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春秋繁露》「天、祭」窔義屬綴華夏民族「天觀」、 並論「祭」~天人際遇
作者:徐鴻模
作者(外文):Andrew Hsu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吳冠宏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春秋繁露董仲舒Heaven《Chun Qiu Fan Lu》OfferingSacrifi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本文依託於《春秋繁露》、「天有十端」為樞軸,架構申述董仲舒天觀思想,以「十端之天」立論「本體天」、以「十端其九」(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闡發「自然天」;並就「天端第十~人」論人之所由與人性。另據董仲舒「祭、際也」之洞見和其對「天子」的冀求,聯綴以《聖經》相關啟示,申論祭義、闡發依歸天道並天人之際、天人合一。約言之、本文概分為兩部分,先論「天」、次論「祭」~依歸天道。
董仲舒為群儒首,本「宗經」、「徵聖」之用心,撰著《春秋繁露》,其所論天必相屬於中國古典經籍諸多關乎「天」的論述。本文遂掘發、綴集「詩、書、易」、儒、道、墨」等攸關「天、帝」~「本體」之記述以玆觀照對映於董子之見;本文概稱其為「舊章」天觀(第二章)。
「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為一端,地為一端,陰為一端,陽為一端,火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水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凡十端而畢,天之數也」、董仲舒從其對天地萬象的觀察中體悟「天」蘊涵著十個可資探究之端緒(天地、陰陽、五行、人)。是則其所欲探究之「天」、蓋可稱其為「十端之天」、本文定稱其為「本體天」(第三章)。
而十個端緒中其九(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本文則概稱其為「自然天」(第四章)。「天有十端」遂為本文第一部分論「天」之樞機。
第二部分論「祭」~「依歸天道」:
首先從「天端第十」~「人、天之副」論起,述及人之本源並人性(第五章)。
「祭之為言際也歟」、「郊禮者、聖人所最甚重也」、「聖人者、見人之所不見者也」董仲舒明確體悟「祭祀」乃為人與天對遇、依歸於天的路徑。本文梳理《春秋繁露》闡述之祭義(第六章)。
其後、掘發董仲舒對「天子」之期待亟盼,因由於此、本文以之類比於聖經「彌賽亞」觀,並綰合以聖經啟示,論述「天人之際」的實現(第七章)。
王國維肯認治學之道可「取外來之觀念與故有之材料相參證;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聯結補綴」,本文嘗試以源自「希伯來民族之故書」~《聖經》的「啟示」聯綴中國經典古籍。
From a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there is a saying that "Dong
Zhongshu's philosophy is on a subject regards to the“Heaven”. As a
matter of fact Dong’s thought about the “Heaven” couldn’t be regarded as a
philosophical thinking merely. Dong Zhongshu (Dong) was a person who comprehended and experienced the “Heaven” and the “Offering”~ the path heading for the Heaven well and profoundly.
Basically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two major topics, firstly on the "Heaven" and the other on the "Offering" ~a way heading to the “Heaven” is following.
Dong adores the “Classical Writings "deeply and he discerns the Saints with respect sincerely. Therefore, the understandings and insights of the Heaven and the Sacrifices which explored in "Chun Qiu Fan Lu《春秋繁露》" tied tightly into the Chinese classical classics (詩書易) and the thoughts of many ancient philosophers(儒道墨諸子)prior to the Qin dynasty in that regards.(Chapter 2)
Dong thought that the “Heaven” could be comprehended by ten
“initials”(端)which are the heaven、earth、yin、yang、fire、gold、wood、water、soil and human being. Therefore, the “Heaven” that Dong would like to master by these ten “cut-ins” (端、切入點) ought to be different from the heaven (sky) which can be seen above. And“it”has to be somewhat much superior to all things. Thus, the“Heaven”is differentiated as the “Supreme One”(das Ding an sich、the thing-in-itself、主體天). Chapter 3).
Nine out of the ten initials (heaven、earth、yin、yang、fire、gold、
wood、water、soil, nine prime elements/implicants) is being referred as the“natural heaven”coll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自然天、Chapter 4)
The second part in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Sacrifice” ~a path heading to the “Heaven”~the utmost One.
To Dong, the “human being” is one of the initials (the tenth one) to comprehend the “Heaven” as well. Dong thought that the man is a deputy of the “Heaven”. Moreover he believed that the “Heaven” is the origin of human beings. The humanity is an interesting topic in “Chun-Qiu Fan Lu” and it’s been well discussed in Chapter 5.
Dong clearly understands that the sacrificial offering is the path to meet the “Heaven”. This article sorts out the meaning of sacrifice in the book of Chun Qiu Fan Lu". (Chapter 6)
Dong thought that the emperor is the “son of the Heaven”. Therefore the emperor has the responsibility to be a priest, a prophet, and a ruler as well. Thus, the expectation of the “Son of Heaven” is analogous to the "Messiah" in the biblical view. (Chapter 7)
一. 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
【漢】:劉安《淮南子》、何寧 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漢】班固:《漢書》、【唐】顏師古 注、楊家駱 編:《新校本漢書》;(台灣:鼎
文書局,1999 年)
【漢】許慎:《說文解⫿》、【清】段玉裁:《說文解⫿注》;(新北:頂洲文化事業
2003 年)
【漢】孔安國 傳、【唐】孔穎達:《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南朝、宋】劉勰:《文心雕龍》、 羅立乾:《新譯文心雕龍》;(台北:三民書局,
2014 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清】阮元 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15 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 年)
【清】陳立:《公羊義疏》;(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 年)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晉】郭象 注、【唐】陸德明 釋文、【唐】成
玄英 疏);(台北:世界書局,1955 年)
【清】孫詒讓:《定本墨子閒詁》;(台北:世界書局,2018 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注》;(台北:世界,2016 年)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

《聖經、和合本》(啟導本);(香港:海天書樓,2015 年)
《聖經、和合本》(串珠、註釋本);(香港:證道出版社,1988 年)
《聖經、和合本》(NASB、中英本、舊約:新標點版;新約:修訂版)(美國:
CODRA Enterprise,2008 年)
《新約聖經》王正中:《中希英逐⫿對照本》;(九龍:浸宣出版社,1984 年)
《舊約聖經》王正中:《中希英逐⫿對照本》;(台灣:浸宣出版社,1988 年)
《聖經、現代中文本》;(九龍:香港聖經公會,1979 年)


二. 近人著作

專書
【董子思想】
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台北:精華印書館,1969 年)
韋政通:《董仲舒》;(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年)
賴炎元:《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2010 年)
王孺松:《董仲舒的天道觀》;(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85 年)
李奎良、宋慶喜、魏彥紅::《董學新論》;(長春:長春出版社,2018 年)
余治平:《唯天為大、建基於信念本體的董仲舒哲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 年)
劉國民:《董仲舒的經學詮釋及天的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
黃樸民:《天人合一》~董仲舒與兩漢儒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13 年)
陳明恩:《詮釋與建構、董仲舒春秋學的形成與開展》;(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2011 年)
馮樹勳:《陰陽五行的階位順序~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 年)
魏彥紅:《董仲舒研究文庫》第一集;(成都:巴蜀書社,2013 年)
魏彥紅:《董仲舒研究文庫》第二集;(成都:巴蜀書社,2014 年)
魏彥紅:《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三集;(成都:巴蜀書社,2015 年)
魏彥紅:《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四集;(成都:巴蜀書社,2016 年)
魏彥紅:《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五集;(成都:巴蜀書社,2017 年)
魏彥紅:《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六集;(成都:巴蜀書社,2018 年)

【經書注釋】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樂天出版社影印,1972 年)
樓宇烈:《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3 年)
郭建勳:《新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13 年)
許紹龍:《易經的奧秘》;(台北:培琳,2001)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年)
韓崢嶸:《詩經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2002 年)
周秉鈞:《尚書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1999 年)
姜義華:《新譯禮記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14 年)
許嘉璐:《周禮》:(台北:建安書局;2002 年)
許嘉璐:《儀禮》;(台北:建安書局;2002 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南:復文出版翻印,1986 年)
陳克炯:《左傳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1992 年)
李維琦:《春秋公羊傳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2002 年)
李維琦:《春秋穀梁傳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2002 年)
徐朝華:《爾雅校注》:(台北:建安出版社,2002 年)
張有池:《四書讀本》;(台北:智揚出版社,1992 年)
李佐豐:《荀子譯著》;(台北:建安出版社,1998 年)
【子書注釋】
樓宇烈:《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3 年)
胡汝章:《老子哲學》;(台北:博元出版社,1981 年)
水渭松:《新譯莊子本義》;(台北:三民書局,2012 年)
李生龍:《墨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14 年)
賴炎元、傅武光:《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書局,2013 年)
【歷史、傳記、雜書】
郝志達、楊忠賢《史記譯注本》;(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 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1991 年)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年)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台北:允
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與人類學的透視》;(台北:台灣商務,2013 年)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95 年)
陳榮捷:《朱熹》;(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年)
鄭曉江:《楊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年)
李日章:《程顥、程頤》;(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 年)
景海峰:《熊十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年)
熊禮匯:《新譯淮南子》;(台北:三民書局,2018 年)
【哲學】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 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年)
唐君毅:《生命⬀在與心靈境界、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 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2015 年)
徐崑生:《中國哲學思想要論》;(台北:台灣商務,1976 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年)
【金甲古文】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81 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蔡哲茂:《甲骨綴合集》;(台北:樂學書局,1999 年)
趙誠:《甲骨文與商代文化》;(瀋陽:遼寧出版社,2000 年)
【日】、島邦男 撰、溫天河、李壽林 譯:《殷墟卜辭研究》;(台北:鼎文書局,
1975 年)
【日】、白川靜 著、蔡哲茂、溫天河 譯:《金文的世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
公司,1989 年)
【其他著作】
朱伯崑:《易學漫步》;(台北:台灣學生,1996 年)
余英時:《天人之際》;(台北:聯經,2015 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聯經,2010 年)
齊益壽:《黃菊東籬耀古今》;(台北:台大發行,2016 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台北:麥田出版,2005 年)
林安梧:《⬀有、意識與實踐》;(台北:東大發行,1993 年)
江建俊:《魏晉「神超形越」的文化底蘊》;(台北:新文本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年)
李豐楙:《山海經圖鑒》;(台北:大塊文化,2017 年)
何儒育:《知天者》;(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8 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社,2011 年)
于凌波:《釋迦牟尼與原始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15 年)
【德】伽達默 著;洪漢鼎 譯:《真理與方法》;(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 年)

【宗教、信仰】
楊惠南:《印度哲學史》;(台北:東大,2012 年)
【日】白取春彥、林煌洲 譯《佛陀入門》;(台北:牛頓出版,1993 年)
【日】白取春彥、林煌洲 譯《佛教入門》;(台北:牛頓出版,1993 年)
【日】鐮田茂雄、關世謙 譯《中國佛教通史》;(高雄:佛光出版社,1985 年)
林道亮:《靈命知多少》;(台北:華神出版社,1981 年)
榮鳳、保羅:《讀經輔輯》;(香港;天道書樓,2000 年)
成世光:《太初有道》;(台南:聞到出版社,1985 年)
亨利提森 著、廖加恩 譯:《系統神學四十七講》(出版資訊、闕)
Brown-Driver-Briggs:《The new Brown-Driver-Briggs-Gesenius: Hebrew –English
Lexicon》;(USA: Jay P.Green Sr. )
Henry Carl Ferdinand Howard:《God、Revelation and Authority》,康來昌 譯:《神、
啟示、權威》;(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0 年)
James Legge :《Notions of the Chinese Concerning God and Spirits》、 理雅各:《中國
人對上帝與神靈的看法》
James Legge:《The Religion of China》、 理雅各:《中國的信仰》;(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Sons,1881)
James Legge: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1880)
James Legge: 《Christianity and Confucianism Compared in Their Teaching of the Whole
Duty of Man》;(London: 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1883)
Karen Armstrong:《A case for God》、朱怡康 譯:《為神而辯》;(新北:八旗文化,
2019 年)
Louis Dupre 著、傅佩榮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立緒文化,2006 年)
Thomas Bien:《The Buddha,s way of Happiness》、盧郁心 譯:《佛陀的幸福課》;(台北:臉譜出版,2011 年)

論文及期刊
周桂鈿:「董仲舒天人感應論的真理性」、《河北學刊》 2001 年,第三期
牛秋實:「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黜百家說的形成及時人、後人之批判」;(河北:《衡
水學院學報》2010 年第 6 期)
賀廣如:「魏默深思想探究~以傳統經典的詮說為討論中心」;(台北:台灣大學,
1997 年)
徐復觀:「西漢政治與董仲舒」;《民主評論》,六卷二十、二十一、二十二期
林麗雪:「董仲舒的人性論」;《孔孟月刊》,十四卷四期
戴君仁:「不說五行考」;《中央圖書館館刊》,新二卷二期
賀凌虛:「董仲舒的治道與政策」;《大陸雜誌》,四十二卷六期
陳夢家:「古文⫿中之商周祭祀」;(北京:燕京學報 第 19 期(1936 年)
賴炎元:「董仲舒生平考略」;《南大學報》,第八、九期
張亨:「天人合一的原始及其轉化」;(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2 年)
吳冠宏:「魏晉玄理與感文化之關係初探、從慧遠『易以感為體』論起」;(台灣:
《成大中文學報》,第 48 期;2015 年、3 月)
游斌:「論比較經學作為漢語基督教經學的展開途徑:以朱子之讀經法為例」
魏彥紅:《衡水學院學報》、「董仲舒與儒學研究專欄」,(河北:衡水市、2018 第 1 期)
魏彥紅:《衡水學院學報》、「董仲舒與儒學研究專欄」;(河北:衡水市、2018 第 4 期)
魏彥紅:《衡水學院學報》、「董仲舒與儒學研究專欄」;(河北:衡水市、2018 第 5 期)
魏彥紅:《衡水學院學報》、「董仲舒與儒學研究專欄」;(河北:衡水市、2018 第 6 期)
魏彥紅:《董仲舒研究文庫》第一集;(成都:巴蜀書社,2013 年)
魏彥紅:《董仲舒研究文庫》第二集;(成都:巴蜀書社,2014 年)
魏彥紅:《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三集;(成都:巴蜀書社,2015 年)
魏彥紅:《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四集;(成都:巴蜀書社,2016 年)
魏彥紅:《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五集;(成都:巴蜀書社,2017 年)
魏彥紅:《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六集;(成都:巴蜀書社,2018 年)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董仲舒與儒學論叢:董仲舒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文集、河北省董仲舒研討會;(河
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年)
董仲舒哲學思想研究:全國首次董仲舒哲學思想討論會論文集;河北省社會科學
院、河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 彙編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