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井上靖文學的西域情趣--源於絲綢之路終端的中國邊境形象
作者:李易璁
作者(外文):I-Chung Lee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比較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水福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井上靖中國形象比較文學日本現代文學西域情趣絲綢之路的終端天平の甍楼蘭敦煌蒼狼異域の人私の西域紀行Yasushi InoueChinese imageComparative LiteratureJapanese modern literatureXiyu in the Writings of Yasushi Inouethe Terminal of the Silk RoadThe Roof Tile of TemyoLou-lanTun-huangThe Blue WolfIiki no hitoSeiiki o yuk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0
本論文旨在透過形象研究途徑,探究井上靖的西域書寫所架構出的中國邊境形象。相關論述立基於:解析井上靖如何運用長年積累的西域知識與中國邊境想像,再現漢代、唐朝、宋末、元初等各歴史時刻的中國與西域。本研究內容包含井上靖以中國與西域為主題的歷史小說、詩篇、隨筆、遊記與語錄(對談集)等創作,透過分析相關文本中的「時間」、「空間」與「人間」等構成要素,呈現其重新編碼歷史、神話、景物、人物、器物等敘事中的西域情趣。
井上靖的創作銘刻著中日兩國之間的交流軌跡,其人與作品,已成為日本現代文學仍受容於「唐」與「西域」的記印。《天平の甍》、《西域をゆく》等著作,再現遣唐使團將「絲綢之路的終端」自「唐朝長安」延伸到「日本奈良」的艱辛歷程,開啟中日文學/化交流的新紀元,且揭櫫「西域」、「唐朝」與「日本」之間緊密而無法切割的臍帶關係。因為大唐文化中滿溢的「西域情趣」,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日本,成為日本文學/化中無法抹滅的基因。是故,井上靖長年遙想絲綢之路彼端的西域憧憬歷程,形同一趟探索自我文化要因的尋根之旅,旅途中不斷試圖串連、重構,那源於「絲綢之路終端」的中國邊境形象。
井上靖筆下的西域空間,宛若一座不斷上演著綠洲城市國度、游牧帝國與農業帝國戰爭的歷史舞台。來自列島國度作家的井上靖,習慣以「旁觀者」的視域呈現該空間強烈的他者色彩,在《敦煌》、《楼蘭》、《西域物語》與《蒼き狼》等一系列的西域創作中,清楚地勾勒出,西域空間千古以來,不斷顛沛流離於戰火中的他者輪廓。井上靖日後旅經的現代西域早已歸於平靜,中國邊境空間亦遠離戰爭洗禮的焦慮,曾經存在過的種族衝突與帝國霸業,轉化為史書上的華麗戰爭史詩,千餘年後,僅存西域空間默默地凝視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與帝國興亡,此般對於歷史與宿命的虛無感觸,為架構西域情趣的主要特色。
古往的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貿易交通道,亦為一條引領現代作家、讀者進入中國邊境歷史想像的文化交流之路。以「西域情趣」再現古今絲路風情的井上靖,可視為戰後促進中日兩國交流的重要中介者。從一介中國戰區的日本士兵、新聞記者、自由作家到中日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進而成為首位獲得北京大學榮譽博士的日本人作家,西域主題創作所架構的中國邊境形象,因時空環境變遷而不斷被重構與運用。本論文試圖探索井上靖對中國西域「憧憬、重疊與重構」的創作歷程,以期能完整呈現「西域情趣」的跨時代風華與貢獻。
This dissertation resorts to an “image study approach”, aiming to explore the image of China’s western border constructed in the writings of Yasushi Inoue (1907-91). The context discusses how Inoue applies his accumulated knowledge with reference to Western Regions and visions of China’s western border to construct or de-construct the image of China and Western Regions individually in the Han Dynasty (206BC-220AD),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the late Sung Dynasty (960-1279) and the early Yuan Dynasty (1271-1368). By analyzing the elements including “time”, “space” and “figure” in Inoue’s China- and Western Regions-themed historical novels, poems, jottings, travels and citations,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image of the Western Regions reconstituted by the histories, myths, figures and objects.
Inoue’s works trace out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hich has nowadays become the index that Japanese modern literature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Tang Dynasty and Western Regions. His writings such as The Roof Tile of Temyo and Seiiki o yuku present the long and arduous journey how Japanese envoy to Tang Dynasty China extended the terminal of Silk Road from Tang-era Chang'an (present-day Xian) to Japan during the Nara period. This marked a new epoch i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revealed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 between the Western Regions, the Tang Dynasty and Japan. The extensive culture of Tang Dynasty liberally sprinkled with image of Western Regions was introduced to Japan through the Silk Road, and become the basic element involved in Japa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Consequently, Inoue’s expectation towards the Western Regions, the opposite side of Silk Road, turned to become a journey in 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his pictures of China’s western border.
In Inoue’s writings, the Western Regions have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because the area was where the ancient oasis, nomad and agriculture empires had been fighting for survival. Inoue, a writer from an archipelagic country, used to highlight the battlefield fate of the Western Regions in the viewpoint of a third party. The Western Regions were portrayed as the area where had been suffering from wars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in a series of Inoue’s Western Regions-themed writings, such as Tun-huang, Lou-lan, Iiki no hito and The Blue Wolf. However, when Inoue travelled to the modern Western Regions, the area has turned to be peaceful without wars along China’s western border. The ethnic conflict and empires that ever existed in the Western Regions,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are now just a part of the history recording the one-time vicissitudes of the world,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empires. Inoue’s emotions towards those incidences are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how Inoue conceived of the Western Regions in his writings.
Not just a trade route to join the Eastern and the Western worlds, the ancient Silk Road was also a way leading the modern writers and readers back to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western border. The ancient and modern Silk Road captured in Inoue’s Western Regions-themed writings emerged as the catalyst for intensified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fter World War II. Consequently, Inoue successfully turned his role from a Japanese soldier during the WWII, a journalist, a freelancer to president of China-Japan Cultural Exchange Association, and then appeared as the first Japanese writer receiving the honorary doctorate of Beijing University. Inoue took an approach to 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China’s western border, with the vicissitudes of time and space, in his Western Regions-themed writings. In order to completely demonstrate the cross-age image of the Western Regions, this dissertation would examine how Inoue illustrated and progressed in his writings about the Western Regions – from constructing a fantasy, overlap between fantasy and reality to reconstructing the image created.
中文部分
大江健三郎。《小說的方法》。王成譯。台北:麥田,2008。
王一川。《中國形象詩學》。上海:三聯,1998。
王向遠。《中日現代文學比較論》。湖南:湖南教育,1998。
──。《東方各國小說在中國──譯介與研究史敘論》。江西:江西教育,2001。
──。《比較文學學科新論》。南昌:江西教育,2002。
──。〈中日文學關係研究〉。《中國比較文學研究二十年》。江西:江西教育,2003。頁38-50。
──。《中國題材日本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8。
──。《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1999。
王琢編。《中日比較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2。
王寧。《文化翻譯與經典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
井上靖。《天平之甍》。樓適夷譯。北京:人民文學,1980。
──。《蒼狼》。林水福譯。台北:遠流,1989。
──。《敦煌》。劉慕沙譯。台北:遠流,1995。
──。《樓蘭》。劉慕沙譯。台北:遠流,1999。
──。〈井上靖三則:漆胡樽──觀正倉院展覽有感〉。林水福譯。《自由時報》。台北:自由時報社,2006年03月08日。副刊D版
手葉宣一。《日本現代主義的比較文學研究(A Study Of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Eng)》。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
方漢文。《東西方比較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2005。
方齡貴。《元朝秘史通檢》。北京:中華書局,1986。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Bill, Ashcroft)等。《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劉自荃譯。台北:駱駝,1998。
司馬遷。《新校本史記 四》。楊家駱編。台北:鼎文書局,1980。
札奇斯欽。《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台北:聯經,1979。
史書美。〈邁向跨國接觸倫理──「中國」女性「何時」變成「女性主義者」?〉。《中外文學:第三世界/跨國女性主義實踐》 33.2(2004 7):15-45。new window
──。〈全球的文學,認可的機制〉。《清華學報》 34.1(2004 11):1-29。
──。《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何恬譯。南京:江蘇人民,2007。
史碧華克(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張君玫譯。台北:群學,2005。
瓦勒瑞.甘乃迪(Valerie Kennedy)。《認識薩依德:一個批判的導論》。邱彥彬譯。臺北:麥田,2003。
弗洛恩德(Freund, Elizabeth)。《讀者反應理論批評》。陳燕谷譯。台北:駱駝,1994。
白皕皛。《元朝廷軼事》。北京:民族,2003。
伊藤虎丸。《魯迅、創造社與日本文學:中日近現代比較文學初探》。孫猛等譯。北京:北京大學,1995。
安國樓。《宋朝周邊民族政策研究》。台北。文津,1997。
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2007。
朱耀偉。《後東方主義:中西文化批評論述策略》。台北:駱駝,1994。
──。《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象》。台北:駱駝,1996。
西原大輔。《谷崎潤一郎與東方主義》。趙怡譯。北京:中華,2005。
何乃英。《日本當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5。
余阿勳。〈日文壇的苦行僧〉。《樓蘭》。劉慕沙譯。台北:遠流,1991。頁184-8。
吳清茂。〈導論:中島敦的歷史小說〉。《弟子》。台北:聯經,1988。頁3-4。
吳錫德。《跨文化與比較文學》。台北:麥田,1993。
呂政芳。〈由井上靖的文學表現看「敦煌」〉。指導教授:劉崇稜博士。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系研究所碩士班,1979年。
宋益喬等。《立體多元的比較文學》。北京:中國文聯,1999。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台北:擎松。2003。new window
──。《後殖民文學──從邊緣到中心》。台北:擎松,2004。
李幼蒸。《結構與意義》。台北:聯經,1994。
李永熾。〈導讀《黑蝶》〉。《黑蝶》。台北:久大文化,1989。頁2。
李達三。《比較文學研究之新方向》。台北:聯經,1982。
李達三、羅鋼編。《中外比較文學的里程碑》,北京:人民文學,1997。
李漢亭。〈台灣比較文學發展與西方理論的歷史觀察〉。《當代》 20(1998 9):48-59。
李歐旎、史書美。〈由弱裔出發,進行跨國思考〉。《中外文學:弱勢族群的跨國主義》36.2(2007 6):19-49。new window
杜培華。《去樓蘭:悖論、相對主義──開啟沙漠中的秘密》。北京:光明日報,2001。
周閱。《川端康成文學的文化學研究:以東方文化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學術文庫,2001。
孟華。〈言說他者.言說自我〉。《國際比較文學學會萊頓年會圓桌討論論文集》。荷蘭:萊頓大學,1997。頁27-32。
──。〈形象學研究要注重總體性與綜合性〉。《中國比較文學》 4(2000 4):2-7。
──。《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2001。
──。《中國文學中的西方人形象》。安徵:安徵教育,2006。
孟昭毅。《東方文學交流史》。天津:天津人民,2001。
──。《比較文學通論》。天津:南開大學,2003。
林少陽。《"文"與日本的現代性》。北京:中央編譯,2004。
林水福。《現代日本文學掃瞄》。台北:鴻儒堂,1997。
──。〈井上靖的歷史小說──以《蒼狼》論戰為主〉。《歷史》 118 (1997 11):122-7。
──。〈中日文學交流〉。《中外文學交流》。台北:臺灣書店,1999。頁3-80。
林建發。〈空間與差異的敘事:當代台灣旅行書寫的一個現象〉。《醒吾學報》 31(2006 6):51-63。new window
林鎮山。《離散.家國.敘述:當代臺灣小說論述》。台北:前衛,2006。
林鎮國。《辯證的行旅》。台北:立緒,2002。new window
法農(Fanon, Frantz)。《黑皮膚,白面具》。陳瑞樺譯。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5。
法顯。《佛國記(新譯)》。楊維中註釋。台北:三民,2004。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new window
金惠敏。《後現代性與辯證解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
金榮華。《比較文學》。台北:福記,1982。
南博。《日本人論》。邱淑雯譯。台北:立緒,2004。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
迪迪埃•埃里蓬(Didier, Eribon)。《權力與反抗──米歇爾.福柯傳》。謝強、馬月譯。北京:北京大學,1997。
韋禮克(Wellek. R.)、華倫((Warren.A.)。《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王夢鷗等譯。台北:志文。1987。
凌晨光。《當代文學批評學》。山東:山東大學,2001。
孫景堯。《簡明比較文學:"自我"與"他者"的認知之道》。北京:中國青年,2003。
徐志嘯。《比較文學與中國古典文學》。上海:學林,1995。
──。《近代中外文學關係》。上海:華東師大,2000。
徐明真。〈百煉此身渡亂世:井上靖文學的一個母題──從《棄老》』入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47.5(2007 9):134-9。
徐揚尚。《中國比較文學源流》。河南:中州古籍,1998。
班固。《漢書》。楊家駱編。台北:鼎文書局,1997。
秦啟文。《形象學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
索紹武。《比較文學論要》。北京:民族,2004。
索雅(Edward W, Soja)。《第三空間》。台北:桂冠,2004。
酒井直樹。〈現代性與其批判: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的問題〉。白培德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30(1998 6):205-236。new window
──。〈主體與/或「主體」(shutai)及文化差異之銘刻〉。廖咸浩譯。《中外文學》 30.12(2002 5):150-195。
康士林(Koss, Nicholas)。〈七十二變說原形──《猴行者:他的偽書》中的文化屬性〉。《文化屬性與華裔美國文學》。謝惠英譯。台北:中研院歐美研究所,1994。頁61-87。
──。〈絲綢之國乎?黃沙盡處的海市蜃樓乎?──西元前一世紀至西元後七世紀西方作品中的中國意象〉。《他者之域:文化身分再現與性別、政治、權力》。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主編。臺北:麥田,1999。頁33-51。
──。〈意象、結構和改寫: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英國人概念中的中國〉。《中外文學》 29.2 (2000):99-130。
張一平。《絲綢之路》。北京:五洲傳播,2005。
張志彪。《比較文學形象學理論與實踐:以中國文學中的日本形象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2007。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new window
張哲俊。《東亞比較文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2004。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1986。
──。《東西文學理論》。台北:書林,1993。
──。《方法:文學的路》。台北:台大,2002。
──。《比較文學論》。台北:揚智,2003。
張興唐。《元朝秘史三種》。台北:中文出版社,1975。
許慎。《新添古音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台北:洪葉文化,1998。
曹順慶。《比較文學史》。四川:四川人民,1991。
──。《比較文學學》。四川:四川大學,2005。
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遠流,2006。new window
陳國棟主編。《漢文化與周邊民族》。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陳淑娟。〈邊緣論述/身體書寫:第三世界/亞裔女性文學與藝術再現〉。指導教授:簡瑛瑛博士。台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班博士班,2006年。new window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2000。
傅柯(Foucault, Michel)。《知識的考掘》。王德威譯。台北:麥田,1993。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1993。
博埃默(Boehmer, Elleke)。《殖民與後殖民文學》。盛寧譯。台北:牛津,1998。
單德興。《銘刻與再現華裔美國文學與文化論集》。台北:麥田,2000。new window
──。《邊緣與中心》。台北:立緒,2007。
彭定求等編。《全唐詩 全十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
提格亨。《比較文學論》。戴望舒譯。台北:台灣商務,1995。
斯文・赫定。《亞洲腹地旅行記》。李述禮譯。台北:開明,1960。
──。《游移的湖》。江紅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2000。
──。《斯文赫定亞洲探險記》。大陸橋翻譯社譯。台北:商周出版,2005。
程建文。〈井上靖文学の中に見る異文化の軌跡〉。指導教授:翁蘇倩卿博士。台北:東吳大學日本語文系研究所碩士班,1989年。
馮品佳主編。《重劃疆界──外國文學研究在台灣》。新竹:交大外文,1999。
黃煜文。《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台北:台大,1990。new window
奧雷爾.斯坦因(Stein, Marc-Aurel)。《路經樓蘭》。肖小勇、武新華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0。
楊乃喬。《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2002。
──。《比較詩學與他者視域》。北京:學苑出版,2002。
楊玲慎。〈井上靖與其中國歷史小說之研究〉。指導教授:林水福博士。台北:輔仁大學日本文學系研究所碩士班,1999年。
楊義、陳聖生。《中國比較文學批評史網》。台北:業強,1998。
葉舒憲。《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1999。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台北:五南,2003。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台北:東大,1988。
道潤梯步譯著。《新釋蒙古秘史》。內蒙: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
雷恩(Rene)、魏理克(Wellen)。《文學理論》。梁伯傑譯。台北:水牛,1987。
雷馬克(Remark, Henry H. H.)。《比較文學理論集》。王潤華譯。台北:文成,1979。
廖炳惠。《形式與意識形態》。台北:聯經,1990。
──。《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
榮新江。〈中國敦煌學研究與國際視野〉。《歷史研究》 (2005 4):165-176。
劉小楓。《接受美學譯文集》。北京:三聯,1989。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1990。
劉文勇。《價值理性與中國文論》。成都:巴蜀書社,2006。
劉紀蕙。《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2001。
劉崇稜。《日本近代文學概說》。台北:三民,1997。頁187-190。
──。《日本文學史》。台北:五南,2003。
──。《日本近代文學精讀》。台北:五南,2004。
劉焜輝。〈井上靖與「天平之甍」〉。《日本研究》 229 (1984 1):35-7。new window
劉象愚、陳惇。《比較文學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0。
──。《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4。
德雷福斯(Hubert L. Dreyfus)、拉比諾(Paul Rabinow)。《傅科──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錢俊譯。台北:桂冠圖書,1997。
鄭樹森。《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台北:時報,1982。new window
鄭樹森、周英雄、袁鶴翔合編。《中西比較文學論集》。台北:時報,1980。
鄧時忠。《大陸臺灣比較文學理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
黎躍進。《文化批評與比較文學》。北京:東方,2002。
盧佳雯。〈井上靖歴史小説の研究──『天平の甍』まで〉。指導教授:黃錦容博士。台北:東吳大學日本語文系研究所碩士班,2004年。
蕭啟慶。《元朝史新論》。台北:允晨文化,1999。new window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7。
薇思瓦納珊(Viswanathan, Gauri)。《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單德興譯。台北:麥田,2005。
謝天振。《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台北:業強,1994。
謝弗雷(Yves Chevrel)。《比較文學》。馮玉貞譯。台北:遠流,1991。頁33。
謝建猷。〈漢和文化融會之奇葩──讀井上靖小說《孔子》〉。《中西文化研究》 8 (2005 12):142-6。
韓靜。〈井上靖歷史小說《風林火山》中的視角〉。《電影評介》 9 (2009 5):101-2。
叢德新。《消失的古城:樓蘭王國之謎》。成都:四川教育,1996。
簡瑛瑛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文化事業,2003。
──。《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1997。
薩依德(Edward W, Said)。《東方主義》。王志弘等譯。台北:立緒,1999。
──。《鄉關何處:薩依德回憶錄》。彭淮棟譯。台北:立緒,2000。
──。《文化與帝國主義》。蔡源林譯。台北:立緒,2001。
──。《知識份子論》。單德興譯。台北:麥田,2004。
薩特(Sartre, Jean-Paul)。《想像心理學》。李一鳴譯。台北:結構群,1990。
──。《影像論》。魏金聲譯。台北:商鼎文化,1992。
藍泰凱。〈日本當代文壇巨擘──井上靖及其小說〉。《貴陽師專學報》 61 (2000 3):35-42。
羅鋼、劉象愚等。《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
羅貝爾.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文學社會學──羅.埃斯卡皮文論選》。于沛譯。杭州:浙江人民,1987。
嚴紹璗。《比較文學視野中的日本文化:嚴紹璗海外講演錄》。北京:北京大學,2004。
外文部分
Bassnett, Sus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struction. Oxford: Blackwell, 1993.
Culler, Jonathan. 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 New York: Cornell UP, 1982.
Chevrel, Yves. La Litteérature Comparée. 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7.
Edwards, Justin 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2008.
Fanon, Frantz. Black Skin, White Masks. Trans. Charles Lam Markmann. NewYork: Grove Weidenfeld, 1967.
Featherstone, Simon. Postcolonial Cultures. Mississippi UP,2005.
Gramsci, Antonio,and Henderson Hamish(TRN),Prison Letters. Michigan UP,1996.
Guha Ranajit,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EDT). Selected Subaltern Studies. Oxford UP,1988.
Pratt, Mary Louise. Imperial eyes. New York:Routledge,1992.201-208。
Said, Edward W.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4.
Singh Amritjit, Johnson, and Bruce G.(EDT). Interviews With Edward W. Said. Mississippi UP,2004.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 The Post-colonial Critic: Interviews, Strategies, Dialogues. Sarah Harasym ed. Routledge: New York,1990.
──.“Subaltern Talk: Interview with the Editors. ” The Spivak Reader: selected works of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Donna Landry and Gerald MacLean eds. New York:Routledge,1996.
Van Tieghem, Paul. La Littérature comparée. Paris: A. Colin, 1931.。
Weisstein, Ulric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heory. Bloomington, London: Indiana UP, 1973.
エドワード・W. ソジャ(Edward W, Soja)。《第三空間──ポストモダンの空間論的転回》。加藤政洋訳。東京:青土社,1996。
ガヤトリ・C. スピヴァック(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著。『ポスト植民地主義の思想』。清水和子、崎谷若菜訳。東京:彩流社,2005。
ギュイヤール(Guyard, Marius-Francois)。《比較文学》。福田陸太郎訳。東京:白水社,1953。
サイード(Edward W.Said)。『文化と帝国主義』。大橋洋一訳。東京:みすず書房,2006。
──。『文化と帝国主義2』。大橋洋一訳。東京:みすず書房,2006。
三好行雄。《日本文学の近代と反近代》。東京:東大出版,1972。
三枝康高。《井上靖──ロマネスクと孤独》。東京:有信堂,1973。.
三鬼宏。《井上靖の詩の世界:生誕百年記念》。東京:文芸社,2007。
丸川哲史。《帝国の亡霊──日本文学の精神地図》。東京:青土社,2004。
大江健三郎、江藤純。《われらの文学──井上靖》。東京:講談社,1966。
大江健三郎。《小説の方法》。東京:岩波書店,1978。
──。《あいまいな日本の私》。 東京:岩波書店,1995。
大里恭三郎。《井上靖と深沢七郎》。東京:審美社,2003。
大岡昇平。《大岡昇平全集 全二十四卷》。東京:筑摩書房,1994-2003。
大岡信等。《井上靖の世界》。東京:平凡社,2008。
大塚幸男。《比較文学原論》。東京:白水社,1977。
小川和夫。《明治文学と近代自我:比較文学的考察》。東京:南雲堂,1982。
小松伸六。〈解說〉。《戦国無頼》。東京:角川文庫,1974。頁424-8。
小野勝年。〈九達す、長安の道〉。《井上靖歴史小説集月報第2巻》 (1981):4。
小森陽一。《近代文学の成立──思想と文体の模索》。東京:有精堂,1986。
──。《構造としての語り》。東京:新曜社,1988。
山川泰夫。《晩年の井上靖──『孔子』への道》。東京:求龍堂,1993。
山田久哲。〈井上靖「補陀落渡海記」論──「永禄八年」という虚構-〉。《同志社国文学》 64(2006 3):21-31。
──。〈井上靖「玉碗記」論──考古学の引用〉。《同志社国文学》 67(2007 12):44-58。
川口久雄編。《西域の虎:平安朝比較文学論集》。東京:吉川弘文館,1974。
川西政明。《昭和文学史(上巻)》。東京:講談社,2001。
──。《昭和文学史(下巻)》。東京:講談社,2001。
上笙一郎。《日本の近代文學》。東京。岩崎書店,1982。
工藤茂。《小説『四角な船』の謎──井上靖現代への発言》。東京:近代文芸社,2006。
──。《挽歌の系譜──井上靖の世界》。東京:日験刊,1983。
中上健次。《現代小說の方法》。東京:東京堂,1984。
中村光夫。《現代作家論:小林秀雄、太宰治、井上靖、井伏鱒二、伊藤整、川端康成~》。東京:新潮社。1958。
──。《日本の近代小說》。東京:岩波新書,1964。
中村稔。〈解説〉。《井上靖短篇集第三巻》。東京:岩波書店,1999。頁477-8。
中村彰彦。《座談会──昭和文学史》。東京:集英社,2003。
中島健蔵、太田三郎、福田陸太郎。《日本近代評論──比較文学的にみた》。東京:淸水弘文堂,1974。
中島國彥。《近代文学にみる感受性》。東京:筑摩書房,1994。
中条省平。《反=近代文学史》。東京:中島製本。2002。
井上ひさし、小森陽一。《昭和文学史》。東京:集英社,2003。
井上卓也。《グッドバイ、マイ・ゴッドファーザー──父・井上靖へのレクイエム》。東京:文藝春秋,1991。
井上英明。《異文化時代の国語と国文学》。東京:マイマル社,1990。
井上靖。《歴史小説の週囲》。東京:講談社,1973。
──。《わが一期一会》。加山又造口絵。東京:毎日新聞社,1977。
──。《歴史の光と影》。東京:講談社,1979。
──。《きれい寂び──人・仕事・作品》。東京:集英社,1980。
──。《歴史の旅──井上靖対談集》。東京:創林社,1980。
──。《井上靖詩集》。東京:彌生書房,1981。
──。《井上靖歷史小說集 全巻十一冊》。東京:岩波書店,1981-2。
──。《美しきものとの出会い:忘れ得ぬ芸術家たち》。東京:新潮社,1983。
──。《歴史の光と影──歴史エッセイ集 2》。東京:講談社,1983。
──。《河岸に立ちて──歴史の川、沙漠の川》。東京:新潮社,1986。
──。《獵銃・闘牛》。東京:新潮文庫,1993。
──。《過ぎ去りした日日──井上靖》。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1994。
──。《井上靖全集 全巻二十九冊》。東京:新潮社,1995-2001。
井上靖、司馬遼太郎。《西域をゆく》。東京:新潮社,1983。
井上靖、長沢和俊。《シルクロ-ド第四巻:流砂の道 西域南道をゆく》。東京:日本放送協会,1977。
井上靖、巌谷大四。《わが人生観》。東京:大和出版,1983。
井上靖等。《歴史・文学・人生──井上靖対談集》。東京:牧羊社,1982。
井上靖、條田一士、辻邦生。《わが文学の軌跡》。東京:中央公論,1977。
仁平道明。《和漢比較文学論考》。東京:武藏野書院,2000。
木村一信。《戦時下の文学》。東京:インパクト出版社,2002。
木村毅。《比較文学新視界》。東京:八木書店,1975。
平岡敏夫。《日本近代文学の出発》。東京:塙書房,1992。
平林雄。《比較文學/受容鑑賞硏究著》。東京:和泉出版社,1993。
本多秋五。《戦後文学史論》。東京:新潮社2005。
白神喜美子。《花過ぎ──井上靖覚え書》。東京:紅書房,1993。
田村嘉勝。《井上靖──人と文学》。東京:勉誠出版,2007。
吉田精一。〈歴史文学の問題〉。《日本文学の理論》。東京:桜楓社,1981。頁219-231。
安田武。《定本──戦争文学論》。東京:朝文社,1994。
寺內威太郎等著。《植民地主義と歷史学:そのまなざしが残したもの》。東京:山水書房,2004。
江頭彥造。《受容と創造──比較文学の試み》。東京:宝文館,1994。
池田利夫。《日中比較文学の基礎研究:翻訳説話とその典拠》。東京:笠間書院,1988。
竹内実。《日本人にとっての中国像》。東京:岩波書店,1992。
坂入公一。《井上靖ノ-ト》。東京:風書房,1988。
老松克博。《漂泊する自我:日本的意識フィ-ルドワ-ク》。東京:新曜社,1997。
西原大輔。《谷崎潤一郎とオリエンタリズム──大正日本の中国幻想》。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3。
佐佐木英昭。《異文化への視線:新しい比較文学のために》。名古屋:名古屋大学,1996。
佐伯彰一。〈『氷壁』について〉。《氷壁》。東京:新潮社,1979。頁527-8。
佐藤一。《松本清張の陰謀 『日本の黒い霧』に仕組まれたもの》。東京:草思社,2006。
佐藤英夫。《井上靖青春記》。東京:英文堂書店,2004。
佐藤泰正。《戦争と文学》。東京:笠間書院,2001。
──。《戦後文学を読む》。東京:梅光大学,2007。
尾崎秀樹。《尾崎秀樹対談:海の人物史/井上靖:陳舜臣:江藤淳:豊田穣他》。東京:ティビーエス・ブリタニカ,1979。
──。〈ジンギス汗の波瀾の生涯──蒼き狼 井上靖〉。《歴史小説・時代小説》。東京:国民社,1986。頁227。
村上嘉隆。《井上靖の存在空間》。東京:ユック舎,1980。
村松定孝、紅野敏郎、吉田凞生。《近代日本文学における中国像》。東京:有斐閣,1975。
谷崎潤一郎。《井上靖》。東京:中央公論,1964。
岩村忍。《元朝秘史》。岩村忍編。東京:中央公論,1963。
松本昭。《人間復活──吉川英治、井上靖、池田大作を結ぶこころの軌跡》。東京:アールズ,2001。
松本清張、井上靖等。《わが体験 人生こぼれ話》。東京:新潮社,1994。
松本清張。《実感的人生論》。東京:中公文庫,2004。
武田勝彥。《戦中・戦後の文壇と文学》。東京:荒竹,1980。
──。《井上靖文学海外の評価》。東京:創林 社,1983。
社本武。《「日本の小説」創世記》。東京:桜楓社,1987。
長谷川泉等。《井上靖研究》。東京:南窓社,1974。
──。《井上靖研究:〈二十世紀論究・近代文藝〉》。東京:南窓社,1983。
長沢和俊。《シルクロード史研究》。東京:国書刊行会,1979。
──。《シルクロード歴史と文化》。東京:角川選書,1983。
──。《シルクロ-ドの終着駅》。東京:講談社,1987。
──。《シルクロード》。東京:講談社,1993。
──。《楼蘭王国史の研究》。東京:雄山閣出版,1996。
保昌正夫。《近代日本文学》。東京:双文社,1982。
前田愛。《近代読者の成立》。東京:筑摩書店,1989。
柄谷行人。《探究》。東京:講談社,1989。
──。《意味という病》。東京:講談社,1989。
──。《批評空間:伝統・国家・資本主義》。東京:太田,1998。
──。《日本現代文学的起源》。北京:三聯書店,2003‪。
柳谷隆幸。《井上靖について》。東京:碧天社,2005。
秋山公男。《近代文学美の諸相》。東京:翰林書房,2001。
神西清。〈解說〉。《ある偽作家の生涯》。東京:新潮社,1990。頁220-4。
紅野敏郎。《昭和の文學》。東京:早稻田,1988。
宮崎潤一。《若き日の井上靖──詩人の出発》。東京:土曜美術,1995。
酒井直樹。《死産される日本語・日本人──「日本」の歴史‐地政的配置》。東京:新曜社,1996。
──。《日本思想という問題:翻訳と主体》。東京:岩波,2007。
酒井直樹、西谷修。《〈世界史〉の解体:翻訳・主体・歴史》。東京:以文社,1999。
高木伸幸。〈井上靖初期散文詩論──「獵銃」の原点・“昇華”と“浄化”〉。《近代文学試論》 33 (1995 12):37-51。
──。〈井上靖「闘牛」論──材料の意匠化と悲哀〉。《近代文学試論》 34 (1996 12):50-66。
──。〈「流転」成立考──井上靖文学生成の一過程〉。《広島大学国文学》 156 (1997 12):15-28。
──。《井上靖研究序説──材料の意匠化の方法》。東京:武蔵野書房,2002。
高田瑞穗。《近代耽美派》。東京:塙書房,1967。
高橋英夫等。《井上靖 群像日本の作家 20》。東京:小学館,1991。
高橋哲哉。《歴史/修正主義 (思考のフロンティア)》。東京:岩波書店,2001。
高橋源一郎。《日本の小説》。東京:文藝春秋,2007。
野口武彦。《近代小説の言語空間》。東京:福武書店、1985。
──。《日本近代批評のアングル》。東京:青土社、1992。
富田仁。《日本近代比較文学史》。東京:桜楓社,1978。
──。《東西文学の接点》。東京:早稲田大学,1991。
曽根博義。《井上靖》。東京:新潮社,1994。
──。〈時代小説から歴史小説へ〉。《井上靖全集第十二巻月報》 (1996):6。
──。〈『天平の甍』まで〉《井上靖全集第十三巻月報》 (1996):7。
──。〈正宗白鳥の井上靖評〉。《井上靖全集第十四巻月報》 (1996):4-8。
──。〈「楼蘭」の同時代評〉。《井上靖全集第十六巻月報》 (1996):6-7。
郭院林。〈唐詩における西域情趣とその文化的含蓄〉。《特集 アジアの歴史と近代(6)シルクロードと東西文化交流──日中の歴史,文化と教育論文集》。寺田るり子訳。東京: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2009。頁31-43
森鷗外。〈歷史其儘と歴史離れ〉。《森鷗外全集第二十六巻》。東京:岩波書店,1973。頁509。
渡邊洋。《比較文学研究入門》。京都:世界思想社,2002。
絓秀実。《「帝国」の文学──戦争と「大逆」の間》。東京:以文社,2001。
奧野健男。〈中間小説の繁栄〉。《日本文学史──近代から現代へ》。東京:中公新書,1998。頁213-4。
新井巳喜雄。《井上靖──老いと死を見据えて》。東京:近代文芸社,1997。
新田義之。《比較文学への誘い:東西文学十六章》。岡山:大学教育,1998。
福田宏年。《井上靖の世界》。東京:講談社,1972。
──。〈解説〉。《四角の船》。東京:新潮社,1978。頁467-472。
──。《井上靖評伝覚》。東京:集英社,1991。
福田陸太郎。《比較文学の諸相》。東京:大修館,1980。
橋古弘《帝囯日本と植民地都市》。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
磯田光一。《昭和作家論集成》。東京:新潮社1985。
磯貝英夫。《昭和初頭の作家と作品》。東京:明治書院,1980。
齋藤希史。《漢文脈の近代》。名古屋:名古屋大学,2005。
藤井忠俊。《「黒い霧」は晴れたか──松本清張の歴史眼》。東京:窓社,2006。
藤井康栄。《大衆文学の戦後編》。東京:文藝春秋,2002。
藤井淑禎。《清張ミステリーと昭和三十年代》。東京:文芸春秋,1999。
藤澤全等。《井上靖──グローバルな認識》。東京:大空社,2005。
護雅夫。〈蒼き狼・狗・「灰色の狼」〉。《井上靖歴史小説集月報第4巻》 (1981):1-3。
亀井俊介。《ナショナリズムの文學/明治精神の探求》。東京:講談社,1988。
──。《近代日本の翻訳文化》。東京:中央公論,1994。
──。《現代の比較文学》。東京:講談社,1994。
剣持武彦。《肩の文化、腰の文化 : 比較文學.比較文化論》。東京:双文社,1991。
──。《比較文学プロムナード:近代作品再読》。東京:おうふう,1994。
──。《言語生活と比較文化》。東京:朝文社,1995。
徳田進。《日中比較文学上の孔子》。東京:ゆまに書房,1991。
曽山毅。〈「旅」と帝国意識〉。《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リズム》。東京:青弓社,2004。頁263-5。
瀬戸口宣司。《表現者の廻廊──井上靖残影》。東京:アーツアンドクラフツ,200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