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朱光潛與宗白華的意境對比研究—以中西比較美學為考察進路
作者:沈美華
作者(外文):Shen, Mei-hua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曾春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意境藝境留白虛實線條節奏主客合一artistic conceptionspiritual conceptionleave blankvirtual and reallinesrhythmthe oneness of subject-objec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中國人感受宇宙的深邃是無形無色的虛空,「虛空」卻是萬物的根本,生生不息的創造力。
  宗白華論中西美學是以超脫的客觀意識描寫大千世界,他在〈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提及畫家詩人是「遊心之所在」,就是他獨闢的靈境,創造的意象,創作的中心思想。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散步》中不斷被提及的宇宙、人生、藝術、美、心靈、節奏、旋律、飛舞、音樂化、體驗的語意,就包含了他詮釋中國藝術的至境,也顯現出他獨特的人生至境。
  宗白華與朱光潛先生在漫長建構中國美學的過程是艱辛的,他倆的學貫中西,融會貫通,確實是把中國美學提練到了極致的境地,二位學者同年生也同年死,在開闢美學新徑上相互輝映。藝術境界主於美,所以一切探究的根源都是來自於心靈的泉源,沒有心靈的反映影射,就無所謂那種具有穿透性的美,這種出自於主觀的生命流轉情調與自然景象交互滲透,揭示了中國美感的靈境,構築藝術所謂的「藝境」,自然透過「意境」,彰顯出來的藝術品就是我們所謂的繪畫「藝境」,其精神價值與生命感通是相串連的。
  本研究重點在透過中西藝術實踐引證宗白華與朱光潛的美學意境理論,以主觀「人」的情意加上客觀「物」的景緻,在虛實相照的人生境界,湧現了一個獨特的美學宇宙與展新的意象,為新時代美學注入了豐富的元素,也直接替中國美學開闢了新境,這就是此篇文章透過藝術實踐的過程引證宗白華與朱光潛對意境的最佳詮釋。
  Void, which is how the Chinese feels towards the vast and intangible universe, is the root of everything and origin of perpetual creativity. Zong Baihua observes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in an objective way. He mentioned in his book The Birth of Chinese Artistic Conception that painters and poets’ work reflects how they feel and what they yearn for.
  In Zong Baihua ‘s Walking Aesthetics, words such as universe, life, art, beauty, spirit, rhythm, melody, dancing, musicalization, and experience appear repeatedly. These words not only explain the supreme concep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s, but also reveal his unique outlook on life.
  The long journey of how Zong Baihua and Zhu Guangqian developed Chinese aesthetic was difficult. They acquired and mastered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and have brought Chinese aesthetic up to extreme. The scholars were born and passed away in the same year. They collaboratively established a new path of aesthetic. They claimed that art work is about beauty, and beauty originates from spirit. Without spirit, there will be no astounding beauty. This kind of beauty derives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an artist’s subjective sentiment and the natural scenery. It reveals the spiritual conception of Chinese fairness in a painting. What the scholars meant of aesthetic conception of a piece of art work combines artistic and spiritual conception. The art work reflects the artist’s state of mind at that moment.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e Zong Baihua and Zhu Guangqian’s theory of aesthetics conception through practicing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It concludes that when an artist’s subjective sentiment and the nature’s objective scenery interacts with each other, a brand new conception of aesthetics is born. Not only does it infuse new element to temporary aesthetics, but leads Chinese aesthetics to a higher level.
一、專書
(一)中文部分: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市:台灣開明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一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台北:漢京文化出版,1982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台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
朱光潛。《無言之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光潛。《詩論》。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朱光潛。《談美•談文學》。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朱光潛編譯。《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丹青圖書公司,2006年。
宗白華。《中國美學史論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宗白華。《天光雲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5年。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1年。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朱志良。《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社,2002年10月。
呂澂。《現代美學思潮》。台北:商務印書館,1931年版。
李澤厚。《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汪裕雄。《意象探源》。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汪裕雄。《意境無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肖鷹。《中西藝術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5年。
周世輔。《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71年10月。
周良沛。《中國新詩庫》。第三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
林同華。《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林同華。《美學與意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范壽康。《美學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27年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new window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莊慶信。《中國哲學家的大地觀》。台北:師大書院出版,1995年8月。new window
陳望道。《美學概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曾春海。《中國哲學史綱》。台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new window
曾春海。《儒家的淑世哲學—治道與治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湯擁華。《宗白華與中國美學的困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 年。
閔明我。《簡易哲學》。台北:台灣商務書局出版社,1970年9月。
黃光男。《美感探索》。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黃光男。《美感與認知:美術論文集》。高雄:復文出版社,1993年。
黃光男。《畫境與化境-繪畫美學與創作》。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07年。
葉秀山。《思史詩-現象學和存在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國當代美學論文選》。第一集。重慶:重慶出版社出版,1984年。
尤煌傑、張雪珠。《哲學入門》。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尤煌傑、潘小雲。《美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new window
文潔華。《藝術自然與人文_中國美學的傳統與現代》。台北市:允晨出版社,1993年。
史作檉。《倫勃朗藝術的美學內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葉朗。《宗白華給我們留下的啟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1998年。
葉朗。《現代美學體系》。台北:書林出版社,1996年。
葉朗主編。《美學的雙峰—朱光潛、宗白華與中國現代美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葉維廉。〈中西詩歌山水意識的演變〉。《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局,1992年。new window
董小英。《敘事藝術邏輯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鄔坤如。《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4年1月。
蒯大申。《朱光潛后期美學思想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
劉文潭。《藝術品味》。台北:台灣商務書局出版,1992年。
劉紀綱。《美學與哲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2006年。
劉紀綱。《藝術哲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2006年。
劉梅琴。《藝術原理與實踐》。台北:五南書局,2005年。new window
蔡元培、聞笛、水如編。《蔡元培美學文選》。台北:淑馨出版,1989年。
鄭峰明。《莊子思想及其藝術精神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閻國忠。《朱光潛美學思想及其理論體系》。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聶振斌。《中國近代美學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


(二)西洋部分:
R. V. Johnsn著。《美學主義》。蔡源煌譯。台北:黎明出版社,1973年。
王魯湘等編譯。《西方學者眼中的西方現代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史賓格勒著。《西方的沒落》。陳曉林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77年。
尼采著。《悲劇的誕生》。劉大悲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
列夫•托爾斯泰著。《藝術論》。豐陳寶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李斯托威爾著。《近代美學史評述》。蔣孔揚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
杜夫海納(M.Dufrenne)著。《美學與哲學》。杜若洲譯。台北:五洲出版社,1987年。
貝格瑙(S. H. Begenan)著。《論德國古典美學》。張玉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
叔本華著。《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石沖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7年。
康丁斯基著。《藝術的精神性》。吳瑪琍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5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康德著。《判斷力批判上、下》。宗白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雅克•馬利坦(Jacques Maritain)著。《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劉有元、羅選民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1年。
鮑桑葵(B. Bosanquet)著。《美學史》。張今譯。台北:商務出版社,1997年。
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藝術問題》。北京:中國社會,1983年。
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著。《情感與形式》。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台北:商鼎文化,1991年。
二、傳統典籍(依經、史、子、集順序排列)
太倉唐文治先生編篹。《十三經讀本》。〈禮記•樂記〉〈左傳〉〈周易〉〈詩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0年。
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88-1996年。
王弼註。《老子》。台北:中華書局出版社,1970年。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台北:金楓出版社,1991年。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台北:金楓出版社,1991年。
朱熹集註。《四書讀本》。台北:啟明出版社,1959年。
周振甫譯註。《周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1年。
范文瀾注。《文心雕龍》。台北:明倫出版社,1974年。
孫希但。《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徐震堮。《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出版社,1989年。
高步瀛選注。《唐宋詩舉要》。台北:宏業出版,1988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華正出版社,1984年。
嚴羽。《滄浪詩話》。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三、期刊論文
尤煌傑。《荊浩筆記法之「六要」與謝赫「六法」之比較》。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4年。
毛文芳。<纏綿悱惻與超曠空靈——宗白華美學試探>。《中國文化月刊》。第141期。1991年7月。
王居明。<宗白華先生的周易美學研究>。《安徽師範大學報》。哲社版。1997年。
王興華。<中國美學「意境論」新探>。《南開學報》。第5期。1996年。
史作檉。《塞尚藝術的哲學隨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沈清松、傅佩榮。《哲學雜誌》。第13期。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7月。
肖鷹。<宗白華的美學精神>。《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7年。
宗白華。《美學與藝術略談》。原載《時事新報•學燈》。1920年3月10日。見《宗白華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宗白華。<中國畫論中的美學思想>。《鵝湖》。第4期,1980年。new window
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新夏月刊》。第3期,1970年。new window
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鵝湖》。第11期,1977年。new window
宛小平。<從朱光潛重估尼采和皈依馬克思主義看他美學體系的內在矛盾>。《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第2期。2001年。
張鴻愷。<心學與美學的融合——宗白華〝境界形上學〞的藝術美學觀>。《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6年。new window
章啟群。<論朱光潛美學思想的現代性>。《哲學雜誌》。第176期。1996年8月。
曾春海。〈由氣韻生動論宗白華的意境美學〉。收錄於《哲學概要》。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劉悅笛。<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審美主義思潮論>。《思想戰線》。第6期。2001年。
劉悅笛。<實踐與生命的張力——從20世紀中國審美主義思潮著眼>。《人文雜誌》。第6期。2004年。
鄧華。<突圍的合力——朱光潛、宗白華美學的互補>。《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1997年。
四、學位論文
王進進。<宗白華美學思想評述>。浙江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古旻陞。<論柏格森生命哲學中之美學>。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new window
田志祥,<宗白華的精神人格與美學之路>。山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姜勇。<宗白華美學與現代新儒學>。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時宏宇。<宗白華藝術學思想研究>。山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高金岭。<論朱光潛對西方美學的翻譯與引進>。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張本楠。<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87年。
陳懷恩。<尼采的藝術形上學>。東海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new window
陽文風。<宗白華與現代中國詩學>。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黃郁博。<中國美學的建構_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東海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薛雯。<人生美學的創構>。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