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代禪宗臨終偈研究
作者:姬天予
作者(外文):Chi Tien-Yu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羅宗濤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宋代禪宗臨終偈生死Song DynastyZen or Chan School of BuddhismReligious poems on deathLife and Deat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9
生死事大,生死之感為古今人所共懷;生死哲學為古今哲學之所共重。宋代禪宗臨終偈對生死教育應有其意義。
中國的臨終詩作源遠流長,在中國詩歌歷史上的作品雖然不多,但因死亡的主題而占一席之地,且各因時代的不同而各有特色。禪宗的臨終偈雖也是臨終之作,但因思想背景之不同,並不在中國臨終詩的基礎上發展,而呈現出禪宗臨終偈獨出一脈的特色。禪宗的臨終偈上承西方二十八祖,但禪宗到中國後,臨終偈的性質已經將西方祖師的傳法性質,轉而為對學人的最後教誨。東方祖師的第一首臨終偈為惠能書寫,其後臨終偈在青原、南嶽兩系中蘊釀發展。禪宗五家先後成立,其中臨濟、曹洞、潙仰三家的開派祖師都有臨終偈傳世,這對臨終偈的發展當有莫大的鼓勵及示範作用。臨終偈至宋代而大盛。在內容上,禪宗以解脫生死為目的,所重者為參究自己的本來面目,故而在宋代臨終偈中,宣說法身之體性、闡明參究法身之方法,為五家七宗之所共,在生死哲理上,申寫色身無常,法身恆存的禪法,為禪宗臨終偈之主要內容。在臨終偈的外在形式上,展現出宋代臨終偈特有的文學藝術風格。在臨終偈的內在敘事上,因著現實環境及各人的境遇不同,禪者在不同的死亡情況下,展現出隨緣歷境的生死解脫,以踐行禪者的生死智慧和生死美學。
凡所學問皆宜回饋生命,宋代禪宗臨終偈為中國文學之一環,也願此一研究成果,除提供現代生死學之另一思路外,也能豐美現代人對生死的哲思。
The Research of Chan’s Poetry On Death of Song Dynasty
Abstract
Life and Death is an important thing for the human beings at all times and all over in the world. The feelings and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death have been valued and emphasized by peopl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 . Therefore the Chan religious poems on death of Song Dynasty are especially meaningful in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Chinese religious poems on Death originated from long long time ago . Although such religious poems on Death are not as popular as common poetry in Chinese history, they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because of the issue of life and death . Those religious poems also had diversely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ent era. For all the Chan’s poems on death (generally written before the dying moment ) were the works regarding life and death, they were not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eligious poems on death ,but set up by the separate feature ,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on thought . The Chan’s poems on death had traditionally passed down from the Western the 28th founder - Dharma , but the essentiality of the poems were differed from those of Dharma , The poems had became the ultimate life teachings to the disciples since the “Chan” was preached into China. In the East , the first poem on death was written by Chinese eminent monk Hui Neng in Tang Dynasty, The poetry on life and death w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 the schools of Qing-yuan and Nan-yue. afterward,There were five Chan Schools of Buddhism at that time . Among them , the founders of Lin-ji , Cao-dong, and Gui-yang have respectively left certain poems on death , which were regarded as great demonst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as a resul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etry on death was flourishing in Song Dynasty.The Chan’s poems on death focused on observing reflecting one’s own inner heart and nature , in order to reach the highest aim of complete relief from life and death . Hence , those poems on death of Song Dynasty announced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 and explained how to observe his / her original nature . As for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death , the poems on death expressed the impermanence of human body and the eternity of dharma (truth of nature ) which was the main content declared by all the five Chan schools of Buddhism and seven branches. In addition , the poems on death of Song Dynasty can be reviewer from two different aspects. Outwardly , the poems form of the poems on death of Song Dynasty showed its own distinctive literary and art style. inwardly, the description or statement in the poems on death would reveal the Chan disciple’s wisdom and aesthetics , under different reality and personal experiences to deal with death.
Finally , Chan’s poetry on death of Song dynasty is one par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ll that learning should be feedback to life . I sincerely hope that the research will not only give another point of view of death for modern people but also enrich the perception for death .
一、佛教典籍
《央掘魔羅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法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

《大般涅槃經卷》《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

《佛說維摩詰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大法炬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樂邦文類》《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

《續高僧傳》《大正新修大藏經》 第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卍新纂續藏經 》第1冊,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卍新纂續藏經 》第63冊,臺北:廣文書局,
1979年
《宗鑑法林》《卍新纂續藏經 》第66冊,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諸上善人詠》《卍新纂續藏經》 第78冊,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南唐˙靜、筠編,《祖堂集》《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

宋˙道原撰,《景德傳燈錄》《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 年
宋˙李遵勗編,《天聖廣燈錄》《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
宋˙正受編,《嘉泰普燈錄》《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
宋˙悟明集,《聯燈會要》《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
宋˙惠洪撰,《禪林僧寶傳》《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

宋˙慶老撰,《補禪林僧寶傳》《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

宋˙賾藏主集,《古尊宿語錄》《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

宋˙宗法等集成,《宏智正覺禪師廣錄》《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出
版社,1994年
宋˙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

宋˙雪峰蕰聞編,《大慧禪師語錄》《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出版社,
1994年
宋˙睦庵善卿,《祖庭事苑》《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

宋˙德洪集,《林間錄》《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
《大般涅槃經》,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1年5月
龍樹菩薩著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臺北:真善美出版社,1967年
唐˙齊己,《龍牙和尚偈頌》《禪門諸祖師偈頌》第1卷《電子佛典集成》卍續 藏 (X)第 66 冊 No.1298 » 第 1 卷
明˙朱棣集註,《金剛經註解》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梁˙菩提達磨說,《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禪宗集成》1,臺
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梁˙菩提達磨,《達磨大師血脈經》《禪宗集成》1,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梁˙菩提達磨,《達摩大師悟性論》《禪宗集成》1,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梁˙菩提達磨,《達摩大師破相論》《禪宗集成》1,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唐˙弘忍述,《冣上乘論》《禪宗集成》1,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延壽述,《心賦註》《禪宗集成》1,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彥琪注,《證道歌註》《禪宗集成》1,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元˙德煇編,《敕修百丈清規》《禪宗集成》1,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清˙性音重編,《禪宗雜毒海》《禪宗集成》5,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智昭集,《人天眼目》《禪宗集成》5,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清˙性音重編,《禪宗雜毒海》《禪宗集成》5,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法應集 元˙普會續集,《禪宗頌古聯珠通集》《禪宗集成》7,臺北:
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守堅集,《雲門匡真禪師廣錄》《禪宗集成》11,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宋˙賾藏主集,《古尊宿語錄》《禪宗集成》11、12,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宋˙師明集,《續古尊宿語要》《禪宗集成》12,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宋˙智親重錄,《首山省念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2,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年
唐˙裴休集,《黃蘗禪師宛陵錄》《禪宗集成》13,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明˙圓信,郭凝之編集,《洞山良价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3,臺北:藝文印
書館,1968年
宋˙慧開,《禪宗無門關》《禪宗集成》13,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惠泉錄,《黃龍慧南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4,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宋˙法寶編:《月林師觀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4,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宋˙楚圓集,《汾陽無德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4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年
宋˙法深錄,《雲庵克文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4,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宋˙子和錄,仲介重編,《死心悟新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4,台北:藝文
印書館,1968年
宋˙法寶等編,《月林師觀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4,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年
宋˙普敬等錄,《無門慧開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4,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年
宋˙嗣端等編,《虎丘紹隆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5,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年
宋˙齊己等編,《瞎堂慧遠禪師廣錄》《禪宗集成》15,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年
宋˙沈孟柈述,《濟顛道濟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5,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年
宋˙元愷編,《大川普濟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5,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宋˙道生編,《曹源道生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6,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宋˙智沂等編,《癡絕道沖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6,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年
宋˙善開等編,《松源崇嶽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6,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年
宋˙妙嚴等編,《無明慧性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6,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年
宋˙妙源等編,《虛堂智愚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6,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年
宋˙宗會等編,《無準師範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6,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年
宋˙靈隱等編,《高峰原妙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6,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年
宋˙淨伏等編,《虛舟普渡禪師語錄》《禪宗集成》18,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年
宋˙文素等編,《天童如淨禪師語錄》《禪宗集成》21,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年
宋˙文智編,《荐福承古禪師語錄》《禪宗集成》23,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宋˙宗密錄,《法昌倚遇禪師語錄》《禪宗集成》23,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宋˙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中國燈錄全書》2,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1993年
明˙玄極,《續傳燈錄》《中國燈錄全書》5,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

明˙文琇,《增集續傳燈錄》《中國燈錄全書》5,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

明˙朱時恩,《居士分燈錄》《中國燈錄全書》6,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

清˙超永編集,《五燈全書》《中國燈錄全書》12,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

明˙朱時恩,《佛祖綱目》《中國燈錄全書》16,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

清˙紀蔭,《宗統編年》《中國燈錄全書》19,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
唐˙淨覺,《楞伽師資記》《中國禪宗大全》1,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
唐˙希運,《傳心法要》《中國禪宗大全》1,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

唐˙法海撰,丁福保注,《六祖壇經箋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唐˙釋神會著 胡適校,《神會和尚遺集》,臺北:胡適紀念館,1968年
宋˙普濟,《五燈會元》,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洪覺範,《石門文字禪》,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5年


二、其他古籍

漢˙劉向 張敬主編,《列女傳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晉˙葛洪著 ,成林 程張燦譯注,《西京雜記》,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王梵志著 項楚校注,《王梵志詩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唐˙杜甫著,楊倫箋注,《杜詩鏡詮》,台北:華正書局,2003年
唐˙袁郊,《甘澤謠》,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北宋˙何薳撰,《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釋曉瑩,《羅湖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陳舜俞,《鐔津明教大師行業記》《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宋˙陳善,《捫虱新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釋曉瑩,《羅湖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熹撰,《四書集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洪覺範,《冷齋夜話》,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洪邁,《夷堅志》,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陳世崇,《隨隱漫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劉斧,《青瑣高議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贊寧,《宋高僧傳》,台北:文津出版社,著1988年
宋˙岳軻,《愧郯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新唐書》卷三十五〈五行志〉,上海:漢語大辭典, 2004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明˙釋袾宏,《蓮池大師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瞿汝稷編集 廖進生整編,《指月錄》,台南:和裕出版社,2008年
明˙釋明河,《補續高僧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董誥編,《欽定全唐文》,台北:大通書局,1979年
清˙清聖祖輯,《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
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正,《廿二史札記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清˙釋自融撰 釋性磊補輯,《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濟南市:齊魯書社,1995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 傅琁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 許紅霞等主編,《全宋詩1-72冊作者索引》,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次印刷

三、近代專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毛忠賢,《中國曹洞宗通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印順,《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印順,《遊心法海六十年》,新竹:正聞出版社,2006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
余虹,《襌宗與全真道美學思想比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杜繼文 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祁志祥,《佛教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林慶彰,《禪宗美學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吳汝鈞編著,《佛教思想大辭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吳言生,《禪宗詩歌境界》,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吳言生,《禪宗哲學象徵》,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6月
吳言生,《禪的夢》,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12月
吳言生,《禪詩研究》(一)《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五十四),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2001年
周裕鍇,《禪宗語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
林尹 高明主編,《漢語大詞典》,臺北:華岡出版有現公司,1979年
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徐光大,《寒山子詩校注.附拾得詩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唐君毅,《哲學概論》,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紐則誠,趙可式,胡文郁著,《生死學》,臺北:空中大學,2005年
陳榮傑,《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黃連忠,《禪宗公案體相用思想之研究》,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new window
辜琮瑜,《生死學中學生死》,臺北:法鼓文化,2010年7月
張運華,《中國傳統佛教儀軌》,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張美蘭,《襌宗語言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張節末,《禪宗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new window
楊曾文,《宋元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楊維中 楊明 陳利權 吳洲著,《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儀軌卷》臺北:佛光文
化事業有信公司,1999年
聖嚴法師,《公案100》,臺北:法鼓文化,2005年
葛兆光,《襌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葛洪著 成林 程張燦譯注:《西京雜記》,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雷漢卿,《禪籍方俗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劉方,《中國禪宗美學思想發生與歷史演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劉方,《中國美學的基本精神及其現代意義》(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new window
蕭麗華,《「文字禪」詩學的發展軌跡》,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2年new window
魏道儒,《宋代禪宗史論》,高雄:佛光文教基金會,2001年
釋大願,《舍利與肉身》,魚池鄉:人乘佛刊,2007年

四、外文譯著

鈴木大拙,《鈴木大拙全集》第四卷,東京:岩波書屋,1968年
鈴木大拙,《通向禪學之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E.Ross,謝文斌譯,《論死亡與瀕死》,台北:牧牛出版社,1979年
保羅˙蒂利希著,成窮等譯,《存在的勇氣》,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貝克爾著,林和生譯,《反抗死亡》,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Elissabeth Kubler Ross著 孫震青編譯,《成長的最後階段》,台北:光啟出版社,
1993年
海德格爾著 陳嘉映 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台北:久大文化、桂冠圖書,
1990年
日˙忽滑谷快天著 朱謙之譯,《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日˙忽滑谷快天著 郭敏俊譯,《禪學思想史》,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
日˙無著道忠,《五家正宗贊助桀》,日本:花園大學禪文化研究所1994年

四、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國智,《宋代絕命詩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李明勳,《宋代居士生死觀之現代意義-以《淨土聖賢錄》為主的考察》,南
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邱淑美,《六祖壇經的生死哲學及養生觀》,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周鶴庭,《佛教的生死觀—從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看生死解脫》,南華大學哲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唐盛德,《佛教中的生死觀探究-以宋代禪師臨終偈、藏傳佛教《西藏度亡經》為
重心》,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嫺徽,《佛教教義的生死關照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論文,
2008年
黃齡瑩,《雜阿含經的生死觀》,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瑞凱,《初期佛教生死觀之哲理試探—以緣起理論為核心之探索》,南華大學
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翠侶,《大乘起信論生死觀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黃瑩,《生的極限與超越-先秦至宋代臨終詩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博
士學位論文,2011年
曾長安,《佛教生死觀研究─以《涅槃經》為中心之探討》,南華大學哲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6年
釋天福,《老年佛教徒的生死觀之研究-以彌陀淨土信仰為例》,南華大學生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五、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李盼,〈試論漢末魏晉南北朝臨終詩文的藝術特色〉,《唐山學院學報》26卷第
1期,2013年
吳正榮,〈宗杲「大生死觀」的意蘊辨述〉,《雲南農業大學學報》第3期,2010
年6月
日本˙柳田聖山,〈《祖堂集》本文研究(ㄧ)〉,《禪學研究》第54號,1964年
黃啟江,〈雲門宗與北宋叢林之發展〉,《大陸雜誌》,第八十九卷第六期
楊東甫,〈宋代僧詩中的臨終偈頌〉,《閱讀與寫作》第3期,2010年
蔡榮婷,〈《祖堂集》死亡書寫研究一以佛陀與西土祖師為核心〉,《東華漢學》第new window
14 期,2011年12月
蔡榮婷,〈《祖堂集》死亡書寫研究 以東土祖師為核心〉,《玄奘佛學研究》第18new window
期,2012年9月
蔡纓勳,〈僧肇般若思想(以不真空論為主)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
所集刊》第30期,1986年
劉劍鋒,〈禪宗如何看待生死問題-生死之間悠然自得〉,《中國宗教》第7期,
2005年
龍晦,〈說偈子〉,《普門學報》第25 期 ,2005 年 1 月
羅宗濤,〈全宋詩禪僧詩偈頌贊之考察〉,《玄奘人文學報》,第4期,2003new window
年2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