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社區型基金會與台灣公民社會發展-以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
作者:李宜興
作者(外文):Yi-shing Li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福利所
指導教授:張震東
官有垣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公民社會非營利組織社區型基金會社區營造社區發展新港NPOscivil societycommunity developmentcommunity-based foundationHsing-K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3
本研究是對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所進行的個案研究,主要在於探討瞭解基金會自1987年自2007年間,在台灣的政經社會脈絡環境下,基金會於社區內所從事的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工作,能否引領社區公民社會的建構與實踐,以及在實踐歷程中,所遭遇的困難與所提出的解方。
透過本研究的歸納分析,我們發現基金會除與社區脈動相結合外,亦體察台灣環境脈絡變化,以多元的活動辦理滿足社區需要與回應可能的社區問題。同時,基金會亦充分發揮組織的中介性質與弁遄A以平等民主的方式與鄉內居民、社團共同合作,建構一分享合作的義工與社團網絡,共同致力於社區公共事務的達成。這不但使基金會的公共性得以發揮,亦使基金會能克服非營利組織於公民社會實踐時常見的志願失靈、專業壟斷等議題。
更重要的是,從基金會與社區的互動關係觀之,我們發現基金會在新港社區的公民社會實踐歷程,反映出台灣在過去長期的政治控制與地方派系操作扭曲下,社區居民對公共參與與公共利益普遍抱持戒心與懷疑。但這並不表示台灣沒有公民社會發展的基礎,社區仍蘊含豐富的能量與凝聚力,傳統社區網絡亦有其根基留存。基金會成它a利用此社區能量與網絡基礎,從人們的私利滿足出發,藉由實作與生活化的工作模式,成它a引領社區居民再投身於公共事務,使私利與公益能有調解之可能,並消弭社區村落間的對立與隔閡。
不過,新港的公民社會發展仍有其侷限存在,公民社會中重要的公共領域與民主討論面向仍有待建構與發展;且相較於國家與市場部門,公民社會部門仍是相對弱勢的。如何在持續導引居民投身公共事務,追求己身與社區的整體發展,並型構一民主討論的公共領域,將是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
This case study of Hsing-Kng Culture & Education Foundation in Chai-Yi, Taiwan (the Foundation, henceforth) is to explore if the foundation is able to lead the construction and realization of a civil society through its practice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building in Taiwan’s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context over 1987~2007. The study aim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how, amid the social-economic context in Taiwan, the Foundation interacts with the community, how the Foundation carries out initiate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growth, how the Foundation''s endeavors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ivil society, and how the Foundation overcomes the obstacles and difficulties.
There are four main findings in this study: 1. Through incorporating community movements and observing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changes, the Foundation as a community organization, thinks and acts in sync with the community, and adopts flexible and diversified approaches and services to address the multitude of needs and demands in the community.
2. By actively organizing and coordinating an extensive social network comprised of individual volunteers and local voluntary associations, the Foundation facilitates an open and democratic channel through which the local individuals and associations can join force in achieving public goods and community goals. The Foundation, accordingly, plays an active and mediating function in the formation and embodiment of the public spirit and the general will of the community, that, in turn, affords the Foundation''s capacity to overcome the common obstacles encountered by NPO in practice, such as voluntary failure and professionalism.
3. The persistent and fluctuating tensions between the Foundation and the local community, documented in the Foundation''s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re attributed to a commonly shared sense of suspicion and doubt towards the authenticit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deavors for advancing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interests by the citizens, who are familiar with malign effect of political manipulation and partisan interference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However, the sense of suspicion and the shared disbelief in public participation do not amount to the impossibility of building up a civil society in the community. The success of the Foundation in the past decades has illustrated how a well-managed, public spirited community foundation can make of the abundant energy and power of the community and traditional networks to advance public interests. By grounding the public interests in the private interests of community members, and by promoting practice-oriented and life-oriented modules of community events, the Foundation has successfully organized and mediated the grass-rooted power of local community and traditional networks, ignited the public spirits among them, and ameliorated the tensions among them.
4. Nevertheless, challenges await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in Hsin-Kang. Public sphere and democratic deliberation, the essential pillars of a healthy civil society, are still underdeveloped; the sector of civil society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er than the State and the Market. How to maintain an energetic momentum in continual and persistent interests in public affairs, in the advancement of private goods and community goods, an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here of democratic deliberation, remains an essential challenge and the top priority for Hsin-Kang, and for Taiwan.
Keywords: civil society,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unity-based foundation, NPOs, Hsing-Kng
一、基金會資料
(一)董事/常務董事會議記錄
2006第七屆第一次董事會議記錄
2004第六屆第三次董事會議記錄
2000第五屆第一次董事會議記錄
1998第四屆董事第一次常務董事會議記錄
1996第三屆第六次董事會議記錄
1995第三屆第三次董事會議記錄
1995第三屆第四次董事會議記錄
1994第三屆第二次董事會議記錄
1993第二屆第五次董事會議記錄
1992第二屆第四次董事會議記錄
1991第二屆第二次董事會議記錄
1991第二屆第一次董事會議記錄
1990第一屆第八次董事會議記錄
1990第一屆第七次董事會議記錄
1990第一屆第六次董事會議記錄

(二)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2004年5月26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2003年11月5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2003年5月28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2003年5月14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2001年5月16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2000年10月18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2000年4月19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1999年1月13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1996年6月12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1996年5月15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1995年11月28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1995年7月19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1994年10月12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1993年6月18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1992年2月28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1992年1月19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1991年5月5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1991年3月31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1991年3月10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1991年1月17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1990年2月8日義工幹部會議記錄

(三)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
四叔
1997〈捐贈圖書巡迴車感言〉,《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3月份:頁3。
何傳三
2000〈中庄鬥陣行 中庄采風精華錄〉,《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6月份:頁4-9。
邱晉煌
2000〈為新港酗@個願景〉,《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2月份:頁3。
李冠澐
2002〈淨土新港-讓故鄉再度微笑〉,《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3月份:頁5-7。
林宗弦
2000〈可惜啊!那美麗的停車街〉,《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月份:頁22-23。
林群桓
1997〈從中山路造街談公共事務之倫理的可能〉,《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7月份:頁3-4。
侯淑敏
2001〈一村一關懷,一步一腳印-基金會社區工作組「一村一關懷」一週年成果〉,《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4月份:頁12-13。
郭秀麗
2005〈共商共決的運作模式〉,《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6月份:頁23-24。
黃怡茵、林登燦
2007〈關於新港誼〉,《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2月份:頁21。
張瑞隆
2007a〈雙十年華新展望〉,《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1月份:頁4。
2007b〈庄頭好風光〉,《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2月份:頁4。
2006〈歡迎新港誼〉,《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2月份:頁1。
1994〈回顧與展望〉,《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0月份:頁8-9。
陳光鏡
2003〈在地人的淺見淺聞〉,《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8月份:頁12-13。
陳仰鵑
1999〈陪故鄉一同成長〉,《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2月份:頁13。
陳朝江
2003〈淨土新港,大家加油〉,《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8月份:頁15。
陳錦煌
2006a〈義工,加油〉,《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2月份:頁5。
2006b〈珍惜台灣 了解新港》《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8月份:頁5-6。
2004〈參加選舉或參與社區〉,《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9月份:頁5。
2000〈抉擇〉,《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5月份:頁3。
1997a〈圖書巡迴車〉,《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2月份:頁2。
1997b〈奉天宮廟口造街不成的省思〉,《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7月份:頁2-3。
1996a〈環保教育與社區營造〉,《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2月份:頁2-3。
1996b〈終生學習〉,《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5月份:頁2。
1995a〈賀老鎮新生出版〉,《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0月份:頁2-3。
1995b〈示範乎?試驗乎?〉,《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4月份:頁2。
1995c〈新港文教基金會八年的回顧與展望〉,《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1月份:頁2-3。
1994a〈新港有能力承辦國際性展演活動嗎?(義工篇)〉,《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0月份:頁4-5。
1994b〈參與•教育〉,《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4月份:頁15。
1993〈歲暮感言〉,《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2月份:頁7。
1992〈無限的感謝-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五週年的感謝〉,《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1月份:頁6。
1991〈文教天使們,加油!〉,《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1月份:頁4。
游常山
2002〈嘉南平原的盛事 新港國際青少年嘉年華-一場多元文化的饗宴〉,《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2月份:頁5-6。
嘉義師範學院福爾摩沙讀書會
1993〈過去•現在•未來-新港文教基金會問卷調查分析〉,《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8月份:頁4-6。
葉文德
1997〈捐贈圖書巡迴車感言〉,《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月份:頁20-21。
葉玲伶
2005〈專業者與去專業化〉,《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6月份:頁9-10。
編輯室
2008a〈新港微微笑-新港文教基金會20年回顧專輯內容摘要(上)〉,《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月份:頁7-19。
2008b〈新港微微笑-新港文教基金會20年回顧專輯內容摘要(下)〉,《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2月份:頁7-18。
2006a〈創意與質量的提升-本會第七屆董事會新展望〉,《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4月份:頁4。
2006b〈探訪新港新生代-新港誼的興起與蛻變〉,《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2月份:頁7。
2003a〈永遠的路-「總統文化獎」得獎省思〉,《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9月份:頁5-23。
2003b〈「創意心點子規劃案」中庄報告〉,《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8月份:頁5。
1997〈新港文教基金會圖書巡迴車-募書•徵義工〉,《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5月份:頁1。
1994a〈感謝鄉親熱烈捐款-謹向捐款鄉親致最誠摯的謝意〉,《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2月份:頁21。
1994b〈新港鄉高中職˙五專青年聯誼會誕生側記〉,《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2月份:頁20。
1993〈新港鄉高中職•五專青年聯誼會組織章程草案〉,《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2月份:頁21。
1993b〈台語相聲-世俗人生〉,《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0月份:頁1。
1991〈加強本土性活動 向下紮根-基金會工作的省思與方向歲暮感言〉,《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7月份:頁1。
廖嘉展
1997〈新港十年〉,《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2月份:頁2-3。
1994〈請來為我們熱愛的家園加油〉,《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0月份:頁12-13。
顏裕陞
2007〈文化盛會在新港〉,《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1月份:頁13。


二、新聞報紙部分
余雪蘭
2005〈2005地方選舉特別報導〉,《自由時報》,12月4日發佈。瀏覽日期:2007年12月30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dec/4/today-center2.htm
林懷民
2005〈一通沒人接聽的電話〉,《聯合報》,6月9日發佈。瀏覽日期:2008年6月4日,取自:
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13942


三、網路資料
文建會網頁
2008〈歷屆文馨-歷屆得獎名單〉,《文馨獎》。瀏覽日期:2008年7月10日,取自:
http://web.cca.gov.tw/wenxin/history/history02_06_03.htm
內政部網頁
2007a〈內政統計年報-社會-中央政府所轄人民團體〉,《內政統計資訊網》。瀏覽日期:2007年3月28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2007b〈內政統計年報-社會-地方政府所轄人民團體〉,《內政統計資訊網》。瀏覽日期:2007年3月28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2007c〈內政統計年報-戶政-十五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內政統計資訊網》。瀏覽日期:2007年12月28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台灣電子地圖服務網
2007瀏覽日期:12月29日,取自:
http://www.map.com.tw/
雲門舞集網頁
2008〈雲門記事〉,《了解雲門》。瀏覽日期:01月11日,取自:
http://www.cloudgate.org.tw/cg/about/index.php?about=history&p=02
農業金融局網頁
2007〈96年9月農、漁會信用部經營概況統計表〉,《農業金融機構財務資訊揭露》。瀏覽日期:12月29日,取自:
http://www.boaf.gov.tw/boafwww/index.jsp?a=ct&xItem=32801&ctNode=337
新港文教基金會網頁
2008a〈創會緣起〉,《新港文教基金會》。瀏覽日期:01月11日,取自:
http://220.130.238.218/script/b01.asp
2008b〈大事記〉,《新港文教基金會》。瀏覽日期:07月02日,取自:
http://220.130.238.218/script/e01.asp
新港鄉戶政事務所網頁
2007《人口統計》。瀏覽日期:12月29日,取自:
http://singang-hro.cyhg.gov.tw/Hsink/c/94/11.htm
嘉義縣政府網頁
1996《嘉義縣綜合發展計畫》。瀏覽日期:2007年12月10日,取自:
http://cpis.tainan.gov.tw/cprpts/chiayi_county/index.htm
2007a〈統計要覽-人口-戶籍動態〉,《縣府統計資料》:95年、94年、93年、92年、91年統計要覽。瀏覽日期:2007年12月29日,取自:
http://www.cyhg.gov.tw/16/accounting/account/statistics/14/95/statistics_02.htm
2007b〈統計要覽-人口-現住人口之年齡分配〉,《縣府統計資料》:95年、94年、93年、92年、91年統計要覽。瀏覽日期:2007年12月29日,取自:
http://www.cyhg.gov.tw/16/accounting/account/statistics/14/95/statistics_02.htm
2007c〈統計要覽-人口-滿十五歲以上現住人口之教育程度-按鄉鎮市別分〉,《縣府統計資料》:95年統計要覽。瀏覽日期:2007年12月29日,取自:
http://www.cyhg.gov.tw/16/accounting/account/statistics/14/95/statistics_02.htm
2007d〈統計要覽-農林漁牧-農戶人口數〉,《縣府統計資料》:95年統計要覽。瀏覽日期:2007年12月29日,取自:
http://www.cyhg.gov.tw/16/accounting/account/statistics/14/95/statistics_04.htm
2007e〈統計要覽-家庭收支-農家平均每戶全年所得及結構〉,《縣府統計資料》:95年統計要覽。瀏覽日期:2007年12月29日,取自:
http://www.cyhg.gov.tw/16/accounting/account/statistics/14/95/statistics_14.htm
2007f〈統計要覽-家庭收支-家庭平均每戶全年經常性收支〉,《縣府統計資料》:95年統計要覽。瀏覽日期:2007年12月29日,取自:
http://www.cyhg.gov.tw/16/accounting/account/statistics/14/95/statistics_14.htm
2007g〈統計要覽-金融財稅-各鄉鎮市歲出預決算-按政事別分〉,《縣府統計資料》:95年統計要覽。瀏覽日期:2007年12月29日,取自:
http://www.cyhg.gov.tw/16/accounting/account/statistics/14/95/statistics_06.htm
2007h〈統計要覽-金融財稅-各鄉鎮市歲入預決算-按來源別分〉,《縣府統計資料》:95年統計要覽。瀏覽日期:2007年12月29日,取自:
http://www.cyhg.gov.tw/16/accounting/account/statistics/14/95/statistics_06.htm
CCS [WWW](Centre for Civil Society)
2004“What is Civil Society”, Retrieved Feb. 18, 2007 from:
http://www.lse.ac.uk/Depts/ccs/what_is_civil_society.htm
Fukuyama, Francis [WWW]
1999“Social Capital and Civil Society”. IMF.. Retrieved Feb., 23, 2007, from: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seminar/1999/reforms/fukuyama.htm

四、中文專書期刊研究
文建會
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文建會。
王中天
2001〈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42(5):頁139-163。
王振寰、瞿海源 編
2000《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石元康
1990〈個殊性原則與現代性:黑格爾論市民社會〉,《當代》47,頁20-28。
江明修、陳定銘
2001〈非營利組織與公民社會之建構—以社區大學運動為例〉,《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2:頁15-43。
江明修、鄭勝分
2004〈從政府與第三部門互動的觀點析探台灣社會資本之內涵及其發展策略〉,《理論與政策》17(3):頁37-58。
江宜樺
2003〈公共領域中理性溝通的可能性〉,閉鶺M主編 《公共性與公共知識份子》,頁171-191。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江信成
2002《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組織與弁鉣僁E之分析:水的政治學》。中山社會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朝賢
1997〈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係:以九二一賑災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3:頁39-77。
呂朝賢、郭俊巖
1996〈地方政府與福利型非營利組織之關係:以嘉義地區為例〉,《空大社會科學學報》11:頁143-188。
呂朝賢、鄭清霞
2005〈民眾參與志願服務及其投入時間的影響因素〉,《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3:頁121-163。
李丁讚
2004〈導論—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台灣的發展〉,李丁讚等著,《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頁1-62。台北:桂冠。new window
李芳玲
1998《漢人社會的公共參與—以嘉義新港中山路的美化造街為例》。清華大學社會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孝悌
1989〈再論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從黑格爾到葛蘭西〉,《中國論壇》340,頁73-80。
李英明
1999《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揚智。
李宜興
1999《家庭與社區中非正式福利部門的動態關係—以嘉義縣新港鄉殘障團體為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幸
1998〈民間力量與政治結構的辯證關係-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的地方經營為例〉,《思與言》36(2):頁213-252。
1997〈重建新村社群: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成立背景與組織探討〉,《思與言》35(3):頁87-117。
林群桓
2003《地方史使用與社區共同體建構:以新港的文化再現為例》。南華大學社會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炳志等
2002《新港慢步香》。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
咱i平
1999《社群主義》。台北:風雲論壇。
林金龍
2005《美學、權力與消費-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勝偉
2000《公民社會的自主性原則及其組織條件》,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官有垣
2001〈第三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建構:部門互動的理論探討〉,《台大社會工作學刊》4:頁165-201。
2000a〈非營利組織在台灣的發展:兼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範〉,《中國行政評論》10(1):頁75-110。
2000b〈非營利組織研究的本土化〉,官有垣 編著,《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頁2-17。台北:亞太。
2000c〈台灣民間社會福利機構與政府的不情願夥伴關係〉,官有垣 編著,《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頁121-143。台北:亞太。
1996〈台灣民間社會福利機構與政府的競爭關係:以台灣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為例,1977∼1985〉,《空大行政學報》5:頁125-175。
官有垣、李宜興
2003〈營造政府與社區的夥伴關係〉,《九十二年度社區發展學術及實務研討會》。中正大學社福系、台灣社會福利學會、雲林縣華山社區發展協會承辦,2003年12月19日。
官有垣、謝祿宜、李宜興
2006〈社區型基金會的治理研究:以嘉義新港及宜蘭仰山兩家文教基金會為案例〉,《公共行政學報》18:頁21-50。
2003〈台灣地區型基金會的組織結構、義工參與與及運作弁遄r,官有垣 總策劃,《台灣的基金會在社會變遷下之發展》,頁33-74。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2001《非營利組織推展休閒活動的成幼蚳狺尷R: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行政院青輔會委託,2001年11月。
徐正光、宋文里 編
1996《台灣新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徐震
2002〈從虛擬社區的興起看社區發展的未來〉,《社區發展季刊》100,頁60-68。
1994〈台灣社會轉型中社區發展的新模式與新作法〉,省社會處編《社會工作論叢第二輯》,頁177-186。南投:台灣省社會處。
1987〈社區發展二元論〉,《社區發展季刊》40:頁12-16。
郭博文
2000〈佛格森社會哲學述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1),頁1-38。
徐正光、宋文里編
1990《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傅篤誠
2002《非營利事業管理—議題導向與策略管理》。台北:新文京。
陳子浩
2003〈中國「市民社會」的歷史及其發展〉,《公民訓育學報》15,頁149-168。
陳巨擘
1991〈葛蘭西論「南方的問題」與知識份子〉,《島嶼邊緣》1,頁5-18。
陳林
2004《非營利組織法人治理》。台北:洪葉。
陳信甫
1998《重建「街道-社區:新港大興路參與式個案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素秋
2005〈一個實現公共性的社會機制:談Habermas公民社會理論〉,《公民訓育學報》17,頁107-120。
陳璿仁
2002《民進黨與地方派系勢力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玫玲
1996《新港文教基金會推展社區成人教育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燕
2006〈台灣的企業基金會〉。蕭新煌、江明修、官有垣編,《基金會在台灣:結構與類型》,頁175-210。台北:中研院人社所。
葉玲伶
2005《非營利事業產業化-以新港文教基金會與新港客廳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玲伶等
1999《囝仔牽手迎世界:1998嘉義縣新港國際社區兒童藝術節成果報告專輯》。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
葉啟政
2000《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台北:三民。
1998〈「行動」和「結構」的拿捏〉,《台大社會學刊》26,頁53-97。
張世雄
2001〈策劃一張自願與非營利組織研究的認知地圖:研究類型、議題與展望〉,《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5(2),頁223-262。
張朝欽
1996〈博蘭尼論市場社會的起源:一個經濟社會學的考察〉,《思與言》34(4),頁1-31。
張震東
1991〈托克維爾論民主社會之自由問題〉。戴華、鄭曉時編,《正義及其相關問題》,頁185-203。台北:中研院人社所。new window
1986〈美國社會學中的托克維爾〉。《美國研究》16(3),頁85-142。
張耀元
1999《新港人文景觀之歷史地理研究》,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國祥
2002〈自由民主之困局:第一人稱觀點的公民社會理念之檢討〉,《中國地方自治》55(5),頁4-13。
曾華源
1988〈推動社區工作之途徑與社區工作者角色之探討〉,省社會處編《社會工作論叢》,頁469-482。南投:台灣省社會處。
黃韋維
2002《看見;場所中不可見空間的情況研究-新港車站之地方性知識建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榮清
2001《嘉義縣地方派系結構對選舉影響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祺
2001《馬學與現代性》。台北:允晨。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
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
楊弘任
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左岸。
蔡宗勳
1997《說庄頭》。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
蔡其達
1991〈從市民社會到無產階級國家:葛蘭西的國家理論〉,《島嶼邊緣》1,頁36-57。
劉維公
1998〈習性(Habitus)與偶成性(Kontingenz):介紹 P. Bourdieu 與N. Luhmann 的理論〉,《台大社會學刊》26,頁1-51。
劉麗雯
2004《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台北:雙葉。
鄭怡世、張英陣
2001〈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島嶼邊緣》7,頁1-36。
蕭高彥
1991〈理性公民共體:黑格爾民主理論之重構〉。張福建、蘇文流編,《民主理論:古典與現代》,頁73-91。台北:中研院人社所。
蕭新煌
1997〈二十一世紀民間組織的發展趨勢與台灣的參與策略〉,《勞工之友》561,頁6-8。
1991〈挫折與轉進—訪蕭新煌教授談兩年來的台灣社會運動〉,《中國論壇》32(2):58-61。
蕭瑞麟
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的質性研究》。台北:培生教育。
謝東哲、馬陳興
1997《西庄報告》。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
謝慶達
1994《戰後台灣社區發展運動之歷史分析》,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蘇昭如
1990《影響台灣地區社區發展因素之研究:一個質化觀點的探討》,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忠華
2004〈我對台灣第三部門研究的中間考察與反省〉,《第三部門學刊》1,頁189-206。
2000〈台灣的社區大學與社會自治〉,《亞洲研究》37,頁172-190。
1999a〈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6,頁123-145。
1999b《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


五、英文專書期刊研究
托克維爾 著 秦修明、湯新媚 李宜培 譯
2005《民主在美國》。台北:左岸。
佛格森 著 林本樁 王紹祥 譯
1999《文明社會史論》。中國:遼寧教育出版社。
馬庫塞著、劉繼譯
1990《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型態研究》。台北:桂冠。
Anheier, Helmut K.
2005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ory, Management, Policy. London: Routledge.
Berman, Sheri
1997a“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alization”.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40(5): 562-574.
1997b“Civil Society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Weimar Republic,” World Politics49(3): 401-429.
Boris, Elizabeth T.
1999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a Democracy: Varied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pp. 3-29 in Boris, Elizabeth T and C. Eugene Steuerle (ed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e Government: Collaboration and Conflict. Washington, DC: Urban Institute.
Bourdieu, Piere and Loïc J. D.Wacquant 著 李猛、李康 譯
199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
Bienefeld, Manfred
1991“Karl Polanyi and the Contradicitions of the 1980s”. Pp.3-28 in Mendell, Marguerite and Daniel Salée (eds.) The Legacy of Karl Polanyi. Market, State and Societ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Macmillan.
Bobbio, Norberto (Translated by Carroll Mortera)
1988“Gramsci and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Pp. 73-99 in Keane, John (ed.)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New European Perspectives. New York : Verso.
Cahoone, Lawrence E.
2002Civil Society: The Conservative Meaning of Liberal Politics. USA: Blackwell.
Cohen, Jean L. & Andrew Arato
1992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MIT Press.
Coleman, James S.著、鄧方譯
1992《社會理論的基礎》。台北:五南。
Deakin, Nicholas
2001In Search of Civil Society. N.Y.: Palgrave.
Dekker, Paul and Eric M. Uslaner(eds.)
2001Social Capital and Participation in Everyday Life. London: Routledge.
DiMaggio, Paul J. and Walter W. Powell,
1983“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8: 147-160.
Douglas, James
1987Political Theor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p.43-in Powell, Walter. W.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Drucker, F. Peter著、余佩珊譯
1994《非營利組織的經營之道》。台北:遠流。
Dunn, John
2001“Th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John Locke’s Conception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Scottish Enlightenment”. Pp.39-58 in Kaviraj, Sudipta & Sunil Khilnani (eds.) Civil Society: History and Possibilities.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dwards, Bob & Michael W. Foley
1998“Civil Society and the Social Capital Beyond Putnam”.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42(1): 124-139.
Edwards, Bob ,Michael W. Foley & Mario Diani (Eds.)
2001Beyond Tocqueville: Civil Society and the Social Capital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ufts University.
Edwards, Michael
2004Civil Society. UK: Polity Press.
Femia, Joseph
2001“Civil Society and the Marxist Tradition”. Pp.131-146 in Kaviraj, Sudipta & Sunil Khilnani (eds.) Civil Society: History and Possibilities.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ukuyama, Francis著、彭志華 譯
2001《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海口:海南。
1995“The Great Disruption: Human Natur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Order”. The Atlantic Monthly283(5):55-80.
Giner, Salvador
1995 “Civil Society and Its Future”. Pp.301-325 in Hall, John A. (ed.) Civil Society: Theory, History, Comparis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unt, Geoffrey
1990“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in Marx” Pp.21-35 in Jessop, Bob and Charlie Malcolm-Brown (eds.)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ritical Assessment Vol. IV. London: Routledge.
Khilnani, Sunil
2001“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Pp.11-32 in Kaviraj, Sudipta & Sunil Khilnani (eds.) Civil Society: History and Possibilities.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ane, John
1988“Despotism and Democracy: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1750-1850”. Pp. 35-71 in Keane, John (ed.)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New European Perspectives. New York : Verso.
Kuan, Yu-yuan, Yu-chin Chiou and Wan-pin Lu
2005“The Profile of Foundations in Taiwan Based on the 2001 Survey Data”. Taiwanese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4(1):169-192.
Lin, Nan
2001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n, Nan, Karen Cook and Ronald S. Burt (eds.)
2001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Madison, Gary Brent
1998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ivil Society and Human Rights. Routledge.
Neocleous, Mark
1995“From Civil Society to the Social”.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46(3): 395-408
Olson, Mancur著 董安琪譯
1991《集體行動的邏輯》。台北:遠流。
Polanyi, Karl
2001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Boston: Beacon Press.
Portes, Alejandro
2001“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4): 1-24.
Powell, Fred
2000“State, Welfare and Civil Society”. Pp.90-110 in Tonkiss, Fran et al. (eds.) Trust and Civil Societ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Putnam, Robert D.
2000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Y: Touchstone.
1993Making Democracy Work.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orwitz, Steven
2001“From Smith to Menger to Hayek: Liberalism in the Spontaneous Order Tradition ” The Independent Review6(1):81-97.
Restoff, Victor A.
1998Beyond Market and State: Social Enterprises and Civil Democracy in a Welfare State. UK: Ashgate.
Salamon, Lester M.,
1994“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73(4): 109-122.
1992America''s Nonprofit Sector : A Primer. New York: Foundation Center
1987“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Pp.99-117 in Powell, Walter. W.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eligman, Adam B.
2000“Trust ,Voluntary Association and Civil Society”. Pp.31-51 in Tonkiss, Fran et al. (eds.) Trust and Civil Societ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Siedentop, Larry
1994Tocquevil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kocpol, Theda
2003Diminished Democracy: From Membership to Management in American Civic Lif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9“Associations Without Members.” The American Prospect45: 66-73.
Stake, R.
1995The Art of Cas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Taylor, Charles
1990“Modes of Civil Society”. Public Culture3: 95-118.
Tonkiss, Fran, Andrew Passey, Natalie Fenton and Leslie C. Hens (eds.)
2000Trust and Civil Societ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Walzer, Michael
1999“Rescuing Civil Society” Dissent46(1): 62-67.
1995“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Pp.7-28 in Walzer, Michael (ed.) Toward a Global Civil Society. Oxford: Berghahn.
Wandersman, Abraham et al.
1987“Who Participates, Who Does Not, and Why? An Analysis of Volunteer Neighborhood Org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srael.” Sociological Forum2(3): 534-555.
Wheeler, Sally
1998 “Common or Self-inter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Activity and Voluntary Action”. Pp.127-134 in Knight, Barry et al. (eds.) Building Civil Society: Current Initiatives in Voluntary Action. UK: CAF(Charities Aid Foundation).
Wilson, John
2000“Volunteering”.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6: 215-255.
Wolf, Thomas; Illustrated by Barbara Carter.
1999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Wolfe, Alan
1991“Codes of Moral Obligation”. Pp.31-49 in Mendell, Marguerite and Daniel Salée (eds.) The Legacy of Karl Polanyi. Market, State and Societ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Macmillan.
1989Whose Keeper? Social Science and Moral Oblig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Yamamoto, Tadashi (ed.)
1995Emerging Civil Society in the Pacific Community: Nongovernmental Underpinnings of the Emerging Asia Pacific Regional Community. Japan: JCIE.
Yin, Robert K.
2003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3rd ed.).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