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鄭成功民族英雄形象之研究
作者:鄭仰峻
作者(外文):Cheng Yang-chu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學術研究所
指導教授:朱浤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鄭成功國姓爺形象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1
十七世紀的明、清交替之際,遠東地區一系列的政治、經濟、軍事利益的相互交織和衝突,成為當時世界經濟領域中,最具重要性和衝突性的區域。鄭成功以軍事力量為後盾,在台灣海峽兩岸,叱吒風雲,獨霸一方,主導著戰爭與和平,成為當時遠東海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鄭成功在世只有不到三十九年的歲月,可是鄭成功薨後,他對兩岸三地的台灣、大陸與日本的影響,卻呈現出多元、千變萬化的形象。在明、清鼎革之際,鄭成功反清復明的行動受到議論,也使他成為臺灣史上被主權者神格化最徹底的英雄。
本論文嘗試透過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間,解讀鄭成功的英雄形象。發現鄭成功無國家觀念,只有政府認同。早期王朝的觀念,是忠於「王」,而不是忠於「國家」。在中國歷代應該都是這樣的觀念,「國」比不上「王朝」,只是用來修飾王朝的範圍。
再者,鄭成功的形象到處都有。但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有不同的說法,莫衷一是,非常困擾。這篇論文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要試著加以分類整理。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transaction between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y, there was a series of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military interchanges and conflicts in the Far East, which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onflicting area in global economy then. With military power as backup, Koxinga was active in between the Strait of Taiwan, becoming super power at this corner of the world. Dominating the war and peace of the world, he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the Far East sea districts.
Koxinga lived on this world not more than thirty-nine years. Although behind his dream of success, his impacts on the three places - Taiwan, the Mainland China and Japan —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ght were multifarious and changeable. In the substitution of Ming by Ching, Chen-Kung Cheng’s repelling the Ching Court and attempt to restore the Ming Dynasty was rather controversial, rendering him thoroughly animated as hero concerning his sovereignty.
This essay attempts to decipher Koxinga’s heroic imag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ifferent places and time. It is discovered that Cheng did not have any national identity but only government identity. Concerning the concept of monarchy, people were loyal to the “emperor”, not the “country”. In the past centuries in China, similar concepts existed. “Nation” was, only a decoration for the terrain of the monarchy, not more important than a “royal regime”.
Moreover, Koxinga’s image was everywhere; however, in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there were different legends, diversified, giving no consensus. This essay believes that it is a normal phenomena and attempt to categorize them.
壹、中文部分
一、檔案史料
《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臺北:台灣華文書局,1964。
《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丁邵儀,《東瀛識略》,中國方志叢書 台灣地區 第五三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三餘氏,《南明野史》,臺灣文獻叢刊第八五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川口長孺,《臺灣割據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new window
______,《臺灣鄭氏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五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8。
不著撰者,《明清史料》,己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
不著撰者,《明清史料》,甲編至戊編,台北:維新書局,1972。
不著撰者,《思文大紀》,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一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不著撰者,《通鑑輯覽明季編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一種,台北:大通書局, 198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乾隆朝上諭檔》,冊8,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
王之春,《清朝柔遠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
王汝南,《續補明紀編年》,台北:大通書局,1987。
王鍾翰,《清史列傳》,冊20,北京:中華書局,1987。
王禮主修、陳文達等編纂,《臺灣縣志》,中國方志叢書 臺灣地區 第八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明史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七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______,《泉州府志選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______,《漳州府志選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全祖望,《鮚琦亭集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七種,台北:臺灣銀行,1965。
朱舜水,《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江日昇,《臺灣外志》,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歷史文獻叢刊,1995。
______,《臺灣外記》,臺灣文獻叢刊地六○種,台北:臺灣銀行,1960。
余文儀主修,《續修臺灣府志》(乾隆三十九年),中國方志叢書 臺灣地區 第五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吳大廷,《小西腴山館主人自著年譜》,台北:大通書局,1987。
宋永清、周元文,《增修臺灣府志》,中國方志叢書 臺灣地區 第二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宋征輿,《東村紀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______,<東村紀事>,《明季史料叢書》,冊8,聖澤園影印本寫本縮印本,1934。
李元度,《清先正事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李元春,《臺灣志略》,中國方志叢書 臺灣地區 第五一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new window
李天根,《爝火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______,《爝火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七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李光濤,《明清檔案存真選集》,三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三十八之三,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研究所,1975年。new window
______,《明清檔案存真選輯》,初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三十八,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研究所,1959。
李瑤,《繹史摭遺》,明代傳記叢刊 綜錄類十三,台北:明文書局,1991。
杜臻,<澎湖臺灣紀略>,《臺灣紀略彙刊》,中國方志叢書 臺灣地區 第四五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沈雲,《臺灣鄭氏始末》,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new window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灣研究叢刊第二九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new window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四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周恆重修,《潮陽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十二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
周凱,《廈門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周碩勛纂修,《廣東省潮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第四六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林時對,《荷牐叢談》,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三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
林焜熿,《金門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邵廷采,《西南紀事》,台北:明文書局,1991
______,《東南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九六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金鋐主修、鄭開極等編,《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中國方志叢書 臺灣地區 第一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姚瑩,《東槎紀略》,台北:大通書局,1987。
施琅,《靖海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三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查繼佐,《東山國語》,台北:大通書局,1987。
查繼佐,《罪惟錄列傳》,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台北:明文書局,1991。
______,《魯春秋》,台北:大通書局,1987。
洪安全,《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六)》,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
洪若皋,許旭,《閩中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六○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
范咸等修,《重修臺灣府志》(乾隆十二年),《臺灣府志三種》,冊下,北京:中華書局,1985。
計六奇,《明季北略》,冊下,北京:中華書局,1984。
計六奇,《明季南略》,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郁永河,《裨海紀遊》,台北:大通書局,1987。
______,《鄭氏逸事》(《偽鄭逸事》),台灣叢書第一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0。
倪在田,《續明紀事本末》,中國野史續編編委會、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續編》,成都:巴蜀書社,出版年不詳。
凌雪,《南天痕》,冊三,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六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夏琳,《海紀輯要》,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二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______,《閩海紀要》,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______,《閩海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三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夏燮,《(新校)明通鑑》,台北:世界書局,1984。
徐秉義,《明末忠列紀實》,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徐鼐,《小腆紀年(附考)》,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四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徐鼐,《小腆紀年附考》,北京:中華書局,1957。
翁洲老民,《海東逸史》,臺灣文獻叢刊第九九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郝玉鱗等監修,《福建通志》,景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285地理類,冊527,卷45,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
張偉仁,《明清檔案》,冊15,冊19,冊20,冊37,冊38,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
張菼,《鄭成功紀事編年》,臺灣研究叢刊第七九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
張煌言,《張蒼水詩文集》,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二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曹履泰,《靖海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三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梅村野史,《鹿樵紀聞》,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七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衍,《福建通志列傳選》,冊1,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五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陳壽祺,《道光福建通志臺灣府》,中國方志叢書 臺灣地區 第四三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中國省志彙編之九,台北:華文書局, 1964。
陳鶴齡、陳克家,《明紀》,台北:世界書局,1984。
彭孫貽,《靖海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五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舒赫德,《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69。
______,《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鄂爾泰等修,李洵、趙德貴主點,《八旗通志初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台北:大通書局,1987。
黃宗羲,《賜姓始末》,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五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溫睿臨,《南疆佚史》,香港:崇文書店,1971。
______,《南疆繹史》,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三二種,台北:大通書局,198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官書記明臺灣鄭氏亡事》,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四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______,《鄭氏關係文書》,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九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趙翼,《濱海大事記》,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三種,台北:大通書局,1987。
劉佑督修,《南安縣志》,台北:台北市南安同鄉會,1973。
劉良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中國方志叢書 臺灣地區 第三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______,《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冊4,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四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劉業勤編纂,《揭陽縣正續志》(乾隆四十四年),中國方志叢書 華南地方 第一九五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劉獻廷,《廣陽雜記》,台北:世界書局,1981。
______,《廣陽雜記選》,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九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
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台北:遠流出版,大陸版,1988
蔣良麒,《東華選錄》,台北:大通書局,1987。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
談遷,《北遊錄》,清代史料筆記彙編一,香港:龍門書店,1969。
鄭亦鄒,《鄭成功傳》,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七種,台北:台灣經濟研究室,1960。
鄭克塽,《臺灣關係文獻零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九種,台北:台灣經濟研究
鄭達,《野史無文》,台北:台灣大通書局,1996。
______,《野史無文》,晚明史料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0。
魯鼎梅主修,王必昌總纂,《重修臺灣縣志》(乾隆十七年),中國方志叢書 臺灣地區 第九號,台北:成文, 1983。
盧若騰,《島噫詩》,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四五種,台北:大通書局,1987。
穆彰阿等纂修,《嘉慶重修一統志》,冊261,北京:中華書局,1986。
繆荃孫,《明遺臣列傳》,台北:故宮博物院,傳稿7695(1-2)號,未刊行。
魏源,《聖武紀》,台北:世界書局,1980。
______,楊家駱主編,《清朝經世文編》,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9。
懷蔭布、郭賡武,《泉州府誌》(乾隆二十八年),卷56,台南:登文印書局,1964。
顧炎武,《明季三朝野史》,台北:大通書局,1987。
龔柴,<臺灣小志>,《臺灣紀略彙刊》,台北:成文,中國方志叢書 台灣地區 第四五號,1983。
缪荃孫(清)纂,《明遺臣列傳》,清史館,台北:故宮博物院,傳稿7695(1-2)號。
二、專書
Ludwig Riess著,周學普譯,《臺灣島史》(Gesehichte der Insel Formasa),《臺灣經濟史三集》,臺灣研究叢刊第三四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
Patrizia Carioti(白蒂),莊國土、蘇子惺、聶德寧等譯,《遠東國際舞台上的風雲
人物――鄭成功》,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53,1982年春。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輯1,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
仇德哉,《臺灣的寺廟與神明》,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方豪,《臺灣早期史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毛佩琦,《鄭成功評傳――逆子忠臣》,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
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草根出版社,1999。
包樂史(Leonard Bluss′e),莊國土譯,《巴達維亞華人與在荷貿易》,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
台南市安平區公所,《安平區志》,台南:台南市安平區公所,1998。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灣研究叢刊第五六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朱清澤、鄭建新,《鄭成功》,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
朱舜水,《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江樹生譯註,《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員看鄭成功》,漢聲雜誌,期132,台北:漢聲雜誌社,2003。
余宗信,《明延平王臺灣海國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5。
吳正龍,《鄭成功與清政府間的談判》,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new window
吳光清,《清洪秘錄―――民族精神敘清洪》,台北:作者自印,2001。
吳密察編撰,《唐山過海的故事―――臺灣通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
周宗賢,《逆子孤軍:鄭成功》,台北:萬象出版社,1996。
岩見宏、谷口規矩雄,《傳統中國的完成――明 清》,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
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編,《鄭成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范希周主編,《台灣研究論文集》,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
唐凱鱗、曹剛,《重釋傳統───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評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孫文,<建國方略>,《國父全集》,冊1,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秦就,《台灣之父鄭成功》,台北:實學社,2002。
秦寶琦,《中國地下社會》,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
______,《清前期天地會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婁子匡主編,《民俗叢書》,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0。
張其昀,《民族思想》,台北:正中書局,1951。
______,《臺灣精神》,革命實踐研究院叢刊9,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1950。
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輯6,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7。
______,《中國海洋發展始論文集》,輯3,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88。
張春興、楊國樞,《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1984。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new window
梁實秋編,《名人偉人傳記全集》,台北:名人出版社,1982。
莊吉發,《清史論集(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new window
連雅堂,《臺灣通史》,台北:黎明文化書局,2001。
______,《臺灣通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郭廷以,《中國近代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
______,《臺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1954。
陳三井總纂,《鄭成功全傳》,台北:台灣史蹟研究中心,1979。
陳在正、孔立、鄧孔昭等著,《清代臺灣史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86。
陳捷先,《不剃頭與兩國論》,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new window
陳勝崑,《醫學、心理、民俗》,台北:橘井文化出版社,1992。
陳碧笙,《鄭成功歷史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0。
陶成章,《陶成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傅啟學,《中國外交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傅朝卿主編,《鄭成功圖像選集》,台南市: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1999。
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輯7,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
湯綱、朱元寅,《明史》,香港:中華書局,1998。
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臺灣》,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莎》,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北京:三聯書店,1997。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廈門大學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廈門大學鄭成功歷史調查研究組編寫,《鄭成功史蹟調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62。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溫雄飛,《南洋華僑通史》,上海:東方印書館,192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十集》,台灣研究叢刊第九十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______,《臺灣經濟史六集》,台灣研究叢刊第五四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赫治清,《天地會起源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劉紹唐編,《民國人物小傳》,冊7,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5。
鄭成功研究學術討論會學術組編,《鄭成功研究論文選》續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鄭彥棻,《鄭成功傳略》,台北:華僑協會總會,1989。
鄭順德譯,《十九世紀歐洲人在台灣》,台北:南天書局,1999。
鄭親池,世界鄭氏宗親總會編,《平戶と鄭成功》,台北:世界鄭氏宗親會,1996。
鄧孔昭,《台灣通史辨誤》,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______,《鄭成功與明鄭臺灣史研究》,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
黎烈文譯,《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灣研究叢刊第五六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蕭一山,《近代秘密社會史料》,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九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長沙市:岳麓書社,1986。
謝進炎、何忠世編著,《鄭成功傳奇性的一生》,台南:世峰出版社,2000。
羅爾綱編,《天地會文獻錄》,上海:正中書局,1947。
顧誠,《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
三、期刊
Johnnes Huber(胡月涵)、林偉盛譯,<中國移民對抗荷蘭東印度公司:1652年臺灣的郭懷一事件>,《臺灣文獻》,53:3,2002.9。new window
二宮一郎,<鄭成功研究的一個觀察───日本型華夷意識與《國姓爺合戰》>,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不著撰者,<延平二王遺集>,鄭亦鄒,《鄭成功傳》,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七種,台北:臺灣銀行,1960。
尹章義,<「延平王國」的性質及其在國史上的地位---敬答廈門大學鄧孔昭教授>,廈門市「鄭成功驅荷復臺三百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福建廈門,2002.4。new window
______,<台灣發展的軌跡與臺灣人的精神特質>,《臺灣文獻》,43:2,1992。
______,<延平王國的性質及其在國史上的地位>,《歷史月刊》,期173(2002.6),頁37-44。
孔立、陳在正、鄧孔昭,<鄭成功評價的方法論問題>,收錄於陳在正、孔立、鄧孔昭等著,《清代臺灣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6。
方豪,<由順治八年福建武闈試題論鄭氏抗清的主力>,《大陸》雜誌,22:6-7,1961.3-4。
毛一波,<十種臺灣文獻叢刊考異>,《臺灣文獻》,卷13,期3(1962.9),頁1-18。
包樂史(Leonard Blusse),<中國夢魘──一次撤退,兩次戰敗>,中央研究院new window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第 九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2003年3月12-14日。
史全生,<關於柳亞子對南明史的研究>,《民國檔案》,1994:4,1994。
永積洋子,劉序楓譯,<由荷蘭史料看十七世紀的臺灣貿易>,收錄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new window
田大熊,<錯誤的臺灣光復紀念日―――鄭成功復臺紀念日新證>,《臺北文獻》,直57-58,1982。
石暘睢,<臺南延平郡王祠聯集>,《臺南文化》(舊刊),2:1,1952。
石萬壽,<二十史朔閏表和北線尾北港道>,《臺南文化》,新11,1981。
石萬壽,<明鄭的軍事行政組織>,《臺灣文獻》,26:4,1976.3。new window
石萬壽,<明鄭時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風物》,卷39,期4(1989.12),頁71-105。new window
石萬壽,<國姓爺的登陸臺灣>,《臺北文獻》,直44,1978。
石萬壽,<論明鄭的兵源>,《大陸》雜誌,40:4,1970.9。
石萬壽,<論鄭成功北伐以後的兵鎮>,《臺灣文獻》,24:4,1973.12。new window
石萬壽,<鄭成功北伐以前的兵鎮>,《幼獅學誌》,11:2,1973.6。new window
石萬壽,<鄭成功登陸台灣日期新探>,《臺灣文獻》,28:4,1977。new window
石萬壽,<鄭成功登陸臺灣日期新探補述>,《臺灣風物》,32:4,1982。new window
石萬壽,<鄭成功登陸臺灣日期論爭平議>,《臺灣風物》,38:4,1988。new window
安雙成,<清鄭南京戰役的若干問題>,收錄於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朱希祖,<鄭延平受明官爵考>,收錄於鄭亦鄒,《鄭成功傳》,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七種,台北:臺灣銀行,1960。
朱浤源,<一九四年臺灣的國家化運作>,收錄於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第二冊,新店:國史館,2000。
朱浤源,<學來的革命:再論辛亥>,《國父紀念館館刊》,第3期,1999.5。
朱舜水,<與安東守約書>,《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朱鋒,<李晉王與鄭延平>,《臺灣文獻》,12:3,1961.9。
江仁傑,《日本殖民下歷史解釋的競爭――以鄭成功的形象為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江樹生,漢聲雜誌社編,《鄭成功和荷蘭人在台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諦和》,第45期,台北:漢聲編輯出版,1992.9。
江鑀萍,鄭成功信仰的成立與發展,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余光弘,<臺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53(1982年春),頁80。
余光弘,<臺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3期,1982年春。
李鴻彬,<鄭成功與南京之役>,收錄於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李騰嶽,<鄭成功的死因考>,《文獻專刊》,1:3,1949。
汪榮祖,<鄭成功父子台海風雲>,《歷史》月刊,第173號,2002.6。
汪榮祖,<鄭成功父子台海風雲>,《歷史月刊》,期173(2002.6),頁46。
周國忠,<論鄭成功的用人之道>,收錄於《鄭成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周貽白,<洪門起源考>,《東方雜誌》,43:16,1947。
周學普譯,<臺灣旅行記>,《臺灣經濟史三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研究叢刊第三四種,1956。
林仁川,<試論鄭氏政權對海商的征稅制度>,收錄於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林偉盛,《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貿易(1622-1662)》,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new window
______,<荷蘭貿易與中國海商(1635-166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2000.6。
林慶元,<關於鄭成功評價的歷史回顧(1683-1875)>,《歷史教學》,1994.12。
南棲,<臺灣鄭氏五商之研究>,收錄於《臺灣經濟史十集》,台北:台灣銀行,1966。new window
胡月涵,<十七世紀五十年代鄭成功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之間來往信函>,《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1987。
范勝雄,<明鄭藩府曾蔡二姬和聖之省之二公子>,《臺灣文獻》,48:4,1997.12。new window
倪樂雄,<從海權和社會轉型看鄭氏水師>,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編,《鄭成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______,<從海權和社會轉型看鄭氏水師――兼對中國古代資本主義萌芽的再思考>,收錄於《鄭成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徐恭生、黃岩旺,<鄭成功對明末清初海上交通的貢獻>,收錄於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編,《鄭成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秦寶琦,<鄭成功創立天地會說質疑>,收錄於《鄭成功研究選集續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翁佳音,<人神湊熱鬧?媽祖與鄭成功信仰的「新」論>,《第五屆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市政府,2003,頁261-278。
______,<人神湊熱鬧?媽祖與鄭成功信仰的「新」論>,收錄於《第五屆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台南,2003.4-25-26。
______,<十七世紀的福佬海商>,收錄於《中國海洋發展始論文集》,第七集,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
______,<重覓鄭成功大軍登陸的舞台―――臺灣近代初期史研究筆記(二)>,《臺灣文獻》,52:3,2001.9。
______,<鄭成功廟多現象之探究>,《歷史》,2002年12月號。
郝延平,<中國三大商業革命與海洋>,收錄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六輯,1997。new window
馬處堅,<鄭成功應李定國勤王愆期試探>,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頁148。
______,<鄭成功應李定國勤王愆期試探>,收錄於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高致華,<日人觀點中的鄭成功───以稻垣孫兵衛《鄭成功》與寺偉善雄《明末的風雲兒鄭成功》為文本>,廈門市「鄭成功驅荷復臺三百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福建廈門,2002.4。
婁子匡,<鄭成功>,《民俗叢書》,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上海:東方文化書局,1970,頁230-231。
張玉法,<帝國主義、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角色>,收錄於香港中文大學,《民族主義與現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2年12月,出版於劉青峰主編,《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張彬村(Chang Pin-tsun),“Dutch VOC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Mercantile power in MaritimeSoutheast Asia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南洋學報》,期56(2002),pp.88-97。
______,<十六至十八世紀華人在東亞水域的貿易優勢>,收錄於《中國海洋發展始論文集》,第三集,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88。
______,<十六世紀舟山群島的走私貿易>,《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
張菼,<鄭成功的五商>,《台灣文獻》,36:2,1985.6。new window
張煌言,《張蒼水詩文集》,台北:台灣銀行,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二種,1962。
曹永和,<明鄭時期以前之臺灣>,《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2000。new window
______,<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臺灣鄭氏政權>,收錄於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六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7。
莊吉發,<以古鑑今,痛下針砭>,《不剃頭與兩國論》,台北:遠流,2001。
______,<他山之石──清初君臣口述明史>,收錄於《清史論集》(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______,<清史館明遺臣傳稿的史料價值>,《故宮簡訊》,1:8,1980.11.1。
莊金德,<鄭清和議始末>,《臺灣文獻》,12:4,1961。
莊國土,<論十一至十九世紀初海外華商經貿網路的形成和發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近代早期東亞海洋史與臺灣島史──慶祝曹永和院士八十大壽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國89年10月26至27日。
莊萬壽,<台灣海洋文化之初探>,《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
許良國,<關于鄭成功歷史地位的評價問題>,收錄於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歷史
研究室編,《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連心豪,<鄭氏海上商業活動的幾個問題>,收錄於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編,《鄭成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郭果六,<漫談延平郡王祠>,《歷史》,1999年1月號。
郭榮,<對若干鄭成功征台史實的再探索>,《臺南文化》,第39期,1995.7。
陳二紅,<蔣中正首度來台巡視,闡明台灣光復不易,務期加倍復興建設>,《20世紀台灣1946》,台北:大地地理文化,2002。
陳支平,<鄭氏史料輯補>,收錄於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陳在正,范希周主編,《台灣研究論文集》,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玉山,1996。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陳捷先,<鄭成功的抗清及其成敗得失>,《歷史》月刊,第173號,2002.6。
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編,《鄭成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陳勝崑,<鄭成功死因的探究>,《醫學、心理、民俗》,台北:橘井文化,1992。
陳嘉音,<試論鄭成功與天地會的關係及其影響――從起源於開漳發祥地的天地會到洪門與辛亥革命的匯合>,《台南文化》,第42期,1996.12。
陳碧笙,《鄭成功歷史研究》,北京:九州出版,2000。
陸寶千,<論晚清兩廣天地會政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台北:中央研究院,1957。new window
羅爾綱編,《天地會文獻錄》,上海:正中書局,1947。
傅朝卿,<臺灣祭祀鄭成功廟宇的調查研究>,《臺灣文獻》,51:2,2000。new window
賀幼玲,《《臺灣外紀》之人物與思想研究》,中山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賀陳詞,<台南市延平郡王祠及其他>,《建築雙月刊》,第20期,1966。
黃玉齋,<明鄭成功的家族(上)(下)>,臺灣文獻,14:3 / 4,1963。
黃純青,<卷頭言>,《文獻專刊》(鄭成功誕辰紀念特輯),1: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50.8。
楊雲萍,<日人的鄭成功「尊重」政策>,《臺灣的文化與文獻》,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0。
______,<鄭成功登錄臺灣的日期>,《新時代》,1:4,1961。
楊錦麟,<略論鄭成功的二重性格組合>,收錄於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楊龢之,<「十八芝」考>,《臺灣文獻》,44:4,1993。new window
溫國良,<日據初期台南延平郡王祠「改號」與「列格」始末>,《台南文化》,新47期,1999.9。
經典雜誌社,<開台始祖鄭成功>,《經典雜誌》,期48,2002.7。
詹茜如,《日據時期臺灣的鄉土教育運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民國82年)。
廖淵泉、傅算寶,<論鄭成功的復台動機與作用>,《鄭成功研究》第二輯,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編,出版年不詳。
廖漢臣,<延平王北征考評>,《臺灣文獻》,15:2,1954.6。
______,<鄭氏世系及人物考>,《文獻專刊》,1:3,1950.8。
______,<鄭芝龍考>,《台灣文獻》,10:4,1959.12;11:3,1960.9。
劉元方,<鄭成功鬍鬚的爭論>,鄭氏宗親會編,《鄭成功復臺三百週年紀念專輯》,台北:編者,1962,頁96。
蔡少卿,<關於天地會的起源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64年第1期。
蔡美彪,<讀張煌言《上延平書》>,收錄於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蔡蕙如,《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廈門大學鄭成功歷史調查研究組編寫,《鄭成功史蹟調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62。
鄧孔昭,《台灣通史辨誤》,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______,<毀譽參半的鄭芝龍>,《國文天地》,5:1,1990。
鄧開頌,<明清時期澳門海上貿易>,《第九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3.3.12~14)》。new window
盧嘉興,<臺灣「王城」建置考>,《臺灣文獻》,卷12,期2(1961.6),頁44-84。
蕭一山,<民族革命的倡導者―――鄭延平>,《文獻專刊》(鄭成功誕辰紀念特輯),1: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50.8。
賴子清,<鄭延平之詩文及其有關文藝輯>,《文獻專刊》,1:3,1950。
賴永祥,<明鄭研究論文目錄>,鄭氏宗親會編,《鄭成功復臺三百週年紀念專輯》,台北:編者,1962,頁203-228。
______,<鳥瞰下之西洋明鄭文獻>,《台灣風物》,卷5,期8、9期(1955.8、9),頁1-20。
______,<鄭成功藩下鎮將簡表>,《臺南文化》,5:2,1956.7。
韓振華,<再論鄭成功與海外貿易的關係>,收錄於《鄭成功研究論文選》續集,1984。
顏章炮,<大陸學者如何評價鄭成功>,《國文天地》,5:11,1990.4。new window
顧誠,<從會師廣東之役看鄭成功同永曆朝廷的關係>,收錄於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龔顯宗,<從《臺灣外記》看三鄭的海國英雄>,《歷史》月刊,1999年4月號。
四、報紙
不著撰者,<為古人面相,應有短鬍子,鄭成功相貌考出>,《聯合報》,1955.5.7,版5。
不著撰者,<鄭成功像將予鑑定>,《聯合報》,1954.12.18,版3。
《中國時報》(台灣),<陳總統蒞臨台南市參加鄭成功文化節活動>,2002年4月27日。
《中國時報》(臺灣),<鄭成功文化節開幕>,2002年4月1日。
《臺灣時報》,昭和8年1月至5月號。
《聯合報》(台灣),2002年8月22日,14版。
《聯合報》(台灣),2003年6月10日,<新畫鄭成功,眼大蓄髮>,版B6(文化)。
《聯合報》,2002年8月22號,第14版,<百餘鄭成功廟,多是王爺廟改的>。
《聯合報報》(台灣),<許信良回國民黨演講>,2003年3月19日,7版。
尹章義,<「台灣意識」的形成與發展>,《聯合報》(台灣),1994年1月12日,11版。
李永熾,<馬關條約與台灣意識的形成>,《台灣時報》,1995年4月16日,版3。
陳其南,<日本人想像中的劇中人物───國姓爺>,《中國時報》(台灣),2003年2月8日,第14版。
陳錫蕃,<倘若鄭成功敗於荷蘭人>,《中央日報》(台灣),2003年4月10日,9版。
鄭彥棻,<鄭成功復臺三百年紀念特稿――光揚祖德,戮力中興>,《中華日報》,1961年4月29日,2版。
戴寶村,<穿越跨世紀的台灣歷史>,《民眾日報》(台灣),1995年3月31日,3版。
不著撰者,<中共新定民族英雄排除岳飛、文天祥──認當時所謂「對外戰爭」實為內戰,與戚繼光、鄭成功等不能相提並論>,《中國時報》,2002.12.6, 版11。
貳、西文部份
一、專書
Crofts , Alfred & Percy Buchanan, A history of the Far East (N. Y.: David McKay Company, 1958)
De Beauclair, C. E. S., Inez ed., Neglected Formosa (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1975)
Charles O. Hucker, China’s Imperial Past: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1975), pp.294-302.
Boulger, Demetrius Charles, The History of China (Florida, 1898), pp.555-562.
Brinkley, Captain F.,. China: It’s History Arts and Literature (London, 1904), p.189.
Mendel, Douglas, The Politics of Formosan Nationalis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p.12.
Macleod, Duncal, The Island Beautiful: 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North Formosa(Canada, 1923), p.17-31.
Watson, Hugh Seton Nations and States: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Na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 London: Methuen, 1977).
Blusse , J. L. & Y-H Ts’ao,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3) 1648-1655, Taipei: SMC, 1996.
Copper, John F., Taiwan Nation-State or Province? (West view Press, 1990).
Spence, Jonathan D. & John E. Wills, Jr., eds., From Ming to Ching Con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Yale University, 1979).
Mateo, Jose Eugenio Borao, Spaniards in Taiwan,Vol. II:1642-1682 (Taipei: SMC Publishing,2002), pp.591-605.
Campbell, Joseph,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9).
Ballantine, Joseph W., Formosa:A Problem for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Washington, D. C., 1952).
Hutsebaut, Mare , The Authentic Story of Taiwan (Taipei: Mappamundi Publishers, 1991).
Hardy, Osgood & Glenn S. Dumke, A History of the Pacific Area in Modern Times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49), p.76.
Clyde, Paul Hibbert, The Far East: A History of the Impact of the West on Eastern Asia (N. Y.: Prentice-Hall, 1948), p.94.
Croizier, Ralph C. Koxinga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History, Myth, and the Hero (Cambridge: Harvard College, 1977).
Yen, Sophia Su-fei, Taiwan i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1863-1874 (London: The Shoe String Press, 1965).
Davidson, W.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London: Marshall Brothers, 1972).
Davidson, Wheeler James, Island of Formosa: Historical view from 1430-1900 (N. Y.: Macmillian, 1903).
Pickering, William A., Pioneering in Formosa, Being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and headhunting savages (London: Hurst and Blackett, 1898).
Campbell, William,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with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Bibliography of the Island (London,1903,Taipei: Ch’eng-Wen Publishing,1967),p.388.
薛光前(Paul K.T. Sih), Taiwan in modern times ( St. John’s University, 1973).
二、期刊
R. A. B. Ponsonby Fane, “Koxinga: Chronicles of the Tei family, loyal servants of Ming,” transaction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Society, Vol.34(1937), p.68-72.
Vermeer, E. B. ed. “Chinese settlers against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The Rebellion led by Kuo Huai-I on Taiwan in 1652,” in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Leiden, 1990),pp.265-296。
Phillips, G., “The Life of Koxinga,”China Review, Vol.13 (1885), pp.67-74、207-213.
Wills, Jr., John E., “Maritime China from Wang Chih to Shih Lang,” in Jonathan D. Spence and John E. Wills, Jr., eds., From Ming To Ching: Con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p.227-236.
參、日文部份
一、專書
入澤達吉,<鄭成功>,《雲莊隨筆》,東京:大畑書店,1933(昭和8年)。
丸山正彥,《台灣開創鄭成功》,東京:嵩山房出版,1895(明治28年)。
大橋捨三郎,《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台北: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1941(昭和16年)。
小野和子,<鄭成功和日本>,朝尾直弘,田端泰子編,《天下人的時代:16-17世紀的京都》,東京:平凡社,2003。
山田孝使編,《縣社開山神社沿格誌》,台南市:縣社開山神社社務所,1915(大正4年)。
中山泰昌,<維新大變革時期>,《新聞集成明治編年史(一)》,東京:財政經濟學會,1934(昭和9年)。
中村孝志,《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三冊,東京:平凡社,1975。new window
加藤光貴編,《台南市讀本》,台南市:臺灣教育研究會,1939(昭和14年)。
石原道博,《國姓爺》,東京:吉川弘文館,1959(昭和61年)。
______,《鄭成功》,東京:三省堂,1942(明治17年)。
伊能嘉矩,<鄭國姓の崇祀並に施琅の廟祀>,《臺灣文化志》(中卷),東京:刀江書院藏版,昭和3年。
寺田隆信,《紫禁城史話》,東京:中央公論新社,1999。
寺尾善雄,《明末の風雲兒鄭成功》,東方書店,1986。
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覽》,卷213,東京:國書刊行會,1912。
足立粟原,《臺灣志》,東京:哲學書院,1894(明治27年)。
東條保,《臺灣事略》,東京:不詳,1875。
近松門左衛門,重友毅校註,《近松淨琉璃集(下)》,日本文學古典大系,東京:岩波書店,1959。
染崎延房編,《台灣外記》,東京:永保堂,1874。
皇民文庫刊行會編纂,中村喜代三監修,《鄭成功》,台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1944(昭和19年)。
宮城繁吉,《鄭成功》,東京:大學館,1905(明治38年)。
島田定知編,《日本名勝地誌》,台北:成文出版社,1901(明治34年)。
荒井利明,《中國反逆者列傳》,東京:平凡社,2002。
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台北:編者,1939(昭和14年)。
高崎修助,《明清軍談鄭森偉傳》,東京:文泉堂,1886(明治19年)。
鹿島櫻巷,<國姓爺後日物語>,鷹取岳陽編,《國姓爺後日物語 附錄:台灣紅淚史》,台北: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1914(大正3年)。
朝川善庵,《鄭將軍成功傳》,江戶:玉嚴堂刊本,已酉(1669)。
葉山高行,<肥前國平戶千里濱鄭氏遺蹟碑記并銘>,關口隆正,《臺灣歷史歌》,東京:金昌堂,明治33年。
幣原坦等著,<國史より見たる三百年記念>,《臺灣文化史說》,台北: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昭和5年。
滿川成種,《臺灣紀聞》,東京:日新堂,1873。
種村保三郎,《臺灣小史》,台北:東都書籍社,1945(昭和20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卷4,期2(1904,明治37年)。
臺灣總督府,《公學校唱歌》,台北:臺灣總督府,出版年不詳。
臺灣總督府情報部,《臺灣讀本》,台北:台灣時報,1941(昭和16年)。
臺灣總督府編,<有關社號與社格事宜之陳報>,《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卷00178,件6,省文獻會皮藏文內第181號。
稻垣其外,《鄭成功》,台北:台灣經世新報社,1929(昭和4年)。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
藤家禮之助,《日中交流二千年》,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1977。
藤崎濟之助,《臺灣全誌》,東京:中文館書店,1931(昭和6年)。
鷹取岳陽,《國姓爺後日物語》,台北: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1914(大正3年)。
二、期刊
ノムツ原作,山岸祐一譯,<悲劇臺灣の攻圍>,《臺灣時報》,昭和8年1月號,頁147-167;昭和8年2月號,頁138-157;昭和8年3月號,頁178-201;昭和8年4月號,頁154-179;昭和8年5月號,頁127-143。
入澤達吉,<廈門之追憶>,《新風土》(昭和13年8月號)。
石原道博,<國姓爺回想>,《臺灣風物》,卷6卷,期1(1956.1),頁9-16。new window
村上直次郎,<ゼ─ランヂヤ築城史話>,幣原坦等著,《臺灣文化史說》,台北: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昭和5年,頁33-89。
松永正義,<臺灣領有論の系譜>,《臺灣近現代史研究》,創刊號,東京:龍溪書社,1978.,頁5-39。
栗山俊一等著,<安平城址ご赤嵌樓に就て>,《續臺灣文化史說》,台北: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昭和6年,頁1-33。
稻垣其外,<帝國の台灣領有と鄭成功の殊勳>,《東洋》,東京市:東洋協會,1935年(昭和10年9月),頁67-70。
橫森久美,<臺灣における神社──皇民化政策との關連において>,臺灣近代史研究會編,《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東京:龍溪書社,1982,頁192-195。
館森鴻,《臺灣慣習記事》,卷2,期1(1902,明治35年),頁15-17。
塩見俊二,<台灣統治方式とインドネシア統治方式>,《台灣時報》,卷26,期11(1963),頁8-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