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美國洛杉磯華族的社會適應與發展
作者:李巧雯
作者(外文):Chiao-Wen Lee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所
指導教授:陳靜瑜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美國華族華人移民American ChineseChinese Immigrant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0
1965年與1990年美國新移民法通過,促使華人大量移居美國,這些華人新移民普遍擁有較高的教育水平及雄厚的經濟實力,因此為近代的美國華人社會增添新氣象。洛杉磯華族基於移民法令、經濟、社會及教育的考量,在1970-80年代遷徙至洛杉磯市郊,建立起華人「族裔郊區」(ethnoburb),並在臺美間形成國際遷移現象。而隨著華族進駐洛杉磯市郊社區,從蒙特利公園市及聖蓋博谷城市,繼續擴張至鄰近的內陸城市,在當地構建華族獨特的商業重鎮及生活圈。所以,本文主要從洛杉磯華族赴美背景及社會發展、社會同化與適應、經濟發展、政治參與等層面,來探討華族的適應與發展。
本文的研究朝以下四個層面做探討:第一,從華族的赴美背景和遷移過程發現,華族以技術移民、商業移民及依親身份赴美後,形成華人連鎖移民的「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進而在洛杉磯市郊塑造出華族「文化社區」(cultural community)。第二,1980年代以後赴美的華族認同居留國與努力適應美式生活,亦在洛杉磯地區積極推廣中華文化,如華文教育、社團及傳播事業的發展,國際遷移產生了「太空人」家庭、「小留學生」、「月子中心」及赴美養老等問題。華族家庭亦面臨美國文化的衝擊,產生如異族通婚、親子代溝、學校教育、家庭教養等社會問題;不同世代間的社會適應,影響他們對祖居國和美國的認同感,而讓他們擁有各自的文化認同。第三,1970-80年代的華族因為美國職場限制而自行創業,憑藉龐大資金與華人社會網絡,在洛杉磯華人聚居區經營金融、房地產及餐飲等產業;並且透過跨國企業合作,建構美國、臺灣及中國三地間的經濟網絡,移民產業深植於當地及邁向國際化發展。第四,華族以社區活動、政黨競選、捐款與投票等方式參與美國政治的發展,從1980年代起因華人移民增多而參政程度提升,許多華人從政者藉著選舉與行政委任而嶄露頭角。洛杉磯地區華族從政更是漸入佳境,參政者背景多元化、政治影響力大增及邁向跨族裔合作;但是移民認同祖居國、主流社會的反亞裔歧視及雙重效忠的質疑,使其面臨從政問題而亟待積極參政及改善態度,以發揮其雙重文化的政治優勢。針對以上四個面向,筆者做了深度及廣泛的探討研究。
The New Immigration Laws, adopted in 1965 and 1990, prompting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who resett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new Chinese immigrants possess generally higher educational level and strong economic strength, so they add new scene for the modern Chinese American society. Because of the immigration laws,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Chinese in Los Angeles migrated to the suburbs of Los Angeles during the 1970s-80s. They established the Chinese “ethnoburb”, and formed the phenomenon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they entering the L.A. suburban community from Monterey Park and San Gabriel Valley cities, Chinese continued to expend to neighboring land-locked cities, built an unique business center and living circle at this local.
Therefore, this thesis mainl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ulture of overseas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se backgrounds: social development, social assimilation, social adapt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Los Angeles.
This thesis suggests four characteristics. First, from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igr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after using a status as technical staff, businessman and relatives immigrants, they formed the “social network” of the Chinese immigrant chain, and then mold their “cultural community” in the Los Angeles suburb. Secondly, since the 1980s, Chinese to the United States have recognized the residential country and adjusted to American life. They have also actively promoted Chinese culture, such as developing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mass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sults in phenomena of “astronauts” family, “parachute children,” “maternity care services,” and living a retired life in the United State. The Chinese families also confront the impact from 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impact contributes to social issues such as mixed marriages, parent-child generation gap,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Different inter-generational social adaptation affects their ambiguous cultural identity between the original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Due to the restrictions at American workplace, Chinese begin to run their own business during 1970s-80s. Relying on enormous capital and the Chinese social network, they operate financial, real estate, retail, hotels, tourism and food & beverages industries. Furthermore, they cooperate wi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construct an economic industrial chain among the United States, Taiwan, and China. With high growth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and eastward migration, the industries take root in the Chinese-gathered area of Los Angeles and grow into internal development. Fourth, Chinese have participate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by ways of community activities, political campaigns, donations and voting since the 1980s. The Chinese immigrants increase the degree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many Chinese politicians emerge by ways of 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Chinese American’s influence on politics in the Los Angeles area is getting better. The politicians have pluralism backgrounds; increase their political influence, and moves toward inter-ethnic cooperation. They face political problems because of the identification with original country, anti-Asian discrimination and dual loyalty questioned. Therefore, they need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and improve the attitude for developing their political advantage in double culture.
一、英文書目

(一)專書

Alejandre, Portes and Ruban G., Rumbant. Immigrant America: A Portrait (Oxford, Eng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1990).
Chen, Shehong. Being Chinese, Becoming Chinese America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2).
Chen, Sibyl. Our Treasury: The Shaping of First-Generation Taiwanese Americans (USA: Intercollegiate Taiwanese American Student Association, 2002).
Chang, Iris. The Chinese in America—A Narrative History (New York: Viking Penguin’s Press, 2003).
Chu, Carl. Find Chinese in Los Angles: A Guide to Chinese Regional Cuisines. (Manhattan Beach: Crossbridge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Danico, Mary Yu, and Franking Ng. Asian American Issues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004).
Fong, Timothy P.. The First Suburban Chinatown: The Making of Monterey Park, California (Philade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Fong, Timothy P.. The Contemporary Asian American Experience: Beyond the Model Minority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1998).
Flaming, Daniel, Patrick Burns and Brent Haydamack. From the Pockets of Strangers: Economic Impacts of Tourism in Los Angeles and Five Competing Metropolitan Destinations (Los Angeles, CA: Economic Roundtable, January 2006).
Horton, John. The Politics of the Diversity: Immigration, Resistance, and Change in Monterey Park, California (Philadelphia, P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cy Smith(鄧瑞冰), Emily Wang(王國蘭) translation. The Lonely Queue: The Forgotten History of the Courageous Chinese Americans in Los Angeles (Gardena, CA: East West Discovery Press, 2000).
Ling, Huping. Chinese St. Louis:From Enclave to Cultural Communit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Ng, Franklin. The Taiwanese Americans (Westport C. T. : Greenwood Press, 1998).
Ng, Franklin. Studies in Asian Americans Reconceptualizing Culture, History, and Politics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5).
Nakanishi, Don T., and James S. Lai. 2000-01 National Asian Pacific American Political Almanac (Los Angeles, CA: UCLA Asian American Studies Center, 2001).
Novas, Himilce, Lan Cao and Rosemarry Silva. Every 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sian-American History (London, England: Penguin Books Ltd., 2004).
Rolle, Andrew, Norris Hundley, Jr. and John A. Schutz. Los Angeles : From Pueblo to City of the Future (San Francisco, CA: MTL, Inc., 1995).
See, Lisa. On Gold Mountain: The 100-year Odyssey of a Chinese-American Family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1995 ).
Satto, Leland T.. Race and Politics : Asian American, Latinos, and Whites in a Los Angles Suburb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8).
Tweed, Thomas A. and Stephen Prothero. Asian Religions in America: A Documentary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Takaki, Ronald. A History of Asian Americans: Strangers from a Different Shore (New York: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89).
Takaki, Ronald. A Different Mirror: A History of Multicultural America (Canada: Little, Brown & Company Limited, 1993).
Zhou, Min. Chinatown: the Socioeconomic Potential of an Urban Enclave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2).
Weaver, John D.. Los Angeles: the Enormous Village, 1781-1981 (Santa Barbara, CA: Capra Press, 1980).
Wierzbicki, Susan. Beyond the Immigrant Enclave Network Change and Assimilation (New York: LFB Scholarly Publishing LLC, 2004).

(二)論文集

Halle, David. New York& Los Angeles: Politics, Society, and Culture-A Comparative View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Kibria, Nazli. Becoming Asian American: Second-Generation Chinese and Korean American Identities (Baltimore,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Kuah-Pearce, Khun Eng and Evelyn Hu-Dehart.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in the Chinese Diaspora (Hong Kong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Kaplan, David H., and Wei Li. Landscapes of the Ethnic Econom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06).
López-Garza, Marta and David R. Diaz. Asian and Latino Immigrants in a Restructuring Economy: The Metamorphosis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Lai, Eric & Dennis Arguelles. The New Face of Asian Pacific America: Numbers, Diversity & Change in The 21st Century (San Francisco: AsianWeek and UCLA’s Asian American Studies Center Press, 2003).
Louie, Vivian S.. Compelled to Excel: immigration, Education, and Opportunity among Chinese American (Standford,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Li, Wei. From Urban Enclave to Ethnic Suburb: New Asian Communities in Pacific Rim Countrie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
Min, Pyong Gap. The Second Generation: Ethnic Identity among Asian Americans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2002).
Miyares, Ines M., and Christopher A. Airriess. Contemporary Ethnic Geographies in America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7).
Ong, Paul, Edna Bonacich, and Lucie Cgeng. The New Asian Immigration in Los Angeles and Global Restructuring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Satto, Leland T.. Race and Politics : Asian American, Latinos, and Whites in a Los Angles Suburb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8).

(三)期刊論文

Chan, Angela Fuhn. “The Global Enclave Model: Economic Segregation, Intraethnic Conflict, and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immigrant Communities”, Asian American Policy Review, Vol. 13 (2004), pp.21-60.
Dymski, Gary, and Lisa Mohanty. “Credit and Banking Structure: Asian and African-American Experience in Los Angel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9, No. 2 (May, 1999), pp. 362-366.
Ip, David, and Richard J. C. Hsu. “Transnationalism and Gendered Identity: The Case of the “One and a Half Generation” Taiwanese Migrants,” Asian Studies Review, Vol. 30 (Sep., 2006), pp. 273-288.
Jamieson, Amie, Hyon B. Shin and Jennifer Day. “Voting and Registration in the Election of November 2000: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Current Population Reports, February 2002, pp. 1-16.
Light, Ivan. “Immigrant Place Entrepreneurs in Los Angeles, 1970-9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Vol. 26, No. 2 (June, 2002), pp. 215-228.
Lai, James S., Wendy K. Tam Cho, Thomas P. Kim, and Okiyoshi Takeda. “Asian Pacific-American Campaigns, Elections, and Elected Officials,”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 Vol.34, No.3 (Sep., 2001),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pp. 611-617.
Li, Wei. “Anatomy of a New Ethnic Settlement: The Chinese Ethnoburb in Los Angeles,” Urban Studies, Vol. 35, No. 3 (1998), pp. 479-501.
Li, Wei, Gray Dymski, Yu Zhou, Maria Chee, and Carolyn Aldana. “Chinese-American Bank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Los Angeles Count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 92, No. 4 (Dec., 2002), pp. 777-796.
Logan, John R., Wenquan Zhang, and Richard D. Alba. “Immigrant Enclaves and Ethnic Communities in New York and Los Angel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67, No. 2 (Apr., 2002), pp. 299-322.
Lopez, Alejandra. The Foreign-born in California: Place of Origin, Region of Residence, Race, Time of Entry, and Citizenship (Stanford, CA: Center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in Race and Ethnicity, Stanford University), No. 15 (June, 2003), pp. 1-12.
Portes, Alejandro. “Theoretical Convergenc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in the Study of Immigrant Transnationalism,”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 37, No. 3 (Fall, 2003), pp. 874-892.
Tsai, Hong-Chin. “A Study on The Migration of Students from Taiwan to the United States: A Summary Report,”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 No.12 (June, 1988), pp. 91-120.
Tseng, Yen-Fen. “Beyond “Little Taipei”: The Develop of Taiwanese Immigrant Business in Los Angl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 29, No.1 (Spring, 1995), pp. 33-58.
Tseng, Yen-Fen. “The Mobility of Entrepreneurs and Capital: Taiwanese Capital-Linked Migr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Vol. 38, No. 2 (2000), pp. 143-168.
Wang, Ling-chi. “Roots and Changing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Daedalus, Vol. 120, No. 2 (Spring, 1991), pp. 181-206.
Waldinger, Roger, and Yen-Fen Tseng. “Divergent Diasporas: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of New York and Los Angeles Compared,” Revue Europeene Des Migration Internationales, Vol. 8, No. 3 (1992), pp. 91-116.
Xu, Jun. “The Political Behavior of Asian Americans: A Theoretical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ociology, Vol. 30, No.1 (Summer 2002),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pp.71-89.
Zhou, Yu. “Beyond Ethnic Enclaves: Loc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Producer Service Firms in Los Angeles,” Economic Geography, Vol. 74, No. 3 (Jul., 1998), pp. 228-251.
Zhou, Yu, and Yen-Fen Tseng. “Regrounding the ‘Ungrounded Empires’: Localization as the Geographical Catalyst for Transnationalism,” Global Networks, Vol. 1, No. 2 (2001), pp. 131-153.

(四)報刊文章

Arax, Mark. “Clash of Two Worlds Leaves Many in Pain Series: Asian Impact: Second of four parts,” Los Angeles Times, Apr.12, 1987.
Arax, Mark. “Asian Criminals Prey on Fearful but Silent Victims Series: Asian Impact: Fourth of Four Parts,” Los Angeles Times, Apr.19, 1987.
Hubler, Shawn. “A feeding frenzy in the ‘new Chinatown,” Los Angeles Times, Dec. 5, 1995.
Iritani, Evelyn. “1995-96: Review and Outlook,” Los Angeles Times, Dec. 24, 1995.
Kang, Connie K.. “The Time Poll: Chinese in the Southland: a Changing Picture Immigrants make up 87% of what was once a largely U.S.-born community. Optimism about life here is a common thread in the diverse group,” Los Angeles Times, Jun. 29, 1997.
Krantz, Matt. “Panda Express Spread Chinese Food across USA,” USA TODAY, No. 1, Sep. 11, 2006.
Lee, Don. “Special Report: The State of Small Business in L.A. County” Los Angeles Times, Sep. 17, 1999.
Nguyen, C., Thi. “Best Asian Breakfast Restaurants in Los Angeles: For a Soothing Morning Meal, Sample such Eastern Delicacies as Steamed Buns, Fresh Soy Milk and Chinese Doughnuts,” Los Angeles Times, Travel, August 20, 2008.
Pierson, David. “Los Angeles: Cityhood Vote Divides Hacienda Heights: The election is far more heated than two earlier incorporation attempts. An issue are the same themes debated for three decades,” Los Angeles Times, Jun, 2003.
Pierson, David. “Dragon Roars in San Gabriel: The city has evolved into the region’s new center for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 now even has a mayor who shares its cultural heritage,” Los Angeles Times, Mar. 31, 2006.
Romney, Lee. “Chinese Americans Make Political Strides Community: Stereotypes and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persist, but leaders have begun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success. Recent election results have fueled their optimism,” Los Angeles Times, Nov. 28, 1993.
Stossel, John, Joy Ciarica-Levy and Iman Hobbs. “Winning: Only in America Immigrant Entrepreneurs Experience American-Style Success,” ABC NEWS, Nov. 13, 2007.
Takahashi, Dean. “Ethnic Networks Help Immigrants Rise in Silicon Valley,” Wall Street Journal, Mar 18, 1998.
Woo, Elaine. “Ethnic Diversity Puts School Districts to Test Series: Asian Impact: First of Four Parts. Next: Growing Asian Presence Creates a Cultural Backlash and Emotional Trauma,” Los Angeles Time, Apr. 9, 1987.
Ward, Mike. “Cities Report Growth- and Some Losses-From Asian Business Series: Asian Impact: Fourth of Four Parts,” Los Angeles Time, Apr. 19, 1987.
Yoshihara, Nancy. “Taiwan Move in U.S. Banking is Just a Start Investment: Groups from Taiwan are Buying Banks to Help Support the Growing Taiwanese Business Community here. The diversification marks a Change in their strategy,” Los Angeles Time, May 14, 1990.




二、中文書目

(一)官方出版品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出版,《各國華人人口專輯》(臺北市:僑務委員會編印,2003年 12月)。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編印,《臺灣地區移居美國僑民長期追蹤第二(2004)年調查報告》(臺北市:僑務委員會,2004年12月)。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編印,《臺灣移居美國僑民長期追蹤第四(2006)年調查報告》(臺北市:僑務委員會,2007年6月)。
中華經濟研究院編輯,《華僑經濟年鑑 89~90年版 美洲篇》(臺北市:僑務委員會,2002年)。
中華經濟研究院編輯,《華僑經濟年鑑 91~92年版 美洲篇》(臺北市:僑務委員會,2004年)。
姜蘭虹、徐榮崇,《澳洲臺灣僑民現況之研究》(臺北市:僑務委員會,2003年12月)。
徐榮崇,《美國、澳洲、加拿大三國臺灣僑民比較研究》(臺北市:僑務委員會,2005年12月)。
徐榮崇,僑務委員會編著,《美國臺灣僑民生活適應及發展之研究-以洛杉磯為例》(臺北市:僑務委員會,2006年12月)。
華僑協會總會、華僑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主編,《華僑大辭典》(臺北市:華僑協會總會發行,正中書局總經銷,2000年5月)。
蕭新煌、周素卿、陳東昇、曾嬿芬,《臺灣地區移民及在美國的調適過程與回流轉向:以洛杉磯及紐約為例》(臺北市:僑務委員會,1994年)。
龍文彬、黃國枏撰,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編印,《臺灣及兩岸三地華人人口推估方法-理論構建與實證探討(以美國為例)》(臺北:僑務委員會,2002年12月)。
龍文彬、江佳慧撰,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編印,《臺灣地區移居美國僑民長期追蹤調查制度與方法(含2003年)調查結果》(臺北市:僑務委員會,2003年12月)。

(二)專書

Stalker, Peter著,蔡繼光譯,《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The No-Nonsense Guide to International Migration)(臺北市:書林出版公司,2002年12月)。
W. Lawrence Neuman著,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2月)。
尹曉煌著,徐穎果譯,《美國華裔文學史》(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the 1850s)(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王桂榮,《王桂榮回憶錄:一個臺美人的移民奮鬥史》(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1月)。
王錦堂,《紮根-華人教育在美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11月)。
令狐萍,《金山謠-美國華裔婦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田新彬編,《海外情調》(臺北市:方智出版公司,1988年11月)。
吳前進,《美國華僑華人文化變遷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10月)。
李道揆,《美國政府和美國政治》(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99年)。
汪樹華,《美國華人政治參與之研究》(臺北: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2002年)。
周敏著,郭南審譯,《美國華人社會的變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周愚,《十全十美》(加州,洛杉磯:北美華人作家出版社、北美華人作家協會,2006年5月9日)。
周愚,《菁英的俊美》(加州,洛杉磯:洛城作家出版社與北美華人作家協會,2003年11月1日)。
周愚,《藍天、碧海、大地》(加州,洛杉磯:洛城作家出版社與北美華人作家協會,2002年7月10日)。
彼得•鄺,《新唐人街:當代美國華人社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9月)。
夏誠華,《民國以來的僑務與僑教研究(一九一二∼二00四)》(新竹市: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2005年)。
徐忠雄著,何文敬譯,《天堂樹-一個華裔美國家族四代的故事》(Homebase)(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1年)。
殷志鵬,《回首英美留學路》(臺北市:健行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
馬丁•N•麥格(Martin N. Marger)著,祖力亞提•司馬義譯,《族群社會學:美國及全球視角下的種族和族群關係》(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American and Global Perspectives)(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7月)。
馬克任,《美國華人社會評論(一九七六年二月∼一九八五年二月)》(上)、(下)(臺北市:世界日報出版,聯經總經銷,1985年)。
馬克任,《報壇耕耘六十年:從臺灣《聯合報》到北美《世界日報》》(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
梁茂信,《美國移民政策研究》(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許烺光(Francis L. K. Hsu)著,徐隆德譯,《中國人與美國人》(Americans and Chinese, Passage to Differences)(臺北市:南天書局,2002年)。
許烺光著,單德興譯,《美國夢的挑戰-在美國的華人》(The Challenge of the American Dream: 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臺北市:南天書局,1997年)。
郭實渝,《由臺灣前往美國的「小留學生」問題之研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1年7月)。
陳李婉若,《臺灣女孩美國市長:陳李婉若自述生平傳奇》(臺北市:商周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4年)。
陳依範著,殷志鵬、廖慈節合譯,《美國華人發展史》(Chinese of American)(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公司,1989年9月)。
陳祥水,《紐約皇后區新華僑的社會結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1年4月)。new window
陳靜瑜,《紐約曼哈頓華埠-一個美國華人社區之個案研究》(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0年8月)。
陳懷東,《美國華人經濟現況與展望》(臺北:世華經濟出版社,1991年)。
陶家琪,《華裔子女成功之路》(臺北市:春天出版國際文化公司,2008年9月)。
麥禮謙,《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三聯出版社,1992年)。
曾慶輝,《海外華商銀行之經營及其發展》(臺北市:華僑協會總會,1987年)。
曾嬿芬,《移民、跨國經濟與資本流動:臺灣商業移民的研究》(臺北市: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1997年5月)。
滿義法師,《星雲大師傳奇的一生》(臺北市:香海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8月)。
趙守博,《置身事內—我的留美觀感今昔談》(臺北縣新店市:正中書局,2004年)。
劉曉莉,《大贏家-100位頂尖華人》(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4月1日)。
蔡文輝,《美國社會與美國華僑》(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2月)。
鄭蜀生,《世代悲歡「美國夢」--美國的移民歷程及種族矛盾(1607-200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6月)。
戴超武,《美國移民政策與亞洲移民(1849-199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4月)。
營志宏,《美國移民法》(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三)論文集

孔秉德、尹曉煌主編,《美籍華人與中美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11月)。
何文敬、單德興主編,《再現政治與華裔美國文學》(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6年)。
陳靜瑜,《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美國華人社會史論文集》(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3年12月)。
陳鴻瑜主編,《邁向21世紀海外華人市民社會之變遷與發展》(臺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1999年8月)。
單德興,《銘刻與再現:華裔美國文學與文化論集》(臺北市:麥田出版,2000年9月)。new window
單驥、王弓,《科技產業聚落之發展:矽谷、新竹與上海》(桃園: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2003年)。

(四)學位論文

朱苑綺,《美國大洛杉磯地區中文學校之探討—以洛杉磯郡和橘郡為例(1965-2005)》(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宋秀容,《戰後美國華人經濟活動演變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洪玉儒,《遷移、嬗變與認同:從加州蒙特利公園市到聖蓋博谷華人移民社區之形塑》(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張志平,《大洛杉磯臺灣移民社團發展探析(1971-2006)》(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陳菁菁,《美國洛杉磯地區臺灣移民之華文報業(1980-2004)》(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五)期刊論文

〈再次躍進的時刻-從臺福到「正道福音神學院」〉,《傳揚福音雜誌》,第38集(2007年9月),頁9-11。
丁則民,〈美國移民史中的排外主義〉,《世界歷史》,第1期(2001年),頁12-17。
王志鈞,〈民進黨內還有多少「頑固臺獨分子」?細說臺獨運動奮鬥史〉,《商業週刊》,第742期(2002年2月11日),頁52。
令狐萍,〈美國華人研究的新視角:文化社區理論〉,《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1期(2007年3月),頁25-31。
令狐萍,〈從臺灣社會的發展看臺灣留美運動的興衰〉,《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4期(2003年12月),頁21-28。
任美珍,〈人物特寫:天仁茗茶老闆要蓋「茶藝博物館」李勝治反敗為勝〉,《商業週刊》,第607期(1999年7月12日),頁116。
江琪姍,〈洛杉磯時報發表專文 稱讚華裔走入美國政治〉,《僑協雜誌》,第80期(2003年4月),頁69-70。
李巧雯,〈美國華人新移民社會發展與適應之初探〉,《中興史學》,第11期(2005年6月),頁129-160。
李其榮,〈向主流社會邁進-近三十年美國華人參政分析〉,《第四屆世界海外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Ⅲ)》,2001年4月26-28日,頁135-155。
李其榮,〈戰後美國華人社會的發展與困擾〉,《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1期(1996年),頁34-46。
李其榮、傅義朝,〈從旁觀者到參與者-戰後美國華人政治角色的變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8年),頁88-93。
李采洪,〈封面故事:價值觀偏差讓他敗掉十棟房子 代價篇╱他們贏了ABC,卻輸掉更多…〉,《商業週刊》,第804期(2003年4月21日),頁110。
杜鷹,〈《女勇士》的女性主義特點和困境--《女勇士》中花木蘭形象分析〉,《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3期(2008年6月),頁68-73。
沈已堯,吳藜譯,〈19世紀以來美國的對華移民政策〉,《世界史》,第7期(1994年),頁80-82。
沈立新,〈美國華人參政的歷史與現狀〉,《社會科學》,第11期(1994年),頁57-60。
沈燕清,〈百人會與美國華人社會〉,《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1期(2004年),頁28-34。
沈燕清,〈近看美國華人百人會〉,《八桂橋刊》,第3期(2003年),頁24-26。
沈燕清,〈美國華人房地產業發展回顧〉,《八桂僑刊》,第1期(2003年),頁48-52。
沈燕清,〈美國華人零售業發展回顧〉,《八桂僑刊》,第1期(2001年),頁24-28。
佟佑妤,〈產業:天仁茗茶靠經營本業上市 十年生聚教訓〉,《商業週刊》,第588期(1999年3月1日),頁92。
周敏,〈華裔美國人的菁英群體〉,《社會學研究》,第5期(2000年),頁48-63。
周敏,高偉濃、萬曉宏譯,〈美國華裔人口發展趨勢和多元化〉,《人口與經濟》,第3期(2004年),頁17-21。
周敏、林閩鋼,〈從新移民和新華人移民聚居區看美國華人移民社區的變遷〉,《華夏人文地理》,第17期(2003年),頁115-120。
周敏、林閩鋼,〈族裔資本與美國華人移民社區的轉型〉,《社會學研究》,第3期(2004年),頁36-46。
周敏、蔡國萱,〈美國華文媒體的發展及其對華人社區的影響〉,《社會學研究》,第5期(2002年),頁83-91。
周敏、黎熙元,〈族裔特性、社會資本與美國華人中文學校—從美國華人中文學校和華僑輔助性教育體系的發展看美國華人移民的社會適應〉,《世界民族》,第4期(2005年),頁30-40。
周鋼、楊國美,〈概論美國的移民、民族和種族關係理論〉,《史學月刊》,第3期(1996年),頁90-95。
孟令明,〈九十年代美國華人參政剖析〉,《八桂僑史(季刊)》,第3期(1997年),頁33-38。
林家興,〈提供洛杉磯華人心理健康服務的機構—亞太家庭服務中心簡介〉,《諮商與輔導》,第60期(1990年12月15日),頁2-4。
林益發,〈特別企畫:朱家良「以夷制夷」勇奪監視器冠軍寶座 優派用日本大廠代工,攻占美國市場〉,《商業週刊》,第604期(1999年6月21日),頁72。
林啟文,〈加州華人的政治發展〉,《僑協雜誌》,第40期(1993年4月),頁24-28。
林啟文,〈洛杉磯多元族裔的政治參與〉,《美國月刊》,第8卷,第9期(1993年9月),頁100-113。
林啟文,〈美國華人的參政現況與展望〉,《美國月刊》,第8卷,第1期(1993年1月),頁111-122。
林閩鋼,〈周敏教授與移民社會學和亞裔研究學〉,《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3期(2005年9月),頁66-72。
姜蘭虹、趙建雄、徐榮崇,〈當代華人的海外移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24期(1998年),頁59-84。new window
徐榮崇、葉富強,〈性別在跨國主義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布里斯本的一點五代臺灣移民為例〉,《人口學刊》,第32期(2006),頁43-81。
馬藹萱,〈重思當代移民理論之遷移決策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30期(2000年10月),頁145-188。
高翔,〈近年來美國移民政策之變化研究〉,《西北人口》,第2期(1996年),頁40-42。
崔志鷹,〈美國華人與印度尼西亞華人的比較研究〉,《史林》,第3期(總第27期)(1992年),頁73-79;頁92。
張戎,〈「融入主流社會」進程中的美國華人文化〉,《八桂僑刊》,第1期(2000年),頁21-27。
梁茂信,〈外來移民對美國經濟和就業市場的歷史影響-兼論中美學者的觀點〉,《世界歷史》,第3期(1996年),頁25-33。
梁茂信,〈美國吸引外來人才政策的演變與效用〉,《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7年),頁54-60。
梅偉強,〈世紀之交的美國華人:從漠視政治到積極參政〉,《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4期(1997年),頁51-57。
莊國土,〈再論海外華人資本與臺灣經濟發展的關係〉,《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1期(1994年),頁58-62。
莊國土,〈從移民到選民:1965年以來美國華人社會的發展變化〉,《世界歷史》,第2期(2004年),頁67-77。
莊義遜,〈華僑資本對臺灣投資的發展與趨勢〉,《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2期(1999年),頁13-18。
許國林,〈近代美國華人移民的職業變化〉,《許昌學院學報》,第1期(2004年),頁99-103。
許國林,〈論美國經濟的發展進程與移民政策的演變〉,《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第2期(1998年),頁89-93。
郭玉聰,〈美國華人的參政熱潮及存在的問題〉,《南洋問題研究》, 第3期(1998年),頁66-71。
郭岱宗,〈美國華人參與政治之研究〉,《淡江學報》,第33期(1994年3月),頁657-669。new window
陳文鑫,〈中美關係視野中的美國華人〉,《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2期(2002年),頁90-93 。
陳芳惠,〈洛杉磯華裔移民的文化不適應現象〉,《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5期(1987年),頁157-179。new window
陳祥水,〈紐約皇后區華人參政活動〉,《歐美研究》,第23 卷,第3 期(1993年9月),頁61-101。new window
陳靜瑜,〈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華僑社會嬗變的狀況探析,1950-90〉,《興大歷史學報》,第8期(1998年6月),頁229-270。new window
陳靜瑜,〈美國臺灣移民的社會結構、適應與認同析探(1980-2000)(上)、(下)〉,《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3卷,第3、4期(2003年7、10月),頁1-37,37-74。
陳懷東,〈投資結盟為海外華商發展新模式〉,《僑協雜誌》,第70期(2000年10月),頁30-34。
陸月娟,〈美國華商的歷史變遷〉,《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2年2月),頁86-90。
曾嬿芬,〈居留權的商品化:臺灣的商業移民市場〉,《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7期(1997年9月),頁37-67。new window
曾寶璐,〈調一杯珍珠奶茶四百頁操作手冊經營 管理篇╱連鎖加盟成為知識經濟產業的三S原則〉,《商業週刊》,第823期(2003年9月1日),頁92。
程相文,〈美國新移民的中國文化觀〉,《八桂僑刊》,第4期(2000年),頁18-21。
黃秀玲,〈任璧蓮《夢娜在應許之地》中的階級、文化與創造的(亞美、猶太)傳統〉,《歐美研究》,第32期,第4期 (2002年12月),頁641-674。new window
黃昆章,〈美國的臺灣移民〉,《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2期(1994年),頁10-14。
萬曉宏,〈「80/20促進會」與美國華人參政新策略〉,《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3期(2003年9月),頁40-46。
萬曉宏,〈當代美國社會對華人及亞裔的歧視〉,《八桂僑刊》,第4期(2002年),頁5-9。
葉文振、林擎國,〈試析在美華人異族通婚的原因和問題〉,《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4期(1999年12月),頁32-41。
裘兆琳,〈天安門事件後美國府會關係演變:「一九八九年緊急中國移民救濟法案」個案研究〉,《美國研究》,第19卷,第4期(1989年12月),頁33-80。
廖小健,〈全球化時代的世界華商網絡:發展、潛力與作用〉,《東亞季刊》,第34卷,第3期(2003年),頁1-18。new window
趙巧萍,〈美國華人餐飲業今昔談〉,《工會理論與實踐》,第5期(2003年10月),頁66-71。
趙巧萍,〈淺析美國華人餐飲業的現狀〉,《工會理論與實踐》,第1期(2004年2月),頁66-71。
趙星光,〈從主流教會到小群宗派:洛杉磯臺語福音教會的轉型與增長〉,《東吳社會學報》,第6期(1997年3月),頁137-182。new window
趙紅英,〈海外華人婦女參政當議〉,《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1期(1999年3月),頁32-36。
趙穗生,〈亞裔在美國民主政治中的地位—以洛杉磯地區亞裔參政為例〉,《理論與政策》,第7卷,第1期(1992年11月),頁55-68。new window
劉亦文,〈兒女即將進入大學的父母須知〉,《傳揚福音雜誌》,第39集(2008年5月),頁4-5。
劉宏,〈社會資本與商業網絡的建構:當代華人跨國主義的個案研究〉,《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1期(2000年),頁1-15。
劉卓、楊大偉,〈從邊緣到主流:華裔美國婦女社會地位的上升歷程〉,《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6期(2005年),頁71-75。
蔡宏進,〈臺灣留美學生的移動研究:報告的摘要〉,《人口學刊》,第12期(1989年6月),頁98-101。
蔡振翔,〈從人才流動的角度看臺灣留學生中的移民現象〉,《八桂僑刊》,第4期(2000年),頁10-12。
鄭瑞林,〈臺灣移民的特點和貢獻〉,《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1期 (1995年),頁37-40。
鄭蜀生,〈美國移民政策的演變和動因〉,《歷史研究》,第3期(1989年),頁164-178。
鞏蘊華、張放,〈解讀《喜福會》中的女性形象〉,《科技訊息(學術研究)》,第28期(2008年),頁128-129。
駱新華,〈國際人口遷移的基本理論〉,《理論月刊》,第1期(2005年),頁42-45。
薛繼光,〈在美國的日子—臺灣銀髮族移民記〉,《光華》,第23期(1998年5月),頁24-35。
蘇卿,〈移民社會的定心丸〉,《傳揚福音雜誌》,第38集(2007年9月),頁8。
蘇嘉宏,〈華僑、族裔政治與美國對華政策的互動〉,《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1期(2003年5月),頁49-57。

(六)報紙、電話簿及社團資料

《2007年華商年鑑》
《2007南加州臺灣燈會 照亮臺灣紀念特刊》(洛杉磯:南加州臺灣燈會籌備會,2007年)。
《大洛杉磯臺灣會館2004年鑑》(加州柔似蜜:大洛杉磯臺灣會館基金會,2004年11月)。
《大洛杉磯臺灣會館2006年鑑》(加州柔似蜜:大洛杉磯臺灣會館基金會,2006年)。
《大洛杉磯臺灣會館會訊》,第53期,2008年。
《大紀元時報》(洛杉磯美西版)
《中國日報》(洛杉磯)
《中華商報》(洛杉磯)
《中國時報》、《中時晚報》、《工商時報》(臺灣)
《世界日報》(洛杉磯)
《加州彩頁電話簿 2008-2009》
《北美洲臺灣人醫師協會2005總會年會特刊》
《北美洲臺灣人醫師協會20年的回顧—心繫臺灣,1984-2004》
《北美洲臺灣旅館公會聯合總會年刊》,第3期(2008年4月)。
《臺福基督教會三十週年紀念特刊》(加州艾爾蒙地市:臺福基督教會總會,2000年)。
《佛光山西來寺(簡介手冊)》(加州哈仙達崗:佛光山西來寺,2008年)。
《佛光山西來寺2008年精進修持手冊》(加州哈仙達崗:佛光山西來寺,2008年)。
《佛光山西來寺答客問》(加州哈仙達崗:佛光山西來寺,2008年)。
《佛光山玫瑰陵》(加州哈仙達崗:佛光山玫瑰陵,2008年)。
《佛光世紀(洛杉磯版)》,第125期,2006年9-10月。
《宏觀週報》(臺灣僑委會)
《承先啟後 南海岸中華文化基金會週年紀念特刊》(加州爾灣:南海岸中華文化基金會,2002年9月)。
《南加州臺灣會館創會特刊》(洛杉磯:臺灣會館,1998年6月12日)。
《南加州臺灣人長輩會2007年2月份月刊》(加州艾爾蒙地:南加州臺灣人長輩會,2007年2月)。
《南加州臺灣長輩會 慶祝成立二十週年紀念特刊》(加州艾爾蒙地:南加州臺灣長輩會,1999年)。
《南加州臺灣旅館同業公會旅館會刊》,第117期(2006年3月)。
《南加州臺灣旅館同業公會旅館會刊》,第122期(2006年7月)。
《南加州中國大專院校聯合校友會2004年刊》(洛杉磯:南加州中國大專院校聯合校友會,2004年)。
《星島日報》(洛杉磯)
《紐約臺灣》(紐約法拉盛:大紐約區臺灣同鄉會,2005年1月)。
《華人獅子會亞凱迪亞2004年會特刊》
《慈濟世界》,第178期(2008年4月)。
《慈濟美國總會》簡介
《慈濟簡訊》,第6號,2007年冬季。
《聖蓋博美國臺灣人獅子會2005年年刊》
《臺灣時報》、《太平洋時報》(洛杉磯)
《臺灣會館2002年年鑑》(加州柔似蜜:南加州臺灣會館,2002年)。
《舞訊》,2007年。
《聯合報》、《聯合晚報》、《民生報》、《經濟日報》(臺灣)

三、網路資料

39健康網社區,網址:www.39.net,2008年9月15日。
80-20促進會(80-20 Initiative),網址:http://80-20initiative.blogspot.com/,2007年9月16、20日。
TOM新聞網,網址:http://news.tom.com/,2008年10月2日。
一之鄉,網址:http://www.e-g-sain.com.tw/about/,2008年10月4日。
一福堂,網址http://www.if-town.com/,2008年10月4日。
人民日報海外版,網址:http://www.people.com.cn/,2005年6月8日。
人民網,網址:http://www.people.com.cn/,2006年5年2日。
小雅屋烘焙名品(JJ Bakery),網址:http://www.jjbakeryusa.com/,2008年10月4日。
三聯書店(香港)股份有限公司,網址:http://www.jointpublishing.com/,2008年8月30日。
上海新聞網,網址:http://www.sh.chinanews.com.cn/,2008年9月23日。
上海僑辦,網址:http://qwb.sh.gov.cn/ ,2006年5月2日。
大紀元時報,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2008年9月2日。
大華超級市場,網址:http://www.99ranch.com/,2008年9月30日。
中天頻道,網址:http://www.ctitv.com.tw/,2008年9月1日。
中時電子報,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年4月2日。
中國評論新聞網,網址:http://mag.chinareviewnews.com/,2009年5月11日。
中國日報網,網址:http://www.chinadaily.com.cn/,2008年8月25日。
中國進口網,網址:http://www.import.net.cn/,2008年9月14日。
中國新聞網,網址:http://www.chinanews.com.cn/,2006年5月2、3 日。
中國經濟網,網址:http://www.ce.cn/,2008年8月11日。
中國電視有限公司,網址:http://www.citvc.com/,2008年9月1日。
中國僑網,網址:http://www.hsm.com.cn/,2006年5月2日。
中國網,網址:china.com.cn,2008年9月19日。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網址:http://www.ocac.gov.tw/,2006年12月23日。
史瑞克官網(Shrek the Third- Official Site),網址: http://www.shrek.com/main.
php,2009年2月8日。
天仁茗茶,網址:http://www.tenren.com.tw/,2008年8月9日。
世界日報,網址:http://www.worldjournal.com/,2008年9月20日。
世界書局,網址:http://www.worldjournal.com/bookstore.php,2008年8月30日。
加州眾議員伍國慶的官方網站(California Assemblymember Mike Eng),網址:http://democrats.assembly.ca.gov/members/a49/default.aspx,2008年9月19日。
加州零售食品安全聯盟(CRFSC),網址:http://www.crfsc.org/,2009年2月20日。
北美生活網,網址:http://life.dwnews.com/,2008年10月5日。
北美新聞網,網址:http://life.dwnews.com/,2008年9月17日。
北美洲臺灣旅館公會聯合總會,網址:http://www.thmana.com/article.asp,2009年6月17日。
永豐銀行,網址:http://www.banksinopac.com.tw/,2008年8月11日。
休閒小站,網址:http://www.easyways.com.tw/,2008年8月17日。
休閒國聯股份有限公司,網址:http://www.qqkk.com.tw/,2008年8月17日。
同創同德出國移民網,網址:http://www.tctd.net/,2008年8月26日。
多維新聞網,網址:http://www.dwnews.com/,2008年8月9日。
安利銀行,網址:http://www.omnibankna.com/,2008年8月12日。
江蘇僑網,網址:http://www.jsqw.com/,2008年8月10日。
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網址:http://www.committee100.org/,2007年3月1日。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金融機構基本資料查詢,網址:http://www.fscey.gov.tw/search.aspx,2009年2月20日。
自由電子報,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年8月10日。
西來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網址:http://www.uwest.edu/site/,2008年12月23日。
亞洲時報,網址:http://www.atchinese.com/,2007年9月29日。
亞凱迪亞華人協會,網址:http://www.arcadiachineseassociation.org/,2008年9月6日。
亞太裔美國人法律中心(Asian Pacific American Legal Center),網址:http://apalc.org/index.php,2009年2月22日。
奇華餅家,網址:http://keewah.us/,2008年10月4日。
東森美洲衛視,網址:http://www.ettvamerica.com/,2008年9月1日。
長青書店,網址:http://www.evergreenbooks.com/,2008年8月30日。
青島新聞網,網址:http://www.qingdaonews.com/,2006年5月3日。
英文中國郵報(The China Post),網址:http://www.chinapost.com.tw/,2009年6月17日。
南加大政策、規劃及發展學院/胡紹基簡介(Michael Woo-USC Schools of Polic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網址:www.usc.edu/schools/sppd/ profiles/woo.html,2009年5月8日。
南加玉山科技協會(Southern California Monte Jade 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網址:http://www.scmj.org/,2008年9月29日。
南加州中國大專院校校友會,網址:http://jcuaa.org/,2008年9月13日。
南加州政府聯盟(Southern California Association of Governments),網址:www.scag.ca.gov/eMap/images/subregion.jpg,2008年8月10日。
南加州美國華人房地產專業協會(CAREPA),網址:http://www.carepa.org/,2008年8月18日。
南加州臺灣人教授協會(NATPA Southern California Chapter),網址:http://zen.sandiego.edu:8080/natpa,2008年9月5日。
哈崗中文學校,網址:http://www.hhacs.org/,2008年9月3日。
相約加拿大,網址:http://fh.rolia.net/f0/c3050/all/post/423486.html,2006年5月3日。
星島環球網,網址:http://www.stnn.cc:82/,2008年9月19日。
洛杉磯80-20亞裔參政促進會,網址:http://www.la80-20.org/,2008年9月9日。
洛杉磯中文廣播電臺與華語電視,網址:http://www.mrbi.cn/,2008年8月30日。
洛杉磯中國旅行社,網址:http://www.ctslax.com/,2008年8月28日。
洛杉磯華人資訊網,網址:http://www.chineseinla.com/,2008年9月25日。
洛城18臺(KSCI),網址:http://www.la18.tv/,2008年8月30日。
洛杉磯年鑑(Los Angeles Almanac),網址:http://www.laalmanac.com/ default.
htm,2008年10月9日。
洛杉磯時報•旅遊(Los Angeles Times, Travel),網址:http://travel.latimes.com/
articles/la-trw-asian20-2008aug20,2008年8月22日。
施懿倩,〈我國與美國中小學教師聘任制度之比較〉,《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68期(2008年1月15日),嘉義縣: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學研究所,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8/68-17.htm,2008年12月3日。
城市雜誌週刊(EDI City Newsweek),網址:http://www.citynewsweek.com/
index.php,2009年2月1日。
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網址:http://www.census.gov/,2008年10月12日。
美國住房建築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s of Home Builders),網址:http://www.nahb.org/,2009年2月20日。
美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網址:http://www.realtor.org/,2009年2月20日。
美國中文在線,網址:http://67.15.194.230/,2008年9月1 日。
美國之音中文網(VOA News),網址:http://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9年6月13日。
美國中信銀行(Chinatrust Bank, U.S.A.),網址:http://www.chinatrustusa.com/,2008年8月12日。
美國快可立(Quickly USA),網址:http://www.quicklyusa.com/,2008年8月16日。
美國亞洲旅行社,網址:http://www.americaasia.com/,2008年8月28日。
美國味全股份有限公司,網址:http://www.weichuanusa.com/,2008年10月5日。
美國洛杉磯度母月子中心,網址:http://www.tara-care.org/hospital.html,2008年8月24日。
美國金石堂書局,網址:http://www.kingstonbooks.com/,2008年8月30日。
美國國際商務會員中心,網址:http://www.americamember.org/,2008年9月24日。
美國第一銀行(First Commercial Bank, USA),網址:http://www.bankfcb.com/,2008年8月12日。
美國華人社區新聞網,網址:http://www.newsgogo.com/,2008年9月22日。
美國華裔舞蹈協會,網址:http://acda-dancelovers.blogspot.com/,2008年9月4日。
美國樂立杯(Lollicup),網址:http://www.lollicup.com/,2008年8月25日。
美華協會(Organiz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 OCA),網址:http://www.oca
-national.org/,2007年3月1日。
香港中國夏威夷商會(Hong Kong•China•Hawaii Chamber of Commerce ),網址:http://www.hkchcc.org/,2007年10月26日。
孫茹,〈評「政治捐款案」〉,《美國研究》,第3期(1998年),網址:http://www.mgyj.com/american_studies/1998/third/third05.htm,2006年5月2日。
浙江省新聞出版局/版權局,網址:http://www.zjxwcb.gov.cn/,2008年8月30日。
國泰地產(Kotai Realty),網址:http://www.kotaiusa.com/,2008年8月26日。
國泰銀行(Cathay Bank),網址:http://www.cathaybank.com/,2008年8月10日。
國際日報,網址:http://www.chinesetoday.com/,2008年8月30日。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網址:http://rs.edu.tw/bicer/chinese.htm,2008年4月2日。
淡藍網,網址:www.idanlan.com,2008年9月14日。
第一銀行,網址:http://www.firstbank.com.tw/,2008年8月12日。
郭元益食品公司,網址:http://www.kuos.com/,2008年10月4日。
喜瑞都羅省基督教會中文學校,網址http://www.fecc.us/Schools/,2008年9月3日。
普谷華協,網址:http://pvca-ca.org/,2008年9月5日。
朝代地產(Coldwell Banker-Dynasty Real Estate),網址:http://www.coldwell
-bankerdynasty.com/,2008年8月26日。
華信商業銀行(Ever Trust Bank),網址:http://evertrustbank.com/,2008年8月12日。
華美銀行(East West Bank),網址:http://www.eastwestbank.com/,2008年9月30日。
華隆有限公司(Asian Foods Online .Com),網址:http://www.asianfoodsonline.
com/,2008年10月5日。
華裔美國人資料中心,網址:http://members.aol.com/chineseusa/,2008年3月17日。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網址:http://chinese.wsj.com/big5/,2008年9月30日。
慈濟基金會美國總會(Tzu Chi Foundation-US Headquarter),網址:http://www.us.tzuchi.org/usa/home.nsf/about/index,2008年7月20日。
搜狐國際IT,網址:http://it.sohu.com/,2008年8月18日。
新浪網,網址:http://news.sina.com.cn/,2006年5月3日。
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2008年9月10日。
新澤西臺灣同鄉聯誼會,網址:http://www.tba-nj.org/,2008年7月31日。
聖路易時報,網址:http://www.scanews.com/,2007年9月22日。
聖瑪利諾中文學校,網址:http://www.ccsm.org/,2008年9月3日。
鼎泰豐,網站:http://www.dintaifungusa.com/,2008年8月16日。
僑報網,網址:http://www.usqiaobao.com,2008年9月24日。
僑福地產(Coldwell Banker-George Realty),網址:http://www.cbgeorgerealty
.com/,2008年8月26日。
臺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網址:http://www2.tzuchi.org.tw/ tc-brief/index.htm,2008年7月20日。
臺灣光華智庫,網址:http://www.sinorama.com.tw/,2008年8月3日。
臺灣獨立建國聯盟網站,網址:http://www.wufi.org.tw/,2008年11月16日。
臺美人傳統週委員會(洛杉磯),網址:http://www.taiwanus.net/la/heritage.
htm,2008年7月31日。
臺美公民協會(Taiwanese American Citizens League,TACL),網址:http://www.tacl.org,2009年6月19日。
臺美航太協會,網址:http://www.taasa-web.org/,2008年9月5日。
臺美基金會,網址:www.tafaward.com/,2007年10月26日。
臺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網站:http://www.fapa.org/,2008年7月30日。
熊貓快餐(Panda Express),網址:http://www.pandaexpress.com/,2008年8月16日。
遠東國民銀行(Far East National Bank),http://www.fenb-us.com/,2008年8月12日。
鳳凰資訊網,網址:http://news.ifeng.com/,2008年8月30日。
鳳凰衛視(美國)有限公司,網址:http://www.pstv-us.net/,2008年9月1日。
學美情報新聞,網址:http://www.cedca.org/news/,2008年12月13日。
頭條網(頭條日報),網址:http://www.hkheadline.com/,2008年9月12日。
勵馳旅遊•名人假期,網址:http://www.ritztours.net/,2008年8月28日。
聰明投票計畫網站(Project Vote Smart),網址:http://www.vote-smart.org/,2008年9月19日。
聯合新聞網/每日話題,網址:http://issue.udn.com/DAILY/9001/13/america1
.htm,2006年4月26日。
聯合銀行控股公司(UCBH Holdings, INC),網址:http://phx.corporate-ir.net/,2008年10月1日。
聯邦少數族裔商業發展署網站(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Minority Business Development Agency),網址:http://www.mbda.gov/,2008年9月22日。
羅省中華會館,網址:http://www.ccba.la/,2009年4月21日。
羅省中華會館福僑會,網址:http://www.ccba.la/chinese_1/cwc.htm,2008年12月1日。
議報,網址:http://www.chinaeweekly.com/,2008年9月16日。
鑽石餅家,網址:http://www.diamondcakes.com/,2008年10月4 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