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孟喜、焦延壽、京房及其易學研究
作者:喬家駿
作者(外文):Chiao Chia-Chun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文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孟喜焦延壽京房漢易象數Meng XiJiao Yan ShouJing FangHan Yi-ololgyImage-Numb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7
〈繫辭傳〉云:「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聖人觀天地之象,設陰陽二爻,明寰宇之變,推天道以明人事吉凶;《左傳》有言:「筮,數也」,《周易》運用蓍數探求幽隱難現及鉤沉深遠之理,然將《周易》占驗本質並將其「象」與「數」之理發揮至極致者,乃是漢易之學。皮錫瑞於《經學歷史》有言:「漢有一種天人之學而齊學尤盛。《伏傳》五行,《齊詩》五際,《公羊春秋》多言災異,皆齊學也。《易》有象數占驗,《禮》有明堂陰陽,不盡齊學,而其旨略同」,本文所探討孟喜、焦延壽與京房之易學誕生於漢代感應災異之說盛行之時代,三人易說以天人感通、陰陽五行為其基調,融合天文曆算、節候卦氣,將《周易》「象理」與「筮數」之精義闡揚與創發,運用大量不同取象之法,及筮數之變,以明寰宇推移之理,諸如卦氣消息、互體、半象、大象、旁通、飛伏、錯綜等取象之例以及四正、六日七分、卦爻納干支、八宮、起月、建候、積算等占算之法,作為占驗吉凶之道之依據。
孟、焦、京之學於歷代學者眼中多為迷信繁瑣、晦澀難懂且旁雜無緒之說,甚少有人挖掘其中之意義及價值與言及三人易學彼此相互滲透發展之處,本文即以此為著眼點,自孟、焦、京易學之形成過程開始切入,論文第二章以當代政治、社會、學術思潮趨向及易學傳承過程等背景,第三章至第五章孟喜、焦延壽、京房三人之易學內容、易例及其特色均作一探析,檢討其得失利弊,論文第六章觀三人易學之形式內容卦爻之變、卦氣之遷、卦象之衍、易例之繁、占筮之改、卦序之易以及思想體系陰陽觀、宇宙世界觀、政治觀之相互承繼與發展,最後於論文結論之處明其卦氣體系建構寰宇與人事之對應關係、創造多樣性之時位易例、將周易之「象理」與「筮數」發揮到淋漓盡致、天道循環與吉凶休咎之交織、自然與人文之和諧—人道精神的終極關懷之價值,冀望藉由本文之探討,對於孟、焦、京三人易學能夠獲得較為客觀與公允之總評。
Zhou –Yi collected the formation of world natural phenomena are two symbols Yin and Yang . Zhou –Yi divination using these two symbols as the main element. This book is the way to fortune to find good and bad world of natural cycles and reasoning personnel. This book contains the major structure of the natural world in the form of images, as well as posed by the fortune-telling.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Han Dynasty to learn the Zhou –Yi divination of natural images and the nature of play to the highest point.
Han Yi's main theory is based on natural and human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the Han and the various philosophical way of thinking so closely related.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so began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eveloped from this philosophy, we call it " Image-Number ." Many of the scholars believe that such knowledge is of no value. Few people want to study this philosophy, so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find hidden in this philosophy behind the value and status.
The thesis of this article " Meng Xi , Jiao Yan Shou and Jing Fang’s Yi-ology " includes four dimensions—The first step to understand three people from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background of life began, was used a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ir theoretical content. The second step is the analysis of their philosophy, and find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third step is to identify the think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tual interaction of the part. The fourth step mainly elaborates how Meng Xi , Jiao Yan Shou and Jing Fang’s Yi-ology influences the later generations and gives an objective and appropriate criticism to it, in order to know how we should place it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Yi-ololgy.
By the last hope of this article, Meng Xi , Jiao Yan Shou and Jing Fang’s Yi-ology can have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philosophy and to give them objective and impartial evaluation.
一、古籍類(以下按照時代先後排序)
(一)古籍易著
1.【漢】京房撰、【吳】陸績注:《京氏易傳注》,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冊14,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1月台1版,汲古閣校刊本。
2.【漢】鄭玄注:《易緯‧乾坤鑿度》,收錄於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58,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第1版,乾隆武英殿本。
3.【漢】鄭玄注:《易緯‧稽覽圖》,收錄於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59,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第1版,道光武英殿本。
4.【漢】鄭玄注:《易緯‧通卦驗》,收錄於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60,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第1版,同治古經解彙函本。
5.【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收錄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易》,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第9版,嘉慶文選樓本。
6.【宋】張行成撰:《元包數總義》,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冊694,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學津本。
7.【元】胡一桂撰:《易學啟蒙翼傳》,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8.【明】來知德撰:《周易集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出版,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本。
9.【明】錢澄之:《田間易學》,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第5集,冊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影印文淵閣本。
10.【清】刁包撰:《易酌》,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3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11【清】黃宗羲:《周易象數論》,收錄於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15
,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第1版,光緒廣雅書局本。
12.【清】王夫之撰:《船山易學》,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2月第3版,船山遺書本。
13.【清】王宏撰:《周易筮述》,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第3集,冊2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影印文淵閣本),無註明出版月份及版次。
14.【清】惠棟撰:《易漢學》,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冊457,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經訓堂叢書本。
15.【清】焦循撰:《易圖略》,收錄於楊家駱主編:《焦循之易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4月初版,道光皇清經解本。
16.【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收錄於馬小梅編:《國學集要初編十種》冊3,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5月初版。
17.【清】丁晏撰:《易林釋文》,收錄於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53,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初版,光緒廣雅書局本。
18.【清】杭辛齋:《易楔》,收錄於馬小梅編:《國學集要初編十種》冊2,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5月初版。

(二)易類之外之經類專著
1.【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收錄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詩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第9版,嘉慶文選樓本。
2.【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收錄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第9版,嘉慶文選樓本。
3.【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錄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第9版,嘉慶刊文選樓本。
4.【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經韵樓藏本。
5.【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錄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禮》,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第9版,嘉慶文選樓本。
6.【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錄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第9版,嘉慶文選樓本。
7.【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錄於【晉】王弼編、【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第9版,嘉慶刊文選樓本。
8.【晉】杜預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錄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第9版,嘉慶刊文選樓本。
9.【清】朱彝尊《經義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初版,中華書局1963年影本。
10.【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1月,臨嘯閣本。
11.【清】章學誠撰、葉瑛注:《文史通義校注‧校讎通義校注》(合刊本),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9月初版,粵雅堂叢書本。
12.【清】皮錫瑞著:《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0月初版。
13.【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收錄於林慶彰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一輯,冊5,台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初版,民國18年上海印書館排印本影印。
14.【清】馬孚撰:《復性書院講錄》,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6月再版。

(三)史類專著
1.【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台北,中華書局,西元1966年3月台1版,士禮居黃氏重雕本。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中華書局,1984年月第3版,乾隆武英殿本。
3.【晉】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台1版,乾隆武英殿本。
4.【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台1版,乾隆武英殿本。
5.【唐】魏徵等撰:《隋書》,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9月台2版,乾隆武英殿本。
6.【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第2版,乾隆武英殿本)。
7.【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9月台2版,乾隆武英殿本。
8.【元】脫脫撰:《宋史》,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11月台2版,乾隆武英殿本。
9.【清】王夫之撰:《讀通鑑論》,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台1版,船山遺書本。
10.【清】唐晏著‧吳東民點校:《兩漢三國學案》,台北:新化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9月台1版,龍谿精舍叢書本。

(五)子類專著
1.【周】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台1版,明吳郡趙氏本)。
2.【周】孫武撰、十家注:《孫子》,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台1版,平津館本)。
4.【周】墨翟撰:《墨子》,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台1版,畢氏靈巖山館本)。
5.【秦】呂不韋撰:《呂氏春秋》,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台1版,畢氏靈巖山館本)。
7.【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台1版,武進莊氏本)。
9.【漢】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台北:中華書局,1975年2月台3版,抱經堂本)。
【漢】王符撰:《潛夫論》,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2月台2版,湖海樓陳氏本)。
21.【唐】李冰次注、【宋】林億等校正《黃帝內經素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3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25.【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初版,原刻本)。

(六)集類專著
1.【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收錄於《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台1版。
2.【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新華書店,1965年6月初版,浙江杭州本。
3.【清】馬國翰著:《玉函山房輯佚書》冊1,台北:文海出版社,1952年台1版,同治濟南皇華館本。
4.【清】余嘉錫撰:《四庫提要辨證》,收錄【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冊9-10,台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10月再版。

二、現代易學相關專著(以下按照作者筆畫先後排序)
1.王新春:《周易虞氏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初版。
2.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
3.朱伯崑:《易學基礎教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2月第4版。
4.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9月初版。new window
5.江弘遠:《京房易學流變考》,台中:瑞成書局,2006年8月初版。new window
6.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收錄於《牟宗三先生全集》冊1,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
7.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8.李周龍:《易學窺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9.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北京:長春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10.李樹菁:《周易象數通論-從科學角度的開拓》,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年4月1版。
11.沈祖緜撰:《周易孟氏學》,收錄於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73,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第1版,民國刻本。
12.尚秉和注‧常秉義點校:《焦氏易林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民國刻本。
13.尚秉和撰:《周易古筮考》,北京:中國書店,1995年出版,線裝書,無註明出版月份及版次。
14.尚秉和撰:《焦氏易詁》,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民國刻本。
15.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7月初版。
16.林忠軍:《易緯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11月初版。
17.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8.徐昂撰:《京氏易傳箋》,收錄於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73,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第1版,民國刊本。
19.徐芹庭:《兩漢十六家易注闡微》,台北:五洲出版社,1975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20.高懷民:《先秦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初版。
21.高懷民:《兩漢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初版。
22.張其成:《象數易學》,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6月初版。
23.張濤:《秦漢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初版。
24.梁韋弦:《漢易卦氣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月初版。
25.郭彧:《京氏易源流》,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4月初版。
26.陳良運:《焦氏易林詩學闡釋》,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
27.陳炳元:《易鑰》,台北:弘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初版。
28.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9月初版。
29.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30.鄭燦:《易學啟蒙》,台北:中國孔學會,1975年11月初版。
31.鄧球柏:《白話焦氏易林》,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10月初版。
32.盧央:《京氏易傳解讀》,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0月初版。

三、現代其他相關專著(以下按照作者筆畫先後排序)
1.王瑞英:《管子新論》,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6月初版。
2.成中英主編:《本體詮釋學》,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3.李勉:《管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7月初版。
4.李翔海‧鄭克武編:《本體詮釋學》,收錄於《成中英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5.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台北:維新書局,1968年1月初版。
6.周紹賢:《兩漢哲學》,台北:文景出版社,1978年4月再版。
7.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12版。
8.林尹:《中國學術思想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0月第2版。new window
9.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9月初版。
10.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版。
11.金祥恆:《續甲骨文編》,收錄於《金祥恆先生全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90年12月初版。
12.胡適:《胡適選集》,台北:傳記文學社,1970年初版。
13.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台北:學生書局,1980年1月台4版。
14.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6月初版。new window
15.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5月初版。new window
16.崔為:《黃帝內經‧素問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初版。
17.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台北:五南書局,1996年7月初版。
18.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台北:中華書局,1983年10月台9版。
19.莊雅州:《夏小正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5月初版。new window
20.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
21.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1999年5月再版。
22.傅偉勳《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10月初版。new window
23.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1月台初版。
24.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增訂第8版。
25.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明文書局,1987年再版。
26.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11月初版。new window
27.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同治金陵書局校刊本。

四、期刊、學報、論文集(依作者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1.于成寶:〈《易林》的作者歸屬略辨〉《社科縱橫》第22卷第11期(2007年
11月),136-139。
2.于成寶:〈孟喜易學改師法公案析論〉《重慶工學院學報》第21卷第9期(2007年9月),頁93-95。
3.于成寶‧曹賢香:〈京房易學「爻納支」問題略論〉《重慶工學院學報》
第22卷第5期(2008年5月),頁105-107。
4.于成寶‧曹賢香:〈京房易學卦納干次序略論〉《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9卷
第7期(2008年7月),頁56-58
5.方爾加:〈《焦氏易林》之管見〉《周易研究》第64期(2004年),頁13-18。
6.牛占珩:〈重視經濟問題的易學名著:《焦氏易林》〉《周易研究》第1期
(1998年),頁65-79。
7.王金凌:〈論京房的宇宙圖氏〉《輔仁國文學報》第9期(1993年6月),頁175-238。
8.王雨田:〈易筮系統‧周易邏輯‧易象科學〉《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第7卷
第3期(2004年5月),頁5-12。
9.王政:〈《周易》和《焦氏易林》婚配生殖喻象摭論〉《周易研究》第39期(1999年),頁15-22。
10.王新春:〈卜筮與《周易》〉《周易研究》第62期(2003年6月),頁26-35。
11.王新春:〈哲學視野下的京房八宮易學〉《周易研究》第86期(2007年),
頁29-39。
12.王新春:〈哲學視野下的漢易卦氣說〉《周易研究》第56期(2002年),頁50-61。
13.王新春:〈試論虞氏易學「旁通說」的易理內涵〉《周易研究》第29期
(1996年),頁6-18。
14.王葆玹:〈西漢《易》卦氣說源流考〉收錄於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9月初版。
15.王曉毅:〈「天地」、「陰陽」易位與漢代氣化宇宙論〉《孔子研究》(2003年)第4期,頁83-90。
16.王興業:〈試論十二辟卦〉《周易研究》第31期(1997年),頁3-8。
17.王鐵:〈略述京房「易」的學術影響〉《孔孟學報》第70期(1995年9月),頁133-146。new window
18.史懷剛:〈易道與政治—略論京房易學中的宇宙圖示與天人感應〉《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9年1月),頁68-70。
19.江弘遠:〈漢代兩京房《易》術考〉《中臺學報》(2008年3月),頁1-16。new window
20.羽離子:〈《易林》古繇詩的藝術美〉《中國文化月刊》第269期,西元2002年8月,頁93-108。
21.何澤恆:〈孔子與《易傳》相關問題覆議(續)〉《周易研究》第48期(2001年),頁35-49。new window
22.何澤恆:〈孔子與《易傳》相關問題覆議〉《周易研究》第47期(2001年),頁32-48。new window
23.吳前衡:〈春秋筮法〉《中國哲學史》第4期(1996年),頁54-61。
24.吳懷祺:〈漢《易》與《漢書》〉《齊魯學刊》第3期(2001年),頁113-119。
25.李周龍:〈周易十翼與京房易說〉《孔孟學報》第54期(1987年9月),頁81-119。new window
26.李周龍:〈從漢易源流探討「京房易之傳梁丘賀」與「焦延壽之傳京房」〉
《中華易學》第44期(1983年10月),頁12-19。
27.李周龍:〈現存易林研究〉《孔孟學報》第57期(1989年3月),頁177-215。new window
28.李尚信:〈孟喜卦氣卦序反應的思想初論〉《江漢論壇》第4期(2001年),
頁40-44。
29.汪顯超:〈《周易》中爻芻議〉《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6期(2004年),頁66-70。
30.周立昇:〈虞氏易學旁通說發微〉《中華易學學刊》第17卷第4期(1996年),頁29-34。
31.林忠軍:〈論象數易學演變、特徵及其意義〉《學術月刊》第7期(1997年),頁21-30。
32.倪南:〈象數易道論綱〉《周易研究》第4期(2003年),頁32-44。
33.高明:〈易象探原〉《孔孟學報》第15期(1968年4月),頁1-31new window
34.高懷民:〈西漢孟喜改列卦序中的哲學思想〉《周易研究》第44期(2000年),頁14-21。
35.高懷民:〈西漢孟喜卦氣中的哲學性〉《文藝復興》第154期(1984年7月),頁18-29。
36.郜積意:〈論三卷本《京氏易傳》兼及京房的六日七分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205-251。new window
37.尉遲治平:〈《易》筮溯源〉《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第29期(1996年),頁74-78。
38.崔波:〈論京房的重用及其功課吏法〉《殷都學刊》第4期(2005年),頁30-34。
39.張文江:〈《管錐編‧焦氏易林》讀解〉《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第4期
(1997年),頁136-144。
40.張文智:〈京氏易學中的陰陽對待與流行〉《周易研究》第52期(2002年),頁39-47。
41.張其成:〈「象數」與「義理」新論〉《哲學研究》第10期(1995年),頁64-68。
42.張書豪:〈從「剛柔」到「陰陽」--《易傳》解經術語的發展〉《輔仁國文學報》第29期(2009年10月),頁19-39。new window
43張清宇:〈錯綜不變組和散卦卦序結構〉《哲學研究》第12期(2000年),
頁68-72。
44.張善文:〈闡發漢《易》之大蘊〉《周易研究》第2期(1995年),頁80-83。
45.張濤:〈西漢後期象數易學興起的自然生態和社會政治的根源〉《周易研究》第38期(1998年),頁47-51。
46.梁韋弦:〈京房之學與京房之死〉《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2007年
10月),頁5-9。
47.連鎮標:〈焦延壽易學淵源考〉《周易研究》第27期(1996年),頁3-9。
48.陳良運:〈《易林》幾與《三百篇》並為四言詩矩矱〉《周易研究》第55期
(2002年),頁64-71。
49.陳良運:〈中國文學史之遺珠--《焦氏易林》四言詩研究之一〉《人文雜誌》
第5期(1998年),頁123-129。
50.陳良運:〈京房《易》與《焦氏易林》〉《周易研究》第39期(1999年),
頁3-14。
51.陳良運:〈焦延壽思想淵源考辨—兼證《焦氏易林》產生年代〉《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1期(2000年),頁33-40。
52.陳良運:〈論漢代傑出詩人焦延壽〉《南昌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
(1999年6月),頁97-105。
53.陳昌文:〈卜筮之辭的藝術特徵及其對古代文學的影響--《焦氏易林》新論〉《學術探索》第11期(2003年11月),頁28-30。
54.陳華光:〈西漢梁國的《易》學大師焦延壽〉《人物春秋》第2期(2003年
2月),頁68-70。
55.陳萬鼐:〈漢京房六十律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11期
(1981年7月),頁1-25。
56.陳鴻森:〈「子夏易傳」考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6本第2分(1985年6月),頁359-384。new window
57.閆平凡:〈「唯京房為異黨」說考辨〉《周易研究》第85期(2007年),頁59-63。
58.傅榮賢:〈孟喜易學略論〉《周易研究》第21期(1994年),頁4-7。
59.傅榮賢:〈對孟喜易學的哲學分析〉《臨沂師專學報》第2期(1995年),
頁20-22。
60.喬宗方:〈試論龜卜與京房五行易思維模式〉《周易研究》第87期(2008年),頁14-18。
61.喬家駿:〈《焦氏易林》作者辨略〉《國文學報》(高師大)第4期(2006年new window
6月),頁167-194。
62.喬家駿:〈《焦氏易林》陰陽觀探析〉《國文學報》(高師大)第5期(2006年12月),頁219-244。new window
63.湯太祥:〈《焦氏易林》作者考〉《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99期(2004年3月),頁40-42。
64.程建功:〈略論《詩經》對《焦氏易林》的影響〉第20卷第6期(2004年),頁33-36。
65.黃河:〈孟喜其人及其易學體系述要〉《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第13卷
第4期(2006年12月),頁55-59。
66.黃啟書:〈試論劉向災異學說之轉變〉《臺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7年new window
6月),頁119-152。
67.葉國良:〈《易林》作者時間問題重探〉《毛子水先生九五壽慶論文集》(台北:幼獅文化,1987年4月初版),頁125-146。
68.趙制陽:〈焦氏易林的史證價值—詩經通釋質疑〉《中國語文》第195期
(1973年9月),頁20-35。
69.趙師中偉:〈形而上者謂之道--《易傳》之「道」的本體詮釋與創造詮釋〉
《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10期(2004年10月),頁75-93。
70.劉玉建:〈五行學說與京房易學〉《周易研究》第30期(1996年4月),頁45-56
71.劉彬:〈「月體納甲」說考〉《中州學刊》第136期(2003年7月),頁143-146。
72.潘萬木:〈《左傳》的卜筮敘述模式〉《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6卷
第4期(2001年7月),頁19-25。
73.蕭漢明:〈論《京氏易傳》與後世納甲筮法的文化內涵〉《周易研究》第44期(2000年),頁22-31。
74.魏冬:〈周易筮法中的預測哲學批判〉《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
(2003年3月),頁76-83。
75.蘇永利:〈疑隔八生律釋京房納支〉《江漢論壇》(2003年5月),頁49-51。
76.蘇祝文:〈孟喜卦氣說初探〉《勝利油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6卷第2期
(2002年6月),頁37-39。
77.饒宗頤:〈秦簡中的五行說與納音說〉《中國語文研究》第7期(1985年3 月),頁37-49。

五、學位論文(依出版日期先後順序排列)
(一)碩士論文
1.林師文欽:《易傳之變易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2.江弘遠:《惠棟易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3.楊依純:《周易說卦傳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4.劉罄潔:《易傳陰陽思想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5.杜志國:《《焦氏易林》研究》,成都: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6.李昊:《《焦氏易林》詞匯研究》,成都: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7.劉銀昌:《《焦氏易林》四言詩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8.李紹萍:《論《焦氏易林》與先秦兩漢文學的融會貫通》,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9.蔡明宏:《京房易傳之象數易研究》,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所碩士論文,2004年。
10.喬家駿:《《焦氏易林》易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11.吳寶峰:《象數易學與西漢政治、自然科學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12.張文波:《京房八宮易學探微》,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13.張家勝:《京房八宮卦序思想之傳承與演變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二)博士論文
1.趙師中偉:《周易「變」的思想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4年。
2.林師文欽:《周易時易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3.劉慧珍:《漢代易象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4.鄭國瑞《兩漢黃老思想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5.陳伯适:《惠棟易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new window
6.陳明彪:《牟宗三的漢代易學觀述評》,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new window
7.劉銀昌:《蓋事雖《易》,其辭則詩--《焦氏易林》文學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8.李尚信:《今、帛、竹書《周易》卦序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
2007年。
9.白效咏:《漢代的易學與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