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代諫官御史化問題之研究
作者:李沛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復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宋代諫官御史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2
宋代以後,君主介入日常政務並掌握決策權力的程度,又較隋唐之時更為提高,集權的傾向也愈加明顯;同時,唐末五代以來官失其守的混亂局面,卻也提供了宋代基於時代需要而重建諫官制度的機會。自北宋發其端,至南宋而成型的諫官御史化現象,正是在此種君主政治實權不斷強化的背景之下,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化與制度的實踐所造成的一種可謂是「制度上的轉向」,即:宋代諫官的職權性質逐步由「建議」轉為「彈劾」,進而形成「臺諫合一」的趨勢。宋代諫官的御史化,在中國傳統言諫系統朝向監察體系趨近並逐漸為其整併的過程中,實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響。
一、古籍部分(依時代 / 作者姓氏筆劃 排列)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
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
賴炎元等注譯,《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書局,1997。
[漢] 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 陳壽,[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宋] 范瞱,[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唐] 杜佑,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 李林甫等,《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 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唐] 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後晉] 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 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宋] 不著撰人,《靖康要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以下簡稱《四庫全書》),第329冊。
[宋] 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宋]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四庫全書》,第325-327冊。
[宋]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宋] 錢若水撰,燕永成點校,《宋太宗實錄》,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
[元] 不着撰人,《兩朝綱目備要》,《四庫全書》,第329冊。
[元] 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
[元] 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元] 脫脫等,《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明] 宋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清] 永瑢、紀昀等,《歷代職官表》,《四庫全書》,第601冊。
[清]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
[清] 乾隆官修,《續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清] 畢沅編,”標點續資治通鑑小組”校點,《續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7。
[清] 黃以周等輯注,顧吉辰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北京:中華書局,2004。

[唐] 吳競,范姜筠堂、許子謀點校,《貞觀政要》,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宋] 不著撰人,《群書會元截江網》,《四庫全書》,第934冊。
[宋] 不著撰人,《慶元黨禁》,《四庫全書》,第451冊。
[宋] 王安石,李之亮箋注,《王荊公文集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5。
[宋] 王禹偁,《東都事略》,《四庫全書》,第382冊。
[宋] 王柡撰,誠剛點校,《燕翼詒謀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 方大琮,《鐵菴集》,《四庫全書》,第1178冊。
[宋] 包拯,楊國宜校注,《包拯集校注》,合淝:黃山書社,1996。
[宋] 田錫著,羅國威校點,《咸平集》,成都:巴蜀書社,2008。
[宋] 司馬光,鄧廣銘、張希清點校,《凁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 司馬光,《傳家集》,《四庫全書》,第1094冊。
[宋] 李心傳,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
[宋] 李埴,《皇宋十朝綱要》,收錄於趙鐵寒 主編,《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宋] 宋神宗敕撰,《元豐官制》(不分卷),收錄於王民信主編,《宋史資料萃編》(第四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
[宋] 宋祁,《景文集》,《四庫全書》,第1088冊。
[宋] 呂中,《宋大事記講義》,《四庫全書》,第686冊。
[宋] 呂本中,《紫微雜說》(不分卷),《四庫全書》,第863冊。
[宋] 林駉,《古今源流至論》,《四庫全書》,第942冊。
[宋] 周淙,《乾道臨安志》,《四庫全書》,第484冊。
[宋] 邵博,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 邵伯溫,李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 岳珂,吳企明點校,《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 岳珂,《愧郯錄》,《四庫全書》,第865冊。
[宋] 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宋] 徐度,《却掃編》,《四庫全書》,第863冊。
[宋] 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四庫全書》,第596冊。
[宋] 馬永卿編,[明]王崇慶解,《元城語錄解》,《四庫全書》,第863冊。
[宋] 陳世崇,孔凡禮點校,《隨隱慢錄》,北京:中華書局,2010。
[宋] 陳次升,《讜論集》,《四庫全書》,第427冊。
[宋] 張方平,鄭涵點校,《張方平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宋] 張栻撰、[宋]朱熹編,《南軒集》,《四庫全書》,第1167冊。
[宋] 張詠,張其凡整理,《張乖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
[宋] 張端義,《貴耳集》,《四庫全書》,第865冊。
[宋] 莊綽,蕭魯陽點校,《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 章如愚,《群書考索》,《四庫全書》,第938冊。
[宋] 彭□輯撰,孔凡禮點校,《墨客揮犀》,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 傅察,傅伯壽編,《忠肅集》,《四庫全書》,第1124冊。
[宋] 楊仲良,李之亮校點,《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宋] 葉紹翁,沈錫麟、馮惠民點校,《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 葉寘,孔凡禮點校,《愛日齋叢抄》,北京:中華書局,2010。
[宋] 葉夢得,宇文紹奕考異,《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 葉夢得,《避暑錄話》,《四庫全書》,第863冊。
[宋] 葉適,《葉適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宋] 趙汝愚編,《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宋]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 慕容彥逢,《摛文堂集》,《四庫全書》,第1123冊。
[宋] 歐陽修,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宋] 劉敞,《公是集》,《四庫全書》,第1095冊。
[宋] 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四庫全書》,第490冊。
[宋] 羅大經,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 魏了翁,《鶴山集》,《四庫全書》,第1172冊。
[宋] 蘇頌,王同策等點校,《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
[明] 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明] 程楷,《明斷編》(不分卷),北京:中華書局,1991,《叢書集成新編》,第3565冊。
[清] 王夫之,舒士彥點校,《宋論》,北京:中華書局,1964。
[清] 孫承澤,《春明夢餘錄》,《四庫全書》,第868冊。


二、今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 排列)

1、專書
刁忠民,《宋代臺諫制度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
王瑞來,《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權力場》,北京:中華書局,2010。
白鋼 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宋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李金水,《王安石經濟變法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new window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new window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沈松勤,《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邱永明,《中國監察制度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昌彼得、王德毅等編,(增訂三版),《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鼎文書局,2001。
范文汲,《一代名臣王安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孫國棟,《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途徑研究》,香港:龍門書店,1978。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梁啟超,《王安石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楊樹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虞云國,《宋代台諫制度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漆俠,《王安石變法》,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三聯書店,2007。
諸葛憶兵,《宋代宰輔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new window


2、期刊與專書文章
刁忠民,〈北宋前三朝台諫制度述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成都,1998),頁82-91。
刁忠民,〈論北宋天禧至元豐間之台諫制度〉,《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成都,1999),頁77-86。
刁忠民,〈論宋哲宗至高宗時期之台諫制度〉,《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成都,1999),頁61-69。
刁忠民,〈試析熙豐之際御史台的畸形狀態〉,《歷史研究》,4(北京,2000),頁119-126。
刁忠民,〈關於北宋前期諫官制度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4(北京,2000),頁83-91。
王世農,〈台諫、輿論與北宋改革的命運〉,《文史哲》,3(濟南,2004),頁108-112。
毛漢光,〈論唐代之封駁〉,《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3:1(嘉義,1992),頁1-50。
白效詠,〈趙抃與范鎮之爭――仁宗朝台、諫關係個案研究〉,《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西寧,2006),頁61-64。
江天健,〈北宋英宗濮議之剖析〉,《文史學報》,19(台北,1989),頁209-227。new window
李立,〈評《宋代監察制度》、《宋代台諫制度研究》〉,《新史學》,11:2(台北,2000),頁167-177。
李立,〈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方法之反思〉,收錄於包偉民主編,《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頁20-39。
李愛民,〈宋代言諫制度論述〉,《鄭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4(鄭州,2000),頁38-41。
李嶺,〈試析宋代的台諫制度與皇權的鞏固〉,《集寧師專學報》,26:2(集寧,2004),頁37-39。
吳宗國,〈三省的發展與三省體制的建立〉,收錄於吳宗國主編,《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頁1-10。
吳宗國,〈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收錄於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33-221。
吳遠,〈宋代監察體制論述〉,《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聊城,2002),頁67-71。
宋衍申,〈「慶曆新政」時期的諫官〉,《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長春,1982),頁21-26。
宋晞,〈異論相攪――北宋的變法及其紛爭〉,收錄於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一輯)(台北:蘭臺出版社,2002),頁123-136。new window
周蓮弟,〈宋仁宗朝台諫官進遷述論〉,《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1(台北,1999),頁61-92。new window
季盛清,〈宋代台諫合一考述〉,《杭州大學學報》,22:2(杭州,1992),頁68-74。
季盛清,〈宋代台諫監察的衰落與熙寧變法述論〉,《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6(杭州,1995),頁35-38。
柳立言,〈南宋政治初探――高宗陰影下的孝宗〉,收錄於國立編譯館主編,《宋史研究集》(第十九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89),頁203-256。new window
姚治勛,〈排斥異己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南京,2005),頁125-131。
張治安,1999,〈我國宰相制度之特質及其演進趨勢〉,收錄於 氏著,1999,《明代政治制度》,台北:五南,頁355-387。
張明華,〈試論北宋時期的「台諫合一」〉,《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7:3(許昌,1998),頁64-66。
張國剛,〈唐代階官與職事官的階官化〉,收錄於氏著,《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頁207-232。
黃寬重,〈從害韓到殺岳:南宋收兵權的變奏〉,收錄於氏著,《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頁105-139。
郭開農,〈淺談宋代的台諫制度〉,《求實》,2(南昌,1989),頁44-45。
梁天錫,〈北宋臺諫制度之轉變〉,收錄於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九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委會,1977),頁277-337。
曾賢熙,〈論唐代安史之亂後御史職權的低落〉,《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0(台北,1998),頁95-112。new window
程光裕,〈北宋臺諫之爭與濮議〉,收錄於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二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3,頁213-234。
馮國梅,〈試論秦檜當政時台諫系統的破壞及影響〉,《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5:6(綿陽,2006),頁86-88。
湯毅平,〈宋代台諫合流論〉,《湖南社會科學》,1(長沙,2003),頁160-161。
賈玉英,〈台諫與宋代改革〉,《中州學刊》,3(鄭州,1991),頁119-123。
賈玉英,〈宋代台諫合一之勢探析〉,《河北學刊》,6(石家莊,1991),頁81-85。
賈玉英,〈台諫與宋代權臣當政〉,《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6:3(開封,1996),頁38-43。
虞云國,〈宋代臺諫言事制度述論〉,《大陸雜誌》,89:5(台北,1994),頁39-48。
虞云國,〈宋代台諫系統的破壞與君權相權之關係〉,《學術月刊》,11(上海,1995),頁56-63。
虞云國,〈宋代台諫的職事回避〉,《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上海,1996),頁105-112。
虞云國,〈試論宋代對台諫系統的監控〉,《史林》,3(上海,1997),頁25-32。
劉子健,〈南宋君主和言官〉,收錄於氏著,《兩宋史研究彙編》(台灣:聯經出版社,1987),頁11-19。new window
鄧廣銘,〈王安石對北宋兵制的改革措施及其設想〉,收錄於氏著,《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頁104-115。
蔣啟俊、范立舟,〈台諫在仁宗朝的發展及其言風的變化〉,《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武漢,2005),頁116-120。
蔣義斌,〈史浩與南宋孝宗朝政局――兼論孝宗之不久相〉,收錄於國立編譯館主編,《宋史研究集》(第十八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頁29-77。new window
羅家祥,〈試論北宋仁、英兩朝的台諫〉,《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重慶,1989),頁55-61。
嚴耕望,〈論唐代尚書省之職權與地位〉,收錄於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378-444。new window


3、博碩士論文
張世賢,《北宋御史臺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
張復華,《唐代諫官制度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張復華,《北宋諫官制度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new window
陳西園,《北宋御史臺析論》,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4、外文與翻譯著作
R. G. Collingwood,陳明福譯,《歷史的理念》,台北:桂冠圖書,1992。
F. M. Fling,薛澄清譯,《歷史方法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日] 小林義廣,朱剛譯,〈歐陽修的諫諍觀與國家觀〉,收錄於朱剛、劉寧 主編,《歐陽修與宋代士大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頁3-28。
[日] 平田茂樹,〈宋代の言路官について〉,《史學雜誌》,101:6(東京,1988),頁38-74。
[日] 衣川強,《宋代官僚社会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6。
[日] 寺地遵,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5。
[日] 宮崎市定,于志嘉譯,1989,〈宋代官制序說――《宋史‧職官志》的讀法〉,《大陸雜誌》,78:1 / 2(台北,1989),頁12-25 / 頁6-19。
[日] 熊本崇,〈「権監察御史裏行」李定――王安石の対御史台政策――〉,收錄於宋元時代史の基本問題編集委員會,《宋元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6),頁123-15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