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末民初之佛語書法研究
作者:吳新欽
作者(外文):Wu, Xin-Qie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劉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清末民初佛語書法Qing DynastyBuddhism wordscalligraph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8
清末民國初年是一個革命和反革命、新文化和舊文化交相傾軋的混亂時代,也是一個令人憂心幻滅的時代。當人心在幻滅邊緣徘徊、掙扎、猶豫、徬徨的時候,正因為有了楊仁山、歐陽竟無、章太炎、梁啟超等學者、佛教居士,和虛雲法師、印光法師、太虛法師、弘一法師等僧伽,延續了佛教,才得以應化眾生,給這個時代帶來一股希望。因此,清末民初學者、佛教居士與僧伽如何護持佛教,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本研究即以清末民初(1799-1959)時期學者、佛教居士與僧伽的佛語書法為探討材料,參酌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採用文獻分析法、比較研究法、歷史研究法,聚焦於清末民初時,學者、佛教居士、僧伽怎樣透過佛語書法,護持日漸式微之佛教為研究目的。
本研究發現,清末民初之學者、佛教居士、僧伽的佛語書法藝術,各承受其學術素養或碑帖之影響,在佛學思想傾向上,深受禪宗與淨土宗之影響,內容中,則呈現豐厚的親人師友同事之人際關係。清末民初時的學者、佛教居士、僧伽們,將清淨出世的佛語,融入了他們的生活之中,用書法積極入世,化度眾生,實在功德無量!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Republic period, is a revolutionary and counter-revolutionary included, new culture and old culture, mutual exclusion and confused era,but also a worrying era of disillusionment. When the people at the brink of disillusionment, struggle, hesitation, hesitation when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Yang,Ren-Shan, Ou-Yang,Jing-Wu, Zhang,Tai-Yan, Liang, Ci-Chao this group of scholars, lay Buddhist, and Master Hsu-Yun , Master Yin- Guang , Master Tai-Syu , Master Hong-Yi this group of monks, who went continuation of Buddhism, to be able to save this era of the blues, and further to this era brought a hope. Thus, scholars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the lay Buddhist and Buddhist monks are mostly from how it is a subject worthy of study.
This study is the use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1799-1959) scholar of Buddhism and Buddhist monks' Buddhist words calligraphy as explore the material, refer to the System function of language in elementary theory, literature analysis, comparative study of law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Republic scholars lay Buddhist monks how through the Buddhist words calligraphy to protect and maintain the increasingly debilitating Buddhism as research .
The study found that Buddhist words calligraphy art of this period in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Republic scholars lay Buddhist monks, each to his own influence to bear in terms of academic accomplishment, or rubbings on Buddhism ideological tendencies, deep subject Zen and Pure Land Buddhism influence the content, then presents a rich family, teachers, friends, colleagues relationships.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Republic period scholars, lay Buddhist monks, will clean and leave the earthly Buddhist language, into the into their lives, with calligraphy actively enter into the world, save the mortal beings, it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古籍
孔穎達撰、余培德點校,《周易正義》,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4月。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
王安石,《王臨川全集》,臺北市:靈溪出版社,1980年。
王 溥,《唐會要》,臺北:中華書局,1990年10月。
《冊府元龜》,臺北:中華書局,1994年10月。
范 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
首都師範大學文獻研究所編,《四庫家藏》,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1月。
張彥遠,《法書要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8月。
葉昌熾撰、柯昌泗評、陳公柔、張明善點校,《語石 語石異同評》,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4月。
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北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年3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楊家駱主編,《宋人題跋》,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3月。
楊家駱主編,《明清人題跋》,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5月。
歐陽修撰、徐無黨註,《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2月。
韓 愈,《韓昌黎全集》,宋‧廖瑩中輯註、宋‧朱熹考異、清‧陳景雲點勘、清同治己巳年江蘇書局重刻東雅堂本,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9月。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二)近人專著
于凌波,《中國近現代佛教人物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丹 明匯編,《虛雲大師說禪》,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年11月。
中國書法編輯組編,《中國書法‧柳公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6月。
《中國書法全集》,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7年8月。
方廣錩主編,《中國佛教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支運亭,《清代宮廷匾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9月。
王壯為,《書法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王家誠,《趙之謙傳》,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4月。
王元軍,《唐人書法與文化》,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
方去疾編,《趙之謙印譜》,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2月。
不著編者,《林文忠公手書內典》,高雄:德賢淨宗共休會,2013年4月。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田光烈,《佛法與書法:佛學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之影響及追求》,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3年3月。
石川 久楊,《中國書史》,京都市: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1996年2月。
白玉國,《馬來西亞華人佛教信仰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年12月。
宇野雪村,《中國書法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12月。
米歇爾(美)著、陳永國譯,《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如 常主編,《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高雄市:佛光山宗委會,2013年3月。
朱永生、嚴世清,《系統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
池秀雲,《歷代名人室名別號辭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安廷山,《泰山石經》,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3月。
任繼愈、杜繼文編,《佛教史》,臺北:曉園出版社,1995年1月。
李炳南老居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李炳南老居士全集》,臺中:青蓮出版社,1995年3月。
李郁周,《中國書史書跡論集》,臺北市: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2003年2月。
岑學呂編,《虛雲和尚年譜》,臺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9年10月。
沈去疾,《印光大師年譜》,臺中:佛教蓮社,1999年11月。
余 毅主編,《悲盦賸墨》第一集、法書之部,臺北:中華書畫出版社,1977 年1月。
何建明,《晚清民國佛教思想史論》,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年。
岑紹基,《語言功能與中文教學》,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3年。
余 晉、農漢才點校,《虛雲老和尚法匯》,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12月。
沙匡世校注,《吳昌碩石交集校補》,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3月。
吳紹田等著,《平度歷代碑刻研究》,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吳浩坤、潘悠,《中國甲骨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林進忠,《趙之謙的篆刻書法繪畫研究》,臺南:古印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1 月。
林子青,《弘一大師年譜與遺墨》,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年6月。
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10月。
林 翔,《林文忠公寫經小楷》,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6月。
周菁葆,《絲綢之路佛教文化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金 農,《冬心先生續集》,《揚州八怪詩文集》(三),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年11月。
金開誠、王嶽川主編,《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1995年。
祁志祥,《中國佛教美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秋 子,《中國上古書法史:魏晉以前書法文化哲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月。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系統功能語法概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柯律格著(英)、劉宇珍等譯,《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4月。
洪修平,《中國佛教文化歷程》,南京:江蘇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11月。
施子清,《書法經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7月。
馬宗霍,《書林藻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財團法人中臺山佛教基金會恭印,《虛雲和尚法彙年譜集》,1999年5月。
高鶴年著、吳秋香點校,《名山游訪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
高令印,《中國禪學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6月。
翁同龢著、翁萬戈編、翁以鈞校訂,《翁同龢日記》,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1月。
虛雲法師,《開示:虛雲老和尚說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章太炎著、顧廷龍釋文,《章太炎篆書墨跡》,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3月。
康有為撰,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康有為,《康南海自編年譜》,臺北市:文海出版社,1966年。
康有為,《康南海先生年譜續編》,臺北市:文海出版社,1966年。
陳欽忠,《法書格式與時代書風之研究》,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
陳振濂,《線條的世界:中國書法文化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振濂主編,《書法學》,中和:建宏出版社,1994年4月。
黃常倫,《方外來鴻-近現代高僧致高鶴年居士信函手迹》,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4月。
麻天祥,《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連雅琦、金家宇編輯,李艾華翻譯,《書畫拍賣大典‧2004》,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2004年。
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張光賓,《中國書法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4月。
張郁明,《盛世畫佛.金農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張宏生、章利國,《中國佛教百科全書‧詩偈、書畫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張檿弓,《漢傳佛文化演生史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5年。
張小莊,《趙之謙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8月。
張邦煒,《宋代政治文化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陳慧劍,《中國末代禪師》,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陳慧劍,《悲欣交集-弘一大師李叔同的前世今生》,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陳德藝,《古今人物別名索引》,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9月。
陳浩星,《永樂文淵:清代宮廷典籍文化藝術》,澳門:澳門藝術博物館,2007年。
郭天民總編輯,《齊白石全集》,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10月。
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望月信亨著、印海法師譯,《中國淨土教理史》,臺北市:嚴寬祜基金會,2004年12月。
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3年12月。
雄獅美術編,《弘一法師翰墨因緣》,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與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
斐迪南‧滕尼斯(德)著、林榮遠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傅軍龍、李柏田、竹天潤,《晚清文化地圖-1840至1911年的中國文化人》,北京:團結出版社, 2006年4月。
項 楚,《敦煌詩歌導論》,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6月。
葉恭綽編,《全清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5月。
褚柏思,《中國禪宗史話》,高雄:佛光出版社,1986年10月。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1988年10月。
楊家駱主編,《唐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66年。
楊家駱主編,《明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11月。
楊家駱主編,《明清人題跋》,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5月。
楊家駱主編,《宋人題跋》,臺北市:世界書局,1992年3月。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4月。new window
楊 健,《清王朝佛教事務管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7月。
楊 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
楊守敬,《學書邇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董作賓,《甲骨學六十年》,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
鄒 濤,《趙之謙年譜》,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3 年10 月。
詹杭倫,《中國文學審美命題研究》,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1年。
趙之謙,《悲盦詩賸》,出版年月及出版社不詳。
趙之謙,《悲盦賸墨》,臺北市:中華書畫出版社,1997 年。
趙之謙,《章安雜說》,《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趙而昌整理標點,《趙之謙尺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8月。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潘桂明,《中國的佛教》,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
劉 瑩,《楊守敬書學研究》,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社,2002年4月。
劉 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鄭雅文,《從康有為和嚴復看晚清思想之嬗變》,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4月。
鄭貴友,《漢語篇章語言學》,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年。
劉 濤,《書法鑑賞》,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9月。
劉雨虹編,《雍正與禪宗》,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2月。
劉有成,《近現代居士佛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9月。
蔣國保等,《晚清哲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穆孝天、許佳瓊編,《鄧石如研究資料》,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1月。
《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歷代人物別署居處名通檢》,臺北:世界書局,1997年7月。
錢仲聯編,《韓昌黎詩繫年集釋》,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1月。
賴 非,《書法環境:類型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
鄺國祥,《檳城散記》,(星洲:星洲世界書局有限公司,1957年,)頁14。
薩拉‧康格(美)著、沈春蕾譯,《北京信札—特別是關於慈禧太后和中國婦女》,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7月。
蘇珊‧朗格(美)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臺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1974年9月。
釋聖嚴,《聖嚴法師學思歷程.自序》,臺北市: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釋聖嚴,《因果與因緣》(增訂版),臺北市:法鼓山文化中心,2012年1月。
釋聖嚴,《學術論考》,臺北市: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釋聖嚴,《步步蓮華》,臺北市: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4月。
釋聖嚴,《禪-內外和平》,臺北市:法鼓山文化中心,2010年4月。
釋廣定編,《增訂印光大師全集》,臺北市:佛教出版社,1991年4月。
釋大願,《淨土宗十三祖》,南投:人乘佛刊雜誌社,2009年12月。
釋道安,《太虛大師翰墨真蹟》,臺北:獅子吼月刊社,1974年。
二、期刊論文
于希賢,〈雲山萬重 佛光普照-虛雲和尚傳略〉,《佛教文化》,第1期,1994年。
于善浦,〈慈禧印璽知多少〉,《紫禁城》,第2期,1998年。
王 偉、董冀平,〈修辭結構理論與系統功能語言學-兩種功能語言學理論比較〉,《山東外語教學》,第2期,1995年。
王靖絲,〈析論聖嚴法師「帶業、消業都生淨土」之詮解〉,《中華佛學研究》,第11期,2010 年。new window
王小珍,〈陸游建安詩及其建安遊蹤〉,《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第10期 ,2002年。
王曉潔,〈陸遊第二次宦閩心態探微〉,《安徽文學》,第12期,2010年。
毛秋瑾,〈漢唐之間的寫經書法一以敦煌吐魯番寫本為中心〉,《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第3期,2012年。
朱永生,〈話語基調的含義與主要內容〉,《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第1期,1997年。
朱馥生,〈章太炎為日刊《革命評論》所作題字與詩軸〉,《檔案與史學》,第1期,1997年。
伍清梅,〈別樣的藝術圖示-讀《珊瑚筆架圖》有感〉,《美術大觀》,第2期, 2011年。
成 立,〈慈禧太后與書聯之緣〉,《對聯(民間對聯故事)》,第5期、第6期,2008年。
沙孟海,〈略論兩晉南北朝隋代的書法〉,《書法研究》,第4期,1985年。
何鐵山,〈試論書法的“傳播功能”〉,《懷化學院學報》,第29卷,第6期,2010年6月。
李麗娟,〈從語場的角度評析湄洲媽祖文化的英譯〉,《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第12卷,第6期, 2010年。
李建春、朱平,〈影視片名題字及片名書法探微〉,《電影評介》,第5期,2009年。
李 松,〈齊白石的書法〉,《書畫世界》,第4期,1998年。
吳柏森,〈啟功談慈禧寫字〉,《世紀》,第2期,2002年。
林進忠,〈《悲盦手劄》的相關研究〉,《書畫藝術學刊》,2006年11月。new window
邱忠民,〈運用「文體教學法」於應用文寫作之實例探討〉,《遠東學報》,第25卷,第3期,2008年9月。
果 毅,〈當代漢傳禪法的“層次化”教學-以法鼓山聖嚴法師為例〉,《法音》,第12期,總第316期, 2010年。
尚 榮,〈從僧人書法看佛教書法藝術的兩種審美走向〉,《民族藝術》,第4期,2003年 。
林榮森,〈佛教書法探微〉,《中華書道》,第44期,2004年5月。new window
林百川、許琦,〈林則徐藏印〉,《紫金歲月》,第1期,1994年 。
姜一涵,〈從形上美學的觀點看齊白石和他的藝術〉,《美術學報》,第19期,1985年1月。
胡艷杰,〈彭紹升佛學思想探微〉,《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6年3月。
徐福山,〈方雄遒偉、莊嚴簡穆-論北魏白駒穀題字〉,《美術與設計》,第8期,2011年。
孫 佳,〈韓愈量移江陵行跡初探—以沿途詩文為研究中心〉,《安徽文學》,第8期,2010年。
孫中旺,〈張憶娘與《簪花圖卷題詠》瑣談〉,《蘇州雜誌》,第1期,2010年。
郭紹虞,〈沈尹默先生的書法藝術〉,《文教資料》,第4期,2001年。
連 飛,〈南北朝佛教士大夫居士階層興起之初探〉,《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12期,2009年12月。
陳治安、康宗敏,〈語旨及其語篇功能〉,《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6年。
陳星橋,〈名垂青史的佛門弟子-林則徐〉,《法音》,第7期,1997年 。
陳綬祥,〈書法的生命-齊白石書法散論〉,《書畫世界》,第4期,1998年。
張清泉,〈色空概念與書法的中道美學〉,《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3期,2006年12月。new window
張金桐、王桂巧,〈唐人小說的婦女婚愛:從古典到浪漫的轉折〉,《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5期,2003年9月。
張一嗚,〈林則徐與佛教〉,《法音》,第5期,1995年。
黃典文,〈論林則徐書法〉,《書法藝術》,第4期,1997年。
華方田,〈隋文帝與隋代佛教的復興〉,《佛教文化》,第1期,2003年。
凱瑟琳•卡爾,〈美國畫師卡爾為慈禧太后畫肖像〉,《文史月刊 》,第1期,2011年。
葛慧曄、王偉偉,〈清代思想家彭紹升〉,《江蘇地方志》,第6期,2006年。
楊 浩,〈山東境內北朝摩崖刻經中“僧安道壹”初考〉,《泰安師專學報》,第24卷,第4期,2002年7月。
楊豪良,〈初唐書法教育與王羲之書聖地位的最終確立〉,《書畫藝術》,2004年6月。
劉 瑩,〈楊守敬《學書邇言》中之審美理念探究〉,《臺中師院學報》,第17卷,第2 期,2003年12月。
鄭利權、楊敏,〈試論中國古代書法的傳播〉,《書法世界》,第3期,2004年。
鄭 奇,〈如來最小弟,寂寥抱冬心-金農及其《玉壺春色圖》〉,《老年教育(書畫藝術)》,第6期,2010年。
鄭進發,〈佛家書相:西晉以來的佛教書法賞析〉,《當代》,第15、16期,1987年7、8月。
鄭永福,〈不尋常的西方女性,不一樣的慈禧太后-薩拉‧康格和她的《北京信札》〉,《文史知識》,第3期,2011年。
穆 梓,〈多維文化視野中的佛教書法-評楚默《佛教書法史》〉,《中國書法》,總第233期,2012年9月。
繆方明,〈注重“心靈環保”的當代人間佛教-聖嚴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之探析〉,《宗教學研究》第1期,2006年。
釋聖嚴,〈佛教在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功能及其修行觀念〉,《中華佛學學報》,第15期,2002年。
釋自詮,〈戒海寂靜之旅〉,《香光莊嚴》,第88期,2006年12月。
三、學位論文
王靖絲,〈聖嚴法師對淨土思想的抉擇與詮釋〉,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王培穎,〈唐代佛教寫經書法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王佳以,〈融碑入帖—趙之謙書藝風格演變歷程及其社會意涵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07年。
白 銳,〈惟有東坡居士好,姓名高掛在黃州-蘇軾謫居黃州時期的生存樣態及其文學、書法創作〉,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朱紹甫,〈南宋張即之中楷寫經筆法結構分析研究─以《佛遺敎經》為例〉,臺中: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錢 松,〈何紹基年譜長編及書法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博士論文,2008年。
李志亮,〈聖嚴法師「人間淨土」之理念與實踐〉,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呂宏修,〈從系統功能語言學觀點探討學生閱讀科學課文--以肺循環文本為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新欽,〈北魏平城時期敦煌寫經書法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杜其東,〈趙之謙書篆創作及影響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何佳玲,〈明清金剛經靈驗記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年。
李淑芬,〈慈禧太後之得權方式及其統治特質〉,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的倫理思想與實踐-以建立人間淨土為核心〉,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new window
林長青,〈以僧人精神統合生命:聖嚴法師的心理傳記〉,臺北: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泰石,〈聖嚴法師禪學著作中的生命教育〉,臺北: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美香,〈聖嚴法師大普化教育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邱訪榮,〈佛教寫經對身心修持的影響〉,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俊智,〈以系統功能語言學觀點探討不同課文結構對科學文章的理解─以溫度與熱為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培聖,〈虛雲法師的禪法及其影響〉,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柳人尹,〈聖嚴法師旅遊書寫之人間淨土意涵探析─以《佛國之旅》為例〉,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紀志昌,〈兩晉佛教居士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new window
徐慧媛,〈聖嚴法師禪法於哲學實踐之應用探討〉,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高煥循,〈聖嚴法師「心六倫」的思想與實踐〉,臺北: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玉玲,〈沈尹默文學及書法藝術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5月。
張明萊,〈初唐敦煌佛經寫卷書法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張瓈文,〈主體危機、無我、過程主體:林燿德、聖嚴法師、克莉絲蒂娃之主體觀〉,臺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張筱彬,〈殷商時期貞人集團與王權關係之演變探究〉,河南: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5月。
許佩玲,〈從系統功能語言學觀點探討不同圖文整合方式之科學課文對閱讀理解的影響—以月相單元為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郭正賢,〈運用博物館館藏品進行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慈禧太后像」為例〉,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焦明晨,〈敦煌寫卷書法研究〉,臺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游炎輝,〈敦煌寫經書法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程佳琳,〈虛雲和尚禪學研究〉,江西:南昌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5月。
曾惠苑,〈東晉廬山教團之居士群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民教育所國語文教育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曾國華,〈張即之寫經藝術研究〉,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廖艷君,〈新聞報道的語言學研究_消息語篇的銜接和連貫〉,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蔡淵迪,〈敦煌經典書法及相關習字研究〉,杭州: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蕭世瓊,〈唐代敦煌紀年文書及其書法文化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new window
賴廷倫,〈生物科名詞組的類型與高一生的語意理解-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為探究角度〉,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new window
謝智明,〈宋代居士佛教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顏慶衛,〈趙之謙行書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四、研討會論文、報刊
吳新欽,〈化度寺碑與敦煌寫卷「伯5043」號書法之比較〉,《第十三屆南區六校中文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嘉義: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5月。
吳新欽,〈金農寫經書法的文化觀察-以思維與創作為主〉,《第二屆思維與創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2008年。
吳新欽,〈初唐敦煌道教女官寫經書法之書史意義探析〉,《第三十七屆中區中文研究所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
陳欽忠,〈何紹基書學中的顏體內涵及其效應〉,出自《紀念何紹基二百週年誕辰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國書法學會,1998年。
陳雅婉,〈系統功能語言學在語類教學上的應用─以應用文寫作為例〉,康寧大學:人文與資訊—全球化、在地化及創意學術研討會,2011年。
陳麗萍,〈敦煌女性寫經題記及反映的婦女問題〉,《敦煌佛教藝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黃芮琪,〈葉匡時抄心經 為亡者祈願〉,《中國時報》,2014年7月27日,A5版。
彭妮絲,〈華文讀寫教學研究―以文類功能寫作教學法為基礎之探究〉,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華語文創新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3月。
彭妮絲、葉琬琦,〈隱性知識外化與轉移之語文教學模式初探―從國小寫作教學視域切入〉,《搜主意─國語文創新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2009年。
五、網路資源
中華電子佛典學會,網址:http://www.cbeta.org/,檢索日期:2014年8月28日。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人名權威-明清人物傳記資料查詢」網站,網址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檢索日期:2014年8月28日。
《佛光大辭典》網路版,網址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檢索日期:2014年8月28日。
沈江,〈顧琳、周作鎔其人及其書畫-《顧吉山仿古山水冊》賞析〉,《昆侖堂》總第三十二期,網址http://www.ksklt.com/kanwu/type.asp?typeid=48,檢索日期:2014年8月28日。
國際敦煌項目:絲綢之路在線(IDP)網址:http://idp.dha.ac.cn/idp.a4d,檢索日期:2014年8月28日。
羅鳳珠主持「全唐詩檢索系統」,網址http://cls.hs.yzu.edu.tw/tang/database/index.html,檢索日期:2014年8月28日。
六、外文資料
小林斗盦編,《中國篆刻叢刊》第26卷《趙之謙》,1982 年9 月。
石川久楊,〈書字原則の擴張•反轉〉,《墨•續「書」を書くための基本ハソドブツク創作篇》,東京:株式會社藝術新聞社,1994年。
牧田諦亮,《中國近世佛教史研究》,京都市:平樂寺書店,昭和32(1957)年8月。
長谷部幽蹊,〈明清仏教の性格を考える〉,《禪研究所紀要》,1990年1月。
Halliday,M.A.K.,System and funcation in language: selected papers / edited by G.R. Kress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76.
Len Unsworth ,“Teaching multiliteracies across the curriculum : changing contexts of text and image in classroom practice.”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2001.
Robert Hodge and Gunther Kress, Social semiotics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asil Blackwell, Oxford, UK,1995, c198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