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
作者:余美玲
出版日期:2008
出版項:臺北:文津
集叢:臺灣系列
ISBN:9789576688539
主題關鍵詞:臺灣詩詩評日據時期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2) 博士論文(9) 專書(5)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5
期刊論文
1.余美玲(2001)。隱逸與用世:論滄海遺民王松的詩歌世界。竹塹文獻,18,32-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美玲(20040600)。鹿港詩人施梅樵詩歌探析。國文學誌,8,273-2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天鵬(2006)。七夕節的民俗文化闡釋。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5),25-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炳如(19990600)。林爾嘉與廬山。歷史月刊,137,14-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丹(20070700)。富則求貴--談祝大椿與「源昌機器五金廠」公案。歷史月刊,234,58-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孔定芳(2005)。明遺民的身份認同及其符號世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3),121-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立新(1998)。游仙詩的意象組合與結構模式。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3),4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余美玲(20000600)。寒梅與詩心--許南英梅花詩探析。臺灣文學學報,1,107-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余美玲(20040700)。日治時期臺灣秋懷組詩探析。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5,223-2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汪毅夫(2005)。閩南民間文獻考釋舉隅。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131,104-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汪毅夫(2006)。臺灣內渡文人與清末民初社會變遷和社會問題--以臺灣進士許南英、丘逢甲、汪春源爲例。臺灣硏究集刊,1=91,67-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漢青(197303)。英雄堡壘鼓浪嶼。福建文獻,6(2),5-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金學智、陳本源(2000)。心史:鄭思宵的趙宋情結。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6(3),18-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吉本(2003)。悲秋的解讀--古典詩詞悲秋現象的一種透視。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4-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尚永亮、劉磊(2000)。意象的文化心理分析:蟬意象的生命體驗。江海學刊,2000(6),151-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郝學華(2002)。清初遺民詩的文意蘊遣說。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98-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漢光(197309)。鼓浪嶼林菽莊。福建文獻,2,69-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兵(2000)。論清初遺民詩群創作的主題取向。西北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7(2),14-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歐陽芊(2002)。廬山枯嶺別墅與廈門鼓浪嶼別墅群的比較研究。南方建築,2,62-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羅哲文(2005)。雙園競秀,兩岸情深--記臺北板橋林家花園和廈門寂莊花園。中國園林,40-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羅漫(1995)。宋玉的文學貢獻與歷史地位。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84-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娟英(1998)。廈門博物館藏板橋林家相關資料厘述。臺灣研究集刊,4,24-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鄭振偉(20011200)。道家與原始思維。漢學研究,19(2)=39,113-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廖美玉(19921100)。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自我放逐意識--由幾首「佳人」詩談起。成大中文學報,1,211-2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若鶯(1999)。海洋與文學的混聲合唱--現代詩中海洋意象析論。海洋與文藝國際會議。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39-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德威(2004)。後遺民寫作。正典的生成: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中研院文哲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04/07/15-17)。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79-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莉芬(2004)。空間與象徵:蓬萊神話及其文化意涵研究。第五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121-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佳妏(2000)。滾滾波濤生不息,裴然有序煥文章:論清代台灣八景詩中的自然景觀書寫。台灣生態文化研討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鄕土文化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00/07/07-07/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俊傑(2005)。論東亞遺民儒學的兩個難式。「臺灣與遺民儒學:1644與1895」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 (會議日期: 200509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曾一民(1996)。丘逢甲內渡後與維新派和革命派之交往。丘逢甲與臺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6/03/16-03/17),167-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施懿琳(2000)。從張麗俊日記看日治時期中部傳統文人的文學活動與角色扮演。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施懿琳(1986)。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光瑩(2003)。洪棄生詩歌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麗珠(2000)。臺灣詩史--洪棄生詩與史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東晟(2004)。洪棄生《寄鶴齋詩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靜茹(2003)。以林癡仙、連雅堂、洪棄生、周定山的上海經驗論其身分認同的追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廖振富(1996)。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丘逢甲(199405)。嶺雲海日樓詩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建夫(2001)。台灣的山脈。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雙一(20030700)。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國璠(1975)。板橋林本源家傳。臺北:祭祀公業林本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松(2000)。友竹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丘逢甲。柏莊詩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丘晨波(1994)。丘逢甲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沈驥(1979)。沈傲樵父子詩詞選集。臺北:一昇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尙永亮(2004)。眨謫文化與眨論文學--以中唐元和五大詩人之贬及其創作爲中心。蘭州:蘭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朝崧(2000)。無悶草堂詩存。臺北:龍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景仁(1992)。林小眉三草。臺北:龍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Hodgson, Barbara、邱文寶(2005)。鴉片:黑色迷霧中的極樂天堂。臺北市:三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迪特爾‧拉德維希、李彥達(2005)。上癮的祕密。臺北:晨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唐贊袞。唐鞾之先生全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思痛子(1997)。臺海思慟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徐江(2001)。吳梅村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時志明(2006)。山魂水魄:明末清初節烈詩人山水詩論。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許南英(199309)。窺園留草。南投中興新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許鋼(1996)。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臺北:水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漢光(1970)。臺灣詩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純甫、黃美娥(1997)。張純甫全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彭一萬(2001)。詩游廈門。廈門:鷺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葉嘉瑩(1998)。杜甫秋興八首集說。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葉時榮(1999)。廈門掌故。廈門:鷺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廈門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宣傳委員會(2001)。廈門摩崖石刻。福建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廈門文化藝術志編纂委員會(1999)。廈門文化藝術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廣東省文史硏究館(1992)。粵海揮麈錄。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錢仲聯(1999)。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劉小楓(1991)。拯救與逍遙。臺北:桂冠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謝頌臣。小東山詩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戴光華(1996)。廈門詩薈。廈門:鷺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韓兆琦(1998)。中國古代隱士。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三六九小報。臺北:成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2005)。臺灣日日新報。臺北: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2005)。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北: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詩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許雪姬、洪秋芬(2000)。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中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洪棄生(1993)。寄鶴齋駢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支平(2004)。臺灣文獻匯刊。北京:中國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連橫(1977)。臺灣詩薈。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傅錫祺、高志彬、王國璠(1992)。鶴亭詩集。臺北:龍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段義孚、潘桂成(198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潘承玉(2004)。清初詩壇:卓爾堪與《遺民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王立(1999)。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林爾嘉(19920300)。林菽莊先生詩稿。臺北:龍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王毅(199005)。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賴志彰(1989)。臺灣霧峰林家留真集。臺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程玉凰(1997)。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嶙峋志節一書生。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黃長美(1985)。中國庭園與文人思想。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施梅樵(2001)。梅樵詩集。臺北市:龍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許天奎(193406)。鐵峰詩話。臺中州:博文社印刷商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Owen, Stephen、賈晉華(2007)。盛唐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孫康宜(200110)。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黃秀政(1999)。臺灣史志論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錢仲聯(1986)。夢苕庵詩話。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袁行霈(198905)。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連雅堂(1992)。連雅堂先生全集.臺灣詩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李世英、陳水雲(2000)。清代詩學。湖南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王德華(2004)。屈騷精神及其文化背景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褚斌杰(2003)。屈原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胡曉明(2001)。中國詩學之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傅錫祺(1963)。櫟社沿革志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林資修、林培英(1992)。南強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許雪姬(2000)。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洪棄生(1993)。瀛海偕亡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方勇(2000)。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桑兵(2004)。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莫礪鋒(2005)。古典詩學的文化觀照。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若林正丈、吳密察(2000)。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李漁叔(1976)。三臺詩傳。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佐藤春夫、邱若山(2002)。殖民地之旅。臺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簡政珍(20031100)。放逐詩學:臺灣放逐文學初探。臺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鄭喜夫(1981)。民國丘倉海先生逢甲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何平立(2001)。崇山理念與中國文化。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趙園(1999)。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顏進雄(19960000)。唐代遊仙詩研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楊義(2001)。李杜詩學。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王次澄(20010000)。宋元逸民詩論叢。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劉熙載、薛正興(2000)。劉熙載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施士洁(1993)。後蘇龕合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王松(1994)。臺陽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施懿琳、許俊雅、楊翠(1995)。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李豐楙(1996)。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吳文星(19920000)。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洪棄生(1993)。寄鶴齋詩集。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李清筠(20000000)。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李澤厚、劉綱紀(1984)。中國美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Bachelard, Gaston、龔卓軍、王靜慧(2003)。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Cresswell, Tim、徐苔玲、玉志弘(2008)。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丘逢甲、廣東丘逢甲研究會(2001)。丘逢甲集。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尚永亮(2000)。莊騷傳播接受史綜論。文化藝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鄭毓瑜(20050000)。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美娥(2007)。北臺第一大詩社--日治時期的瀛社及其活動。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美娥(2007)。日治時代臺灣遺民詩人的應世之道--以新竹王松爲例。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雪姬(1992)。日據時期的板橋林家:一個家族與政治的關係。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