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京劇老生、旦行流派之形成與分化轉型研究
作者:李元皓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ee, Yuan-how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安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京劇老生旦行戲曲表演體系流派行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7
這篇論文的目的在於深入京劇史的核心──表演藝術──作細膩而自成體系的討論,並將京劇表演置於整個戲曲表演的脈絡當中加以觀察,以彰顯京劇表演的特殊歷史意義。戲曲表演體系由崑劇折子戲推向美善完備,在崑劇表演的高度發展之下,後出的京劇,在表演體系有何發展,較崑劇有何繼承、開展或流失,是本論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目前京劇史的研究,以中國戲劇出版社的三卷本《中國京劇史》為代表,該書以歷史之發展、分期為主,後輔以演員、相關人物傳記,關於表演藝術部分,則有賴讀者對分期、傳記的自行綜合,對於表演重心的唱腔發展研究,尤顯欠缺。筆者的目的則是以京劇表演發展為研究對象,不再重複京劇史已經處理過的的社會背景、經濟基礎、人物傳記等等外圍現象,而以「行當、流派」為主,以「創造流派的演員」(開派宗師)為連接,更完整更深入地呈現京劇表演體系的核心塊面,即是以老生、旦行為代表的兩個行當,以及所屬各流派形成的過程。經過老生、旦行的流派創發,京劇表演體系明確建立,由於,所以研究範圍限定在老生與旦角。
京劇表演的核心塊面可以歸納為唱、念、做、打「四功」,而以唱為首要。因為京劇藝術表現最主要在唱腔,所以本論文幾乎是一部「唱腔析論史」。之所以能夠析論唱腔,是因為中國在二十世紀戲曲出版品的風行,也是因為中國唱片事業在二十世紀的發達,京劇唱段大量湧現。筆者夙有聆賞京劇唱段的癖好,對於板式、唱腔、風格、音色的關係,演員、劇中人物的相互反映發揮,都有濃厚的興趣,自中學以來持續收集整理,透過各種管道掌握了大量的有聲資料、音像產品,據筆者蒐集結果,目前所能知的最早唱段是1903年勝利公司鑽針唱片,如掛名孫菊仙的《取西城》、《四盤山》;所能聽到的最早唱段是1904年勝利公司唱片,如掛名孫菊仙的《舉鼎觀畫》、《打金枝》、《桑園寄子》, 這些聲音資料足以與戲曲文獻比較考證,本論文對於唱腔的研究,便採用「文獻、有聲資料交叉比對」的研究方法。即以第三章第四節「經典唱段的定型化」為例,此節的討論運用了以下幾種資料:
(1)1907年譚鑫培百代《洪洋洞》唱片〔二黃快三眼〕「自那日朝罷歸」唱段。
(2)1912年譚鑫培在上海演出《洪洋洞》此段的評論,刊於當時全國第一大報《申報》。
(3)1915年譚鑫培在上海演出《洪洋洞》此段的描述,收錄於1986年出版的《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總一期。
(4)1915年出版的《梨園佳話》對《洪洋洞》此段的敘述。
(5)1920年出版的《二黃尋聲譜》對譚鑫培《洪洋洞》唱片的評論。
(6)1990年出版的《譚鑫培藝術評論集》對《洪洋洞》此段的評論。
唱片與文獻資料交叉討論後得到的結論是:到了譚鑫培的時期,關於京劇藝術的討論,可以很明確地圍繞著一齣戲一個唱段,透過文字紀錄進行。之所以能夠如此,就是因為京劇的劇本與相應的表演已經定型了。定型化導致經典唱段出現,流派因此而形成,體系也因此而逐步建立。唱片跟文字對於京劇表演的定型化,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後輩譚派的表演,都在此一範圍的籠罩之下,在第五章所列舉的余叔岩、言菊朋、馬連良、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所留下的諸多唱片當中,譚鑫培幾乎無處不在,是後輩老生無法繞過的「聖山」。更可貴的一點是,定型化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此同時,表演藝術仍然擁有嘗試的空間,由1915年在上海演出《洪洋洞》的描述,可知譚鑫培在死前兩年,仍然在為自己的唱腔嘗試新聲,已經成形的譚派並未成為定型化的終點,反而成為流派藝術的起點。這是筆者對研究方法的說明。
根據考察結果,京劇表演體系扎根於角色行當,開花結果於流派,一部京劇表演史就是一部從行當到流派的發展史,而流派藝術由老生行開啟後由旦行確立。因此,本論文具體書寫部分即到流派藝術確立內涵為止,而後的花臉行當是在流派內涵完備後的開展。1949年以後則是表演體系轉型期,第六章即通過張派、楊派、李少春與之前流派之同異,指出表演體系完備確立之後,由於意識型態政治力量的介入,而使得京劇的發展導入另一新局面。最後,筆者以流派、角色行當的架構,從戲曲史的角度,以崑劇與京劇表演體系之間的發展做為結論。京劇表演體系的成立,在整個戲曲表演體系中的位置,具有總結性意義。在崑劇以高度精緻化在戲曲表演藝術體系中已居制高點之後,京劇仍能做出較崑劇更開創性的發展,這才使戲曲表演體系在「高度」和「全面性」上,在二十世紀初達成完備的總結。
一、專著(以京劇為主,按筆畫順序排列):

(蘇)弗烈齊阿諾娃編,李珍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精華》(北京:中國電影,1990)
《中國的崑曲藝術》編寫組《中國的崑曲藝術》(瀋陽:春風文藝,2005)
《梨園佳話、梨園小史、梨園叢話》(台北:廣文,1983)
Colin P. Mackerras,馬德程譯《清代京劇百年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9)
丁汝芹《清代內廷演戲史話》(北京:紫禁城,1999)
于質彬《南北皮黃戲史述》(合肥:黃山書社,1994)
大東書局《戲學指南》(上海:大東,1931)
小翠花《京劇花旦表演藝術》(北京:北京,1962)
不著編者《言菊朋的舞台藝術》(北京:中國戲劇,195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陜西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等編《京劇藝術大師尚小雲》(西安:陜西人民,1990)
中國梅蘭芳研究學會等編《梅蘭芳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1990)
中國梅蘭芳研究學會等編《梅蘭芳藝術評論》(台北:商鼎,1991)
中國戲曲志天津卷編輯部《中國戲曲志天津卷資料彙編》第一輯(無出版地者,1984)
中國戲曲研究所編《譚鑫培唱腔集》輯一(北京:人民音樂,1959)
中國戲曲研究所編《譚鑫培唱腔集》輯二(北京:人民音樂,1960)
中國戲曲研究所編《譚鑫培唱腔集》輯三(北京:人民音樂,1962)
中國戲劇出版社編輯部編《周信芳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1982)
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京劇藝術在天津》(天津:天津人民,1995)
方問溪《黎園話》(台北:傳記文學,1974)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1996)new window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2002)new window
王安祈《金聲玉振──胡少安京劇藝術》(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new window
王安祈、李元皓《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宜蘭:傳藝中心,2003)new window
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國家,2006)new window
王芷章《中國京劇編年史》(北京:中國戲劇,2004)
王家熙等整理《俞振飛藝術論集》(上海:上海文藝,1985)
王家熙等編《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總五期(上海:上海市藝術研究所,1988)
王庾生《京劇生行藝術家淺論》(北京:中國戲劇,1981)
王夢生《梨園佳話》(上海:商務,1915)
王爾敏《揄揚京戲有理》(台北:蘭臺,2005)
北京市戲劇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京劇史》上卷(北京:中國戲劇,1990)
北京市戲劇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京劇史》中卷(北京:中國戲劇,1990)
北京市戲劇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京劇史》下卷(北京:中國戲劇,2000)
北京市藝術研所編《名旦風采》(北京:燕山,1996)
安志強《張君秋傳》(石家莊:河北教育,1996)
朱家溍《故宮退食錄》(北京:北京,1999)
江蘇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等編《麒藝流芳──京劇藝術大師周信芳紀念專輯》(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7)
何佩森《梨園音韻學》(天津:天津古籍,2004)
何時希《小生宗師姜妙香》(北京:北京,1994)
吾群力編《余叔岩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1990)
吳小如《吳小如戲曲文錄》(北京:北京大學,1995)
吳小如《鳥瞰富連成》(瀋陽:遼寧教育,1998)
吳小如《「盛」「世」觀光記》(瀋陽:遼寧教育,2000)
吳小如《霞綺隨筆》(北京:新世界,2002)
吳新雷《中國戲曲史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吳新雷《二十世紀前期崑曲研究》(瀋陽:春風文藝,2005)
吳曉玲、馬崇仁編《馬連良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文聯,2001)
呂效平編著《戲劇學研究導引》(南京:南京大學,2006)
李仲明《博美精深,李少春傳略》(北京:北京,1996)
李洪春《關羽戲集》(上海:上海文藝,1962)
李洪春《京劇長談》(北京:中國戲劇,1982)
李聖華《談談中國第一名票趙培鑫之失空斬與洪洋洞》(九龍:春秋雜誌,1966)
李濱聲、李舒、朱文相《葉盛蘭與葉派小生藝術》(北京:北京,1992)
杜清源編《戲劇觀爭鳴集》一(北京:中國戲劇,1986)
周少麟《海派父子》(寧波:寧波,2005)
周明泰《近百年的京劇》(香港:周志輔,1962)
周志輔《京劇近百年瑣記》(台北:傳記文學,1974)
周志輔《楊小樓評傳》(北京:北京燕山,1992)
周信芳《周信芳文集》(北京:中國戲劇,1982)
周信芳藝術研究會編《周信芳藝術評論集》續編(北京:中國戲劇,1994)
周貽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上海古籍,1979)
周貽白《周貽白戲劇論文選》(長沙:湖南人民,1982)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講座》(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
周劍雲編《鞠部叢刊》(上海:交通圖書館,1918)
周巩平等編《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總三期(上海:上海市藝術研究所,1987)
孟繁樹《中國板式變化體戲曲研究》(台北:文津,1991)
林幸慧《京劇發展VS流派藝術》(台北:里仁,2004)
林珀姬《梅蘭芳平劇唱腔研究》(台北:學生,1985)
河北省文化廳等《河北戲曲資料彙編》卷三(無出版地出版者,1984)
波多野乾一:《京劇二百年歷史》(台北:傳記文學,1974)
祁兆良等《蕭長華先生談表演藝術》(北京:藝術,1956)
金芝主編《古今中外論長庚》(北京:中國戲劇,1995)
金芝主編《長庚精神照後人》(北京:中國戲劇,1998)
阿甲《戲曲表演規律再探》(北京:中國戲劇,1990)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侯喜瑞《學戲與演戲》(北京:北京,1961)
南奇《詩非夢──一代藝人南鐵生》(台北:美勞教育,2005)
待餘生、逆旅過客《燕市積弊•都市叢談》(北京:北京,1995)
政協北京市委會文史資料研委會編《京劇談往錄》(北京:北京,1996)
政協北京市委會文史資料研委會編《京劇談往錄》續編(北京:北京,1996)
政協北京市委會文史資料研委會編《京劇談往錄》三編(北京:北京,1996)
政協北京市委會文史資料研委會編《京劇談往錄》四編(北京:北京,1997)
施旭升《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2)
秋文《京劇流派欣賞》(上海:上海文藝,1962)
秋文《古中國的歌──京劇演唱藝術欣賞》(北京:寶文堂,1988)
胡忌編《鄭傳鑑及其表演藝術》(南京:無出版者,1994)
胡芝風《戲曲演員創造角色論》(上海:上海文藝,1994)
胡芝風《戲曲藝術二度創作論》(北京:中國戲劇,2000)
孫毓敏《孫毓敏談藝錄》(北京:華文出版社,1995)
孫毓敏《孫毓敏藝術研究文集》(北京:中國戲劇,2003)
孫養農《談余叔岩》(無出版地,劉真,2003)
徐沛編《中國戲曲表演史論》(北京:文化藝術,2002)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1986)
徐慕雲、黃家衡《京劇字韻》(上海:上海文藝,1959)
徐慕雲《黎園影事》(台北:傳記文學,1974)
徐慕雲《中國戲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徐蘭沅《劉鴻聲的聲腔藝術》(北京:音樂,1961)
徐蘭沅口述,唐吉記錄整理《徐蘭沅操琴生活》(北京:中國戲劇,1998)
徐鑄成《舊聞雜憶》(瀋陽:遼寧教育,2000)
秦瘦鷗《戲迷自傳》(杭州:浙江文藝,1992)
翁思再編《余叔岩研究》(上海:上海文藝,1994)
翁思再編《京劇叢談百年錄》(石家莊:河北教育,1999)
荀慧生《荀慧生舞台藝術》(北京:中國戲劇,1962)
荀慧生《荀慧生演劇散論》(上海:上海文藝,1963)
張次溪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1991)
張岱《陶庵夢憶》(台北:漢京,1984)
張肖傖《菊部叢譚》(台北:傳記文學,1974)
張庚、郭漢臣編《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1992)
張建民編《張君秋唱腔集》(北京:人民音樂,1980)
張梓媛《李少春唱腔選》(北京:中國戲劇,2003)
張豂子《歌舞春秋》(上海:張豂子,1951)
張聊止《國劇名伶舊評》(天津:東方戲曲藝術協會,2004)
張學浩編《張君秋藝術大師紀念集》(北京:中國文聯,2000)
梅紹武等編《梅蘭芳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2001)
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國戲劇,1987)
許志豪、淩善清《劇學匯考》(上海:大東,1926)
許金榜《中國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文學,1995)
許姬傳《許姬傳七十年見聞漫錄》(北京:中華,1985)
許姬傳《許姬傳藝壇漫錄》(北京:中華,1994)
許錦文《梨園冬皇孟小冬》(上海:上海人民,2003)
陳小田《京劇音韻概說》(上海:學林,1984)
陳志明等編《立言畫刊京劇資料選編》(無出版地出版者,2005)
陳志明編《陳德霖評傳》(北京:無出版者出版年)
陳定山《春申舊聞》(台北:世界文物,1978)
陳偉《西方人眼中的東方戲劇藝術》(上海:上海教育,2004)
陳富年《京劇名家的演唱藝術》(重慶:四川人民,1984)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1975)
曾永義《說戲曲》(台北:聯經,1976)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1980)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1988)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1991)new window
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台北:聯經,1992)
曾永義《論說戲曲》(台北:聯經,1997)new window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文化,1997)new window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台北:國家,2002)new window
曾永義《戲曲經眼錄》(台北:中華民俗基金會,2002)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2003)new window
游汝杰編《地方戲曲音韻研究》(北京:商務,2006)
程永江《程硯秋史事長編》(北京:北京,2000)
程長庚研究文叢編委會《論壇歌台唱劇神》(北京:中國戲劇,1992)
程硯秋《程硯秋戲劇文集》(北京:中國戲劇,2003)
華傳浩《我演崑丑》(上海:上海文藝,1962)
葉長海、張福海《插圖本中國戲劇史》(上海:上海古籍,2004)
葉長海編《中國戲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2006)
董維賢《京劇流派》(北京:文化藝術,1981)
詹竹莘《表演技術與表演教程》(台北:書林,1997)
路應昆《戲曲藝術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2)
鄒慧蘭《身段譜口訣論》(北京:甘肅人民,1985)
寧殿弼《唐韻笙評傳》(瀋陽:遼寧大學,1990)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2000)
熊姝等《崑曲表演藝術論》(瀋陽:春風文藝,2005)
蓋叫天《粉墨春秋》(北京;中國戲劇,1958)
齊如山《京劇之變遷》(北平:國劇學會,1935)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台北:聯經,1979)
齊崧《齊崧先生文集》(台北:齊志學,1995)
劉乃崇等《老兩口談戲》(北京:中國戲劇,2004)
劉心化《戲迷陶醉錄》(北京:同心,2006)
劉宇宸等編《白雲生文集》(北京:中國戲劇,2002)
劉真等編《余叔岩藝事》(無出版地出版者,2005)
劉國彬等編《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1990)
劉連倉等《李鳴盛藝術生涯》(北京:中國戲劇,1993)
劉曾復《京劇新序》(北京:北京燕山,1999)
劉菊襌《譚鑫培全集, 四郎探母全集》(台北:傳記文學,1974)
劉嗣《國劇角色與人物》(台北:黎明文化,1972)
歐陽予倩《歐陽予倩全集》(上海:上海文藝,1990)
潘鏡芙、陳墨香《梨園外史》(北京:寶文堂書店,1989)
潘麗珠《清代中期燕都梨園史料評藝三論研究》(台北:里仁,1998)new window
蔡世成等編《申報京劇資料選編》(上海:上海京劇志編輯部等,1994)
鄭子褒《大戲考》(台北:傳記文學,1974)
鄭劍西《二黃尋聲譜》(上海:大東,1930)
鄭劍西《二黃尋聲譜》續集(上海:大東,1930)
鄧錫華編《一代名伶毛世來》(長春:吉林文史,1999)
盧文勤《京劇聲樂研究》(上海:上海文藝,1984)
蕭長華《蕭長華戲曲談叢》(北京:中國戲劇,1980)
蕭峰編《紀念荀慧生先生》(成都:四川人民,1981)
蕭晴編《程硯秋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1997)
蕭銅《京華探訪錄》(香港:明報,1980)
戴淑娟、金沛霖編《楊小樓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1990)
戴淑娟等《譚鑫培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1990)
繆依杭等編《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總一期(上海:上海市藝術研究所,1986)
謝國祥等編《楊寶森紀念集》(天津:百花,1998)
顏長珂、黃克主編《徽班進京二百年祭》(北京:文化藝術,1991)
魏子雲《京劇表演藝術家》(台北:學生,2002)
魏紹昌編《石揮談藝錄》(上海:上海文藝,1982)
蘇移《京劇二百年概觀》(北京:北京燕山,1989)
蘇雪安《京劇前輩藝人回憶錄》(上海:上海文化,1958)
蘇雪安《京劇聲韻》(上海:上海文藝,1963)
蘇關鑫編《歐陽予倩研究資料》(北京:中國戲劇,1989)
龔義江《蓋叫天傳》(石家莊:河北教育,1993)



二、期刊、論文(按出版年份排列)

張非禪〈譚譚派鬚生〉,《春柳》第一期(天津:春柳,1919)
春柳舊主〈梅郎之分析觀〉,《春柳》第二期(天津:春柳,1919)
梁〈叫天遺話〉,《春柳》第五期(天津:春柳,1919)
原公〈餘藩錄〉一,《春柳》第六期(天津:春柳,1919)
原公〈餘藩錄〉二,《春柳》第六期(天津:春柳,1919)
張肖傖〈蒨蒨室劇話〉,《戲劇月刊》一卷一期(上海:大東,1931)
千仞〈戲劇雜談〉,《戲劇月刊》一卷一期(上海:大東,1931)
舒舍予〈梅荀尚程之我見〉,《戲劇月刊》一卷二期(上海:大東,1931)
鄭過宜〈今日之靠把人材〉,《戲劇月刊》一卷二期(上海:大東,1931)
小織簾館主〈名伶小紀〉二,《戲劇月刊》一卷二期(上海:大東,1931)
肖傖〈譚譚派〉,《戲劇月刊》一卷三期(上海:大東,1931)
蘇曠觀〈王門弟子述評〉,《戲劇月刊》一卷三期(上海:大東,1931)
張舜九〈梨園叢語〉,《戲劇月刊》一卷三期(上海:大東,1931)
徐筱汀〈京派新戲與海派新戲的分析〉,《戲劇月刊》一卷三期(上海:大東,1931)
芝蓀〈譚鑫培虛心求教〉,《戲劇月刊》一卷四期(上海:大東,1931)
過宜〈為教授坤伶者進一言〉,《戲劇月刊》一卷四期(上海:大東,1931)
味莼〈坤伶興衰史〉,《戲劇月刊》一卷五期(上海:大東,1930)
味蒓〈憶畹華兼勗玉霜〉,《戲劇月刊》一卷六期(上海:大東,1931)
蘇少卿〈憶梅〉,《戲劇月刊》一卷六期(上海:大東,1931)
蔣君稼〈玉筍簃隨筆〉,《戲劇月刊》一卷六期(上海:大東,1929)
毅盦〈追記丙寅國慶所見之梅劇〉,《戲劇月刊》一卷六期(上海:大東,1930)
陳達哉〈梅派戲之將來〉,《戲劇月刊》一卷六期(上海:大東,1931)
笑林〈今昔梨園拉雜譚〉,《戲劇月刊》一卷六期(上海:大東,1931)
陳菊癡〈談談幾個潦倒的鬚生〉,《戲劇月刊》一卷八期(上海:大東,1929)
小織簾館主〈名伶小紀〉,《戲劇月刊》一卷八期(上海:大東,1929)
味蒓〈望雲樓劇譚〉,《戲劇月刊》一卷八期(上海:大東,1931)
張夢周〈雲話〉,《戲劇月刊》一卷八期(上海:大東,1931)
看雲樓主人〈顧曲餘話〉,《戲劇月刊》一卷八期(上海:大東,1929)
鄴侯〈嗓與腔之研究〉,《戲劇月刊》一卷八期(上海:大東,1929)
張舜九〈梨園叢話〉,《戲劇月刊》一卷九期(上海:大東,1929)
蘇少卿〈天水關〉,《戲劇月刊》一卷九期(上海:大東,1929)
蘇少卿〈天水關〉續,《戲劇月刊》一卷十期(上海:大東,1929)
慶霖〈津門劇事〉,《戲劇月刊》一卷十期(上海:大東,1929)
張慶霖〈我之罪言〉,《戲劇月刊》一卷十一期(上海:大東,1929)
舜九〈擫笛餘談〉,《戲劇月刊》一卷十二期(上海:大東,1929)
楊屮屮〈顧曲雜言〉續,《戲劇月刊》一卷十二期(上海:大東,1929)
馮小隱〈顧曲隨筆〉四,《戲劇月刊》二卷二期(上海:大東,1929)
味蒓〈望雲樓劇譚〉,《戲劇月刊》二卷二期(上海:大東,1929)
楊屮屮〈顧曲雜言〉續,《戲劇月刊》二卷三期(上海:大東,1929)
舜九〈九畹室劇談〉四,《戲劇月刊》二卷三期(上海:大東,1929)
舜九〈九畹室劇談〉五,《戲劇月刊》二卷四期(上海:大東,1929)
徐達初〈夢蘭簃偶談〉,《戲劇月刊》二卷四期(上海:大東,1929)
豁公〈從梅蘭芳說到群眾心理的變遷〉,《戲劇月刊》二卷六期(上海:大東,1930)
謝素聲〈梨雲綴錄〉,《戲劇月刊》二卷六期(上海:大東,1930)
張笑俠〈蒹葭簃戲話〉,《戲劇月刊》二卷七期(上海:大東,1930)
過宜〈菊事瑣話〉,《戲劇月刊》二卷九期(上海:大東,1930)
舜九〈梨園叢話〉續,《戲劇月刊》二卷十期(上海:大東,1930)
謝醒石〈梨花片片〉,《戲劇月刊》二卷十期(上海:大東,1930)
謝素聲〈梨雲綴錄〉,《戲劇月刊》二卷十期(上海:大東,1930)
小織簾館主〈北平梨園近事談〉,《戲劇月刊》二卷十二期(上海:大東,1930)
余空我〈勉王少樓〉,《戲劇月刊》三卷二期(上海:大東,1930)
許思潛〈王少樓與余叔岩〉,《戲劇月刊》三卷二期(上海:大東,1930)
劍雲〈後起之秀王少樓〉,《戲劇月刊》三卷三期(上海:大東,1930)
舜九〈九畹室戲談〉,《戲劇月刊》三卷三期(上海:大東,1930)
徐味蒓〈論平劇之過去與將來〉,《戲劇月刊》三卷三期(上海:大東,1930)
張肖傖〈現代四大名旦之比較〉,《戲劇月刊》三卷四期(上海:大東,1931)
張雲白〈伶史〉續,《戲劇月刊》三卷六期(上海:大東,1930)
周悽愴〈唱片中之烏盆記〉,《戲劇月刊》三卷六期(上海:大東,1930)
羽公〈春雨梨花〉,《戲劇月刊》三卷七期(上海:大東,1930)
求幸福齋主〈荀慧生之特長〉,《戲劇月刊》三卷八期(上海:大東,1931)
肖傖〈第一花旦荀慧生〉,《戲劇月刊》三卷八期(上海:大東,1931)
怡翁〈荀慧生之面面觀〉,《戲劇月刊》三卷八期(上海:大東,1931)
九畹室主〈荀慧生之舊劇〉,《戲劇月刊》三卷八期(上海:大東,1931)
笑林〈言菊朋與余叔岩罵曹之比較〉,《戲劇月刊》三卷八期(上海:大東,1931)
垂雲閣主〈女伶舊話〉,《戲劇月刊》三卷十二期(上海:大東,1932)
王瑤青〈論歷年旦角成敗的原因〉,《劇學月刊》一卷三期(北平:南京戲曲音樂院北平分院研究所,1932)
墨香〈墨香劇話〉,《劇學月刊》一卷五期(北平:南京戲曲音樂院北平分院研究所,1932)
劉守鶴〈胡喜祿專記〉,《劇學月刊》一卷六期(北平:南京戲曲音樂院北平分院研究所,1932)
陳墨香〈梨園應行腳色及抱演各腳述略〉,《劇學月刊》一卷七期(北平:南京戲曲音樂院北平分院研究所,1932)
王瑤卿〈我的幼年時代〉,《劇學月刊》二卷三期(北平:南京戲曲音樂院北平分院研究所,1933)
肖傖〈蒨蒨室劇話〉,《十日戲劇》第三期(上海:國劇保存社,1937)
肖傖〈梅蘭芳程硯秋刺湯做作不同處〉,《十日戲劇》第七期(上海:國劇保存社,1937)
王壽富〈打漁殺家之古今詞〉,《十日戲劇》第七期(上海:國劇保存社,1937)
偷閒齋主〈譚程硯秋之四郎探母〉,《十日戲劇》第七期(上海:國劇保存社,1937)
肖傖〈蒨蒨室劇話〉,《十日戲劇》第九期(上海:國劇保存社,1937)
陳金桂〈看言菊朋奇冤報〉,《十日戲劇》第九期(上海:國劇保存社,1937)
鄭顰子〈聆歌的回憶〉,《十日戲劇》第十一期(上海:國劇保存社,1937)
張肖傖〈勗張君秋〉,《十日戲劇》第十二期(上海:國劇保存社,1937)
鄭過宜〈言菊朋之平議〉,《戲迷傳》(上海:上海戲報社,1939)
馮愚麟〈戲劇收聽紀〉,《立言畫刊》一三四期(北京:立言畫刊社,1941)
步堂〈戲劇雜話〉,《立言畫刊》一三七期(北京:立言畫刊社,1941)
〈靜心齋隨筆〉,《立言畫刊》一六一期(北京:立言畫刊社,1941)
〈戲劇答問〉,《立言畫刊》一八九期(北京:立言畫刊社,1942)
〈戲劇答問〉,《立言畫刊》一九一期(北京:立言畫刊社,1942)
〈戲劇答問〉,《立言畫刊》一九二期(北京:立言畫刊社,1942)
〈戲劇答問專頁〉,《立言畫刊》一九八期(北京:立言畫刊社,1942)
鴻〈雨中訪尚記〉,《立言畫刊》二○九期(北京:立言畫刊社,1942)
〈戲劇答問〉,《立言畫刊》二一一期(北京:立言畫刊社,1942)
少若〈聽謙和社〉下,《立言畫刊》二一九期(北京:立言畫刊社,1942)
亦雲〈由探母說到奚嘯伯〉,《立言畫刊》二二六期(北京:立言畫刊社,1943)
時慧寶〈談孫派老生〉,《立言畫刊》二二八期(北京:立言畫刊社,1943)
李少春〈京劇界應以實際行動來擁護漢語規範化〉,《戲劇報》1956年6月號(北京:中國戲劇家協會)
王瑤卿〈我的戲劇生活〉,《河北戲曲資料彙編》卷三(無出版地出版者,1984)
吳小如〈京劇唱片知見錄〉,《藝壇》第一期(武漢:武漢市藝術研究所,1994)
張偉品〈尋覓程長庚的聲音:謝寶雲的老生唱片及其他〉,《大雅》第十期(台北:雅韻,2000)
《繪圖天水關》,中研院文哲所《新文學叢刊》297(台北:新文豐,2003)
王璦玲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
劉曾復、蔣錫武〈京劇表演藝術體系的傳承主流及其他〉,《藝壇》第四期(上海:上海書店,2006)
中國戲曲學院編《京劇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北京:中國戲劇,2006)
曾永義先生《皮黃腔系》講義(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2006)
王安祈〈梅蘭芳以雅正為女性塑造的內在隱衷--從乾旦與流派說起〉,國科會中文學門90-94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



三、工具書(按筆畫順序排列)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83)
《中國戲曲志•湖北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1995)
么書儀、王永寬編《戲劇通典》(北京:解放軍,1999)
王大錯編《戲考大全》(上海:上海書店,1990)
吳同賓編《京劇知識手冊》(天津:天津教育,2001)
吳新雷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2002)
洪惟助編《崑曲辭典》(宜蘭:傳藝中心,2002)
胡菊人《戲考大全》(台北:宏業,1979)
徐沛、蘇移等《京劇常識手冊》(北京:中國戲劇,2002)
柴俊為編《京戲大戲考》(上海:學林,2004)
陶君起《平劇劇目初探》(台北:明文,1982)
曾白融《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1989)
馮不異、劉英男編《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北京:文化藝術,1993)
黃鈞、徐希博編《京劇文化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2001)
鄭子褒《大戲考》(台北:傳記文學,1974)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1991)
蘇移《京劇常識手冊》(北京:中國戲劇,2002)



四、有聲出版品、京劇電影(不著年代者,依筆畫順序排列)

1.唱片(以論文所討論的開派宗師為主):

《平劇,譚鑫培曲集》(台北:女王唱片)(黑膠唱片)
《平劇,清末名伶曲集》(台北:女王唱片)(黑膠唱片)
《平劇,王鳳卿拿手戲》(台北:女王唱片)(黑膠唱片)
《平劇,各派伶票唱腔集錦》(台北:女王唱片)(黑膠唱片)
《平劇,余叔岩專集》(台北:女王唱片)(黑膠唱片)
《平劇,言菊朋曲集》(台北:女王唱片)(黑膠唱片)
《平劇,高慶奎專集》(台北:女王唱片)(黑膠唱片)
《平劇,麒派正宗拿手戲》(台北:女王唱片)(黑膠唱片)
《平劇,楊寶森正宗拿手戲》(台北:女王唱片)(黑膠唱片)
《平劇,梅正宗拿手戲》(台北:女王唱片)(黑膠唱片)
《平劇,尚派正宗拿手戲》(台北:女王唱片)(黑膠唱片)
《平劇,荀派正宗拿手戲》(台北:女王唱片)(黑膠唱片)
《平劇,程硯秋正宗拿手戲》(台北:女王唱片)(黑膠唱片)
《平劇,張派正宗拿手戲》(台北:女王唱片)(黑膠唱片)
《京劇宗師譚鑫培》(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1CD)
《京劇大師譚富英唱腔藝術專輯》(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6CD)
《京劇大師言菊朋老唱片全集》(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8CD)
《京劇大師荀慧生老唱片全集》(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5CD)
《京劇大師楊寶森演唱藝術特輯》(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4CD)
《京劇大師張君秋演唱藝術特輯》(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4CD)
《京劇大師程硯秋老唱片全集》(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6CD)
《梅蘭芳老唱片全集》(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12CD)
《京劇大師馬連良演唱輯》(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5CD)
《馬連良全集金唱片》(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12CD)
《中國京劇有聲大考》(北京:北京文化藝術音像)(30CD)
《京劇大典》(北京:中國唱片)(26CD)
《京劇絕版賞析》(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共十輯,50VCD)
第一、二、三、四輯為老生篇
第五輯為紅生、武生編
第六、七、八輯為旦角篇
第九輯為旦角、老旦、花臉篇
第十輯為花臉、小花臉篇
蔣倬民《譚鑫培唱片分析介紹》唱片(台北:女王唱片)



2.京劇電影:
(以論文所討論的開派宗師為主,京劇電影是這些開派宗師僅有的表演影像資料,堪與聲音資料互補。至於流派傳人的影像與聲音資料,今日仍在不斷演出與發行,不勝枚舉,忠實於流派宗師的程度也一直存有各式各樣的爭議,此處從略,以免混淆讀者)
(現有香港美琪行錄影帶、廣東俏佳人光碟等形式流傳,翻錄複製的形式繁多,此處概從原版,以便釐清這些錄影帶、光碟其實都是同一個版本表演的影像紀錄。)

梅蘭芳《虹霓關》(蘇聯,1934)〈對槍〉片段
奚嘯伯《四郎探母》(1938)《坐宮》全齣,僅有聲音片段
梅蘭芳《生死恨》(華藝影片公司,1948)
張君秋《玉堂春》(香港勝利電影企業公司,1950)〈起解〉、〈會審〉兩齣
馬連良、張君秋《漁夫恨》(香港勝利企業電影公司,1950)
馬連良、張君秋《梅龍鎮》(香港長城電影製片公司,1950)
馬連良《借東風(馬連良)》(香港長城電影製片公司,1950)
梅蘭芳《洛神》(北京電影製片廠,1955)
梅蘭芳《梅蘭芳的舞台藝術》上(北京電影製片廠,1955)〈斷橋〉、〈修本〉、〈金殿〉三齣
梅蘭芳《梅蘭芳的舞台藝術》下(北京電影製片廠,1955)〈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兩齣
周信芳(麒麟童)《周信芳的藝術生活》(上海電影製片廠,1956)
周信芳(麒麟童)《宋士杰》(四進士)(上海電影製片廠,1956)
程硯秋《荒山淚》(北京電影製片廠,1956)
葉盛蘭、蕭長華、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袁世海《群英會》(北京電影製片廠,1957)
葉盛蘭、蕭長華、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袁世海《借東風》(北京電影製片廠,1957)
張君秋《望江亭》(海燕電影製片廠,1958)
周信芳(麒麟童)《周信芳的舞台藝術》(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1961)〈徐策跑城〉、〈下書〉、〈殺惜〉片段
尚小雲《尚小雲的舞台藝術》(西安電影製片廠,1962)〈昭君出塞〉、〈失子驚瘋〉片段
李少春《野豬林》(北京電影製片廠、香港大鵬影業公司,1962)
張君秋、馬連良、裘盛戎《鍘美案》(長春電影製片廠,196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