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聊齋誌異》的女性書寫-
作者:黃麗卿
出版日期:2014
出版項:臺北:臺灣學生
集叢:中國文學研究叢刊
ISBN:9789571516370
主題關鍵詞:聊齋誌異女性研究考訂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期刊論文
1.羅麗馨(19990600)。明代紡織手工業中婦女勞動力之探討。興大歷史學報,9,2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姃湲(20021200)。簡介近代亞洲的「賢妻良母」思想--從回顧日本、韓國、中國的研究成果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199-2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茂福(2001)。《聊齋誌異》兩性關係評判標準探賾。蒲松齡研究,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侯學智(2007)。《聊齋誌異》理想女性的角色定位及其價值功能期待。濰坊學院學報,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麗卿(20121200)。從「三教同源」論蒲松齡「至情感通」思想。宗教哲學,62,57-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徐泓(19890100)。明代的婚姻制度。大陸雜誌,78(1),26-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合山究(1998)。節婦烈女論--明清時代の女性の生き方。中国--社会と文化,13,64-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靜二(1986)。女權運動與女性主義文學。中外文學,14(10),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衣若蘭(19980800)。最近臺灣地區明清婦女史研究學位論文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175-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許慧琦(19980800)。臺灣地區有關近代中國婦女史的碩博士論文研究評介(1991-1997)。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189-2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麗月(19980800)。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郝豔芳、劉娟(2009)。淺析《小二》與《黃英》中的女性形象。安徽文學,200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時民(19860800)。對明代婦女貞節觀念的若干思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221,68-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翠英(20081200)。《聊齋誌異》夫婦情義的多重形塑。臺大中文學報,29,269-271+273-3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翠英(20120500)。《聊齋誌異》悍妒書寫的複調話語及其性別意蘊。臺大文史哲學報,76,193-2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麗月(20051200)。從性別發現傳統:明代婦女史研究的反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3,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莘瑜(20080600)。論中晚明情觀於社會經濟視野下的所見與侷限。清華學報,38(2),175-2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徐泓(19890200)。明代的婚姻制度。大陸雜誌,78(2),20-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許建中(1990)。論明清之際通俗文學中社會價值取向的嬗變。明清小說研究,199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常金蓮(2002)。世情與狐鬼--從《金瓶梅》到《聊齋誌異》。蒲松齡研究,2002(4),46-56+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周曉琳(2004)。「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蒲松齡「孤憤」心態新探。聊齋誌異研究,2004(1),12-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董毅(2005)。新聞總入夷堅志--蒲松齡的另類「孤憤」。蒲松齡研究,2005(2),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孝悌(20010900)。十八世紀中國社會中的情欲與身體--禮教世界外的嘉年華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3),543-5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孔慶慶(2006)。鏡花水月的玩偶情緣--淺談《聊齋志異》女性地位的下降。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春玲(2007)。近年來《聊齋誌異》研究綜述。滄桑,2007(2),178-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向東(2007)。《聊齋誌異》:錯綜纏繞的性別言說--蒲松齡進步婦女觀的另一面。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費臻懿(20100600)。[(清)蒲松齡著]《聊齋誌異》商人題材及其內在意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4(2),38-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伯重(1996)。從「夫婦並作」到「男耕女織」--明清江南農家婦女勞動問題探討之一。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伯重(1997)。「男耕女織」與「婦女半邊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南農家婦女勞動問題探討之二。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3),10-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杜芳琴(2008)。三十年回眸:婦女/性別史研究和學科建設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5(6),4-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周小雨(2006)。《聊齋誌異》中的女性經濟獨立意識。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屈小玲(2012)。《聊齋誌異》寫實作品爭論--以17世紀清貧士人家庭婦女的經濟活動為例。四川師範大學學報,39(3),119-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邱玉明(2007)。論《聊齋誌異》中的女性先鋒意識。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7(4),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南瑛(2011)。論《聊齋誌異》中的理想女性形象。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7(2),58-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徐泓(1992)。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九州學刊,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馬瑞芳(2000)。《聊齋誌異》的男權話語和情愛烏托邦。文史哲,200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張向榮(2005)。明清世情小說中女性在兩種文化下的審美意蘊和生存價值。北方論叢,200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郭珊珊(2008)。《聊齋》女性在婚戀中的主體意識。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10(3),339-3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黃繁光、黃麗卿、莊蕙綺(2010)。明清婦女的經濟活動與社會地位研讀會成果報告。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楊淑華、董佩娜(2007)。從《聊齋誌異》看蒲松齡的夫妻倫理觀。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7(4),8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羅菲妮(2008)。從潘、王悲劇看封建晚期小說家女性觀的轉變。語文學刊,2008(1),2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劉曉玲(2007)。《聊齋誌異》中的「阿尼姆斯」原型。語文學刊.高教版,2007(9),18-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劉華(2008)。《聊齋誌異》女性角色中的男權意識。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6(3),32-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臧國書、任秀芹(2007)。論蒲松齡對傳統婚戀觀的繼承與創新--以《聊齋誌異》中女性形象的類化與解讀為例。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5),115-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葛慧、張君(2010)。《聊齋志異》中悍婦妒妻現象的社會成因探析。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30(5),3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紀元文(20050300)。「女性書寫」專題弁言。歐美研究,35(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陳翠英(20000900)。閱讀才子佳人小說:性別觀點。清華學報,30(3),329-3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游鑑明(20051200)。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臺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臺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3,65-1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陳葆文(20071200)。《聊齋誌異》「悍妒婦女」類型析論。淡江中文學報,17,195-2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梅家玲(19960600)。漢晉詩歌中「思婦文本」的形成及相關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4,123+125-1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衣若蘭(19970600)。近十年兩岸明代婦女史研究評述(1986-1996)。歷史學報,25,345-3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張彬村(19990600)。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的問題。新史學,10(2),29-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張文澍(2005)。從《聊齋誌異》中「女強人」形象看蒲松齡之婦女觀及倫理思想。蒲松齡研究,200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黃偉(2003)。論《聊齋誌異》悍婦形象及其女性文化。中山大學學報,2003(1),25-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徐豔蕊(2005)。從《聊齋誌異》的性別話語質疑傳統文學經典的合法性。河北學刊,2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范銘如(2003)。挑撥新趨勢:第二屆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挑撥新趨勢:第二屆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淡江大學中文系(2013)。2012女性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女性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雙英(2010)。第十一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十一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淡江大學中文系(2013)。第十三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十三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麗月(1996)。風俗與罪愆:明代的溺女記敘及其文化意涵。第一屆兩岸明史學術研討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葆文(2009)。《聊齋誌異》母親人物類型敘事析論。2009年敘事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世珍(2002)。傳統婦女「忍苦成家」故事之研究--以明清短篇小說為主的論述(博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正娟(1995)。《聊齋誌異》婦女形象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安碧蓮(1995)。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博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衣若蘭(2003)。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媛珍(1997)。明代的命婦生活(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嘉惠(2002)。《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麗卿(2006)。《聊齋誌異》「形變」研究(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惠華(1997)。聊齋志異女性人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姜素芬(1998)。中國傳統短篇小說中仙妻故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呂宜哲(2011)。《聊齋誌異》所反映之清初社會狀態研究(博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鍾小紅(2007)。試論近代學者對傳統「賢妻良母」觀的改造(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長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胡衍南(2001)。食、色交歡的文本--《金瓶梅》飲食文化與性愛文化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馮夢龍(1998)。情史。浙江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夫之(1972)。船山遺書全集.讀四書大全。臺北:中國船山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姜守鵬(1992)。明清社會經濟結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果(2008)。《三言》性別話語研究--以話本小說的文獻比勘為基礎。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敬之(1998)。聊齋詩詞集說。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日根(2003)。明清民間社會的秩序。湖南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貞(1982)。史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馮賢亮(2002)。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九成(1998)。聊齋美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袁世碩、徐仲偉(2000)。蒲松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胡憶肖、畢敏(1983)。《聊齋誌異》婦女形象作品評注。河南鄭州:中州書畫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余懷、劉如溪(2002)。板橋雜記。青島:青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方岳貢(1992)。崇禎松江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金鑫榮(2007)。明清諷剌小說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清、顧思(1982)。三垣筆記(三卷、附識三卷)。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樹明(1995)。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貴州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蒲松齡(1972)。聊齋志異手稿本。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柳素平(2008)。晚明名妓文化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繼祖(1968)。直隸通州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小江(1994)。性別與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士禎(1988)。古夫于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蒲松齡(1974)。聊齋誌異。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馬瑞芳(2004)。從《聊齋誌異》到《紅樓夢》。山東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武之望(1996)。濟陰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確(1974)。新婦譜補。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陸圻(1974)。新婦譜。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賀長齡、沈寓(1964)。皇朝經世文編。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弘(1999)。山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明清史料。臺北:維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褚人穫(1973)。堅瓠集。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馬汝舟(1968)。如皋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曾昭旭(2004)。讓孔子教我們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端淑。名媛詩緯初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毛永柏、劉耀春(1968)。青州府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文新(2002)。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沈德符(1980)。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華瑋(2013)。明清戲曲中的女性聲音與歷史記憶。臺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潘相(1968)。曲阜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張岱(1982)。陶庵夢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羅敬之(1986)。蒲松齡及其聊齋誌異。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段江麗(2006)。禮法與人情--明清家庭小說的家庭主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羅婷(2004)。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西方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胡衍南(20040000)。飲食情色金瓶梅。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藍慧茹(2005)。從《聊齋誌異》論蒲松齡的女性觀。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勞思光(2007)。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謝肇淛(1959)。五雜俎。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杜芳琴(1996)。發現婦女的歷史:中國婦女史論集。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陳確(1984)。陳確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亞寧(1992)。明清之際的科學文化與社會:十七、十八世紀中西文化關係引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劉詠聰(19980601)。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張瀚(1985)。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于天池(2008)。蒲松齡與《聊齋志異》脞說。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李劍國、陳洪(2007)。中國小說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孟森(2008)。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魯迅(1994)。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李小江(2002)。歷史、史學與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陳瑛珣(2001)。明清契約文書中的婦女經濟活動。臺北:臺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McMahon, Keith、王維東、楊彩霞、戴聯斌(2001)。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康正果(1991)。風騷與豔情。臺北: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梁柏力(2011)。被誤解的中國--看明清時代和今天。九龍: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馮夢龍(1991)。醒世恆言。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黃瑜、魏連科(1999)。雙槐歲鈔。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黃嫣梨(1999)。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王汝梅、張羽(2001)。中國小說理論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蒲松齡、盛偉(1998)。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焦竑(1981)。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陳江(2006)。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孫康宜(1998)。古典與現代的女性詮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何良俊(1983)。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李詡(1982)。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蒲松齡、張友鶴(1991)。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謝雍君(2008)。《牡丹亭》與明清女性情感教育。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王秋桂(1979)。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何滿子(1999)。中國愛情小說中的兩性關係。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吳秀華(2002)。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盛康(1972)。皇朝經世文編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屈大均(1985)。廣東新語。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祝慶祺(1968)。刑案匯覽。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趙世瑜(2002)。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陳萬益(1992)。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俞樾(1967)。右台仙館筆記。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Ko, Dorothy Yin-Yee、李志生(2005)。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魯迅(1992)。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徐珂(1966)。清稗類鈔(12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巫仁恕(2007)。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Epstein, Maram、羅琳(2005)。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江蘇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梅鼎祚(1998)。青泥蓮花記。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李漁(1992)。閒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吳禮權(1995)。中國言情小說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張壽安、熊秉真(2004)。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Furth, Charlotte、甄橙(2006)。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胡衍南(20090200)。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王爾敏(19960000)。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王鴻泰(19940000)。「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高世瑜(1998)。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苗壯(1998)。筆記小說史。浙江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陳葆文(20050000)。聊齋誌異癡狂士人類型析論。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鍾彩鈞、楊晉龍(2004)。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凌濛初(1980)。二刻拍案驚奇。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夏志清(1994)。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安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張俊(1997)。清代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黃仁宇(1988)。放寬歷史的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孟悅、戴錦華(1993)。浮出歷史地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余繼登(1981)。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劉詠聰(1995)。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馮夢龍(1980)。喻世明言。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鄭玄、孔穎達(1985)。禮記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Mann, Susan、定宜莊、顏宜葳(2005)。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湯顯祖(1986)。牡丹亭。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賴惠敏(20070000)。但問旗民:清代的法律與社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王贈芳、成瓘(1968)。濟南府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傅衣凌(1956)。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余英時(1987)。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洪淑苓(20040000)。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林辰(1988)。明末清初小說述錄。春風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孫紹先(2000)。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龔鵬程(2008)。中國小說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林保淳(20030000)。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吳存存(2000)。明清社會性愛風氣。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趙園(1999)。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蒲松齡、趙蔚芝(1965)。聊齋詩集箋注。山東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蒲松齡、劉階平(1970)。聊齋詞集選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尹恭弘(1997)。世情與世相。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雷群明(1990)。聊齋藝術通論。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龔鵬程(1991)。近代思想史散論。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牛建強(1997)。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李桂奎(2008)。元明小說敘事型態與物欲世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黃霖(2002)。中國小說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陳平原(1990)。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梁桂(1968)。泰州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蔡復平(1968)。東臺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王士性(1981)。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李志宏(20080000)。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洪淑苓、鄭毓瑜、蔡瑜、梅家玲、陳翠英、康韻梅(1997)。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聶付生(2007)。晚明文人的文化傳播研究。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紀昀、余夫(1997)。閱微草堂筆記。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孫葆田(1969)。山東通志。臺北市:華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天然癡叟(1995)。石點頭。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陸人龍(1994)。型世言。江蘇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紀曉嵐(1984)。閱微草堂筆記。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宣鼎(1987)。夜雨秋燈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曾七如(1981)。小豆棚。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沈起鳳(1981)。諧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馮夢龍(1980)。警世通言。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王爾敏(1997)。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郭英德(1999)。明清傳奇史。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王守仁(1965)。陽明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文震亨(1990)。長物志。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凌濛初(1980)。初刻拍案驚奇。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陳繼儒(1998)。晚香堂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宣鼎(1987)。夜雨秋燈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朱元璋。御製大誥武臣。臺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張廷玉(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俞樾(1968)。川沙廳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陳肇祁、阮本焱(1968)。阜寧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1981)。南京‧蘇州府‧杭州府‧紹興府‧湖州府。京都市: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徐宗幹、許翰(1968)。濟寧直隸州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文齡(1968)。隨州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1992)。(康熙)保定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舒孝先、崔象(1968)。臨淄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王璦玲(20050000)。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王璦玲(20040000)。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白凱(2003)。中國的婦女與財產:1960-1949年。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衣若蘭(1992)。「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吳禮權(1992)。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李志宏(20110000)。「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邢麗鳳、劉彩霞、唐名輝(2005)。天理與人欲:傳統儒家文化視野中的女性婚姻生活。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殷善培(2003)。文學視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殷善培(2005)。叩問經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皋于厚(2000)。明清小說的文化審視。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張京媛(2004)。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陳東原(1993)。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陸又新(1993)。聊齋誌異中的愛情。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辜美高(1998)。聊齋誌異與蒲松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鄒元江(1986)。湯顯祖新論。臺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熊秉真、呂妙芬(1996)。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劉翠溶、石守謙(20020000)。經濟史、都市文化與物質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蔡造珉(2003)。寫鬼寫妖,刺貪刺虐:《聊齋俚曲》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鍾慧玲(20000000)。清代女詩人研究。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孟森(1981)。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向楷(1998)。世情小說史。浙江古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鄧小南、王政、游鑑明(2011)。中國婦女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吳志達(1994)。中國文言小說史。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劉苑如(20020000)。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胡萬川(20050000)。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費絲言(19980000)。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朱立元(2005)。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東華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Bray, Francesca、江湄、鄧京力(2006)。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陸容(1985)。菽園雜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毛文芳(20010000)。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毛文芳(20130000)。卷中小立亦百年:明清女性畫像文本探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鄭毓瑜(20120000)。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鮑家麟(1992)。中國婦女史論集。稻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高桂惠(20060000)。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胡曉真(20030000)。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華瑋(20030000)。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王士禎、靳斯仁(1997)。池北偶談。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巫仁恕(20050000)。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胡萬川(1994)。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老聃、王弼、樓宇烈(1983)。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朱熹、黎靖德、王星賢(1994)。朱子語類。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Maim, Susan、游鑑明、胡纓、季家珍(2011)。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Mann, Susan、楊雅婷(2005)。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賀長齢、魏源(1992)。清經世文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李孝悌(20050000)。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陳惠馨(2006)。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邵吉志(2008)。從《志異》到「俚曲」:蒲松齡新解。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Ropp, Paul,梁其姿(19911200)。明清婦女研究:評介最近有關之英文著作。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劉紀華(1995)。中國貞節觀念的歷史演變。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板橋: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巫仁恕(2003)。「妖婦」乎?「女仙」乎?:論唐賽兒在明清時期的形象轉變。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