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用哲學諮商方法論兩性關係
作者:蘇嫈雰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U YING-FE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黎建球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哲學諮商兩性關係男女婚姻西撒法Philosophical CounselingThe Relationship of Men and WomenMen and WomenConjugalityCIS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7
一九八一年,德國哲學家吉德.阿肯巴哈(Gerd Achenbach)創設了第一個哲學諮商中心,並將哲學諮商開闢成為一種運動,自此開始「哲學諮商」 (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這個名詞正式在歐洲出現。哲學諮商(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的理論在精神治療(Psychiatry)和心理諮商(Psychical Counseling)還沒有成形之前,可以說是除了宗教之外最能助人的學科,但在近代各種發展理論都已有長足進步外,哲學諮商的理論並未因此稍停其腳步,祇是它所使用的方法可能和精神治療和心理諮商的方法不完全相同,哲學諮商是讓當事人(the client)「有能力和有意願去學習」。因此,哲學諮商被認為在幫助當事人「瞭解他的困境或生活,並且展開可以讓他成長的廣闊空間」。所以,哲學諮商是將哲學知識以及專家意見應用到真實的生活狀態中,目的是在於使一個人的身心靈更趨於完整。不可否認的,哲學諮商實踐再次顯現出哲學的真正價值。此篇論文選擇以黎建球所提出的哲學諮商方法--西撒法(CISA)來作為探討兩性關係的研究進路,論文中探討失戀、婚姻失和等兩性主要面對的課題。
In 1981, the German philosopher, Gerd Achenbach, established the first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center, and made this kind of philosophical business become a movement. From then, the noun—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officially appeared in Europe. Before the forming of the so-called Psychiatry and Psychical Counseling, the theory of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may say to be the most helpful subjects besides religions. Being similar with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all kinds of modern developing-theories, the theory of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also makes progress at its own paces. Different from Psychiatry and Psychical Counseling, the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let the clients be capable and willing to learn. Therefore, the philosophy consults business is considered as a method which can help the clients come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redicament or life and unfold the broader horizons toward which they can grow. As a result,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aims to perfect human beings’ mental and physical situations through implying the knowledge of philosophy and the experts’ advice in their real life. Undeniably, the practice of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testifies the deepest value of philosophy to us again. In this essay, I choose to use the method of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CISA which is claimed by Bernard Li as a gateway to explore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men and women.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mainly issues of the two genders, such as a failure in love and conjugality.
壹、原典及相關的書籍(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華書局新版本,臺北市:藝文,1959[民48]。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市:廣文,1971[民60]。
王守謙、金秀珍,《詩經評注》,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民78]。
王延海譯注,《詩經今注今譯》,石家庄:河北人民,2000[民89]。
白川靜著;杜正勝譯,《詩經研究:中國古代歌謡》,臺北市:幼獅,1974[民63]。
朱熹,《詩集傳》,中華書局新排印本,臺北市:中華,1978[民67]。
吳春宜,《從女性主義觀點看詩經國風中女性議題》,臺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學士論文,1995[民84]。
李山,《詩經的文化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1997[民86]。
杜少春主編,《靑春的美:《詩經》愛情詩名篇欣賞》,臺北市:學鼎,1999[民88]。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市:聯經,1983[民72]。new window
金恕賢,《《詩經》兩性關係與婚姻之研究》,臺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民86]。
段楚英,《詩經中的情歌》,湖北省:武漢出版社,1994[民83]。
胡先媛,《先民的歌唱 : 詩經》,雲南:雲南人民,1999[民88]。
唐莫堯注釋;袁愈荌釋詩,《詩經》,臺北市:地球,1994[民83]。
夏傳才,《十三經概論》(上),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民82]。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民82]。
孫作云,《詩經戀歌發微》,《文學遺產》增刊第五輯,收入《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中華書局,1979[民68]。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新版本,臺北市:中華,1966[民55]。
高亨,《詩經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民69]。
高海夫、金性堯主編,《詩經》,臺北市:地球,1994[民83]。
郭沫若,《詩書時代的社會變革與其思想上之反映》,《郭沫若全集》第二卷,北京:科學,1982[民71]。
陳子展,《詩經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民72]。
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市:臺灣學生,1968[民57]。
陳節,《詩經漫談》,臺北市:頂淵,1997[民86]。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臺北市:文津,2003[民92]。new window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1991[民80]。
黃漢宗,《詩經新探》,臺北市:黃漢宗,1987[民76]。
楊天宇,《詩經:樸素的歌聲》,香港:中華,1996[民85]。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民83]。
聞一多,《詩經通義》、《詩經新義》,《聞一多全集》第二卷,吉林:時代文藝,1996[民85]。
藍燈文化編輯部編著,《古史辨》,第三冊有關文獻,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民82]。

貳、哲學諮商及相關的書籍(按作者名字字母、姓氏筆劃排列)
Achenbach, Gerd “Philosophische Praxis. ”Köln:Verlag für Philosophie/Jürgen Dinter, 1987.
Aquinas, Thomas, “Commentary on the Metaphysics of Aristotle”Trans. by John P. Rowan, 先知出版社, Rep. In Taiwan, 1974.
Aquinas, Thomas, “In De Anima”Trans. by Kenelm Fost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Lonon, 1954.
Aquinas, Thomas, “Summa Theologica”Trans. by Fathers of English Dominican Province Benziger Bros., N. Y., 1948.
Aristotle, “The Complete Work of Aristotle”Jonathan Barnes edit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Jersey, 1984.
Gerald Corey,“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New York:Brooks/Cole, 1996.
Habermas, Jügen.“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Translated by Christine Lenhardt and Shierry Weber Nicholse.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996.
Hadot, Pierre.“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Cambridge:Blackwell, 1995.
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 ”(J. Macquarrie&E. Robinson, Trans.)New York:Harper&Row, 1962.
Kierkegaard, S.“The present age. ”New York:Harper&Row, 1962.
Lahav, Ran and Maria da Venza Tillmanns, eds.“Essays o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Lanham, 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5.
Levinas, E.“Existence and existents. ”Translated by Alphonso Lingis. Netherlands:Martinus Nijhoff. 1978.
Peter B. Raabe,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Theory and Practice” Westport, Connecticut, 2001.
Peter B. Rabbe, “Issues i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Praeger, 2001.
Phillips, R. P.,“Modern Thomistic Philosophy”2 vols., The Newman Press, Westminster, Maryland, 1954.
Quine, W. V. O. and J. S. Ullian. “The Web of Belief. ” New York:McGraw-Hill, 1978.
Remmler, K.“Waking the dead. ” Riverside, CA:Ariadne Press, 1996.
Ricoeur, Paul.“What is a Text?Expla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in Hermeneu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John B. Thompson, ed. and tra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Shlomit C. Schuster,“Philosophy practice:an alternative to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London:Praeger, 1999.
Shusterman, Richard.“Practicing Philosophy:Pragmat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Life.”New York:Routledge, 1997.
王臣瑞,《知識論》,臺北市:臺灣學生,2000[民89]。
王臣瑞,《倫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學生,1980[民69]。
列維納斯著,顧建光、張樂天譯,《存在與存在者》,臺北:遠流,1990[民79]。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市:臺灣學生,1974[民63]。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著,林郁馨、蔡淑雯譯,《哲學的慰藉》(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臺北市:究竟,2001[民90]。
周克勤,《道德觀要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民59]。
林麗珊、潘小慧主編,《哲學與文化月刊-女性主義與文化專題》,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社,2005年3月,第32卷,第3期,(第370號)。
柏格森著,潘梓年譯,《時間與自由意志》,臺北:國立編譯館,1976[民65]。
袁廷棟,《哲學心理學》,臺北縣新莊市:輔大,1985[民74]。
馬瑞諾夫(Lou Marinoff)著,吳四明譯,《柏拉圖靈丹:日常生活的哲學指南》(Plato not Prozac!Applying Philosophy to Everyday Problems.),臺北市:方智出版社,2001[民90]。
張宇凌、關群德譯,《康德與柏格森解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民91]。
梅勞龐蒂著,王以亮譯,《知覺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學結論》,北京:三聯,2002[民91]。
傅科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臺北:時報文化,1998[民87]。
楊國樞主編,《本土心理學的創新與超越》,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研究室編輯,臺北縣新店市:桂冠,2004[民93]。
鄔昆如,《倫理學》,臺北市:五南,1993[民82]。
齊克果著,京不特譯,《概念恐懼‧致死的病症》,上海:三聯,1847/2004。
潘小慧,《德行與倫理-多瑪斯的德行倫理學》,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社,2003[民92]。
黎建球主編,《哲學與文化月刊-哲學諮商專題》,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社,2004年1月,第31卷,第1期,(第356號)。
戴傳文,《婚姻與婚姻諮商》,臺北市:大洋,1983[民72]。
關永中,《郎尼根的認知理論:洞察卷-釋義》,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社,1991[民80]。
關永中,《知識論》(一)古典思潮(二)近世思潮,臺北市:五南,2000[民89]。
蘇昌美,《愛的哲學》,臺北市:東大,1983[民72]。

參、社會學及心理學相關的書籍(按作者名字字母、姓氏筆劃排列,若屬同一作者則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Arthur L. Costa&Bena Kallick編;李弘善譯:《發現和探索心智習性》,臺北市:遠流,2001[民90] 。
Carol L. Philpot等著; 錢文、吳國宏譯,《跨越兩性世界的橋樑》,香港:突破,2001[民90] 。
Gerald Corey著,《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校訂,鄭玄藏等合譯,臺北市:雙葉書廊,2003[民92]。
Gerald R. Weeks & Luciano L'abate著,陳信昭等譯,《悖論心理治療:用於個人、婚姻、及家庭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2001[民90] 。
Harville Hendrix & Helen Hunt著,《背叛單身不後悔Ⅰ》(The personal companion:meditations and exercises for keeping the love you find),李文英譯,臺北市:生命潛能文化,1998[民87]。
Harville Hendrix & Helen Hunt著,《背叛單身不後悔Ⅱ》(The personal companion:meditations and exercises for keeping the love you find),李文英譯,臺北市:生命潛能文化,1998[民87]。
John Gray著,《男女大不同:男人與女人增進溝通建立良好關係的實用方針》(Ma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orm Venus),蘇晴譯,臺北市:生命潛能文化,1994[民83]。
Julia Cole著,趙柔美譯,《婚姻的轉捩點》(Crunch points for couples),臺北市: 弘智文化出版,2000[民89] 。
Maggie Scarf著,《親密伴侶》(Intimate Partner),施寄青譯,臺北市:幼獅文化,1988[民77]。
Mary Ann Lamanna & Agnes Riedmann著,《婚姻與家庭》(Marriages and Families),李紹嶸、蔡文輝合譯,臺北市:巨流,1991[民80]。
Maryon Tysoe著,龔慕怡譯,《經營眞愛:認識愛、學習愛、享受愛》,臺北市:臺視,1997[民86]。
McDermott, Patti著,林宜宏譯,《親密溝通》,臺北市:希代,1996[民85]。
Peggy Papp編著,黃淑清等譯,《不適配的夫妻:婚姻治療的新方向》,臺北市:心理,2004[民93]。
Rogers, Carl R.著,張鳳娟、何金針譯,《婚姻諮商:如何成為好伴侶》,臺北市:天馬,1988[民77]。
Rogers, Carl R.著,宋文里譯,《成為ㄧ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臺北市:桂冠,1999[民89]。
Simone de Beauvoir著,《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楊翠屏譯,新潮文庫,1992[民81]。new window
Susan A. Basow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Gender:Stereotypes and Roles),劉秀娟、林明寬譯,臺北市:揚智文化,1996[民85]。
Theodor Reik著,《性關係心理學》(Psychology of sex relations),陳蒼多譯,臺北縣三重市:新雨,1995[民84]。
十字若望(San Juan de la Cruz)著,趙雅博譯,《愛情的烈焰》,臺中市 : 天主敎耀漢小兄弟會,1992[民81]。
卡爾‧容格著,《分析心理學》(Contributions to Analytical Psychology)。紐約:Harcourt, Brace & Co. ,1928[民17]。
古德曼(Goodman, Norman)著,陽琪、陽琬譯,《婚姻與家庭》,臺北市:桂冠,1998[民87]。
布魯斯‧費雪(Bruce Fisher)、羅伯‧艾伯提(Robert E. Alberti)著,張美惠譯,《重建 : 重塑婚姻與自我的願景》,臺北市:張老師,2003[民92]。
托爾斯泰著,鄭淸文譯,《婚姻生活的幸福》,臺北市:志文,1983[民72]。
朱岑樓,《婚姻硏究》,臺北市:東大,1970[民59]。
朱敬先,《兩性差異的硏究》,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民61]。
朱敬先,《兩性差異心理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民71]。
吳就君、鄭玉英編著,《家庭與婚姻諮商》,臺北縣蘆洲鄉:空中大學,1993[民82]。
呂秀蓮,《兩性問題女性觀》,臺北市:前衛,1990[民79]。
李兆康,《從戀愛到婚姻》,香港:突破,1983[民72]。
李特維諾夫(Litvinoff, Sarah),《圓滿的兩性關係》,台北市:美璟文化,1995[民84]。
李銀河,《性愛與婚姻》,臺北市:五南,2003[民92]。
李銀河,《兩性關係》,臺北市:五南,2004[民93]。
李學勤、馮爾康、任寅虎著,《中國古代婚姻》,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民87]。
沃勒斯坦(Judith S. Wallerstein)、布萊克斯利(Sandra Blakeslee)著,張慧倩譯,《婚姻可以很美滿》,臺北市:天下文化,2000[民89]。
亞倫(Patricia Allen)、哈門(Sandra Harmon)著,劉佩綺譯,《新婚姻時代的叮嚀》,臺北市:方智,1995[民84]。
林大巧、劉明德,《兩性問題》,臺北市:揚智文化,2001[民90]。
林立樹,《現代家庭中之兩性關係》,臺北縣新莊市:輔大,1999[民88]。
林燕卿、楊明磊合著,《兩性關係》,臺北市:華騰文化發行,1998[民87]。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臺北市:五南,2003[民92]。new window
近藤裕撰,華欣譯,《夫妻心理學:為了更豐富的婚姻生活》,臺北市:雙喜,1982 [民71]。
阿姆斯壯(John Armstrong)著,邵宗瑩譯,《愛情的條件:親密關係的哲學》,臺北市 : 麥田出版,2003[民92]。
芮克(Reik, Theoder)著,孟祥森譯,《感情世界的性別差異》,臺北市:圓神,1998[民87]。
保祿六世(Paul VI)講,《婚姻.性.愛》,臺南市:美滿家庭服務中心,1971[民60]。
威廉.葛列什(William Glasser)著,曾美慧譯,《是你選擇了憂鬱:善用選擇理論改善婚姻、家庭、學校和職場關係》,臺北市:商業周刊出版,2000[民89] 。
柯淑敏,《兩性關係學》,臺北市:揚智文化,2001[民90]。
胡興梅編著,《兩性問題》,臺北市:三民,2001[民90]。
范贊特(Iyanla Vanzant)著,黃秀媛譯,《生命在愛中成長》,臺北市:天下遠見,1999[民88]。
格林(Green, Maureen)著,張乙宸譯,《婚姻關係:現代婚姻中的痛苦與幸福》,臺北市:遠流,1993[民82]。
高博格(Goldberg, Herb)著,楊月蓀譯,《新兩性關係》,臺北市:書評書目出版,1990 [民79]。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執筆,余德慧策劃,《中國人的愛情觀:情感與擇偶》,臺北市:張老師,1988[民77]。
張老師編印,《家庭婚姻諮商》,臺北市:張老師,1985 [民74] 。
張瀞文,《當愛情遇上婚姻》,臺北市:匡邦文化,2002[民91]。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民67] 。new window
陳金定,《諮商技術》,臺北市:心理,2001[民90]。
陳郁文、邱美華,《兩性教育與生涯規劃:團體諮商主體工作坊》,臺北市:桂冠,2001[民90]。
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兩性關係》,臺北縣蘆洲鄉:空大,1996[民85]。
陳舜生,《愛的生命哲學》,臺北市:唐山,2002[民91]。
陳筱芳,《春秋婚姻禮俗與社會倫理》,成都:巴蜀書社,2000 [民89]。
陳蓉霞,《兩性衝突:生命界的性與愛》,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民91]。
彭懷眞總編輯,《婚姻之前的愛與性》,臺北市:洞察,1987[民76]。
惠特(Wheat, Ed)著,嚴彩琇譯,《夫妻之愛》,臺北市:大光,1988 [民77]。
曾文星編著,《夫妻關係》,香港:中文大學,2004[民93]。
湯淺博雄:《巴塔耶:消盡》,河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民90]。
華曼,《戀愛與婚姻》,臺北市:文經出版,1988 [民77] 。
賀伯.高登伯格(Herb Goldberg)著,劉兆蘭譯,《兩性新關係》,臺北市 : 新苗文化,2000[民89]。
馮滬祥,《兩性之哲學》,臺北市:臺灣學生,2005[民94]。
黃仕忠,《婚變、道德與文學 : 負心婚變母題硏究》,北京:人民文學,2000[民89]。
楊士毅,《愛、婚姻、家庭-差異、衝突與和諧》,臺北市:揚智文化,1996[民85]。
楊翠屏,《看婚姻如何影響女人》,臺北市:方智,1996 [民85] 。
葛瑞(Gray, John)著,黃孝如譯,《相愛到白頭:建立親密的夫妻關係》,臺北市:天下文化出版,1995[民84]。
詹姆斯(Muriel James)著,張艾茜譯,《培養婚姻的愛》,臺北市:光啓,1986[民75]。
瑪思林(Maslin,Bonnie)著,陳美容譯,《從爭吵到和好的智慧》,臺北市:方智,1995[民84]。
鄭玉英,《渴望親密》,臺北市:信誼,1994[民83]。
鄭連德,《創造成熟的婚姻》,臺北市:三一文化,1979[民68]。
魯賓(Rubin, Lillian B.)著,樊雪梅譯,《親密陌生人:婚姻治療》,臺北市:五南,1999 [民88] 。
鮑德溫(Virginia Baldwin, Louis Baldwin)同著,吳富炰譯,《婚姻與愛情》,臺中市:光啓,1971[民60]。
戴傳文編著,《婚姻與婚姻諮商》,臺北市:大洋,1983[民72]。
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臺北市:五南,2000[民89]。
簡春安,《婚姻與家庭》,臺北縣蘆洲鄉:空大,1996[民85]。
羅素(Bertrand Russell),《婚姻與道德》,臺北市:水牛,1969[民58]。
顧瑜君等著,《中國人的婚戀觀 : 允諾與嫁娶》,臺北市:張老師,民1992[民81]。

肆、期刊論文(按作者名字字母、姓氏筆劃排列,若屬同一作者則依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Blass, Rachel.“On The Possibility Of Self-Transcendence: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Zen, and The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23, No.3, September 1996.
Boele, Dries. “The Benefits of a Socratic Dialogue.”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 New York, July. 1997.
Cheng, Chung-Ying.“From Self-Cultivation to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An Introduction.”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23, No.3, September 1996.
Lahav, Ra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and Taoism:Wisdom and Lived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23, No. 3, September 1996.
Pfeifer, Karl.“Philosophy Outside the Academy:The Role of Philosophy in People-Oriented Professions and the Prospects for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Inquiry: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 Vol.14, No.2, Autumn, 1994.
Robbins, Susan.“Letter on Certification”Newsletter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Vol.2, Issue 3, November, 1997.
Ruschman,“Foundations Of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In Inquiry Vol.17, No.3, Spring 1998.
Schuster, Shlomit C.“Philosophy As If It Matters:The Practice of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Critical Review. Vol.6, No.4, 1993.
Schuster, Shlomit C.“The Practice of Sartre’s Philosophy i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and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The Jerusalem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Vol.44, Jan. 1995.
Schuster, Shlomit C.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and Humanistic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Judaism. Vol.20, No.3. Fall, 1996.
Schuster, Shlomit C.“Philosophical Narratives And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Existential Analysis. July, 1997.
Schlomit C. Schuster:〈Phiosophical Counseling, Psychoanalysis, First-aid, and the Philosohpical Café〉,《哲學與文化月刊-哲學諮商專題》,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社,2004年1月,第31卷,第1期,(第356號)。
丁亞傑,〈士大夫生命的自我投射--方苞「朱子詩義補正」的女性認知〉,《東華漢學》,2 民93.05,頁201-226。new window
王國瓔,〈「詩經」中「棄婦詩」解讀紛歧試探〉,《臺大中文學報》,10 民87.05,頁181-207。new window
王慶福,〈性別、性別角色取向與愛情觀及愛情關係的分析研究〉,《中山醫學雜誌》,14:1 民92.01,頁71-82。new window
立民,〈談婚姻--夫妻關係之調適〉,《社教資料雜誌》,225 民86.04,頁12-13。
江菊松,〈淇則有岸 隰則有泮--談詩經「氓」篇中的愛怨情結〉,《淡水牛津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 民87.12,頁131-142。new window
余巧芸,〈從離婚問題探討健康的婚姻觀〉,《東吳工作社會學報》,3 民86.03,頁79-116。new window
呂宜哲,〈「詩經」中「棄婦詩」之分析與探討〉,《親民學報》,5 民90.11,頁221-238。new window
李金坤,〈「其葉沃若」、「其黃而隕」喻旨正解〉,《國文天地》,19:1=217 民92.06,頁46-48。new window
李玲玲,〈《詩經》國風中的女性形象〉,《經國學報》,22 民94.02,頁21-32。
李琦萍,〈由「詩經」探索孔子內心的愛情天地〉,《古今藝文》,29:2 民92.02,頁61-64。
卓紋君,〈兩性親密關係探源〉,《教師之友》,40:3 民88.06,頁40-45。
周玉珠,〈從「詩經」看周人的婚姻禮俗〉,《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1 民93.03,頁65-76。new window
周玉珠,〈從詩經看周代貴族婦女的歸鄉之路〉,《中國語文》,94:5=563 民93.05,頁64-70。
周敏華,〈美麗的戀詩--以「詩經」為例〉,《中國語文》,90:2=536 民91.02,頁83-86。
林香君,〈婚姻系統中的問題形成與解決 -上-〉,《諮商與輔導》,155 民87.11,頁11-15。
林香君,〈婚姻系統中的問題形成與解決 -下-〉,《諮商與輔導》,156 民87.12,頁15-19。
林慶彰,〈「詩經」中的人文精神〉,《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5 民86.12,頁12-22。
林鍾勇,〈「詩經」棄婦詩之蘊含--以「日月」、「中谷有蓷」、「谷風」為例〉,《孔孟月刊》,40:11=479 民91.07,頁10-18。new window
林耀盛,〈時間與意義:草描疾病、創傷敘說之交疊構面〉,《本土心理學研究》第十五期,臺北縣新店市:桂冠,2002[民91]。new window
邱獻輝,〈婚姻與家庭系統環繞模式之探討 -上-〉,《諮商與輔導》,193 民91.01,頁27-32。
邱獻輝,〈婚姻與家庭系統環繞模式之探討 -下-〉,《諮商與輔導》,194 民91.02,頁37-40。
徐安琪,〈婚姻關係評價:性別差異及其原因探討〉,《中國社會科學季刊》,29 民89.春,頁175-188。
徐西森,〈婚變婦女因應婚姻危機歷程之初探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1 民93.12,頁31-57。new window
徐秀娟,〈從婚姻歷程探索自己〉,《諮商與輔導》,233 民94.05,頁12-14。
徐信義,〈鐘鼓琴瑟--《詩經》的婚姻詩〉,《歷史月刊》,213 民94.10,頁98-105。
梁榮仁,〈婚姻初期的調適〉,《諮商與輔導》,134 民86.02,頁11-15。
連廷嘉,〈婚姻溝通與衝突諮商〉,《諮商與輔導》,204 民91.12,頁9-12。
陳怡婷,〈婚姻諮商中的性別議題〉,《諮商與輔導》,202 民91.10,頁10-13。
陳美惠,〈從喜歡、愛情到婚姻--談兩性的交往〉,《輔導通訊》,70 民91.06 ,頁13-15。
陳淑惠,〈社會取向化的憂鬱之人際機制〉,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辦公室、台灣心理治療學會、台灣臨床心理學會、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主辦,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東華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執行「第二屆台灣本土心理治療學術研討會」(花蓮)宣讀之論文,2004[民93]。
陳皎眉,〈婚姻中的兩性關係〉,《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 民88.02 ,頁17-23。
陳碧月,〈「詩經」愛情詩中所反映的女性意識〉,《崇右學報》,7 民88.12 ,頁200-237。
陳增穎,〈走出婚姻的幽谷--談離婚婦女的諮商〉,《諮商與輔導》,147 民87.03 ,頁14-16。
彭懷真,〈愛情的科學分析〉,《理論與政策》,12:3=47 民87.09 ,頁183-202。new window
曾潔明,〈溫柔敦厚的國風情詩舉隅〉,《景文技術學院學報》,12(上) 民90.09 ,頁139-149。new window
黃甲乙,〈「詩經」國風中戀愛詩的情境探析〉,《中農學報》,1 民93.12 ,頁55-65。new window
黃光國:〈青少年的感情生活--談情三階段說愛六原則〉,《中國論壇》,204期,民73,頁28-32。
黃玲蘭,〈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與誤解--從兩性社會行為的差異談起〉,《諮商與輔導》,202 民91.10 ,頁19-23。
黃茂榮,〈婚姻之形式要件〉,《植根雜誌》,17:5 民90.05 ,頁13-18。
黃雅苓,〈《詩經》棄婦詩探究〉,《中國語文》,97:3=579 民94.09 ,頁57-68。
楊丕丞,〈詩經國風中的女子形象〉,《弘光人文社會學報》,2 民94.03 ,頁141-164。new window
楊秀宮,〈書評: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哲學與文化月刊-女性主義與文化專題》,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社,2005年3月,第32卷,第3期,(第370號)。new window
楊連謙,〈憂鬱症與婚姻治療〉,《諮商與輔導》,219 民93.03 ,頁34-38。
管秋雄,〈兩性交往之歷程分析〉,《中州學報》,民94.06。
劉依潔,〈《詩經.氓》的神話原型試析〉,《醒吾學報》,28 民93.12 ,頁137-148。new window
劉黎兒,〈哲學式思考的愛情論〉,《當代》,34=152 民89.04 ,頁4-7。
潘小慧,〈哲學諮商的意義與價值:以「對話」為核心的探討〉,《哲學與文化 月刊-哲學諮商專題》,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社,2004年1月,第31卷,第1期,(第356號)。new window
黎建球,〈哲學諮商的理論與實務〉,《哲學與文化月刊-哲學諮商專題》,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社,2004年1月,第31卷,第1期,(第356號)。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