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代禪僧觀音畫贊研究
作者:陳昭伶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Chao Ling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羅宗濤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宋代禪僧觀音觀音像畫贊Song DynastyChan monksGuanyinGuanyin imagespainting poetr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
宋代禪僧觀音畫贊研究
摘要
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非向有形的佛菩薩像祈求,而是向內觀照,面對有形的觀音畫像,禪僧是有所思、有所想或悟得清淨自性,達到「觀境自如如」的境界。透過觀音文學畫贊作品的解析,可知禪僧詩人所理解、契入的觀音內涵,以及他們所體悟的心靈境界,有助於了解當時觀音信仰之內涵。
觀音像的外形是佛菩薩變化最為豐富的一位,而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代。宋代觀音繪畫風格有明顯改變,繪畫觀音的藝術家們,在創作中必定也是反應了當時所流行的這種概念。藉由禪僧所書寫觀音畫贊,有助於了解當時觀音流傳之形象與信仰之內涵;探討那圖像外形的特徵、含義,也可瞭解佛教與中國藝術的深厚關係。
《全宋詩》中收錄禪僧大量作品,其中有一大類為佛菩薩聖像畫贊,內容相當生動活潑,贊體可說在佛教煥發新的活力,卻鮮少學者研究。本文專就《全宋詩》及《全宋詩訂補》檢出兩宋禪僧所題之觀音畫贊,予以討論。
觀音信仰的體系,在中國由於所依據的佛典文獻系統不同,因而觀音信仰也呈現了不同形象與思想。筆者一方面從佛教史的角度切入,以縱剖面的軌跡來追溯觀音信仰發展的面貌;另一方面再從宗教本質內涵切入,比對不同的經典,以橫剖面的分析,一究宋代破相之禪宗中觀音信仰概況,邁向整體架構的核心。本文首先探討漢傳觀音信仰源流與發展,綜論宋代禪僧畫贊中觀音信仰形象、造形、思想,藝術形式,以掌握觀音畫贊之藝術形式與特色,進一步探討觀音畫贊中的美學觀,最後分析宋代觀音畫贊對當代與後世的價值及影響。
【關鍵字】宋代 禪僧 觀音 觀音像 畫贊
A Study of Buddhist Monastic Poetries on Guanyin Paintings
of Song Dynasty
Abstract
Chan Buddhism teaches a "special transmission outside scriptures" which "does not dependent on words and letters". Chan Buddhism aims at “direct pointing at human mind; seeing into the nature to attain Buddhahood”. For Chan moanstics, the image of Guanyin serves a meditative purpose rather than a ritualistic aspect. Meditating on Guanyin paintings, Chan monastics look deeply into themselves, attempting to attain a reflective, purified and mindful state. Analyzing Buddhist monastic poetries on Guanyin paintings will reveal the depth of the monastics’ spiritual attainment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Guanyin Bodhisattvahood. It will also reveal the culture of Guanyin worship of the time.
Images of Guanyin are the most diversified among images of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The Song Dynasty experienced great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naissance. Styles of Guanyin paintings revolutionized. Examining monastic poetries on Guanyin paintings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artistic trend of Guanyin image and the inspiration of Guanyin worship of the time. In addition, exa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anings of Guanyin paintings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Chinese art.
The Collection of Song Poems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works by Buddhist monastics. Among those poems, a great number are written on paintings of buddhas and/or bodhisattvas. They are called “zanti”, vivid and expressive. Zanti brings a new form of life into Buddhism but rarely gains academic attention. This research will study two Buddhist monks’ poetries on Guanyin paintings in The Collection of Song Poems and A Supplement to The Collection of Song Poems.
Chinese Buddhism,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mphasis on different Buddhist canons, evolves into different Guanyin worship systems and each exhibits different images and thoughts. In this paper, I will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Guanyin worship through the historical aspect. I will also investigate Guanyin worship through religious aspect, by comparing different canonical discours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Guanyin worship as well as the phenomenon of Guanyin worship in the Chan tradition. This paper will firstly explore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Guanyin worship by discussing the Guanyin images, expressed ideas and art styles in Song monastic zanti. This will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s in Guanyin zanti. Finall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value and influence of Guanyin zanti in Song Dynasty.
Keywords: Song Dynasty, Chan monks, Guanyin, Guanyin images, painting poetries
參考書目
一、佛教典籍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悲華經》,《大正藏》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華嚴經》(稱舊譯華嚴或稱六十華嚴),《大正藏》第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法華經》,《大正藏》第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華嚴經》(稱新譯華嚴或稱八十華嚴),《大正藏》第1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觀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大正藏》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
年)。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大正藏》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
年)。
《維摩詰經》,《大正藏》第1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成具光明定意經》,《大正藏》第1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
年),頁451。
《佛說木槵子經》,《大藏經》1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大藏經》1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
年)。
《楞嚴經》,《大正藏》第1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正藏》第2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千手經》,《大正藏》第2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大正藏》第2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攝無礙經》,《大正藏》第2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大正藏》第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法華經》,《大正藏》第3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首楞嚴義疏注經》,《大正藏》第3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華嚴經義海百門》,《大正藏》第4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宗鏡錄》,《大正藏》第4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古尊宿語錄》,《大正藏》第4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禪師語錄》,《大正藏》第4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4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碧巖錄》,《大正藏》第4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佛祖統記》,《大正藏》第4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釋迦氏譜》,《大正藏》 第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宋高僧傳》,《大正藏》 第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續高僧傳》,《大正藏》 第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景德傳燈錄》,《大正藏》 第5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廣弘明集》,《大正藏》 第5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法苑珠林》,《大正藏》 第5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大宋僧史略》,《大正藏》 第5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出三藏記集》,《大正藏》第5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楞伽師資記》,《大正藏》 第8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8年)。
《楞嚴經》,《卍續藏經》第12冊,(臺北:廣文書局景印本,1979年)。
《古尊宿語錄》,《卍續藏經》第68冊,(臺北:廣文書局景印本,1979年)。
《五燈會元》,《卍續藏經》第80冊,(臺北:廣文書局景印本,1979年)。
《五燈全書》,《卍續藏經》第82冊,(臺北:廣文書局景印本,1979年)。
《指月錄》,《卍續藏經》第83冊,(臺北:廣文書局景印本,1979年)。
《高王白衣觀音經》,《卍續藏經》第87冊,(臺北:廣文書局景印本,1979年)。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卍續藏經》第130冊,(臺北:廣文書局景印本,1979年)。
梁‧釋慧皎撰:《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梁‧釋僧祐輯:《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唐‧釋懷信撰:《釋門自鏡錄》,(臺北:香光淨宗學會,2003年)。
唐‧釋道宣撰:《續高僧傳》,(臺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唐‧法海撰、丁福保注:《六祖壇經箋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5第70〈觀世音菩薩受記經〉,《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52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唐‧玄奘述、辯機撰文,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臺北:中華書局,2000年4月)。
五代‧釋靜筠:《祖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釋法印:《禪宗頌古聯珠通集》《禪宗集成》第7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釋師明集:《續古尊宿語要》,《禪宗集成》第1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釋贊寧:《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釋曉瑩:《羅湖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釋德輝:《敕修百丈清規》,《禪宗集成》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明‧朱棣集註:《金剛經註解》,(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明‧釋袾宏:《蓮池大師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瞿汝稷編集,廖進生整編:《指月錄》,(台南:和裕出版社,2008年)。
明‧釋明河:《補續高僧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釋文琇:《增集續傳燈錄》,《中國燈錄全書》第5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
明‧釋玄極:《續傳燈錄》,《中國燈錄全書》5,(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
清‧紀蔭:《宗統編年》,《中國燈錄全書》第19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
清‧超永編集:《五燈全書》,《中國燈錄全書》第12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
清‧釋自融撰 釋性磊補輯:《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濟南:齊魯書社,1995
年)。
二、其他古籍(依時間先後排序)
漢‧劉向著、張敬主編:《列女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年)。
晉‧葛洪著,成林、程張燦譯注:《西京雜記》,(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
年)。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南朝‧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9月初版3刷)。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王梵志著 項楚校注:《王梵志詩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唐‧杜甫著,楊倫箋注:《杜詩鏡詮》,(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唐‧王維著,清‧趙殿成箋注:《王摩詰全集箋注》,(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
唐‧袁郊:《甘澤謠》,(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唐‧張彥遠撰,日.谷口鉄雄編:《校本歷代名畫記》,(東京:中央公論美術,1981年)。
唐‧牛僧孺、李複言,程毅中點校:《玄怪錄‧續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蘇軾著,清‧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點校:《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黃庭堅撰,宋‧史容、史季溫注,黃實華點校:《山谷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3年)。
宋‧釋文瑩:《玉壺詩話》,《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葉廷圭,李之亮點校:《海錄碎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卷9,《四部叢刊正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
宋‧曾幾撰:《茶山集》卷2《東窗小室即事》之4,(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陳善:《捫虱新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年)。
宋‧朱熹撰:《四書集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洪覺範:《冷齋夜話》,(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洪邁:《夷堅志》,(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陳世崇:《隨隱漫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劉斧:《青瑣高議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岳軻:《愧郯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李昉撰:《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年)。
宋‧葉廷珪編:《海錄碎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921冊,子部227、類書類》,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宣和畫譜》,(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金‧元好問撰:《元遺山詩集》,(臺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
明‧宋濂撰:《宋學士文集》51卷,(上海商務印書館編纂:《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922年)。
清‧俞正燮,塗小馬等校點:《癸巳論稿卷15•觀世音菩薩傳略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正:《廿二史札記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吳文治:《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歷代名畫觀音寶像》,[出版地不詳]:金陵書畫社出版、廣陵古籍刻印社印制,1981年5月印刷。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傅琁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許紅霞等主編:《全宋詩1-72冊作者索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三、近代專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臺北:天華出版社,1996年)。
于君方著,陳懷宇、姚崇新、林佩瑩譯:《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9年)。new window
文物編輯委員會編:《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方豪:《宋史》,(臺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79年)。
方廣錩主編:《藏外佛教文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2003年)。
木齋:《宋詩流變》,(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
毛忠賢:《中國曹洞宗通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4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巴壺天:《禪骨詩心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臺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
石奄撰文,王露攝影:《中國佛像藝術》,(臺北:大地地理,2000年)。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余虹:《襌宗與全真道美學思想比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吳汝鈞編著:《佛教思想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吳言生:《禪宗哲學象徵》,(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吳言生:《禪宗詩歌境界》,(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吳經熊:《襌的黃金時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李玉珉:《中國佛教美術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new window
李玉珉主編:《觀音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年初版)。
李利安:《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李栖:《兩宋題畫詩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7月)。
李淞:《陝西佛教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
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new window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邢莉:《觀音──神聖與世俗》,(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邢莉:《觀音信仰》,(臺北:漢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
周裕鍇:《禪宗語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林尹、高明主編:《漢語大詞典》,(臺北:華岡出版有現公司,1979年)。
林保堯:《觀音寶相》,(臺北:臺灣東華出版社,1994年)。
祁志祥:《佛教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孫昌武:《詩與禪》,(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徐靜波《觀世音菩薩全書》,(臺北:千華出版社,1994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年)。
馬元浩編撰、攝影:《觀音與中國佛像巡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
張美蘭:《襌宗語言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張節末:《禪宗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
張總:《說不盡的觀世音》,(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許威漢:《先秦文學及語言例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曾棗莊:《蘇詩彙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曾議漢:《禪宗美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new window
童慶炳:《文學審美特徵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9。
黃連忠:《禪宗公案體相用思想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new window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new window
楊曾文:《宋元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楊維中、楊明、陳利權、吳洲著:《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儀軌卷》,(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信公司,1999年)。
葛兆光:《襌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劉方:《中國禪宗美學思想發生與歷史演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劉方:《中國美學的基本精神及其現代意義》,(成都:巴蜀書社, 2010年)。
劉芳如主編:《書畫裝池之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
劉長久、胡文和、李永翹編:《大足石刻研究》,(成都:四川社會科學院,1985)。
鄭僧一、鄭振煌譯:《觀音:半個亞洲的信仰》,(臺北:慧炬出版社,1993年)。
蕭麗華:《「文字禪」詩學的發展軌跡》,(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2年)。new window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new window
魏道儒:《宋代禪宗史論》,(高雄:佛光文教基金會,2001年)。
釋太虛:《法華經教釋》,(高雄:佛光出版社,1992年)。
釋太虛:《雜藏》,《太虛大師全書》,(臺北:善導寺,1980年)。
釋正果:《禪宗大意》,(臺北:千華出版社,1989年)。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
釋厚重:《觀音與媽祖》,(新北市:稻田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2月)。
釋聖印:《普門戶戶有觀音─觀音救世法門》,(臺北:圓明出版社,1992)。
釋聖嚴:《公案100》,(臺北:法鼓文化,2005年)。
釋聖嚴:《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臺北:法鼓文化,2007年)。
鐮田茂雄:《中國佛教通史》,(臺北:佛光出版社,1998年)。
日‧後藤大用著、黃佳馨譯:《觀世音菩薩本事》,(臺北:天華出版社,1994年)。
日‧柳田聖山著,毛丹譯:《禪與中國》,(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日‧鈴木大拙著,孟祥森譯:《禪學隨筆》,(臺北:志文出版社,1979年)。
日‧鈴木大拙著,李世傑譯:《禪佛教入門》,(臺北:協志工業叢書,1970年)。
日‧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日‧阿部正雄:《禪與西方思想》,(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new window
日‧無著道忠,《五家正宗贊助桀》:(日本:花園大學禪文化研究所1994年)。
日‧松本榮一:〈第3章尊像圖中の特殊なるものに關する研究,第5節水月觀音圖〉,《燉煌畫の研究‧圖像篇》(同朋舍,1937年)。
日‧牧田諦亮:《觀世音應驗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70年)。
日‧彌永信美:《觀音變容譚》,(京都:法藏館,2002 年)。
德‧康德著,牟宗三譯:《判斷力之批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德‧馬丁‧海德格爾著,美‧約瑟夫‧科克爾曼斯譯:《存在與時間》,(上海:商務印書館,1996年)。
依里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 桂冠,2001。
杜德橋(Glen Dudbridge)著、李文彬等譯:《觀音菩薩源起考──妙善傳說》,(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
四、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儷娟:《敦煌觀音經變相的發展與形制之研究》,(華梵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王儷蓉:《普門化紅顏──中國觀音變女神之探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5月)。
吳曉晴:《觀音信仰及其圖像研究──以千手千眼觀音為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呂和美:《漢傳觀音信仰之形成及其對唐宋佛教婦女生活的影響》,(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高禎霙:《魚籃觀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郭益悅:《唐宋觀音形神美之研究:以龍門石窟與大足石刻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new window
楊涵茵:《佛教藝術中女性形象研究:以觀音及度母為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7月)。
廖丹妙:《宋代禪宗對詩歌的影響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學年度。
五、單篇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于君方:〈大悲觀音〉,《香光莊嚴》第60期,1999年12月。
于君方:〈找尋女觀音的可能前身〉,《香光莊嚴》第59期,1999年。
于君方:〈偽經與觀音信仰〉,(《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7月,頁97-129。new window
于君方:〈寶卷文學中觀音與民間信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3年),頁333-352。new window
于君方:〈觀音信仰與中國文化〉,《人生雜誌》第127期,1994年4月20日。
于君方:〈觀音菩薩的經典依據及其名號和其他一些不明問題〉,《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1997年7月,頁409-464。
于君方著,徐雅惠等譯:〈多面觀音:中國的觀音信仰〉(上)、(下),《香光莊嚴》第59、61期,1999年9月、2000年3月。
于君方著、徐雅慧譯:〈多面觀音:觀音多重定位〉,《香光莊嚴》第59期,1999年9月30日。
王俊昌:〈試探魚籃觀音文本的社會義涵〉,《中正歷史學刊》8期,2006年,頁 87-118。new window
王景林:〈觀世音的來龍去脈〉,《文史知識》,1989年第1期。
王龍智隆:〈聞思修解六結──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之六步反聞工夫〉,《廣東佛教》,1991年第1期。
古正美:〈從佛教思想史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中國造像史上轉男成女像的由來〉,《臺北: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15期,1987年2月,頁157-225。
朱家棟:〈江西陶瓷考古綜述〉,《景德鎮陶瓷》,1989年第1期。
江西省歷史博物館等:〈江西羅湖窯發掘簡報〉,《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江燦騰:〈觀音信仰與佛教文學〉,收入《臺灣佛教與現代社會》,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頁89-108。new window
佛日:〈觀音源通法門釋〉,《法音》,1992第10期。
李玉珉:〈張勝溫梵像卷之觀音研究〉,《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15期,1987年2月,頁227-264。
李玉珉:〈慈航普渡話觀音:觀音特展介紹〉(上)、(下),《故宮文物月刊》第211期、第212期,2000年10月、11月,頁 90-109、頁62-77。new window
李利安:〈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起源〉,《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臺北:法鼓文化,2007年)。
李壯鷹:〈詩與禪〉,《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李壽菊:〈品賞《幽夢影》的生活與創作美學〉,《飛訊》第128期,2011年10月01日。
李潔華:〈唐宋禪宗之地理分佈〉,《新亞學報》第13卷第1期,1980年。new window
周秋良.康保成:〈娼妓˙漁婦˙觀音菩薩—試論魚籃觀音形象的形成與衍變〉,《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10月。
林福春:〈論觀音形相之遞變〉,《宜蘭農工學報》第 8 期,1994年。
芮傳明:〈中原地區女相觀音淵源淺探〉,《史林》,1993年第1期。
邱素雲:〈從對聯談觀音信仰(上)、(下)〉,(《普門學報》,第11期、第12期,2002年),頁327-366、頁321-357。
俞偉超:〈東漢佛像考〉,《向達先生紀念論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段友文:〈觀音信仰成因論〉,《山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孫昌、李小平:〈憨山夢遊集中觀贊之研究〉,《華梵學報》第1卷第1期,1993年,頁1-17。
孫修身、孫曉崗:〈從觀音造型談佛教中國化〉,《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
馬自立:〈語錄體與宋代詩學〉,(《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5期)。
張小東、何友暉:〈中國化的觀音性別以女為主的原因初探〉,《廣西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04年,頁116-120。
張瑞芬:〈從佛教經典到民間傳說──李靖、妙善故事之演變〉,《興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2年1月,頁285-316。new window
郭祐孟:〈大悲觀音信仰在中國〉,《覺風季刊》第30期,2000年12月,頁11-19。
陳英善:〈《觀音玄義》性惡思想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1992年7月,頁173-191。
陳純禎:〈觀音菩薩在西遊記中地位之探討〉,《光武學報》第26期,2003年,頁111-125。
陳清香:〈千手觀音像造形研究〉,《空大人文學報》第2期,1993年4月20日,頁58-70。new window
陳清香:〈觀音菩薩的形像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3期,1973年5月。
湧淵:〈略述觀世音菩薩修行法門〉,《上海佛教》,1989年第2期。
黃東陽:〈六朝觀世音信仰之原理及其特徵──以三種《觀世音應驗記》為線索〉,《新世紀宗教研究》第3卷第4期,2005年6月。new window
黃國清:〈《觀世音普門品》偈頌的解讀──梵漢本對讀所見的問題〉,《圓光佛學學報》,第5期,2000年12月。new window
黃崇鐵:〈金銅佛造像特展──以三十三觀音為中心的探討〉,《史博館學報》第7期,1997年12月。new window
楊燕:〈管窺中國的觀世音信仰〉,《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06年3月。
葉青:〈中國繪畫敍事傳統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12月6日。
趙超:〈妙善傳說與觀世音造像的演化〉,《中國佛學》,第1卷,第1期,2000年,頁319-327。
趙覺光:〈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觀音菩薩〉,《台州佛教》,1992年第11期。
劉方:〈大慧宗杲「妙悟」說的美學意蘊及影響〉,《學術界》,1997年,頁 84-89。
劉繼漢:〈從閻立本的「楊枝觀音」談觀音畫像的演變及其他〉,《正法研究》創刊號,1999年12月。
鄭秉謙:〈東方維納斯的誕生:「觀音變」初探〉,《東方叢刊》,1998年第1期。
賴賢宗:〈禪的意境美學:以禪藝合流與石濤的畫論為研究的主要對象〉,《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頁157-170。
謝垂節:〈湯顯祖普陀山詩考釋〉,《浙江海洋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03年,頁19-25。
羅宗濤:〈《全宋詩》禪師自贊畫像之考察〉,《玄奘人文學報》第4期,2005年2月。
羅宗濤:〈《全宋詩》禪僧詩偈頌贊之考察〉,《玄奘佛學研究》第1期,2004年7月,頁119-150。new window
釋大參:〈敦煌遺書中《觀音經》題記研究〉,現代佛教學會,《佛學論文發表雙月刊》,2003年3月。
釋聖嚴:〈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中華佛學學報》,第7期,1994年7月。new window
釋聖嚴:〈觀音修持法門〉,《佛教文化》季刊9期,民國57年5月l日。
釋道昱:〈《觀世音經》再考〉,《圓光佛學學報》,總第2期,1997年10月,頁21-27。new window
釋道昱:〈再談《觀世音經》、《請觀世音經》譯本考〉,《圓光佛學學報》,第3期,1999年2月,頁133-139。new window
釋曉雲:《禪話禪畫》第一輯,(臺北:原泉出版社,1994年)。
佐伯富著,陳舜平譯:〈近世中國的觀音信仰〉,《圓光佛學學報》第3期,1992年2月。new window
的雅慶場:《唐代における觀世音菩薩信仰について──觀世音と觀自在をめぐる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0期,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出版,1981年第1期),頁365-367。
澤田瑞穗著、前田一惠譯:〈魚籃觀音的傳說〉,收入王秋桂編《中國文學論著譯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下冊。
Along the Ancient Silk Routes: Central Asian Art from the West Berlin State Museum. 1982.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大正藏》.
Chang, Cornelius. 1971. "A Study of Paintings of the Water-Moon Kuan-yin". ph.D.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
Gillman, Derek. 1983. "A New Image in 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of the Tenth to Thirteenth Century." 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47: 33-44.
Henderson, Gregory, and Leon Hurvitz. 1956. "The Buddha of Seiryoji: New Finds and New Theory." Artibus Asiae. 19, 1.
Lawton, Thomas. 1973. "Kuan-yin of the Water Moon." In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89-90.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Lost Empire of the Silk Road: Buddhist Art from Khara Khato (X-XIII Century). 1993. Edited by Mikhail Piotrovsky Piotrovsky, Electa, Milano, Thyssen-Bornemisza Foundation.
Srenson, Henrik H. 1991-2. "Typology and Iconography in the Esoteric Buddhist Art of Dunhuang." Journal of Silk Road Studie, II: 285-349.
Teiser, Stephen F. 1994. 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Honu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六、網頁
〈菩薩因何名觀世音〉,喇嘛網全球佛教公益平台網站,
http://www.lama.com.tw/content/meet/ac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http://ddc.shengyen.org/mobile/text/04-13/31
《白衣大士神咒》,百度百科網站,http://baike.baidu.com/view/816643.htm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8/39/4d.html(2014/12/15瀏覽)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