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自由主義時代的台灣當代藝術與諸眾美學
作者:高俊宏
作者(外文):Kao Jun-Honn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龔卓軍
陳界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部署非物質勞動新自由主義普遍智能原初場景東亞dispositif- apparatusimmaterial laborcommonNeoliberalismgeneral intellectprimal sceneEast Asia.East Asi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
八〇年代以降的當代藝術,普遍處於全球性的新自由主義生命「部署」(dispositif–apparatus,此處以法文與英文連構表示)影響中。而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對台灣的影響不僅將市場的勞動形式擴張為「非物質勞動」(immaterial labor),同時因為自身的殖民、冷戰及戒嚴等特殊因素影響,使得台灣的歷史幾乎平行於一部帝國主義─帝國(合併了自由市場與「民族─國家」擴張的帝國主義兩者)的擴張史。在新自由主義概念支配下的當代藝術,台灣創作者面臨著被機制異化為「經濟人」(homo oeconomicus),同時在的的帝國主義歷史壓抑場裡被異化為藝術「幻肢」(phantom limb)的雙重危機。
據此,本文一方面由西方「諸眾」的概念為出發,主張以藝術作為主體來取代西方相關論述的空缺。並從台灣當代創作者為主,地緣脈絡上的東亞創作者為輔,探討八〇年代以降當代創作者在抵抗性的藝術方面,相對於帝國主義─帝國,透過對於創作者「文化部署」與「身體部署」的雙重軸線,探究其藝術部署的力量之線,如何組構出一部未完成的藝術抵抗者歷史。
The contemporary art since the 80s has been wide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spositif-apparatus"(a portmanteau word combined from French and English) of the global neoliberalism. And the influence of neoliberalism over Taiwan has not only expanded the form of labor on the market into the form of immaterial labor, but make the history of Taiwan almost equals a history of Imperialism—the history of an Empire (which merged from the free market and the Imperialism of expansion of “nation-stat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pecific factors such as the colonization, the cold war, and the Martial Law Period. With the contemporary art covered by neoliberalism, artists in Taiwan face the fact of being alienized into a homo oeconomicus by the system,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double danger of being alienized into an artistic phantom limb in the field of oppression by the history of Imperialism.
Accordingly,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Western concept "Multitude" and proposes to take the art as the subject to fill in the gaps of Western theories, and focuses on contemporary artists in Taiwan, accompanying with the Asian artists of the similar geological context. This essay will discuss on how the line of power, set up by the contemporary artists after the 80s in terms of resisting art against Imperialism—"Empire", throught the artist’s deployments(dispositif)of culture and boby, and how could they construct an unfinished history of artistic resistors form those disposition lines.
中文參考書目:

小川哲生(2014),〈宮下公園藝術村的抗爭〉,《創意空間:東亞藝術與空間抗爭》,許煜&DOXA 主編,陳炯霖譯,香港:圓桌出版。
大衛.哈維(2010),《新自由主義簡史》,王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大衛.哈維(2016),《資本主義的十七個矛盾》,許瑞宋譯,台北:聯經出版社。
大衛.哈維(2010),《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王志弘、王玥民譯,台北:群學出版社。
王品驊主編(2015),《春之當代藝論,2013-2014》,台北:春之文化基金會。
米歇爾.傅柯(2004),《必須保衛社會》,錢瀚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米歇爾.傅柯(2009),《主體解釋學》,佘碧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米歇爾.傅柯(2005),《性經驗史》,佘碧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米歇爾.傅柯(1993),《知識的拷掘》,王德威譯,台北:麥田出版社。
米歇爾.傅柯(2010),《安全、領土與人口:法蘭西學院演講系列,1977-197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景英(1774),《海東札記:記氣習》卷3,台灣文獻叢刊。
台灣文化協會(1921),第一期的《會報》,台北:台灣文化協會。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所編(1995),《理蕃誌稿》,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林宗弘、吳燕秋、陳思仁、林凱衡、揮麈子著,(2015)《高教崩壞:市場化、官僚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戴伯芬主編,台北:群學出版社。
吉爾.德勒茲(2004)《何謂哲學?》,林長杰譯,台北:商務印書館。
吉爾.德勒茲、瓜達里著,《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二):千高原》,姜宇輝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克萊兒.畢莎普(2015),《人造地獄:參與是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林宏濤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吳瑪悧主編(2015),《與社會交往的藝術》,台北:財團法人視覺藝術聯盟。
吳濁流(1964),〈歷史有很多漏洞〉,《臺灣文藝》第二期,台北:臺灣文藝聯盟。
李育霖等主編(2015),《「帝國」在台灣:殖民地台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克萊兒.畢莎普(2015),《人造地獄:參與是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林宏濤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狄倫.伊凡斯(2009),《拉岡精神分析詞彙》,劉紀惠、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譯,台北:巨流文化出版社。
吳叡人(2016),《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台北:衛城出版。
河清(2005),《藝術的陰謀:透視一種「當代藝術國際」》,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阿希斯.南迪(2014),《民族主義,真誠與欺騙》,上海:人民出版社。
阿席斯.南地(2012),《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丘延亮譯,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阿君.阿帕杜萊(2012),《消散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維度》,鄭義愷譯,台北:群學出版社。
持地六三郎(1995),〈持地參事官ノ蕃政問題ニ關スル意見〉,《理蕃誌稿》,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柄谷行人(2013),《世界史的結構》,林暉鈞譯,台北:心靈工坊。
紀登斯(1989),《身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簡美惠翻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迪佩什.查卡拉巴提(2013),《民族主義,真誠與欺騙:阿希斯·南迪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孫震(2003),《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歷程》,台北:三民出版社。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2006),《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張君玫譯,台北:群學出版社。
章英華(2005),〈都市化、社區與城鄉關係〉,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二版》,高雄:復文出版社。new window
許光武(2005),《帝國之眼:日本殖民者與他的「它者」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new window
陳孔立(2003),《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台中:九州出版社。
陳冠中(2013),《香港三部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陳傳興(2009),《木與夜孰長》,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海涅.史塔赫豪斯,(1992),《波依斯傳》,吳瑪悧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貴志俊彥、土屋由香、林鴻亦(2012),《美國在亞州的文化冷戰》,台北:稻香出版社。
黃金麟(2009)《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台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
1895-2005》,台北:聯經出版社。
黃頌顯(2008),《台灣文化協會的思想與運動:1921-1931》,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new window
黃雅芳,〈清代臺灣羅漢腳之生活圖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九十二級歷史組專題研究論文。
徐蘊康(2009),《以藝術之名─從現代到當代 探索臺灣視覺藝術》,公共電視編著,台北:博雅書屋。
黃錦樹(2013),《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台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黃錦樹(2003),《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強納森.柯拉瑞,《觀察者的技術:論19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蔡佩君譯,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楊士範編著(2006),《礦坑、海洋與鷹架:近五十年的台北縣都市原住民底層勞工勞動史》,台北:唐山出版社。
劉紀蕙(2004),《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雷諾.博格(2006),《德勒茲論文學》,李育霖譯,台北:麥田出版社。
德雷福斯、拉比諾(2005),《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歐多尼奧.桑多斯(2012),《新自由主義的興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蔡培火(1971),《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
藍博洲(2006),《民族主義的血脈: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簡.蓋洛普(2005),《通過身體思考》,楊莉馨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顧敏耀(2013),《海國詩志:清領時期古典詩中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國立臺灣文學館。
龔卓軍(2006),《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出版社。new window


外文參考書目:

Aihwa On(2006), Neoliberalism as Exception : Mutations in Citizenship and Sovereignty,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 and London.
Albert Memmi(2000), The colonizer and The colonized, translated by Howard
Greenfeld,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London.
Anthony Giddens(1986),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Antonio Negri(2011), Art and Multitude, Polity, London.
Baruch Spinoza(2009), Translated by R. Elwes , A Theologico-Political Treatise, Dover Publications ,New York.
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1989), The Empire Writes Back: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Routledge, New York and London.David Macey(2000), Frantz Fanon: A Biography, Picador, New York.
Giorgio Agamben(2004), The Open: Man and Animal, Stanford, Califnia.
Giorgio Agamben(2009), What Is an Apparatus?, translated by David Kishik, Stefan Pedatell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lifornia.
Karl Marx(1858), Grundrisse: Notebook VII – The Chapter on Capital.
Maurizio Lazzarato(2001), Translated by Joshua David Jordan, The Making of the indebted Man: An Essay on the Neoliberal Condition, semiotext(e) /intervention series, London.
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 Negri(2000), Empir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 Negri(2004), Multitude:War and Democracy in The Age of Empire , The Penguin Press, London.
Micheal Foucault(1984), Right of Death and Power Over Life, Pantheon, New York.
Michel Foucault(1980), Power / 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Gordon, New York.
Michel Foucault(1994),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Pantheon Book, New York.
Michel Foucault(2001), The Hermeneutics of the Subject: Lectures at the College de France 1981-1982, , Picador.
Michel Foucault(2008), The Birth of Biopolitics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Palgrave Macmillan, UK
Ranajit Guha(1988), The Prose of Counter-Insurgency, Selected Subaltern Stud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Paolo Virno(2007), A Grammar of the multitude: For an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Forms of Life, Semiotext(e), US.
Thomas Hobbes(1615), Philosophical Rudiments concerning Government and Society, London.
Thomas Hobbes(1651) , Leviathan or the Matter, Forme, & Power of a Common-wealth Ecclesiasticall and Civil, printed for Andrew Crooke, at the Green Dragon in St. Pauls Church-yard, London.
V. Y. Mudimbe(1988), The Invention of Africa: Gnosis, Philosophy, and the Order of Knowledge,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US.


中文參考期刊類:

古淑薰(2012),〈臺灣文化政策的產業化變遷分析〉,《2012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想像與實證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臺灣文化協會旨趣書〉(1921),台北:臺灣文化協會。
林至潔(1994),〈回憶《閹雞》演出往事〉,《台灣文學》第九期。
林怡秀、鄭慧華(2015),〈變文與殘響:陳界仁的影像、生產、行動與文件〉,台北:《典藏今藝術》12月號。
高俊宏(2015),〈槓掉的S:淺談台灣行為藝術的精神徵候〉,《藝術認證》雜誌,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俊宏(2016),〈塗鴉與城市辯證〉,《街頭藝術浪潮》,台北:原點出版社。
悠蘭.多又(2014),〈蘭陽溪上游的泰雅族:從口述歷史的生活經驗再現蘭陽溪泰雅人〉,《宜蘭 研究》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石雅如、許美智,編輯宜蘭:宜蘭縣史館。
高俊宏(2016),〈科技的架座與作為少數的叛離者〉,台北:CNEX基金會。
陳偉智,〈喪失故鄉、無政府主義、與歷史的可能性:重讀1930年黃天海《回顧我的故鄉宜蘭》〉,《宜蘭 研究》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石雅如、許美智編輯,宜蘭:宜蘭縣史館。
黃雅芳(1993),〈清代臺灣羅漢腳之生活圖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九十二級歷史組專題研究論文。
張珣(1986),〈進香、刈火與朝聖宗教意涵之分析〉,《人類與文化》第22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new window
張鐵志,〈台灣新民主的詛咒?─金權政治與社會不平等〉,《思想》,錢永祥主編,台北:聯經,2007,頁148。new window
萬毓澤(2006),〈義大利自主主義運動與政治馬克思主義: 對《帝國》的脈絡化解讀與批判〉,摘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8期,台北:《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編輯委員會出版。new window
萬毓澤,〈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起源與矛盾:批判實在論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藍佩嘉(2009),〈照護工作:文化點的考察〉,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科學叢論,第三卷第二期。
蔣渭水(1921),〈臨床講義-關於名為臺灣的病人〉,文化協會第1期的《會報》,台北:臺灣文化協會。
穆利耶.布唐(2004),〈在所有壁壘的仇恨與仇恨的壁壘之間:流動性的少數派斜線〉,楊淑學譯,《印記:「種族」的恐慌與移民的記憶》,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蘇哲安,〈諸眾理論:初論未來政治主體的形象決斷與可塑性〉,「Transtext(e)s Transcultures 跨文本跨文化」網站。

外文參考期刊類:

Michel Foucault(1977),Nietzsche, Genealogy, History, In Language, Counter-
Memory, Practice: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ichel Foucault(1995),Madness, the Absence of Work, Critical Inquiry, Vol. 21, No. 2 (Winter, 1995),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USA.
Negri(2007),Art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Empire and the Time of The Multitudes, SubStance, Vol. 36, No. 1, Issue 112: Italian Post-Workerist Though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 Wisconsin.

影音參考類:

陳界仁對談影片,「殘響世界抗歷史降噪?」(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3NDg3NzE2.html
「駱以軍X黃錦樹X黃崇凱抒情詩與狂想曲:我們這一代的小說探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7yUvR3569w


網路參考類:

〈2012華光社區反迫遷〉,台大城鄉所網站,
http://www.bp.ntu.edu.tw/?author=10
〈回顧「大地魔術師」:一場改變世界的展覽〉,https://read01.com/kjQK65.html
〈樂生療養院歷史〉,「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網站,
http://www.bp.ntu.edu.tw/?p=482
Washingtonpost.com網站,Arts & Living,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video/2010/11/30/VI2010113006898.html
非池中藝術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rl9u6A1fg
市村美佐子,「東京野貓」部落格,http://noratokyo.exblog.jp/
林其蔚,〈媒體時代的樸素藝術〉,
http://documents.tips/documents/5571fe4149795991699afd21.html
陳界仁,〈陳界仁論「美台團」〉,摘自「ArtAsiaPacific」網站:
http://artasiapacific.com/Magazine/98/ChenChiehjenOnBitaiThoan/Zh
尊彩藝術中心網站,http://www.lianggallery.com/
湯皇珍:「尋找城市裂縫台北演出前言」部落格,
http://reader.roodo.com/citybody2011/archives/18568971.html
黃建宏(2014),〈對好市長進行究責的必要性:新自由主義的真偽問題〉,伊通公園網站,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61/1592
黃津珏,〈亂來,也就管不了:試用福柯的管治分析看日本「素人之亂」〉,「文化研究@嶺南」,http://www.ln.edu.hk/mcsln/33rd_issue/criticism_02.shtml


其他類:

高俊宏,〈陳界仁訪談稿,2013年5月8日〉。
高俊宏,〈市村美佐子採訪錄音,2011年12月18〉。
雷蒙德・穆迪(Raymond Moody)紀錄片:「死後的生命」Life After Life - Raymond Moody,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56u4wMxNlg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