。《中華民國憲法論文集》。台北:三民書局。
王家俊、黃敬平。2008。〈外交醜聞,10億金援遭侵吞,邱義仁牽線兩掮客,巴紐建交成陷井〉。《蘋果日報》。2008/5/2:A2。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71-116。new window
───、錢永祥。1995。〈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17-55。new window
王泰升。2005。〈台灣近代憲政文化的形成〉。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新興民主的憲政改造-國際視野與台灣觀點」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2005年10月28、29日。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王國羽。2007。〈導讀〉。Deborah Stone著。朱道凱譯。《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台北:群學出版。頁11-31。
王崑義、蔡裕明。2003。〈軍事全球化下台灣的國防治理〉。施正鋒主編。《迎戰全球化,台灣向前走-軍事國防》。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台灣心會。頁41-67。
王紹光。2007。〈台灣民主政治困境,還是自由民的困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5:249-256
王莫昀。2004。〈國防部:實施重點戒備〉。《工商時報》。2004/3/20:3。
王聖藜。2006。〈網路放話刺扁,屈肇康案,量刑從輕〉。《聯合報》。2007/4/17/:C4。
王銘義。2006。〈夏馨呼籲儘速對美軍購〉。《中國時報》。2006/12/15:A6。
王烱華。2000。〈捍衛中華民國:三軍戒備確保國家安全〉。《中央日報》。2002/3/19:1。
───。2008。〈謝維洲休假挺父,部隊檢討議處〉。《蘋果日報》。2008/3/26:A8。
丘昌泰。2000。〈後現代社會公共管理理論的變遷:從「新公共管理」到「新公民統理」〉。《中國行政評論》。10(1):1-32。new window
丘智賢。2007。〈問題不在蔣中正,問題不再銅像,問題在軍事專業〉。《聯合報》。2007/2/7:A15。
台灣中華書局。1969。《辭海(上冊)》。大字修訂本,台二版。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重編國語辭典(第四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頁3665。
────。1989。《辭源(上冊修訂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頁0084。
田世昊、蘇永耀。。2005。〈扁:落實經改,支持選舉三合一〉。《自由時報》。2005/4/24:4。
田弘茂(劉淑惠譯)。1997。〈台灣民主鞏固的展望〉。田弘茂等主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出版。頁244-291。
白裕承譯。Alvin & Heidi Toffler著。1997。《再造新文明(Creating A New Civilization)》。台北:時報文化。
石之瑜。2002。《後現代的政治知識》。台北:元照出版。new window
立法院。1994a。〈立法院第二屆第二會期第卅四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83(7下):1-552。
───。1994b。〈立法院第二屆第三會期國防委員會第二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83(42):376-399。
───。1995a。〈立法院第二屆第六會期法制委員會第二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84(53):495-537
───。1995b。〈立法院第二屆第六會期法制委員會第三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84(54):485-515。
───。1996。〈立法院第三屆第二會期法制委員會第六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85(50):553-596。
───。2001a。〈立法院第四屆第五會期第二次會議紀錄-質詢及答覆〉。《立法院公報》。90(15上):1-235。
───。2001b。〈立法院第四屆第五會期第七次會議紀錄-質詢及答覆〉。《立法院公報》。90(15上):141-418。
───。2007a。〈立法院第六屆第六會期國防委員會第11次全體委員會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96(84):39-72。
───。2007b。〈立法院第六屆第四會期國防委員會第13次全體委員會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96(5):219-228。
立法院法制局。2003。《文官政策與立法研究》。台北:立法院法制局。
────。2004。《憲政制度與陽光法案之研究》。台北:立法院法制局。
伍崇韜。2005。〈扁:軍隊國家化,最欣慰政績〉。《聯合報》。2005/7/9:A4。
安康。2006。〈政治領域的道德風險辨析-基於「委託代理理論」的視角〉。《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0(6):21-24。
朱浤源主編。2003。《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朱雲漢。2004。〈台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台灣民主季刊》。1(1):143-162。new window
江元慶。2004。〈「草莓兵」上戰場,後果誰敢想?氣溫超過攝氏三十二度就不操兵〉。《週業週刊》。850:54。
江如蓉。2005。〈戒嚴時期違反法治國原則的國家行為-以叛亂犯之死亡案件為例〉。《國家發展研究》。5(1):109-148。new window
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出版。new window
───。2002。〈民主〉。「公民社會基本政治社社會觀念研究第二次研討會」論文。2002年12月13-15日。台北:中央研究院社科所。
───。2007。〈台灣戰後政治思想與民主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5:191-199。
江岷欽。2000。〈文官中立的困境與實踐〉。陳和記總編輯。《政治變遷與文官體制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考試院。頁33-61。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五南出版。
何榮幸等。2003。〈陳總統:國軍是為中華民國而戰〉。《中國時報》。2003/9/6:A2。
───等。2005。〈台灣打不贏日本?李傑指部屬失言、凸槌〉。《中國時報》。2005/6/17:A4。
余致力、蘇毓昌。2006。〈國家廉政體系的建構與測量〉。《研考雙月刊》。30(6):44-54。
───。2006。〈倡廉反貪與民主治理〉。《台灣民主季刊》。3(3):165-176。
吳正庭、劉禹慶。2008。〈畢旅到離島,扁否認千軍百將送行〉。《自由時報》。2008/4/12:A6。
吳典蓉。2004。〈危機處理,國安機制啟動,今照常投票〉。《中國時報》。2004/3/20:A6。
吳庚。1997。《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全一冊)》。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2003。《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八版)》。台北:三民書局。
吳明杰。2003。〈湯曜明:國軍政治中立推得辛苦,強調軍隊國家化重要性,要求軍人嚴守分際〉。《中國時報》。2003/12/31:A4。
───。2005。〈軍購預算卡住,李傑已提辭呈〉。《中國時報》。2005/5/24:A11。
───。2005。〈敗選檢討?將官晉任,扁:反敗為勝〉。《中國時報》。2005/12/30:A4。
───。2006。〈限制VS保障,美同時明確規定〉。《中國時報》。2006/12/19:A6。
───。2007。〈扁:國軍大信念,刪除主義領袖〉。《中國時報》。2007/6/27:A12。
───。2007。〈為誰而戰,扁和國軍各說各話〉。《中國時報》。2007/7/18:A11。
───。2007。〈憲兵發放文宣,懲不懲處一天數變〉。《中國時報》。2007/10/12:A6。
───。2007。〈戒嚴:李天羽先服從統帥後尊立院〉。《中國時報》。2007/11/27:A4。
───。2007。〈國防部:總統大選戰備留守人數一定比上次少〉。《中國時報》。2007/11/27:A4。
───。2007。〈將官晉升大典,夫人陪同受階;扁嚴禁軍人輔選,違者要罰〉。《中國時報》。2007/12/28/:A6。
───。2008。〈總統大選,官兵投票人數極大化〉。《中國時報》。2008/2/20:A5。
───。2008。〈以政壓軍,「正扁旗」將領也受不了〉。《中國時報》。2008/2/24:A3。
───。2008。〈扁「暗示下」,李天羽立刻辭官〉。《中國時報》。2008/2/25:A11。
───。2008。〈國防部:520後依憲服從新總統〉。《中國時報》。2008/3/25:A4。
吳英明。2006。〈廉政不廉價〉。《台灣民主季刊》。3(3):177-184。new window
吳紹鈴。2005。〈軍人行政中立之研究〉。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瓊恩。2001。〈當前台灣公共行政的政治系絡〉。《中國行政評論》。10(2):1-36。new window
呂昭隆。2001。〈陳總統:軍隊國家化,感謝伍世文湯曜明〉。《中國時報》。2001/5/1:6。
───。2007。〈國防部長嚴重失格〉。《中國時報》。2007/2/7:A4。
───。2007。〈現役上將季麟連,替李文忠站台〉。《中國時報》。2007/12/13:A4。
呂啟元。2002。〈從人權保障論軍人法的立法原則〉。《國家分析》。網址:http://www.npf.org.tw/particle-1260-3.html。
宋朝欽等著。1993。《民進黨執政之路》。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宋懷真。1995。《瞄準國防部》。台北:日臻出版。
李丁讚。2007。〈台灣民主困境的社會根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5:215-225。new window
───、吳介民。2006。〈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考察〉。「2006台灣社會學年會暨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2006年11月25、26日。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new window
李正傑、吳門鍵。2006。〈軍歌落伍?立委要求禁唱〉。《中華日報》。2006/1/13:12。
李永然。2006。〈釋放董華正勿損害人權國家形象〉。《聯合報》。2006/12/2/:A19。
李田樹等譯。Joan Magretta著。2003。《管理是什麼(What Management Is)》。台北:天下遠見。
李志德。2006。〈失落的公民權〉。《聯合報》。2006/12/2/:A19。
───。2007。〈文人部長一拖拉庫?布局選戰「一部三系」扁家軍〉。《聯合報》。2007/5/19:A4。
───。2007。〈軍隊國家化?將官晉升,扁談破除個人崇拜〉。《聯合報》。2007/6/27:A4。
───。2007。〈政戰搞「正名」?青報改標語「為台灣而戰」〉。《聯合報》。2007/8/22:A15。
───。2007。〈扁任內升26上將,立院:酬庸耗國庫〉。《聯合報》。2007/10/10:A4。
───。2007。〈行政不中立,國防部上樑不正〉。《聯合報》。2007/10/13:A4。
───。2008。〈沒有堅持的國防部,誰會尊重〉。《聯合報》。2008/2/24:A3。
───。2008。〈台籍將領,陳肇敏鎮得住軍方〉。《聯合報》。2008/4/28:A2。
───等。2006。〈教官倒扁遭押,家屬:愛國有罪嗎?教育局已將董華正停職;高軍檢:董涉違反效忠國家職責,與言論自由無關〉。《聯合報》。2006/11/30/:A4。
───、陳志平。2007。〈李傑:換執政,銅像再拿出來嘛〉。《聯合報》。2007/2/7:A2。
───、劉愛生。2007。〈國防部證實,兩蔣靈寢,月底正式撤哨〉。《聯合報》。2007/12/15:A4。
───、肇瑩如。2008。〈扁校閱從簡,蔡明憲視察照舊〉。《聯合晚報》。2008/4/9:A4。
李酉潭。1998。〈軍人政治中立與民主鞏固〉。「政府再造與國家發展學術論文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中山研究所。
───。2006。〈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與俄羅斯之觀察(1995-2005)〉。《問題與研究》。45(6):33-77。
李朋。2004。〈美國文官「政治中立」問題的歷史考察〉。《求是學刊》。31(1):117-120。
李金生、陳可文。〈扁畢旅,6登大膽島〉。《中國時報》。2008/4/12:A10。
李建良。2003。〈基本權利的理念變遷與功能體系-從耶林內克「身分理論」談起〉。《憲政時代》。29(1):1-29。
李英明。2004。《國際關係理論的啟蒙與反思》。台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李淑華等。2008。〈上將聽馬演說,綠駡不中立〉。《蘋果日報》。2008/2/27:A7。
李瑞典。2002a。〈論職業軍人之法律地位-以身分權保障為中心〉。《軍法專刊》。48(12):47-61。new window
李瑞典。2002b。〈論軍人法〉。《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9:1-10。
李筱峰。2001。《台灣怎麼論》。台北:玉山社出版。
李銳。2004。〈中國公務員的非政治中立性與人民性〉。《行政與法》。8:53-55。
李麒。2002。〈德國軍人法之研究-以義務為中心兼論我國軍人法之立法方向〉。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輯。《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出版。頁331-364。
───。2004。〈中、日軍人懲戒(罰)制度之比較研究〉。《軍法專刊》。50(10):32-40。
───。2005。《軍事法理論與實務》。台北:新學林出版。
李寶明。2006。〈蔣介石在軍隊國家化問題上的構想和實踐〉。《政大史粹》。10:131-152。new window
阮銘。2000。〈新政府的兩岸政策-觀察與展望〉。《遠景季刊》。1(3):179-200。new window
───等著。2001。《民主在台灣》。台北:遠流出版。
尚毅夫。2008。〈百萬製作,新世紀國軍畫冊也趕520〉。《聯合報》。2008/4/11:A6。
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林子儀。1993。《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台北:月旦出版。
林弘展。2008。〈決戰322:馬國防論壇致詞,費鴻波上將未迴避惹爭議〉。ETtoday In http://www.nownews.com/2008/02/27/301-2237240.htm。
林正順等著。2005。《人權保障與實用法律》。高雄:復文出版社。
林佳龍。1989。〈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6:117-143。new window
───。2000。〈分裂政府的挑戰與回應〉。《國策專刊》。14:6-9。
林宜瑄譯。Robert F. Grattan著。2007。《策略過程:軍事與商業之比較(The Strategy Process: A Military-Business Comparison)》。台北:國防部部辦室。
林明杰、陳悅寧。2005。〈企業知識能力與顧問涉入程度對ERP導入影響之研究-以代理理論探討〉。《電子商務學報》。7(2):139-156。new window
林思伶。2004。〈析論僕人式/服務領導(Servant-Leadership)的概念發展與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6:39-57。new window
林政忠。2008。〈扁三軍巡禮,「別拍馬屁」〉。《聯合報》。2008/2/18:A9。
林政則編著。2001。《憲法概論(二版)》。台北:正中書局。
林紀東。1976。《行政法》。台北:三民書局。
林修果、林婷。2005。〈威爾遜政治與行政二分法思想的價值透析〉。《探索》。1:65-67。
林晨柏。2000。〈陳水扁:唐飛將退出政黨活動,未來兩人將嚴政黨分際,並無軍人干政疑慮〉。《中國時報》。2000/3/30:2。
林淑玲等。2004。〈扁李「政變說」,國親強烈反彈〉。《中國時報》。2004/4/26:A4。
───、吳明杰。2004。〈柔性政變,扁今再說明,握有退役將領遊說高階將領請辭的人、事、時、地完整清單〉。《中國時報》。2004/11/16:A2。
林森田、洪維廷。2004。〈代理結構與制度執行:以台灣土地使用分區制度執行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1:77-107。new window
林新輝、尚毅夫。2008。〈藍:李建議暫緩,高層不肯鬆手〉。《聯合報》。2008/2/24:A3。
林諭林。2007。〈營區蔣公銅像,二二八前撤光〉。《中國時報》。2007/2/5:A1。
邱燕玲、陳詩詩。2007。〈晉升政戰局長,授勳陳,扁籲恪守軍隊國家化〉。《自由時報》。2007/3/16:A5。
青年日報。2001。〈國防部制定官兵參與政治活動規範〉。《青年日報》。2001/9/4:1。
侯尤玲。2003。〈美國軍事政治學的緣起及其冷戰後的新發展〉。《邢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52-55。
姚盈如 2007。〈泛藍放行,三大軍購預算解套〉。《中國時報》2007/12/12:A5。
姚朝森譯。Carl Schmitt著。2005。《政治性的概念(Der Begriff des Politischen)》。台北:聯經出版社。
施正鋒。2000。〈政權輪替下的文官政治立場及民主鞏固〉。陳和記總編輯。《政治變遷與文官體制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考試院。頁271-293。new window
施曉光。2007。〈不在籍投票法藍綠吵吵審查〉。《自由時報》。2007/3/27:A6。
洪文華。2003。〈我國軍訓教育之研究-兼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軍訓教育制度〉。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貞玲。2006。〈誰的媒體?誰的言論自由?-解嚴後近用媒介權的發展〉。《台灣民主季刊》。3(4):1-36。new window
洪陸訓。1998。〈軍人脫離政治之探討〉。《問題與研究》。37(1):57-72。new window
───。2002a。〈國防二法訂頒後的文武關係〉。《新世紀智庫論壇》。20:44-61。
───。2002b。《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2004。〈兩岸對「軍隊國家化」的認知與態度〉。《東亞研究》。35(2):35-70。
───等譯。Peter D. Feaver著。2006。《武裝僕人:代理、監督和文武關係(Army Servants: Agency, Oversight, and Civil-Military Relations)》。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沈奕。2003。〈文人領軍與文武關係〉。施正鋒主編。《迎戰全球化,台灣向前走-軍事國防》。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台灣心會。頁183-212。
胡忠信。2001。《權力的傲慢:陳水扁的總統之路》。台北:商周文化。
范正祥。。2004。〈扁最驕傲政績,軍隊國家化〉。《自由時報》。2004/3/10:6。
苗君平、何平。〈部落格倒扁?又一教官面臨調職;中縣后綜高中張良榮,否認發表倒扁言論,教育部:無法懲罰,頂多只能調回國防部〉。《聯合報》。2006/9/30:A5。
倪達仁譯。奧斯丁.倫尼(Austin Ranny)著。1998。《政治學(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唐效民。2006。〈教官靜坐遭調職,教部指不適任須回軍歸建,立委批綠色恐怖〉。《聯合晚報》。2006/9/28/:2。
孫同文。2003。《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台北:元照出版。new window
孫冕。2004。〈「權利」與「權力」之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5:34-35,21。
徐桂峰主編。1987。《辭海菁華》。台北:雷鼓出版社。
徐維良。2006。〈國家權力干預人民基本權之合法性與正當性〉。《政策研究學報》。6:267-303。
袁鶴齡。2007。〈全球化趨勢中的公民參與〉。《研考雙月刊》。31(5):74-85。
郝建臻。2005。〈兩官分治及對我國公務員制度的借鑒意義〉。《黑龍江省法政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47):30-34。
馬道容。2002。〈軍人公餘也不得從事政黨活動,行政院通過政黨法草案,並採湯曜明建議,對軍人做更嚴格的規範〉。《聯合報》。2002/9/12:4。
高永光。2000。〈唐飛組閣為阿扁加分還是減分〉。《中央日報》。2000/3/30:12。
高凌雲。2005。〈護漁若開戰,我打不贏;派艦護漁,國防部變卦〉。《聯合晚報》。2005/6/15:1。
───。2006。〈陸軍士兵「想拿槍往扁腦門插下去」,嗆扁屈肇康羈押〉。《聯合晚報》。2006/7/7/13:4。
───。2006。〈「嚴重傷害軍譽」,軍人匯款,懲處〉。《聯合晚報》。2006/8/24:6。
───。2006。〈又一教官遭調職,部落格談倒扁〉。《聯合晚報》。2006/9/29/:2。
───。2006。〈倒扁被押教官,律師抗告6位軍法律師義務辯護;泛藍立委:要砍光軍方違法監聽預算〉。《聯合晚報》。2006/11/30/:11。
───。2006。〈綠委偷襲,修正案初審通過;軍人言論自由限縮,在網路批評政府將涉違法〉。《聯合晚報》。2006/12/18:2。
───。2006。〈扁籲軍人勿評時政,痛評國會媒體是亂源,軍隊不亂,台灣就不會亂〉。《聯合晚報》。2006/12/27:A4。
───。2007。〈軍人的武德不再〉。陳敏鳳等著。《傾倒的政權》。台北:愛鄉出版社。頁51-92。
───。2007。〈蒙面嗆扁教官不起訴,董華正首位倒扁遭收押者,高等軍事法院認無證據證明董意圖顛覆政府〉。《聯合晚報》。2007/3/24/:4。
───。2007。〈拆蔣銅像下一步:軍中五大信念,廢主義、領袖〉。《聯合晚報》。2007/5/13:2。
───。2007。〈上將為李文忠站台,軍人下班輔選,一國兩制〉。《聯合晚報》。2007/12/13/:11。
───。2008。〈蔡明憲拒宣示效忠馬,只有一黨獨大國家才這樣〉。《聯合晚報》。2008/3/27:A2。
───。2008。〈國防部選後算帳,謝維洲處分〉。《聯合晚報》。2008/4/1:A7。
───。2008。〈動員三軍歡送扁?〉。《聯合晚報》。2008/4/8:A2。
───。2008。〈扁:志願役官兵不能有黨籍〉。《聯合晚報》。2008/4/14:A5。
張元祥。2005。〈台灣政治民主化歷程中之文武關係轉型〉。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友驊。1992。《李登輝霸權危機-李、郝軍權遊戲》。台北:新高地出版。
───。1994。《李登輝軍權革命》。台北:新高地出版。
張立宇。2005。〈「軍隊國家化」的歷史變遷模型〉。《國立高雄海洋大學報》。12:79-95。new window
張亞中。2004。〈移民與基本權利:移民「政治參與權」的提出〉。《政治科學論叢》。20:67-90。
張治安。1994。《中國憲法及政府(增訂三版)》。台北:五南圖書。
張家洋。1994。《行政法》。台北:三民書局。
張桐銳。2007。〈公務員與基本權〉。《中原財經法學》。18:1-33。new window
張嘉尹。2005。〈憲改方式的選擇-制憲、修憲與憲法變遷〉。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新興民主的憲政改造-國際視野與台灣觀點」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2005年10月28、29日。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張福建。2004。〈政治言論自由與社會正義-羅爾斯的觀點〉。《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9:39-77。new window
張麗娟。2007。〈從各國公務人員保障制度看台灣行政法思潮的演進〉。《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0(3):1-32。
曹效生。2001。《軍隊黨的建設實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曹逸雯。2000。〈陳水扁:已將路上石頭拿開〉。《中央日報》。2000/10/6:3。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台北:學富出版。
盛治仁。2003。〈台灣民眾民主價值及政治信任感研究-政黨輪替前後的比較〉。《選舉研究》。10(1):115-169。new window
符曉薇。2001。〈西方文官制度「政治中立」原則淺析〉。《魯行經院學報》。6:32-34。
許國賢。2005。〈民主的政治成本〉。《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2):271-297。new window
許紹軒。2007。〈限制軍人言論等自由,國防擬修軍刑法〉。《自由時報》。2007/5/29:A5。
───等。2008。〈懲處謝維洲?綠委鳴不平〉。《自由時報》。2008/3/27:A4。
許禎元。2001。〈從軍校教育環境論教師角色及軍校學生的政治學習〉。《政策研究學報》。1:1-26。new window
許濱松。1994。〈英美公務員政治中立之研究-兼論我國公務員政治中立應有之作法〉。1994年12月26日。「文官體制之跨國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
郭仁孚。1999。〈傳統經典政治理論在結論上的主要內容-對克特勃在這方面獨特看法的介紹〉。《東吳政治學報》。10:175-218。new window
郭秋永。2000。〈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S. Huntington的參與理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3):387-432。new window
───。2007。〈多元民主理論〉。《台灣民主季刊》4(3):63-107。
陳水扁。2001。《世紀首航》。台北:圓神出版。
───。2006。〈民主困境與政治道德聲明〉。2006/7/21。總統府網站,網址:http://www.presidentchen.com/。
───、周婉菁。1996。《跨世紀兵法-陳水扁看國防政策與管理》。台北:時報出版。
───、柯承亨。1993。《國防黑盒子與白皮書》。台北:福爾摩沙基金會。
陳光興。2002。〈台灣消費社會形成的初步思考〉。《中國大學學術講演錄》。大學學術講演錄叢書編委會編。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43-248。
陳志賢。2007。〈嗆扁教官董華正,不起訴〉。《中國時報》。2007/7/28/:A9。
陳和記總編。2000。《政治變遷與文官體制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考試院。
陳宜中。2007。〈仇恨言論不該受到管制嗎?反思德沃金的反管制論證〉。《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3:47-87。new window
陳青田。2006。〈羈押董教官,漠視人權〉。《中國時報》。2006/12/2/:A19。
陳俊明。2005。〈政黨輪替、文武關係與台灣民主鞏固:分析架構與策略〉。《政治科學論叢》。24:77-110。new window
陳俊星。2002。〈西方文官「政治中立」原則評析〉。《行政管理》。2:40-44。
陳建誌。1997。〈文官中立的理論實踐及其困境分析〉。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伯、高凌雲。2001。〈士官縮編,無法應戰,監院糾正〉。《聯合晚報》。2001/3/22:7。
陳政忠等著。2005。〈政黨組織變革與組織定位調整之研究-以中國國民黨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41:81-114。new window
陳俍任。2005。〈馬願與想退黨軍官溝通〉。《聯合報》。200/12/27:A4。
陳敏鳳。2000。〈湯曜明:決戰境外與境外決戰否同,否認為陳總統化妝〉。《聯合晚報》。2000/7/7:2。
───。2002。〈扁今晚發表重要談話,將登上海軍成功級軍艦,強調國軍已經沒有為誰而戰的問題〉。《聯合晚報》。2002/9/2:2。
陳敦源。2003。〈透明與課責:行政程序控制的資訊經濟分析〉。「反貪倡廉與行政透明」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年4月11-12日。台北市:政大公企中心。
───等。2007。〈金魚缸中的服務:全民督工的個案討論〉。《研考雙月刊》。31(4):88-101。
───、蔡秀涓。2006。〈國家發展的倫理基礎:反貪腐與公職人員倫理準則〉《台灣民主季刊》。3(3):185-200。new window
陳傳興。2006。《道德不能罷免》。台北:如果出版。
陳新民。1992a。《行政法學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1992b。《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台北:三民書局。
───。1994。《軍事憲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2002。《1990-2000年台灣修憲紀實:十年憲政發展之見證》。台北:學林出版。
陳箐繡等。2002。〈台灣戒嚴時期威權形塑之初探:以花燈民俗藝術為例〉。《藝術教育研究》。4:59-82。new window
陳德禹。2001a。〈行政中立的省思與建言〉。《公務人員月刊》。64:16-25。
───。2001b。〈行政中立的概念與實踐〉。《國家文官培訓所電子簡訊》。第4期。引自:http://www.ncsi.gov.tw/e-media/no4/04014.htm#2。
───。2003。〈研究方法(三):社會科學領域〉。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頁179-198。
章瑞卿。2000。〈我國憲法審判權對軍事審判權之界限〉。《法律雜誌》。250:66-77。
傅肅良。1989。《中國憲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彭明敏。1992。《自由的滋味》。台北:前衛出版。
彭威晶。2000。〈建國廣場遊行,反軍人干政指陳水扁辜負獨派期望,「台獨真可憐」〉。《聯合報》。2000/4/24:4。
彭堅汶。1998。〈威權政體轉型中軍隊的公民教育〉。《通識教育季刊》。5(4):45-63。
───。2006。《民主社會的人權理念與經驗》。台北:五南圖書。
彭錦鵬。2002。〈政治行政之虛擬分際:由「兩分說」到「理想型」〉。《政治科學論叢》。16:89-118。new window
彭懷恩。2003。《政治學理論與方法論Q&A》。台北:風雲論壇。
曾明發。2003。〈「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草案」評估〉。立法院法制局。《文官政策與立法研究》。台北:立法院法制局。頁527-579。
曾建元。2005。〈動員戡亂時期台灣憲法變遷的環境動力-野百合學運十五週年紀念〉。《中華人文社會學報》。2:40-83。new window
湯志傑。2006。〈重探台灣的政體轉型:如何看待1970年代國民黨政權的「正當化」〉。《台灣社會學》。12:141-190。new window
程同順、李秋蘭。2004。〈腐敗的委託-代理分析〉。《唯實雜誌》。12:70-73。
華志豪。2001。〈總統戰戰兢兢,軍方平常心?〉。《中央日報》。2001/10/2:4。
───。2003。〈杜絕柳營馬屁文化〉。《中央日報》。2003/2/10:3。
黃子華。2004。〈李登輝的治國理念與治國政策(1988-2004)〉。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黃守高等。2005。《國防二法實施後,對國軍建立文官制度現況之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台北:監察院。
黃俊杰。2000。〈法治國家之漏洞-忠勤勳章案之檢討〉。《中正大學法學集刊》。3:23-48。new window
───。2002。〈憲法之軍人權利與軍隊派遣〉。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輯。《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出版。頁305-329。
黃國樑。2002。〈政戰學校50歲,扁稱軍隊國家化〉。《聯合晚報》。2002/1/6:2。
黃敬平。2004。〈李傑為軍購請辭,軍方震盪,李天羽等人已被外界點名〉。《蘋果日報》。2004/12/29:A6。
───。2005。〈陸軍邀官兵喝咖啡紓壓,消除冷漠感,操練改成有氧操〉。《蘋果日報》。2005/2/12:A8。
黃曙曜譯。Jong S. Jun著。1997。《公共行政:設計與問題解決(Public Administration : Design and Problem Solving)》。台北:五南圖書。
黃耀南。2002。〈從大法官會議解釋探討對我國特別權力關係之突破與發展〉。《社會科學教育研究》。7:129-159。
楊羽雯。2002。〈扁:軍人未干預選舉,令人欣慰〉。《聯合報》。2002/12/10:4。
楊秀娟。2003。《我國憲政體制理性運作與發展之研究》。台北:孫運璿基金會。
楊憲宏。1994。〈李登輝的歷史責任〉。張友驊。《李登輝軍權革命》。台北:新高地文化。頁10-13。
葉俊榮、張文貞。〈路徑相依或制度選擇?論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的模式〉。《問題與研究》。45(6):1-31。new window
詹哲裕。2003。《軍事倫理學》。台北:文景書局。
管延愷。2002。〈台灣政黨輪替過程中民主鞏固的探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建民。1994。《威權政治》。台北:幼獅文化。
趙嘉裕。2003。〈從政黨輪替的現象談未來的政治發展〉。《通識研究集刊》。4:101-122。new window
齊若蘭譯。Jim Collins著。2002。《從A到A+:向上提升,或向下沈淪》。台北:遠流出版。
劉文仕。2005。〈警察人員對政治中立原則認知之研究〉。《警察法學》。4:359-408。new window
劉永祥。2007。〈吐嘈李傑,扁:文人部長一拖拉庫〉。《聯合報》。2007/2/8:A4。
劉岳平。2005。〈軍事審判法修正簡介〉。《日新雜誌》。4:37-39。
劉昊洲。2005。《行政中立專論》。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劉國棟。2005。〈軍人法立法之研究〉。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添財。2000。〈唐飛:不贊成「境外決戰」的說法〉。《中國時報》。2000/7/5:4。
劉淑婉。2002。〈監院將糾正國防部、海總〉。《聯合晚報》。2002/2/27:7。
───。2002。〈丁渝洲、殷宗文遭彈劾,監院表決,丁13票、殷12票通過〉。《聯合晚報》。2002/3/5:1。
潘明宏、陳志瑋譯。Frankfort-Nachmias &Nachmias著。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5th ed., 1996)。台北:韋伯文化。
潘東豫、柯承恩。2003。《文人領軍與公司治理:兼論國防三法》。台北:經典傳訊文化。
蔡文輝。1995。《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
蔡佩芳、高凌雲。2007。〈上將為李文忠站台,季麟連:還人情〉。《聯合晚報》。2007/12/13:11。
蔡明憲、林志松。2003。〈台灣國防改革的經費問題〉。《國防政策評論》。4(2):232-258。
蔡英文。2005。〈公民身分的多重性及其民主政治的意涵〉。《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4:1-35。new window
蔡新毅。1994。《法治國家與軍事審判:詳析軍事審判》。台北:永然文化。
蔡慧貞。2005。〈扁:李任郝組閣,事後證明對的-強調「路是這樣走出來的」〉。《中國時報》。2005/2/27:A4。
鄭任汶。2000。〈獨派抗議扁邀唐飛組閣〉。《中央日報》。2000/4/24:4。
鄭為元。2004。〈威廉思對二戰美軍調查的回顧:一個應用研究典範的分析〉。洪陸訓、陳膺宇主編。《軍事社會學論文譯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頁108-134。
鄭曉時。1988。〈建立和諧的文武互動關係〉。《聯合報》。1988/10/29:2。
───。1990。〈論軍人干政與軍隊國家化-觀念與現實的剖析〉。《中國時報》。1990/5/5:4。
───。1992。〈政體與軍隊:台灣文武關係(1950-1987)的分析架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5(1):129-172。
───。1993。〈從「革命軍」到「專業軍」-展望十四全後的政軍關係〉。《中國時報》。1993/8/16:6。
───。1994。〈國軍政治立場與教育〉。《國家政策雙週刊》。87:12-13。
───。1997。〈我國政軍關係的變遷趨勢:1987-1995〉。蘇進強等著。《軍隊與社會》。台北:業強出版社。頁87-100。
盧德允。2000。〈伍世文口頭請辭,願與院長同進退;軍方被抨擊救難不力,湯曜明24日已向陳總統自請處分〉。《中國時報》。2000/7/27:2。
───。2006。〈軍人節大談正名,扁:軍方傳統非不能改〉。《聯合報》。2006/9/2:A2。
───。2006。〈「想插扁腦門」,士官屈肇康不起訴〉。《聯合報》。2006/9/5/:A4。
───。2006。〈倒扁,泰北高中遭收押,董華正靜坐現場,宣讀嗆扁言論,國防部認涉及煽惑軍人暴動重罪〉。《聯合報》。2006/11/29/:A13。
───。2006。〈軍情密網,倒扁教官躲不過跟蹤、監聽、監控網路;軍方情治系統鋪天蓋地,蒙面董華正、部落客張良榮,硬是被找到〉。《聯合報》。2006/12/1/:A13。
───。2007。〈美智庫學者如是說,兩岸空戰,台灣首波就癱瘓〉。《聯合報》。2007/1/22:A13。
蕭全政。2004。〈經濟發展與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台灣民主季刊》。1(1):1-25。new window
蕭旭岑。2004。〈「提出選舉無效之訴」三疑點,國親:師出有名〉。《中國時報》。2004/3/21/:A3。
賴祥蔚。2005。〈從言論自由邁向傳播權〉。《台灣政治學刊》。9(1):199-231。new window
───。2006。〈新聞自由的臨摹與反思〉。《新聞學研究》。87:97-129。
錢永祥。1988。〈自由主義與政治秩序-對《自由中國》的經驗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57-99。new window
───。2003。「為政治尋找理性-Will Kymlicka《當代政治哲學導論》中譯本導讀」。《當代政治哲學導論》。威爾.金里卡(Will Kymlicka)著,劉莘譯。台北:聯經出版社。
錢淑芬。2004a。〈軍民關係的社會學分析〉。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軍事社會科學專題研究-九十三年專題研究彚編》。台北:政戰學校。
───。2004b。「軍隊制度性/職業性(I/O)模型的發展趨勢:最新觀點」。《軍事社會學論文譯介》。洪陸訓、陳膺宇主編。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2005。〈軍事專業價值與軍事專業典型之研究〉。《復興崗學報》。83:57-88。
錢穆。1995。《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聯經出版。
閻鴻中。2006。〈職分與制度-錢四賓與中國政治史研究〉。《台大歷史學報》。38:105-158。new window
龍應台。2006。〈我怎麼上「陳水扁」這一課:一個「甘犯眾怒」的微小聲音〉。《中國時報》。2006/8/24:A3。
薛化元。2006。〈「轉型正義」問題的意義與歷史考察〉。《新世紀智庫論壇》。36:104-106。
薛欽峰。2000。〈我國軍事審判制度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律師雜誌》。250:3-6。
瞿宛文。2007。〈台灣戰後經濟發展與民主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5:183-189。new window
顏瓊玉等。2008。〈鐽震風暴,李天羽掛冠,蔡明憲接任〉。《中國時報》。2008/2/24:A1。
羅添斌。1995。《軍事強人李登輝》。台北:福爾摩沙出版。
───、王珮華。2006。〈陸軍儀隊員,上網鼓吹刺扁〉。《自由時報》。2006/6/30:A3。
羅清俊等。2001。〈我國國防組織再造〉。《國防政策評論》。2(1):137-154。
關中。1995。〈行政中立與政黨政治〉。《銓敘與公保月刊》。4(9):3-10。
蘇進強。1997。〈國軍與社會關係之建構〉。蘇進強等著。《軍隊與社會》。台北:業強出版社。頁1-53。
───。2005。〈從軍事文化的觀點看台灣政黨輪替後的文武關係〉。《新世紀智庫論壇》。31:67-88。
───、沈明室。2001。〈國軍政戰制度與文武關係演變與展望〉。《國防政策評論》。1(2):39-63。
蘭寧利。2008。〈國軍訓練水準低落,戰備廢弛〉。陳國祥主編,南方朔等著。《哭泣的台灣:看民進黨執政八年》。台北:INK印刻出版。
顧忠華。2004。〈非營利組織與第三部門研究的中間考察與反省〉。《第三部門學刊》。1:189-206。
顧崇廉。2004。《預約和平-顧崇廉解讀台灣國防》。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顧肅。2007。〈論憲政原則與公民不服從的法理基礎〉。《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5(3):3-22。new window












二、英文部份
Alagappa, Muthiah, ed. 2001. Military Professionalism: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 Honolulu, HI: East-West Center.
Ashkenazi, Daniella, ed. 1994. The Military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Democracy.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Bacevich, Andrew J. and Kohn Richard H. 1997. “Grand Army of the Republicans: Has the U.S. Military Become a Partisan Force?”The New Republic, 12/ 8: pp.22-25.
Bagchi, Ajoy. 1972. “Civil Service Neutrality: Concept and Practice.”National Academy of Administration. 17(June):339.
Bailey, Richard. 2007.“Book Review: Fighting for Rights—Military Service and the Politics of Citizenship.” Air & Space Power Journal 21(1):120-122.
Baker, James H. 2007. “Military Professionalism: A Normative Code for the Long War.” Joint Force Quarterly 44(1):69-73.
Berlin, Isaiah. 1958.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An Inaugural Lectur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Bernheim, Douglas B.&Michael D. Whinston. 1986.“Common Agency.” Econometrics 54(4):923-942.
Booth, Bradford. et al. 2001. “Are Post-Cold War Militaries Postmodern?” Armed Forces and Society 27(3): 319-342.
Born, Hans. 2002.“Democratic Oversight of The Security Sector What Dose It Mean?”Geneva Centre for the Democratic Control of Armed Forces(DCAF), Working Paper Series 9: 1-9.
Bredow, Wilfried von. 2007.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and Democracies.” In Clausewitz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 Hew Strachan & Andreas Herberg-Roth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266-282.
Bullard, Monte R. 1997. The Solider and the Citizen: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Taiwan’s Development. New York: M. E. Sharpe.
Burk, James. 2002.“Theories of Democratic Civil-Military Relation.” Armed Forces & Society 29: 7-29.
Campbell, C. & G.. Peter. 1988.“The Politics-Administration Dichotomy: Death or Merely Change?” Governance 1(1): pp.79-99.
Chapman, Dennis P. 2006.“Soldiers in the Public Square: The Legacy of Newburgh.” Military Review January-February: 101-103.
Cobban, Alfred, 1953.“The Decline of Political Theory,”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68(3):330.
Cohen, Eliot A. 2002a. Supreme Command: Soldiers, Statesmen, and Leaderships in the Wartime. New York: Free Press.
───. 2002b. “Supreme Command in the 21st Century.”Joint Force Quarterly 31:48-54.
Cole, Bernard D. 2006. Taiwan’s Security: History and Prospects. New York : Routledge.
Dandeker, Christopher. 1994. “New Time for the Military: Some Sociological Remarks on the Changing Role and Structure of the Armed Forces of the Advanced Societie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45(4):637-654.
Danopoulos, Constantine and Daniel Zirker. 1999. The Military and Society in the Former Eastern Block.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Desch, Michael C.1998. “Soldiers, States, and Structures: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Weakening of U.S. Civilian Control.”Armed Forces & Society 24: 389-405.
───.1999. Civilian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the Changing Security Environ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ixon, Keith. 1986. Freedom and Equality: The Moral Basis of Democratic Socialism. Bost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Doorn, Jacques van., ed. 1969. Military Profession and Military Regimes. The Hague: Mouton.
Eisenhardt, Kathleen M. 1989.“Agency Theory: An Assessment and Review.”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1): 57-74.
Elliott, Robert H. 1985.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A Value Perspective. Virginia: Reston Publishing.
Etzioni-Halevy, Eva. 1996.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and Democracy: The Case of the Military-Political Elites’ Connection in Israel.” Armed Force and Society 22(3):401-417.
Feaver, Peter Douglas. 2003. Armed Servants: Agency, Oversight, and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Cambridge, M 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elice, William F. 1998. “Militarism and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Affairs 74(1):25-40.
Finer, Samuel E. 1976(1962). The Man on Horseback: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Politics. Baltimore: Penguin Books.
Fravel, Taylor. M. 2002. “Towards Civilian Supremacy: Civil-Military Relation in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Armed Forces & Society 29: 57-84.
French, Shannon E. 2003. The Code of The Warrior: Exploring Warrior Values Past and Present.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Garcia III, Juan M. 2002. “Keep the Military Neutral. ” The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In http://www.military.com/NewContent/0,13190,NI_Neutral,00.html.
Habermas, Jurgen. 1992. “Citizenship and National Identity: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Future of Europe.” Praxis International 12(1):1-19.
Heywood, Andrew. 1999. Politic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2e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 2000. Key Concepts in Politics. New York: Palgrave.
───. 2002. Politics. New York: Palgrave.
Hohfeld, Wesley Newcomb. 1917. “Fundamental Legal Conceptions as Applied in Judicial Reasoning.”The Yale Law Journal 26(8):710-770.
Hooker Jr., Richard D., 2003. “Soldiers of the State: Reconsidering American Civil-Military Relations.”Parameters 33: pp.4-18.
Huntington, Samuel P. 1957.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ICAEW. 2005. “Agency theory and the role of audit.”Audit Quality Forum. In http://www.icaew.com/index.cfm?route=139474。
Isaak, Alan C. 1985.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Inquiry. 4th ed. Homewood, IL: Dorsey Press.
Janowitz, Morris. 1960. The Professional Soldier : A Social and Political Portrait. New York : Free Press.
Jones, Peter. 2001.“Freedom.”In Encyclopedia of Democratic Thought, ed. Paul Barry Clarke and Joe Fowerraker. New York: Routledge.
Kaplan, Lawrence F. 2004. “Officer Politics- Generals Used to Be Neutral.” The New Republic September 13 & 20: 23-25.
Kemp, Kenneth W. and Charles Hudlin. 1992. “Civil Supremacy Over the Military : Its Nature and Limits.” Armed Forces & Society19(1):7-27.
Kernaghan, K. 1986. “Political Rights and Political Neutrality: Finding the Balance Point.”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29: 639-652.
Kohn, Richard H. 1994. “Out of Control: The Crisis in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The National Interest (Spring) 35: 3-17.
───. 1997. “How Democracies Control the Military?”Journal of Democracy 8(4):140-153.
Kymlicka, Will. 2002.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2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due, Richard. 2006.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A History of the Military’s Political Partisanship and the Modern Move to the Republican Party.”The Reporter 33(3):11-26.
Lee, Mordecai. 2001. “Looking at the Politics-Administration Dichotomy from the Other Directi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by a State Sena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4(4):363-384.
Levy, Yagil. et.al. 2007. “From ‘Obligatory Militarism’ to ‘Contractual Militarism’-Competing Models of Citizenship.” Israel Studies 12(1):127-148.
Linz, Juan. And Alfred Stepan, ed. 1978. The Breakdown of democratic regimes.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Lupia, Arthur. 2001. “Delegation of Power: Agency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5, eds. Neil J. Smelser, & Paul B.Baltes. Oxford, UK: Elsevier Science Limited. pp.3375-3377.
Marsh, David. & Stoker Gerry. 2002.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McAfee, Preston R. & John McMillan. 1987. “Competition for Agency Contracts.”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8(2):296-307.
Moskos, Charles C. 1986. “Institutional/Occupational Trends in Armed Force: An Update.” Armed Force and Society 12(3):377-382.
Nielsen, Suzanne C. 2005.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Theory and Military Effectiveness.”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10(2):pp.61-84.
Noone, Michael. 2007. “Political Dissent in the U.S. Military.” ABC News. 7 Feb 2007. In http://abcnews.go.com/Politics/Story?id=2857017&page=1。
Nordlinger, Eric A. 1977. Soldiers in Polities: Military Corps and Government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O’Sullivan, Noel, ed. 2000. Political Theory in Trans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Overeem, Patrick. 2005. “The Value of Dichotomy: Politics,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olitical Neutrality of Administrators.” Administrative Theory & Praxis 27(2): 311-329.
───. 2006. “In Defense of The Dichotomy: A Response to James H. Svara.” Administrative Theory & Praxis 28(1):140-147.
Packer, Cathy Lee. 1989.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American Military: A Communication Modeling Analysis. New York: Praeger.
Perlmutter, Amos. 1981. Political Roles and Military Rulers. London: Frank Cass & Company.
Peters Guy B. 1996. “Political Institutions, Old and New.” In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ed. Robert E.Goodin and Hans-Dieter Klingeman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ohn. 1999. A Theory of Jus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eve, Andrew. 2001. “Neutrality.” In Encyclopedia of Democratic Thought, ed. Paul Barry Clarke and Joe Fowerraker. New York: Routledge.
Ridley, F. F. 1983. “The British civil service and politics: principles in question and traditions in flux.” Parliamentary Affairs 36:28–48.
Ringen, Stein. 2005. “Liberty, Freedom and Real Freedom.” Society 42(3):36-39.
Rourke, Francis E. 1992. “Responsiveness and Neutral Competence in American Bureaucrac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2(6):539-546.
Russell, Richard L. 2004. “Civilian Masters and Military Servants: A Review Essay.”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19:171-178.
Russell, Robert F. 2001. “The Role of Value in Servant Leadership.”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2(2):76-83.
───. and Stone A. Gregory. 2002. “A Review of Servant Leadership Attributes: Developing, A Practical Model.” Leadership&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3(3):145-157.
Sarkesian, Sam C. 1981. Beyond the Battlefield: The New Military Professionalism. New York: Pergamon.
───. 1993. “Professionalism, Military.” In International Military and Defense Encyclopedia vol.5. eds. Trevor Dupuy. Washington. DC: Brassey’s(US).pp.2193-2197.
Sautede, Eric. 1998. “Civil Society in Taiwan: Caught between a Strictly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and A National-Building Process.” 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Taiwa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Europe1-29.
Schattschneider, Elmer E. 1942. Party Government.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Shapiro, Susan P. 2005. “Agency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31:263-284
Spiller, Pablo T. 1990. “Politicians, Interest Groups, and Regulators: A Multiple-Principals Agency Theory of Regulation, or ‘Let Them Be Bribed’.”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33(1): 65-101.
Spremann, Klaus. 1987. “Agent and Principal.” In Agency Theory, Information, and Incentive, eds. G.. Bamber & Klaus Spremann. Berli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pp.3-38.
Stone, Deborah A. 2002. Policy paradox: the art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 Norton.
Svara, James H. 2006. “Complexity in Political-Administrative Relations and The Limits of The Dichotomy Concept.” Administrative Theory & Praxis 28(1):121-139.
Tansey, Stephen D. 2000. Politics: The Basics. New York : Routledge.
Teh-chang, Lin. 2005. “Transforming State-Society Relations: The Challenge, Dilemma and Prospect of Civil Society in Taiwan.” An international action-research project coordinated by CIVICUS: World Alliance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Kaohsiung, Taiwan.
Vilemeur, E. B.& B. Versaevel. 2003. “From Private to Public Common Agency.”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11:305-306.
Welech, Claude E. Jr., ed. 1976. Civilian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Theory and Case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NY: SUNY Press.
───. & Arthur K. Smith. 1974. Military Role and Rule. Norty Scituate: Duxbury Press.
Wiemer, David L. 2004. “Institutionalizing Neutrally Competent Policy Analysis: Resources for Promoting Objective and Balance in Consolidating Democracies.” La Follette School Working Paper 006: 1-30.
Wild, Leni. 2006. “Strengthening Global Civil Society.”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ippr)1-16.
Williams, John Allen. 2008.“The Military and Society: Beyond the Postmodern Era.” Orbis Spring 1-18.
Worsham, Jeff. et al. 1997. “Assessing the Assumption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Agency Theory.”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28(4):419-44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