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時期臺北州漢詩文化空間之發展與研究
作者:謝崇耀
作者(外文):Chung-Yao Hsieh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指導教授:江寶釵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臺北州日治時期社會領導階層漢詩文化空間during the Japanese’s GovernmentTaipei StateCulture SpaceHan Poe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6
本論文旨在探討日治時期臺北州漢詩文化空間的形成原因以及各時期的發展情形,同時以具體實例作為佐證,並進一步解析該文化空間本體的發展邏輯與系統架構,以及其透過場域作用而與社會文化間的互動情形,乃至於其本質特色等。
大抵上日治時期臺北州漢詩文化空間的形成,是以該地區社會領導階層為主,以集結資本共同造就的成績。其在日治時期大抵經歷過鼎立期、擴張期、調整期,而「以詩為盟,大雅不群」則是形成此一漢詩文化空間的基本理念,並透過組織活動與媒體活動,積極對整體社會文化產生影響,而在此同時,其也因為必須適應社會,因而形成一種與社會間積極互動的關係。
本論文除了以臺北州整體漢詩空間做為觀察的對象,另以具有獨立歷史與地理地位的宜蘭街之漢詩空間做為範例,以驗證並呼應本論文各章節所提出的論點。最後並以不同時期的類似空間,以及同時期臺北州內的台北市與宜蘭街,和同時期全島之台北地區與台中地區的代表詩社進行縱向時間與橫向空間之比較,以說明日治時期的漢詩空間是能適應新時代的文化空間,而全島各地的漢詩文化空間都受到基本的文藝性格所約束,而有類似的發展內容。因此探討臺北州漢詩文化空間背後的形成結構,也就能相當程度理解當時全島漢詩文化空間的基本發展脈絡了。
The thesis focuses on how to form and develop the culture space of Han poetry in Taipei State during the Japanese’s government in each period with exact examples. In addition, I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logic and system structure of culture space. Trough the mutual function between field and social culture, we can know better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sis takes Yi-lan street, the famous landmark in history and geography, as an example to demonstrate each main point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s.
At last, the thesis presents similar space in different periods as well as places, such as Taipei City in Taipei State, Yi-lan street, Taipei district and Taichung district. All in all the thesis explains Han poetry space is variable to new Times. Owing to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in literary on the Island, it develops resemble contents. In this case, hereby I explores the order of the culture space of Han poetry in Taipei State.
一、專書與專書論文
1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國家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1999年
2Barry Smart著,李衣雲等譯:《後現代性》,台北:巨流出版社,1997年。
3C.Pierson、A.Gidden著,尹宏毅譯:《現代性──紀登斯訪談錄:訪談錄之五》,臺北:聯經,2002年4月初版
4Chester Holcombe着 鞠方安翻譯,《真正的中國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5Edward W. Said作,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 》臺北:立緒,2001年。
6Frank Centricchia等編 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7G.C.Field著,呂武吉,《柏拉圖的哲學》,臺北:商務,1986年
8Helen Fisher著 莊安祺譯:《第一性 女人的天賦正在改變世界》,臺北:先覺出版社,2000年。
9Herbert Marcuse著,左曉斯譯,《單面人》,臺北市:谷風,1988年。
10Jean Douche著 周征陵等譯,《第一性》,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年8月。
11Max Weber著,顧忠華譯,《理性化與官僚化-對韋伯之研究與詮釋》,台北:聯經,1986年
12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臺北:桂冠,1992年。
13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6年。
14Thorstein Veblen著,李華夏譯,《有閒階級》,臺北:左岸,2007年。
15Sharon Zukin 著,張廷佺、楊東霞、談瀛洲譯,《城市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16Tsurumi, E. Patricia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市: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
17三重市志編篡委員會,《三重市志》,臺北縣:三重市公所,1996年。
18大塚清賢,《躍進臺灣大觀》,東京,中外每日新聞社,1937年。
19山根幸夫,《明清社會經濟史料研究》,東京,研文,1980年。
20友聲會,《顏雲年翁小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4年。
21王先明,《近代紳士:一個封建階層的歷史命運》,天津,天津人民書店,1997年
22王志弘,《社會認同》,臺北:巨流,2006年。
23王志弘、李根芳,《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2003年
24王祖畬等纂,《江蘇省鎮洋縣志》,臺北市:成文,1975年
25王國璠、邱勝安,《三百年來臺灣作家與作品》,鳳山:臺灣時報社,1977年。
26中島利郎、河原功編著:《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東京:綠蔭書房,1998年。
27中島利郎:《日據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總目》,臺北市:前衛,1995年。
28王戴菴輯注,《李太白全集》,臺北:河洛,1975年
29內藤素生,《南國之人士》,臺北:臺灣人物社,1922年
30甘懷真主編,《文明對話下的中國性與歐洲性》,桃園縣:中央大學,2005年9月
31田中一二,《臺灣の新人舊人》,臺北:成文,1999年
32西和夫、穗積和夫著,蕭雅文譯,《日式建築的形式 生活與建築造型史》,臺北:楓書坊,2007年
33白居易,《白氏長慶集》,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971年
34吉田靜堂《續財界人の橫顏》,臺北:經濟春秋社,1933年
35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上)》,臺北:南天,1994年。
36朱則杰,《清詩史》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37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38村上義雄編,《江瀕軒唱和集》,1902年,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微縮檔。
39竹本伊一郎,《臺灣會社年鑑》,台北:成文,1999年
40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南開大學,2004年。
41吳文星,〈社會變遷〉,《臺灣開發史》,臺北市:空大,2001年。
42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市:五南,2008年。
43吳進喜,施添福,《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年。
44吳毓琪,《臺灣南社研究》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
45宋光宇,《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1995年
46尾崎秀真編,《鳥松閣唱和集》,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6年。
47尾崎秀樹著,陸平舟,間良沙子合譯,《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臺北市:人間出版社,2004年。
48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1999年
49李世眾,《晚清士紳與地方政治:以溫州為中心之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6年。
50李乾朗,《臺灣建築史》,臺北:五南,2008年
51李筱峰、莊天賜《快讀臺灣歷史人物1》,臺北:玉山社,2003年,頁210
52李漁叔,《三臺詩傳》,臺北:學海,1976年
53李鳳鳴監修,《宜蘭縣志》,宜蘭縣:宜蘭縣政府民局文獻文獻課,1970年
54李鳳鳴監修,《宜蘭縣志 卷二 續編》,宜蘭縣:宜蘭縣政府民局文獻文獻課,1978年
55周榮德,《中國社會之階層與流動:一個社區中仕紳身份的研究》,上海,學林,2000年。
56岩崎潔治,《臺灣實業家名鑑》,台北:台灣雜誌社,1912年
57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58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1999年
59林正三、許惠汶:《臺灣瀛社詩學會會志》,臺北:文史哲,2008年。
60林正三編,《歷屆詩題便覽》,臺北:文史哲,2008年
61林正芳,《宜蘭城與宜蘭人的生活》,宜蘭市: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4年
62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 》,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年
63林柏燕,《陶社詩集》,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64林景仁,《林小眉三草》,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74年
65林欽賜編,《瀛洲詩集》,臺北:光明社,1933年2月17日
66林進發,《臺灣人物評》,臺北:文成,1999年
67林進發編,《臺灣人物評》,臺北:成文,1999年。(臺北:赤陽社,1929年)
68林進發編,《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成文,1999年。(臺北:民眾公論社,1934年)
69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臺南:綜合出版社,1975年
70林癡仙,《無悶草堂詩存》,南投:文獻會,1993年
71林衡道主編,《臺灣史》,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年
72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七)》,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4年
73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三)》,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1年
74邱秀堂輯,《鯤海粹編‧臺北七君子詩》,臺北:中華民國史蹟研究中心,1980年。
75施添福,《地域社會與警察官空間》,南投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00年。
76施添福,《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年。
77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78施懿琳、許俊雅、楊翠等,《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79施懿琳等編著,《臺灣的文學》,台北縣:群策會,2004年。
80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2000年。
81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文化局,1994年
82彭國棟,《廣臺灣詩乘》,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6年。
83范宜如、朱書萱,《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美學》臺北:臺灣書局,1998年
84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論文集》臺北市:播種者文化,2000年
85原幹 次郎編《南進日本之第一線に起つ-新臺灣之人物》,臺北:拓務評論社台灣支社,1937年。
86唐羽,《雙溪鄉志》,臺北縣:雙溪鄉鄉公所,2001年
87夏鑄九,《公共空間》,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出版,1994年。
88夏鑄九,《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社,1993年。
89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市:明文,1993年。
90孫立群,《中國古代的士人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91徐茂明,《江南仕紳與江南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92恩楷,《空間文化》,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93根岸佶,《中國に社會於ける指導層中國耆老紳士の研究》,東京,平和,1947年。
94豬口安喜編,《東閣唱和集》,1927年,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微縮檔。
95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臺北:中華書局,2002年
96酒井忠夫,《增補中國善書の研究(上)》,東京:國都刊行會,1999年
97楊仲佐,《網溪詩文集》,臺北:龍文,2009年
98張仲禮、李榮昌,《中國紳士》,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99張岱,《陶庵夢憶》,臺北:萬通,1999年
100張春興,《張氏心理學大辭典》,臺北:東華,1989年
101張泰來撰,《江西詩社宗派圖録一卷 》,河肥:黃山,2008年。
102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0年
103莊幼岳,《庸社風義錄》,臺北:庸社,1954年。
104莊永明,《臺灣紀事 臺灣歷史上的今天(上)》,臺北:時報,1998年
105許嘉猷,《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三民,1992年
106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4年。
107連橫編,《臺灣詩薈(上)》,臺北市:成文,1977年
108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79年
109陳槐澤,《翕菴吟草》,臺北:龍文,1992年
110陳昭瑛:《台灣與傳統文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111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05年
112陶一經編纂,《重修基隆市志 文教志 藝文篇》,基隆:基隆市政府,2001年。
113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南投:文獻會,1993年
114曾笑雲編,《東寧擊缽吟集》,臺北:龍文,2006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
115賀躍夫,《晚清士紳與近代社會變遷》,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6黃天才、黃肇衍著:《勁寒梅香-辜振甫人生纪實》,台北:聯經,2005
117黃洪炎編,《瀛海詩集》,臺北:龍文,1933年
118黃美娥,《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臺北:北市文獻會,2003年
119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2004年
120黃美娥,《魏清德舊藏書畫》一書撰文,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年。
121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台北市:國立編譯館,2007年。
122黃淑貞,《日本語と日本文學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1970年
123黃通、張漢、李昌槿,《日據時代臺灣之財政》,臺北:聯經,1987年。
124楊永彬:〈論析一份戰爭期的中文文藝雜誌〉,《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臺北:南天書局,2001年
125楊仲佐編,《網溪詩集》,臺北:楊仲佐,1937年。
126楊淑媛,〈明末復社之研究〉,《史苑》第50期(1980年)
127楊碧川,《日據時代臺灣人反抗史》台北:稻鄉,1988年
128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志》,東京都:明治書院,1995年。
129葉連鵬,《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文化局,2001年

130葉榮鐘,《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中,晨星,2000年
131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
132廖振富,《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臺北市:國立編譯館出版,2007年。
133福田廣次,《專賣事業の人物》,臺北:臺灣實業興信社,1937年
134臺北州役所編,《臺北州要覽》,臺北市:成文,1985年(中國方志叢書)。
135臺北廳總務科編,《臺北廳誌》,臺北市:成文,1985年(中國方志叢書)
136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年
137臺灣總督府,《臺灣揚文會策議》,臺北:臺灣總督府,1901年。
138臺灣總督府,臺灣日日新報社合編:《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市:成文,1999年。
139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
140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巨,1997年。
141劉登翰、慶明萱、黃重添、林承璜等著,《臺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1991年
142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教育大辭典》,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143歐陽光著,《宋元詩社硏究叢稿》,廣州市,廣東高等教育,1996年。
144蔡淵潔,《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市:蔡淵潔,1989年。
145鄭用錫,《北郭園全集》,臺北市:龍文1992年
146鄭鵬雲,《師友風義錄》,臺北:廣文,1981年
147駒込武,《植民地帝囯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都:岩波書店,1996年。
148橋本白水,《評論臺灣之官民》,臺北:成文,1999年
149橋本白水,加納久夫,《東宮殿下奉迎紀念臺灣島》,臺北:臺灣時務社,1923年
150賴志彰,《臺灣霧峰林家留真集:近.現代史上的活動:1897-1947》,臺北市,南天,1989年
151駱榮基,《躡影追飛 : 駱香林的攝影畫境》,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6年。
152簡萬火編,《基隆誌》,基隆:基隆圖書出版社,1931年。
153顏雲年編,《環鏡樓唱和集》,臺北:顏國年,1920年。
154鷹取田一郎,《大雅唱和集》,臺中:不詳,1921年。(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藏)
155魏照洲,《淡然詩文集》,雲林縣西螺鎮: 西螺輔材文庫,2006年。
156瀛社六十週年編輯委員會,《瀛社六十週年紀念集》臺北:瀛社辦事處,1969年。
157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權力運作模式的轉變》,臺北:左岸,2005年。
158顧炎武,《日知錄》,卷10,(《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
159龔鵬程,《臺灣的社會與文學》,臺北、東大,1995年
160龔顯宗,《臺灣文學家列傳》,臺北市:五南,2000年。
161藍建春,《親近臺灣文學:歷史、作家、故事》,臺中:耕讀園,2009年。
162謝里法,《臺灣美術史》,臺北:藝術家,1998年。
163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2006年。
二、期刊與會議論文
1介逸生,〈芸香吟社〉,《臺北文物》,4卷4期(1955年12月)。
2卞利:〈明清徽州鄉村社會的經濟與文化生活〉,《明代研究》第8期(2005年12月)
3方延豪,〈臺灣詩社之今昔談〉,《藝文誌》,第一二三期,1975年12月版。
4王文顏、張國裕,〈臺灣詩社成立時間一覽表〉,《臺北文獻》,直字122期,1997年12月。
5王汎森:〈道咸年間民間性儒家學派---太谷學派研究的回顧〉,《新史學》,5卷4期(1994年12月)。
6王振寰,〈韋伯「理性化的意義及其對工具性理性的批判〉,《思與言》18卷4期(1980年11月)
王幼華,〈日本帝國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構接---以瀛社為例〉,《瀛社成立100週年學術研討會》new window
7,臺北:臺灣大學,2008年12月
8王順隆:〈日治時期臺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臺灣風物》49卷4期(1999年12月)
9吉川健一,〈李叔同的在日漢詩活動---從隨鷗吟社的資料看李叔同與日本文人往來〉,《藝術家雜誌》
309號(2001年2月)
10江寶釵、謝崇耀,〈從瀛社活動場所觀察日治時期臺灣詩社區的形成與時代意義〉,「瀛社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new window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主辦,2008年10月
11吳冠宏,〈重見江山麗,再使風俗淳 談駱香林「題詠花蓮風物」〉,東海岸評論,196期,2004年11月。
12吳智和,〈明人山水休閒生活〉,《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
13吳瀛濤,〈臺灣新文學的第一階段〉,《臺北文物》,3卷2期(1954年8月)
14巫仁恕,〈明清江南市鎮志的園第書寫與文化建構〉,明清文化生活與集體記憶研討會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2007年6月
15李世偉,〈日治時代文社之研究〉,《臺灣風物》47卷3期(1997年9月)
16李騰嶽,〈趙一山先生與劍樓吟社〉,《臺北文物》4卷4期(1955年12月),
17周婉窈、許佩賢:〈臺灣公學校制度、教科和教科書總說〉,《臺灣風物》53卷4期new window
18林子惠、張作梅、莊幼岳,〈瀛社記述補遺〉,《臺北文物》,5卷2期(1956年6月)。
19林子惠、張作梅、莊幼岳,〈瀛社記述補遺〉,《臺北文物》5卷2.3期(1956年9月)
20林正芳,〈宜蘭溪南溪北問題的起源〉,《宜蘭文獻雜誌》80期(2007年12月)
21林亨泰,〈我們以及我們的祖先們〉,《臺灣文學評論》第3卷第1期(2003年1月)
22林萬榮,〈故宜蘭縣文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金波傳〉,《宜蘭文獻》3卷1期(1967年9月)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23施添福,〈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臺灣史研究》
24施懿琳,〈花蓮地區的傳統文學〉,《國文天地》17卷1期(2001年6月),頁57-66。。
25施懿琳,〈臺南府城古典文學概述〉,《國文天地》,16卷7期(2000年12月),頁56-60。
26胥端甫〈天才詩人林小眉〉,《臺灣風物》22卷4期(1972年12月30日)
27范燕秋,〈日治時期宜蘭地區政治運動領導者---陳金波醫師〉,《宜蘭文獻雜誌》,16期。
28若林正丈著,許佩賢譯,〈總督政治與臺灣本地地主資產階級〉,《臺灣風物》第 52 卷第 4 期(2002 年 12 月)
29高淑媛,〈政策與產業--以宜蘭製酒公司在日本統治期之發展為例〉,《宜蘭文獻雜誌》,77期(2006年12月)
30張文義,〈純誠人懷穎水‧精勵績舉羅東---陳純精的生命歷程及其時代背景〉,《宜蘭文獻雜誌》,26期。
31莊永明,〈也會念歌給人聽--歌人醫師林清月〉,《臺北畫刊》405期,2000年11月。
32許雪姬,〈林獻堂與櫟社〉,《兩岸發展史研究》第2期(2006年12月)
33陳世慶,〈星社〉,《臺北文物》,4卷4期(1955年12月)。
34陳培豐:〈日治時期的漢詩文、國民性與皇民文學---在流通與切斷過程中走向純正歸一〉,
「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10月15日-16日
35陳明,〈歐劍窗與北臺吟社〉,《臺北文物》5卷2.3期(1956年9月)
36陳長城,〈宜蘭仰山吟社沿革〉,《臺北文獻》,直字109期,1994年9月。
37陳青松,〈基隆地區傳統文學發展史〉,《臺北文獻》直字160期(2007年6月)
38陳維慶口述,陳長城筆記:〈日據時期佃農與私塾生活追憶〉,《臺北文獻》直字106期(1993年12月)
39陳麗蓮,〈頭圍登瀛吟社之經營與詩作史料整理〉,《臺灣文學研究學報》,創刊號(2005年)。
40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頁187-218。
41黃文車,〈談林清月《仿詞體之流行歌》之相關臺灣歌謠創作〉,民間文學研究通訊,2006年7月。
42黃美娥,〈北臺灣傳統文學發展概述--清代至日治時代 〉,《國文天地》,16卷10期(2001年3月),頁59-66。
43黃美娥,〈童蒙教育的新頁---王石鵬及其《臺灣三字經》〉,《臺灣教育史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9月
44黃美娥,〈魏清德的現代性文化想像與文學實踐〉,《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7卷第12期,2007年12月。
45黃美娥,〈櫟社詩傑林仲衡詩歌的空間閱讀〉,中臺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
46黃美娥,〈日治時期的瀛社及其活動〉,《第六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系,2000年3月。
47黃美娥,〈日治時期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47卷3期,1997年9月
48黃美娥〈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
,第28期(2006年11月)。
49黃師樵,〈新文學運動與白話字運動〉,臺北文物3卷2期(1954年8月20日)
50黃師樵,〈聚奎吟社〉,《臺北文物》4卷4期(1955年12月)
51黃祖蔭,〈駱香林山水藝術論--臺灣畫史新探〉,竹塹文獻雜誌,15期,20005年。
52黃得時,〈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觀(三)〉,《臺北文物》4卷2期(1955年8月)
53廖振富,〈臺灣中部地區的古典詩人及其作品〉,《國文天地》16卷8期(2001年1月),頁64-71。
54廖振富,〈二十世紀台灣兩大傳統詩社:櫟社、瀛社之對照觀察〉,《臺灣文學研究學報》9期(2009年10月)。
55廖漢臣,〈揚文會〉,《臺北文物》第2卷第4期(1953年12月)
56廖漢臣,〈新舊文學之爭(下)〉,《臺北文物》3卷3期(1954年12月)。
57廖漢臣,〈新舊文學之爭(上)〉,《臺北文物》,3卷2期(1954年9月)
58廖漢臣,〈臺灣文學年表〉,《台灣文獻》,15卷1期(1964年3月)
59游勝冠,〈同文關係中的台灣漢學及其文化政治意涵─論日治時期漢文人對其文化資本「漢學」的挪用與嫁接〉
,《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8期》(2009年4月30日)
60游勝冠,〈魏清德的漢學觀及其國民性書寫〉,《瀛社成立100週年學術研討會》
,臺北:臺灣大學,2008年11月。
61聞樵,〈漪蘭吟社〉,《臺北文物》,4卷4期(1955年12月)。
62劉克明,〈詠霓吟社〉,《臺北文物》,4卷4期(1955年12月)。
63潘玉蘭,〈天籟吟社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在職專班夜間班碩士論文,2005年版。
64編輯室,〈林凌霜先生事略〉,《臺灣風物》(1970.11)20卷4期
65鄭志敏,〈林清月醫師與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醫療解煙事業〉,《臺南文化》,2005年11月。
66盧嘉興,〈日據時期為臺灣倡設詩社的林湘沅〉,《臺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中)》
,臺南:臺南市立藝術中心,2000年。
67盧嘉興,〈記前清舉人蔡國琳與女蔡碧吟〉,《臺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中)》
,臺南:臺南市立藝術中心,2000年。
68賴子清,〈古今台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10卷3期(1959年9月)
69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一)〉,《臺灣文獻》10卷1期(1959年9月)
70賴子清,〈瀛社〉,《臺北文物》,4卷4期(1955年12月)。
71駱子珊,〈高山文社〉,《臺北文物》,4卷4期(1955年12月)。
72謝崇耀,〈日治初期新舊學之爭的歷史考察與時代意義〉,《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2008年6月)
73謝崇耀,〈日治時期旅北臺南人之鄉里意識與文化影響〉,《臺南文化》第62期(2008年9月)。
74謝崇耀:〈論日治時期臺灣漢詩組織之建構與作用〉,《臺灣風物》,58卷3期(2008年9月30日)
75謝崇耀,〈《崇聖道德報》及其時代意義研究〉,《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5期(2007年12月)
76謝崇耀,〈小泉盜泉及其漢詩探析〉,《臺北文獻》直字160期(2007年6月)
77謝世英,〈魏清德的雙料生涯--專業記者與書畫喜好〉,《歷史文物》,17卷12期(2008年12月31日)。
78簡秀珍,〈宜蘭縣北管人物誌之六:胡慶森先生〉,《宜蘭文獻雜誌》,20期。
79醴若,〈淡北吟社〉,《臺北文物》4卷4期(1955年12月)。
80翁聖峰,〈日治時期黃純青的文學與文學觀〉,《臺北文獻》,直字166號,2008年12月。
81蔡佩芬,〈想像的社群---遊戲報中的晚清上海藝文活動〉,《中極學刊》第6期(2007年12月)
三、學位論文
1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
2王幼華,《日治時期苗栗縣傳統詩社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0年
3王玉輝,《日據時期高雄市詩社和詩人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4江天健,《日治時期新竹地區士紳的社會角色變遷》,新竹: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5吳玉燕,《斗南及大埤地區文學發展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6吳淑娟,《臺灣基隆地區古典詩歌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7李維修,《日治時期新竹地區士紳的社會角色變遷》,新竹: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8林明興,《臺灣地區《三字經》與「三字經體」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倫文,2007年
9武麗芳,《日據時期竹塹地區詩社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0黃琇紋,《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記載之台灣文學史料分析》,臺中:國立中興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11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年。
12高雪卿,《臺灣苗栗地區古典詩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4年

13張作珍,《北港地區傳統詩社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4張淑玲,《臺灣南投地區傳統詩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2

15張瑞和,《員林興賢吟社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6張端然,《日治時期瀛社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003年。
17梁顥曦,《日治時期大溪紳商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004年。
18連泰宗,《莿桐與林內地區文學發展研究》,嘉義: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19陳欣慧,《日治時期桃園吟社、以文吟社的文學/文化/社會考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7年。
20陳麗蓮,《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研究(1800-1945)》,宜蘭:佛光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7年。
21游秀玟,《殖民體制下的文化革新:1920年代的同風會與文化協會》,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22楊境任,《日治時期臺灣青年團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2000年
23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24謝崇耀,《日治時期臺灣詩話比較研究》,彰化:彰化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25蔡佩玲:《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謝雪漁的漢文書寫》,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四、報紙雜誌資料
1〈七星郡產組研究會〉,《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7月14日
2〈九分燈謎盛況〉,《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2月14日
3〈入會略則〉,《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7月12日。
4〈八芝蘭公學校〉,《臺灣新報》,1897年11月7日
5〈二人物と三名園〉,《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8月21日。
6〈三社聯合吟會〉,《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1月15日。
7〈大世界旅社徵詩展期〉,《詩報》,第78期(1934年1月),頁1。
8〈大正義塾招生〉,《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3月20日,。
9〈大有義塾學藝會〉,《臺灣日日新報》, 1927年3月1日。
10〈大龍峒保護者會〉,《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7月21日
11〈大龍峒陳悅記決定奬學〉,《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3月1日。
12〈中和吟社成立〉,《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4月29日
13〈中秋雅致〉,《臺灣日日新報》,1901年9月24日。
14〈中嘉南詩社聯會大會〉,《臺南新報》,1924年2月14日
15〈中嘉南詩社聯會大會〉,《臺南新報》,1924年2月14日。
16〈中壢郡平鎮庄產業組合發會〉,《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2月28日
17〈五谷先帝繞境先聲 參加龍獅陣七陣 詩意閣五十六閣〉,《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5月22日。
18〈五股坑之墓地〉,《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4月16日
19〈元丹詩鐘應募數〉,《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8月4日
20〈公漢自習辭典〉,《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3月20日。
21〈天長節夜宴〉,《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1月6日
22〈太平宮徵詩〉,《詩報》284期(1942年11月)。
23〈孔子祭〉,《臺灣日日新報》, 1926年12月9日
24〈孔教連日講演內湖庄亦熱誠聘〉,《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6月19日
25〈孔教連日講演內湖庄亦熱誠聘講〉,《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6月19日,
26〈孔聖誕辰〉,《臺灣日日新報》,1898年 月 日。
27〈文人雅興〉,《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1月8日。
28〈文山 高懸文虎〉,《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2月25日
29〈文昌祭典〉,《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2月24日。
30〈文昌祭典〉,《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3月7日
31〈火山碧雲寺 八景徵詩〉,《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3月3日。
32〈王氏轉任〉,《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0月7日
33〈王純卿氏公弔〉,《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3月15日
34〈北州同聲〉,《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12月19日。
35〈北州秋季〉,《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10月29日。
36〈北州聯吟今後春秋開會各地輪流〉,《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1月7日
37〈北州聯吟開於頭圍 兩日詩酒聯歡〉,《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10月21日,星
38〈北州聯吟開於頭圍〉,《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10月21日
39〈北州聯吟會〉,《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1月7日。
40〈北部同聲〉,《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3月1日。
41〈北部同聲聯吟〉,《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5月28日。
42〈北部同聲聯吟大會由仰山吟社承辦〉,《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5月30日。
43〈北部同聲聯吟會〉,《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6月21日。
44〈北部同聲聯吟會〉,《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3月1日
45〈北部同聲聯吟會十七日開於頭圍翌日主催招待會〉,《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6月8日。
46〈北部同聲聯吟會開於汐止〉,《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12月19日
47〈北部詩社聯合招待會延期〉,《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3月19日。
48〈打狗の觀月會〉,《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0月7日
49〈打狗觀月列車〉,《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9月24日
50〈本報五年間收支決算概要〉,《崇聖道德報》63號(1944年5月)。
51〈生儒入釋〉,《台灣日日新報》,1912年12月30日。
52〈仰山吟社〉,《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9月14日。
53〈仰山吟社招待會〉,《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月15日
54〈仰山吟社靑年漢學研究會〉,《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11月8日。
55〈光文社詩社例會〉,《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4月29日
56〈全島詩人の雅筵會する者百十七名目的は東洋文華の涵養〉,《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4月26日
57〈全島詩人之雅筵〉,《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4月26日。
58〈全島詩人會慰勞吟會〉,《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5月22日
59〈全島詩人懇親會〉,《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12月1日
60〈全島詩人聯吟會雜觀〉,《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4月11日
61〈全島詩社大會本月廿一廿二兩日開於新竹市公會堂〉,《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3月4日。
62〈全島詩社大會籌備續報〉,《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3月15日。
63〈全島詩社聯吟大會詩星會聚一堂〉,《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2月13日
64〈全島詩社聯吟大會選舉各州理事〉,《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2月14日
65〈全島詩社聯吟大會選舉各州理事〉,《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2月14日。
66〈全島詩會準備磋商決定明春舊二月十四五日會場聖廟招待日北投〉,《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11月11日。
67〈全島聯吟大會 停贈詩幟〉,《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2月11日。
68〈全島聯吟大會〉,《詩報》32期(1932年4月1日)
69〈全島聯吟大會瀛社有志吟會承辦〉,《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3月12日。
70〈全島聯吟大會籌備續聞〉,《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1月25日
71〈全島聯吟大會續報午前二時始散〉,《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2月11日
72〈全島聯吟招待會〉,《臺南新報》 ,1930年2月12日。
73〈全島臨時聯吟大會〉,《詩報》,112期(1935年9月1日)
74〈全臺林姓祖廟即事歡迎林孔昭、林連福兩先生擊鉢〉,《風月報》,77期(1939年1月)。
75〈共樂會の臨時觀月會〉,《臺灣日日新報》,1898年9月25日。〈
76〈印送功過格〉,《崇聖道德報》15號(1940年5月)。
77〈同聲聯吟望出席者更早報名以便準備〉,《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9月16日。
78〈同聲聯吟會場假板橋林庭園〉,《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9月6日:
79〈各地多聘孔道宣講〉,《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6月15日
80〈各社社友錄〉,《詩報》第87期(1934年5月)
81〈如水社籌設漢學研究會〉,《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8月30日
82〈旭東醫院開業十週年紀念徵詩〉,《詩報》,第56期(1933年4月),頁1。
83〈江山樓花選開票〉,《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7月14日
84〈汐止祭聖釋典〉,《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10月03日。
85〈竹山有志籌組漢學研究會〉,《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9月12日。
86〈竹社聯吟大會續聞〉,《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12月5日
87〈判任文官官等俸給令改正の月俸〉,《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4月6日。
88〈宏道披露宴〉,《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4月22日。
89〈宏濟院觀月宴〉,《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9月19日。
90〈汲古書屋徵詩〉,《臺南新報》,1924年1月11日
91〈私塾狀況〉,《台灣日日新報》,1908年7月26日
92〈赤城會勸善社擧行祀孔典禮兼合併祝賀〉,《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12月10日。
93〈赤崁 佛敎研究〉,《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6月8日。
94〈赤崁出席聲明〉,《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2月10日。
95〈赤崁特訊夜學増設〉,《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5月9日。
96〈來賓探勝〉,《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3月28日。
97〈和洋蘭花卉盆栽展覽〉,《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4月7日。
98〈奉迎詩意閣審査結果〉,《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6月19日。
99〈官等俸給令改正〉,《臺灣日日新報》,1901年9月10日
100〈宜蘭 壯丁春宴〉,《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1月12日
101〈宜蘭 徵詩延期〉,《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1月22日。
102〈宜蘭天后宮決議重修〉,《臺灣日日新報》, 1931年3月29日。
103〈宜蘭天后宮徴聯發表〉,《臺灣日日新報》, 1933年1月17日。
104〈宜蘭天長節〉,《臺灣日日新報》1903年11月5日。見
105〈宜蘭水利組合評議會〉,《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8月2日。
106〈宜蘭平糶〉,《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4月20日
107〈宜蘭仰山吟社五十週年紀念會〉《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6月19日。
108〈宜蘭仰山吟社臨時總會順開月例會〉,《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月26日
109〈宜蘭仰山例會〉,《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2月23日。
110〈宜蘭省心齋開報恩會〉,《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2月25日
111〈宜蘭特訊蘭社例會〉,《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1月8日
112〈宜蘭追遠堂族中義塾敎授國漢文等〉,《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2月9日。
113〈宜蘭商工會 開協議會〉,《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2月15日。
114〈宜蘭祭典盛況〉,《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3月15日。
115〈宜蘭祭聖狀況〉,《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9月11日。
116〈宜蘭祭聖狀況〉,《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9月11日。
117〈宜蘭袋米品評會〉,《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8月20日
118〈宜蘭通信 儒林雅會〉,《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3月30日。
119〈宜蘭短訊〉,《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2月24日
120〈宜蘭街之協議員〉,《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0月1日
121〈宜蘭雁信勸善局創設宣講勤道〉,《臺灣日日新報》1902年6月13日。
122〈宜蘭實業協會〉,《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9月11日。
123〈宜蘭戰病沒者追悼會〉,《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11月27日。
124〈宜蘭醬油之發展〉,《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3月23日。
125〈宜蘭雜事〉,《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1月13日。
126〈宜蘭廳下官紳〉,《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3月8日
127〈岡山郡〉,《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5月15日
128〈怡樓小集〉,《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7月17日
129〈所謂革新書房發行砥勵集其文字如此〉,《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7月28日。
130〈東洋食堂詩鐘公告〉,《崇聖道德報》50期(1943年6月),頁44。
131〈林投公司協議會〉,《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11月22日。
132〈林節母唐太孺人七秩徵詩文啟〉《崇聖道德報》45期(1943年1月)
133〈林維新氏死亡〉,《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12月2日。
134〈林學周氏賣畫義捐〉,《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4月27日
135〈板橋吟社成立總會〉,《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9月14日。
136〈松山基督教會陳氏献堂式〉,《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2月13日
137〈武丹坑戸主會聘基隆孔教會講演〉,《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6月23日。
138〈知事の招宴〉,《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5月22日。
139〈花訊〉,《風月報》(1935年8月10日)第46號
140〈花訊〉,《風月報》第46號(1935年8月10日)
141〈花選小啟〉,《三六九小報》,第14號(1930年10月23日),四版。
142〈南菜園唱和集〉,《臺灣日日新報》,1900年2月28日。
143〈品評開會〉,《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2月24日
144〈宣講感應篇〉,《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10月5日
145〈宣講勸善〉,《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2月26日。
146〈屏東特訊 獎勵漢學〉,《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0月12日。
147〈思想善導講演會 基隆孔教會〉,《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1月17日。
148〈是是非非〉,《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12月1日。
149〈是是非非〉,《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9月25日。
150〈星社例會〉,《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2月21日。
151〈星社祝賀會〉,《臺南新報》,1926年10月15日
152〈洪長庚氏授醫博士〉,《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2月7日
153〈研究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7月15日。
154〈秋日臺北州聯吟大會〉,《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9月25日。
155〈紀念開會〉,《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5月30日
156〈紀念徵詩〉,《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0月29日
157〈苦力閒談〉,《臺灣日日新報》,1899年8月8日
158〈要園町燈謎廿四五六三夜〉,《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4月22日
159〈計畫漢文研究會〉,《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3月26日。
160〈赴會吟朋〉,《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4月20日
161〈風月報按來月發刊〉,《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4月18日。
162〈夏日陋園小集〉,《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8月1日。
163〈庭球大會〉,《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4月24日。
164〈恭送聖蹟〉,《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3月17日
165〈振興漢學〉,《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4月29日
166〈時之紀念日〉,《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6月7日。
167〈時勢之瑣言〉,《漢文 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8月23日
168〈書房年況〉,《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07年1月27日。
169〈書畫益精會竹街有志籌組〉,《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5月19日。
170〈桃社吟會準備〉,《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10月17日。
171〈桃社秋季大會〉,《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10月16日。
172〈海山大觀義學復興〉,《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6月4日。
173〈海山沙崙同風講話〉,《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6月14日
174〈海山特訊 樹林佛敎講演〉。《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9月3日。
175〈海山特訊:寄贈圖書〉,《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7月6日。
176〈祖餞行旌〉,《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0月8日
177〈納涼展終了〉,《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7月1日
178〈草山聯吟〉,《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6月4日。
179〈茶業宣傳協會主催裝詩意閣市內行進女給藝妓等出為歌舞〉,《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1月2日。
180〈送夢菴姻兄渡鷺江林子惠〉,《風月報》 66期( 1938年6月15日)。
181〈高雄 大會出席〉,《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1月28日
182〈高雄 鼓善徵詩〉,《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5月11日。
183〈高雄 漢文研究會〉,《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8月9日。
184〈高雄市聯吟會歡迎黃贊鈞許駕鰲兩先生擊缽錄〉,《崇聖道德報》59期(1944年3月)
185〈高雄州全島聯吟大會〉,《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2月17日
186〈乾元藥行糚謎 一二三等破價懸賞〉,《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2月19日。
187〈唱設稻江文庫〉,《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9月23日
188〈基津短訊 神廟改築〉,《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4月25日。
189〈基隆民生質舖林金標氏為該舖10周年紀念徵詩〉,《崇聖道德報》,69期(1944年11月),頁44。
190〈基隆同風決議改暦〉,《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2月11日,與
191〈基隆書道會誕生〉,《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5月7日。
192〈基隆特訊 孔聖祭典盛況〉,《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0月20日。
193〈基隆特訊 日曜漢文研究會〉,《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2月12日。
194〈基隆特訊 蔡桂村逝〉,《台灣日日新報》,1923年6月22日。
195〈基隆特訊評花續報〉,《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2月12日。
196〈基隆國語修了式〉,《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2月30日
197〈基隆晶社燈謎〉,《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4月3日。
198〈基隆燈謎〉,《臺灣日日新報》, 1928年2月2日
199〈基隆擊缽會況〉,《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5月19日。
200〈基隆臨時吟會〉,《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8月26日。
201〈基隆觀月會〉,《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0月1日。
202〈基瑞輕鐵開通式〉,《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12月2日
203〈基瑞觀月會 開會於江山樓〉,《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9月20日
204〈淡水同善社秋季祭聖〉,《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21日。
205〈淡水吟社紀念〉,《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3月21日。
206〈淡水觀月會〉,《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8月28日
207〈祭聖詳報〉,《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10月8日,。
208〈第三房酬勞金士〉,《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4月11日。
209〈莊家新年宴會〉,《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2月26日
210〈設夜學會〉,《臺灣日日新報》, 1925年7月13日。
211〈設俱樂部〉,《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3月5日
212〈設高山文社〉,《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2月8日
213〈設漢私塾〉,《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2月28日。
214〈設漢書塾〉,《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2月28日。
215〈陳姓祠堂地寄附官用〉,《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5月3日。
216〈陳祚年氏渡臺〉,《台灣日日新報》,1924年8月13日。
217〈鳥松閣唱和集〉,《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9月23日。
218〈提倡內臺人詩社,以聯絡感情為主〉,《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12月1日。
219〈湖海琅函 鯤南春信(四日發) 文昌祭典〉,《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3月7日
220〈湖海琅國 宜蘭雜俎〉,《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月12日。
221〈無腔迪〉,《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2月8日
222〈善于宣傳〉,《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7月3日。
223〈善教民愛〉,《臺灣日日新報》,1900年1月7日
224〈菩提月例會〉,《崇聖道德報》15期(1940年5月)
225〈萃英吟社之決議〉,《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1月31日
226〈萃英吟社詩榜〉,《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3月12日
227〈萃英吟社徵詩〉,《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6月26日
228〈詞人開會〉,《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10月30日
229〈貂山吟社擊鉢錄〉,《詩報》47期,(1932年11月18日),頁6。
230〈開設夜學〉,《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4月6日
231〈開墾成功祝賀會〉,《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12月31日
232〈黃姓宗親會發會式況〉,《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19日。
233〈黃菊酒之徵詩〉,《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1月28日。
234〈塗師尾旅館〉,《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4月16日。
235〈嵩記事務所燈謎〉,《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3月2日
236〈慈惠義塾移轉艋舺慈惠夜學義塾〉,《臺灣日日新報》, 1925年7月22日:「
237〈慈善美舉〉,《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3月19日
238〈新年宴會〉,《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1月9日。
239〈新竹 漢學研究〉,《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2月14日。
240〈新竹書畫益精會主催書畫展覽經審查員決定出品點數八百二點〉,《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8月19日
241〈新竹書畫益精會籌備全島書畫大會〉,《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5月23日。
242〈新竹特訊 漢學研究會開會〉,《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2月21日。
243〈新竹短信 新埔漢文夜學會〉,《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6月19日。
244〈新店碧潭文社發會式〉,《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3月20日
245〈新莊夜學會況〉,《臺灣日日新報》, 1929年10月26日。
246〈新莊郡產組研究會〉,《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2月22日。
247〈新聞雜誌閱覽計畫〉,《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2月6日
248〈會事文山郡碧潭吟社〉,《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4月7日
249〈會事蘭陽地方〉,《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6月8日。
250〈節孝祠秋祭〉,《台灣日日新報》,1922年12月15日。
251〈義塾招生〉,《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4月23日。
252〈葉姓宗祠落成式〉,《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2月14日。
253〈詩社大會後援者及籌備員慰勞會〉,《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3月27日。
254〈詩社大會寄附〉,《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3月18日。
255〈詩星朗朗會於臺中〉,《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2月12日
256〈詩畸徴作〉,《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 11月19日
257〈詩話 拾碎錦囊〉,《台灣日日新報》,1906年11月25日。
258〈電報 屏東增一吟社〉,《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7月10日。
259〈嘉義小題吟會歡迎黃贊鈞許駕鰲兩先生〉,《崇聖道德報》58期(1943年12月)
260〈嘉義市內漢文研究會籌設兩處〉,《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4月9日。
261〈嘉義市內漢文研究會籌設兩處〉,《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4月9日。
262〈嘉義青年會員開觀月會〉,《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10月6日。
263〈嘉義電話〉,《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4月11日。
264〈嘉義觀月會〉,《臺灣日日新報》,1914年10月5日
265〈彰化 變裝餘興〉,《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10月26日。
266〈彰化籌漢文夜學會〉,《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2月15日。
267〈漢學研究會〉,《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1月21日。
268〈漢學研究會〉,《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6月7日。
269〈碧霞宮小集〉,《崇聖道德報》56期(1943年10月)。
270〈網珊吟社例會〉,《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5月27日
271〈臺中八紘會觀月會〉,《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10月8日。
272〈臺北の會〉,《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3月28日。
273〈臺北孔道宣講團〉,《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1月5日
274〈臺北市公學校保護者會聯合會〉,《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11月4日
275〈臺北州下產業組合〉,《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8月8日
276〈臺北州下聯吟大會〉,《詩報》 46期( 1932年11月1日)。
277〈臺北州同風總會〉,《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12月5日。
278〈臺北州聯吟大會開於頭圍公學校 詩星郎郎拱照一堂〉,《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10月18日。
279〈臺北州聯吟會〉,《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3月24日。
280〈臺北俱樂部觀月會〉,《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0月2日。
281〈臺北新設第二中學校〉,《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4月8日。
282〈臺北節孝祠落成式〉,《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2月8日「
283〈臺語會員の觀月〉,《臺灣日日新報》,1905年9月1日。
284〈臺灣石粉株式會社第一期徵詩〉,《詩報》167期( 1937年12月19日),頁1。
285〈臺灣全島聯吟大會與會吟友名簿〉,《詩報》,100期(1935年3月1日)
286〈臺灣佛教青年會〉,《臺灣日日新報》,1925聘何鎰奎為講師。
287〈臺灣佛教青年會曾設日曜漢文研究會以提振漢學〉,《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2月20日
288〈臺灣教育會評議員〉,《臺灣日日新報》,1901年3月19日。
289〈臺灣新人與漢學〉,《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9月4日
290〈艋舺幼稚園設立〉,《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6月9日。
291〈艋舺祖師廟文山擧管理人協議普度〉,《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8月19日。
292〈艋舺義塾開設 書房改良第一步〉,《臺灣日日新報》, 1917年4月14日。
293〈艋舺漢文夜學會〉,《臺灣日日新報》, 1920年5月19日。
294〈艋舺斷髮會況〉,《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3月5日
295〈劉氏義舉〉,《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月21日
296〈劍潭寺重修〉,《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12月3日。
297〈徵募詩鐘〉,《崇聖道德報》43號(1942年9月)
298〈徵詩延期〉,《詩報》258期(1941年10月20日)
299〈撥款寄附吟社〉,《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0月23日
300〈澎湖宣講徵詩文〉,《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3月7日
301〈稻江義塾〉,《臺灣日日新報》,1901年9月18日。
302〈編輯日錄〉,《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2月8日。
303〈編輯日錄〉,《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10月11日。
304〈編輯日錄〉,《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11月1日。
305〈編輯日錄〉,《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1月5日。
306〈編輯日錄〉,《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1月9日。
307〈編輯日錄〉,《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12月8日。
308〈編輯日錄〉,《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2月16日。
309〈編輯日錄〉,《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3月22日。
310〈編輯日錄〉,《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8月8日
311〈編輯日錄〉,《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12月12日。
312〈編輯日錄〉,《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10月31日
313〈編輯日錄〉,《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10月31日
314〈編輯賸錄〉,《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2月17日。
315〈編輯賸錄〉,《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4月30日。
316〈編輯賸錄〉,《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6月11日。
317〈編輯賸錄〉,《臺灣日日新報》,1914年4月5日。
318〈編輯賸錄〉,《臺灣日日新報》,1914年8月11日。
319〈編輯賸錄〉,《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1月28日。
320〈編輯賸錄〉,《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4月20日。
321〈編輯賸錄〉,《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5月30日。
322〈編輯賸錄〉,《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6月14日。
323〈編輯賸錄〉,《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2月22日
324〈編輯賸錄〉,《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6月23日。
325〈編輯賸錄〉,《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1月15日。
326〈諸羅特訊 徴詩後聞〉,《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3月18日。
327〈墨瀋餘潤〉,《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5月9日。
328〈墨瀋餘潤〉,《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9月22日
329〈墨瀋餘潤〉,《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4月23日
330〈墨瀋餘潤〉,《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2月4日。
331〈樹人書書院致祭文昌〉,《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3月23日。
332〈樹人書院 文昌帝君祭典〉,《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2月22日。
333〈樹人書院落成後春祭〉,《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2年28日。
334〈樹林同風會先聲〉,《臺灣日日新報》,1914年11月20日
335〈樹林佛教演講〉,《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9月5日
336〈燈謎奉敎〉,《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3月25日
337〈翰墨因緣 中和吟社成立〉,《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4月29日。
338〈翰墨因緣 中和吟社課題〉,《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1月7日。
339〈翰墨因緣 基隆〉,《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2月15日
340〈翰墨因緣 樹林滑稽社〉,《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1月3日
341〈翰墨因緣 濟安宮募聯〉,《臺灣日日新報》, 1925年5月13日。
342〈翰墨因緣 雙溪吟社舊曆九月〉,《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0月7日
343〈翰墨因緣 雙溪徵詩發表〉,《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8月11日
344〈翰墨因緣 蘭社例會〉,《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5月23日
345〈翰墨因緣 蘭社洗塵〉,《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4月8日
346〈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 1931年2月10日。
347〈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 1931年7月20日
348〈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0月22日。
349〈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1月17日
350〈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2月8日
351〈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9月14日
352〈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0月18日。
353〈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8月12日。
354〈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9月23日。
355〈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11月9日
356〈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12月8日。
357〈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2月5日。
358〈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3月23日
359〈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11月3日
360〈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3月14日。
361〈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5月26日
362〈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3月14日
364〈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4月25日。
363〈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4月8日。
365〈翰墨因緣潛社同人〉,《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1月30日。
366〈翰墨因緣蘭社例會〉,《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5月23日
367〈翰墨林〉,《臺南新報》,1933年11月4日
368〈謀設布敎〉,《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7月16日
369〈踵事增華〉,《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8月22日
370〈錦記茶行 可望指定古蹟〉,《自由時報》,2006年10月27日
371〈錦園席上聯吟〉,《崇聖道德報》46號(1942年12月)。
372〈錦園徵詩啟事〉,《詩報》,283期(1942年11月10日)
373〈龍山寺義捐者〉,《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6月30日。
374〈擊缽吟會盛況〉,《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7月17日。
375〈擊缽會況〉,《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10月30日。
376〈擬刊環鏡樓唱和集〉,《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12月3日。
377〈聲平俱樂部徵詩記念〉,《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9月14日。
378〈聯吟大會順序〉,《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4月24
379〈聯吟會生出問題 雙方筆戰裡竟提出告訴〉,《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3月8日。
380〈聯袂遊山〉,《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10月29日。
381〈禮廢羊存〉,《台灣日日新報》,1914年5月12日
382〈雜事 伊人云亡〉,《台灣日日新報》,1902年1月12日。
383〈雜報 人心叵測〉,《台灣日日新報》,1906年1月28日。
384〈雜報 三貂歡迎會〉,《臺灣日日新報》,1903年7月10日
385〈雜報 君子周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2月4日
386〈雜報 宜蘭短信〉,《臺灣日日新報》,1903年11月14日
387〈雜報 徙破青氈〉,《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11月2日。
388〈雜報 整頓興殖〉,《臺灣日日新報》,1905年9月1日。
389〈雜報 舉人江呈輝〉,《台灣日日新報》,1904年12月18日。
390〈雜錄〉,《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2月10日。
391〈雙蓮吟社徵詩〉,《臺南新報》,1927年1月27日。
392〈蟫窟主人徵詩〉,《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2月7日
393〈瀛社小集〉,《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6月12日
394〈瀛社小集〉,《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6月12日
395〈瀛社有志組織漢詩文會〉,《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9月14日
396〈瀛社改組初會〉,《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9月16日
397〈瀛社例會 在百合樓上〉,《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月29日。
398〈瀛社例會〉,《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6月28日。
399〈瀛社例會〉,《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3月10日
400〈瀛社例會〉,《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1月13日
401〈瀛社例會全島聯吟大會出席者決定〉,《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1月28日。
402〈瀛社員寫真帖〉,《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3月21日。
403〈瀛社發會式〉,《日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03月10日
404〈瀛社會況〉,《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0月19日。
405〈瀛社擊缽吟會況〉,《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6月21日。
406〈瀛社擊鉢吟況〉,《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2月1日。
407〈瀛社觀菊會〉,《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10月13日
408〈瀛社徵詩〉,《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10月7日
409〈瀛桃竹聯合吟會〉,《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8月9日。
410〈贈呈匾額〉,《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6月7日。
411〈籌設漢文研究會〉,《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3月9日。
412〈籌創娛樂機關〉,《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5月18日。
413〈議逐出社〉,《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10月14日
414〈騷壇紀略〉,《孔教報》,1938年10月。
415〈櫻社月例會〉,《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5月10日。
416〈櫻社成立〉,《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3月5日。
417〈櫻社泛月會〉,《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9月21日
418〈櫻社員泛月會〉,《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9月21日。
419〈櫻社員洗塵宴〉,《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4月6日
420〈櫻社慰安會〉,《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9月3日
421〈櫻社擊缽〉,《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1月20日。
422〈蘭東々明吟社發會式詳報〉,《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6月15日
423〈蘭社洗塵〉,《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4月8日。
424〈蘭社新春擊缽〉,《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3月11日。
425〈蘭社擊鉢吟〉,《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5月27日
426〈蘭社總會〉,《臺南新報》,1926年3月13日。
427〈蘭社觀月會〉,《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0月2日。
428〈蘭花盛開〉,《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8月2日
429〈蘭陽近信(廿七日發) 設語學會〉,《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5月30日。
430〈蘭陽特訊 重興宣講〉,《臺灣日日新報》, 1922年4月28日。
431〈蘭陽短信 霞宮春祭〉,《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1月24日。
432〈鶯啼燕語〉,《台灣日日新報》,1914年5月13日。
433〈灘音吟社〉,《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5月12日
434〈灘音吟社週年紀念大會〉,《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4月5日。
435〈靈泉寺刊月報〉,《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3月2日
436〈鷺洲特訊 鷺洲同風會講演〉,《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0月23日。
437〈觀月小啟〉,《臺灣日日新報》,1898年09月16日
438〈觀蘭盛況〉,《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7月25日。
439〈尙聖義塾設立先聲,教授漢文為主〉,《臺灣日日新報》, 1929年3月24日。
440〈徴募詩畸〉,《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12月25日
441〈産業組合大會順序〉,《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11月19日。
442山田新吉,〈午後〉,《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11月24日。
443元園客,〈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