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為民興利:明清山西的農田水利
作者:張繼瑩
作者(外文):Chi-Ying Chang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徐泓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明清山西農業灌溉罌粟(鴉片)水資源社會史環境史Ming and QingShanxiIrrigationAgriculturePoppy(opium)Water ResourceSocial HistoryEnvironmental His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6
本論文主要討論明清以來山西地區農田水利的發展以及社會競合的過程,兼及作物種植與農耕制度的變化。水利史的研究多注重國家與社會對立的問題,但在山西的歷史情境中卻呈現國家與社會合作的傾向。因此,開發水利成為地方官為民興利的手段,百姓也樂意接受官方的水利政策。水利灌溉的興廢過程中,顯現官方與百姓對於環境限制、建設技術以及帝國制度的綜合考量,最後形成官民都能接受的水利規則,發展一套農田水利的價值觀。然而,山西並非各處都能發展水利,因此百姓根據不同的水利條件,選擇發展旱作作物與種植稻米。從農人的種植行為看來,農人面對山西的自然環境、人為的水利建設以及作物種類,都存在相當明顯的理性選擇。在這樣的秩序之下,水利的爭執所考量的問題並非單純的分水爭議,更牽涉土地與作物價值的考量,追求用水等同追求利潤形成山西思考用水的另外一個面向。具有水利基礎的農民,發展高價值的水稻種植,旱作也逐漸形成以小麥為中心的輪作制度;缺乏水利的區域則維持最基本的旱作模式。清末罌粟傳入後,山西農民重新思考水利、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搭配的關係,由於罌粟的種植特色,使其快速進入農民的種植時序當中。最後罌粟成為清末官員改革的對象,並以桑麻代之。清末至民國初年的農業改革,除了推行水利的政策外,對於推廣桑麻更為積極。然而,在缺乏保障農民的情況下,農民投入桑麻種植,多以失敗收場,退回最基本的糧食生產。在此過程中,原先官民合作的關係逐漸瓦解,農業也在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下往衰退的方向發展。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dealt with development of irrigation and agriculture in Ming- Qing Shanxi. The main theme was to argue in contrast to the usually academic assumptions which usually would emphasize a conflict- interests between 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on officers and the confronting group of local people. By studying the allocating water resources, the rotation of crop in kinds, and evolution of farming systems, it became rather clear that in Ming- Qing Shanxi.,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instead of confrontation, there actually were but some check-and-balance within a cooperative working move. State and Society all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irrigation and environmental limit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imperial system. All that forms the rules and values which people follow and believe in, and can be accepted by the offices. However, it is not easy that developing irrigation everywhere in Shanxi, so that peasants choice dry farming or paddy field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From peasants behaviors, they think environment,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crop types in Rationality. It is that competing not only for water resource, but also for profit of land and crops, water resource makes areas in Shanxi develop in different way. Before the end of Qing, peasants find that Poppy is a kind of high value economic crops, and beyond the limit of water resource. It spreads fast, and is forbidden by State. The offices urge peasants planting mulberry and cannabis instead of poppy, but peasants not always success, because changing to plant mulberry and cannabis is more risky than food crops. After trying, peasants do not believe easily in office policy, and unwilling on planting economic crops. This is the reason why economic depression happen before modern Shanxi.
一、史料
(一)經、史、子、集
〔元〕脫脫等編纂,《宋史》,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77。
〔元〕脫脫等編纂,《金史》,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77。
〔北魏〕酈道元、〔清〕王先謙校,《水經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清〕張廷玉等編纂,《明史》,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76。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8。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解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劉向輯,《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1982。
〔戰國〕呂不韋輯;許維遹撰,《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
〔戰國〕韓非;〔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解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趙爾巽修;啓功等點校,《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1977。

(二)檔案、實錄、政書
《清聖祖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德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明〕李東陽等編纂,《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6。
〔明〕李景隆等編纂,《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6。
〔明〕陳文等編纂《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6。
〔明〕楊士奇等編纂,《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6。
〔明〕楊士奇等編纂,《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6。
〔明〕劉吉等編纂,《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6。
〔清〕剛毅修、安頤纂,《晉政輯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海寧輯,《晉政輯要》,合肥:黃山書社,1997。
山西省民政廳編,《山西民政刊要》,臺北:文海出版社,1993。
山西督練公所編,《山西文水縣聚眾滋事始末記》,太原:山西省圖書館藏,宣統二年本。
山西農務局編,《農務公牘》,無出版項。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匯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1980。
(三)志書
〔明〕安嘉士修;〔明〕劉紹先纂;〔明〕王立愛續修;〔明〕劉國治續纂,〔萬曆〕《定襄縣志》,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0。
〔明〕米世發纂修;李裕民點校,〔天啟〕《文水縣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明〕李守貞纂修,〔萬曆〕《沁源縣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3。
〔明〕李侃、胡謐纂修,〔成化〕《山西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8。
〔明〕邢雲路纂修;〔清〕林弘化續纂修,〔康熙〕《臨汾縣志》,北京:線裝出版社,2001。
〔明〕高汝行纂輯;王朝立校,〔嘉靖〕《太原縣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明〕楊維岳纂修,〔萬曆〕《忻州志》,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0。
〔明〕趙彥復,《沃史》,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年(1612)刊本。
〔清〕方戊昌修;〔清〕方淵如纂,〔光緒〕《忻州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方家駒、慶文修;王文員纂,《光緒汾陽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王克昌原本;王秉韜續纂修,〔乾隆〕《保德州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王家坊修;葛士達纂,〔光緒〕《榆社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王時炯原本;〔清〕王會隆續纂修,〔雍正〕《定襄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王埴、王之舟纂修,〔康熙〕《介休縣志》,太原:山西圖書館藏,康熙35年刻本1980抄本。
〔清〕王嘉謨纂修,〔康熙〕《徐溝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王勳祥修;王效尊纂,〔光緒〕《清源鄉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王勳祥修;秦憲纂,〔光緒〕《補修徐溝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王謀文纂修,〔乾隆〕《介休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白鶴修;史傳遠纂,〔乾隆〕《武鄉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托克托歡修;〔清〕曹和鈞、〔清〕羅良柱纂,〔光緒〕《蒲縣續志》,台北:故宮博物院,光緒六年抄本。
〔清〕何才价修;楊篤纂,〔光緒〕《繁峙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何顯祖修;袁鏘珩纂,〔康熙〕《岢嵐州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吳九齡修;蔡履豫纂,〔乾隆〕《長治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吳光熊修;史文炳纂,〔光緒〕《岢嵐州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吳其均纂修,〔道光〕《繁峙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吳承恩纂修,〔光緒〕《沁州復續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吳炳纂修,〔乾隆〕《應州續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吳重光纂修,〔乾隆〕《直隸代州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清〕吳祚昌纂修,〔康熙〕《壽陽縣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清〕吳葵之修;裴國苞纂,〔光緒〕《吉州全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吳輔宏修、王飛藻、文光校訂,〔乾隆〕《大同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李長華修;姜利仁纂;汪大浣續修;馬蕃續纂,〔光緒〕《懷仁縣新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李楨、馬鑑修;楊篤纂,〔光緒〕《長治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李煥揚修,《光緒直隸絳州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李翼聖原本;余卜頤增修;藺炳章增纂,〔光緒〕《左雲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汪嗣聖修;〔清〕王霷纂,〔雍正〕《朔州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沈千鑑修;王政、牛述賢纂,〔嘉慶〕《河津縣志》,北京:中國書店,1992。
〔清〕言如泗、韓夔典修;杜若拙、荊如棠纂,〔乾隆〕《解州平陸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周人龍原本;〔清〕竇谷邃增訂,〔乾隆〕《忻州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周超纂修,〔康熙〕《汾陽縣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康熙五十八年刊本。
〔清〕金福增修;張兆魁、金鍾彥纂,〔同治〕《河曲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俞世銓、陶良駿修;王平格、王序賓纂,〔同治〕《榆次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洪汝霖、魯彥光修;楊篤纂,〔光緒〕《天鎮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胡元朗纂修,〔乾隆〕《天鎮縣志》,北京:中國書店,1922。
〔清〕胡延纂修,〔光緒〕《絳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范啓堃、王煒修;陰步霞纂,〔光緒〕《文水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茅丕熙、楊漢章修;程象濂、韓秉鈞纂,〔光緒〕《河津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韋之瑗修,〔乾隆〕《稷山縣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三十三年刊本。
〔清〕員佩蘭修;楊國泰纂,〔道光〕《太原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夏肇庸修;許惺南纂,〔光緒〕《交城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徐三俊修,〔萬曆〕《臨汾縣志》,北京:中國書店,1992。
〔清〕徐三俊修;劉澐纂,〔雍正〕《遼州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徐三俊纂修,〔雍正〕《臨汾縣志》,北京:線裝出版社,1992。
〔清〕徐繼畬纂修;〔清〕孫汝明、王步墀續修;〔清〕楊篤續纂,〔光緒〕《五臺新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恩端修;〔清〕武達材、〔清〕王舒萼纂,〔光緒〕《平遙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桂敬順纂修,〔乾隆〕《渾源州志》,台北:傅斯年圖書館藏,乾隆二十八年刊本。
〔清〕秦丙煃修;〔清〕李疇纂,〔光緒〕《沁水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秦櫎修;〔清〕霍燝纂,〔康熙〕《馬邑縣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四十四年刊本。
〔清〕馬家鼎、白昶修;張嘉言、祁世長纂,〔光緒〕《壽陽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高嵣等修;呂淙等纂,〔乾隆〕《臨汾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崔長清修;谷如墉纂,〔光緒〕《神池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張士浩等重修;申伯等纂,〔康熙〕《潞城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張啓蘊修;〔清〕孫福昌、〔清〕温亮珠纂,〔光緒〕《興縣續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張嵐奇、劉鴻逵等修;武纘緖、劉懋功等纂,〔光緒〕《盂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張貽琯修;郭維垣等纂,〔光緒〕《鳳臺縣續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曹憲修;周鳳翽纂,〔光緒〕《汾西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郭守邦修;霍燝纂、徐颺廷續修;徐介續纂,〔康熙〕《長子縣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清〕郭晉修;管粵秀纂,〔乾隆〕《太谷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陳學富、慶鍾修;李廷一纂,〔光緒〕《續高平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陶易修,〔乾隆〕《平定州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五十五年刻本。
〔清〕傅星裁定;鄭立功等編纂,〔康熙〕《文水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傅德宜修;戴純纂,〔乾隆〕《高平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勞文慶、朱光綬修;婁道南纂,〔光緒〕《太平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曾國荃修,〔光緒〕《山西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
〔清〕程德炯纂修,〔乾隆〕《陵川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菇金、〔清〕申瑤纂修,〔道光〕《壺關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費淳、沈樹聲纂修,〔乾隆〕《太原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賀澍恩修;程績纂,〔光緒〕《渾源州續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黃宅中纂,〔道光〕《河曲縣志采遺》,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清〕黃圖昌纂修,〔康熙〕《靜樂縣志》,太原:山西省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九年刊本。
〔清〕黃缙榮、萬啓鈞修;張承熊纂,〔光緒〕《夏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葉士寬原本;姚學瑛續修;姚學甲續纂,〔乾隆〕《沁州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葉士寬原本;姚學瑛續修;姚學甲續纂,〔乾隆〕《沁州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董餘三纂修,〔光緒〕《續沁源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劉士銘修;王霷纂,〔雍正〕《朔平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劉大鵬著;慕湘、吕文幸點校,《晉祠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清〕劉鍾麟、何金聲修;楊篤、任來樸纂,〔光緒〕《屯留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劉鴻逵修;沈承恩纂,〔光緒〕《平陸縣續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慶鍾纂修,〔同治〕《浮山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鄧必安修;鄧常纂,〔乾隆〕《孝義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鄭繼修等修;〔清〕邢澍田纂,〔光緒〕《定襄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鄭灝修;〔清〕楊樹恩纂,〔光緒〕《黎城縣續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黎中輔纂修,〔道光〕《大同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穆彰阿等纂,〔嘉慶〕《大清一統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清〕豫謙修;楊篤纂,〔光緒〕《長子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賴昌期、張彬等纂修,〔光緒〕《平定州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賴昌期修;譚澐、盧廷棻纂,〔同治〕《陽城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戴夢熊修;李方蓁、李方芃纂,〔道光〕《陽曲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戴夢熊修;李方蓁等纂,〔康熙〕《陽曲縣志》,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一刊本。
〔清〕薛元釗修;張于鑄纂,〔光緒〕《垣曲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謝汝霖纂修,〔康熙〕《永寧州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韓瑛纂修;王廷掄續纂修,〔雍正〕《沁源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覺羅石麟修;儲大文纂,〔雍正〕《山西通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顧祖禹;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龔導江纂修,〔乾隆〕《壽陽縣志》,太原:山西省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六政攷核處編,《山西省各縣渠道表》,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山西省政府民國八年本。
孔兆熊、郭藍田修;陰國垣纂,〔民國〕《沁源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孔兆熊、郭藍田修;陰國垣纂,〔民國〕《沁源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牛照藻修;蕭光漢纂,〔民國〕《芮城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何燊、程瑤階修;馮文瑞、王景命纂,〔民國〕《萬泉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余寶滋修;楊韍田纂,〔民國〕《聞喜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李世祐修;劉師亮纂,〔民國〕《襄陵縣新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李鍾珩修;王之哲纂,〔民國〕《新修岳陽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俞家驥、許鑑觀修;趙意空、于廷梁纂,〔民國〕《臨晉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皇甫振清修;李光宇纂,〔民國〕《昔陽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孫奐崙,《洪洞縣水利志補》,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孫奐崙、賀椿壽修;韓坰纂,〔民國〕《洪洞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徐昭儉修;楊兆泰纂,〔民國〕《新絳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徐貫之、周振聲修;李無逸等纂,〔民國〕《虞鄉縣新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徐嘉清修;曲迺銳纂,〔民國〕《解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張柳星、范茂松修;郭廷瑞纂,〔民國〕《榮河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張揚祚修;郝世楨纂,〔民國〕《武鄉新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張揚祚修;郝世楨纂,〔民國〕《武鄉新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張敬顥修;常麟書纂,〔民國〕《榆次縣志》,太原:山西省圖書館藏,民國二十二年刊本。
張夔典修;王玉汝纂,〔民國〕《重修和順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楊虎城、邵力子修;宋伯魯、吳廷錫纂,《續陝西通志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趙祖抃修;吳庚、趙意空纂,〔民國〕《鄉寧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劉玉璣修;張其昌纂,〔民國〕《臨汾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嚴用琛、魯宗藩修;王維新、連篤敬等纂,〔民國〕《襄垣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四)碑刻與地方文獻
史景怡編,《壽陽碑碣》,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杜瑞凝,《文水縣開柵鎮甘泉渠沿革始末志》,文水:文水縣辦公室,1987。
李銘魁主编,《平定碑刻文選》,平定:平定縣文史資料委員會,2001。
張正明、科大衛編,《明清山西碑刻資料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張學會編,《河東水利石刻》,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黃竹三等編著,《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輯錄》,北京:中華書局,2003。
董曉萍、藍克利著,《不灌而治:山西四社五村水利文獻與民俗》,北京:中華書局,2003。
韓春雯、張餘生,《開柵春秋》,山西省圖書館藏未刊稿本。
雍正七年立,〈晉賢大夫英濟侯竇公廟祭文〉。現存竇大夫祠內。2010年採集。
嘉慶二十二年(1817)立,〈英濟侯祠碑記〉。現存竇大夫祠內。2010年採集。
光緒二十六年(1900)立,〈重建樂樓碑記〉。現存竇大夫祠內。2010年採集。
(五)文集與資料彙編
〔明〕左光斗,《左忠毅公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崔銑著,《崔氏洹詞》,台南:莊嚴出版社,1995。
〔明〕趙南星,《趙忠毅公詩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金〕元好問;姚奠中主编,《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清〕祁寯藻著;高恩廣、胡輔華注釋,《馬首農言》,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清〕徐炘,《吟香書室奏疏》,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張之洞;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编,《張之洞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清〕陶自悅,《亦樂堂詩》,上海:上海圖書館藏,乾隆二十七年版本。
〔清〕曾國荃著,《曾國荃全集》,長沙:嶽麓書社,2006。
〔清〕劉䬠輯,《仙儒外紀》,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清晉陽書院刊《國初山右四家文鈔》本。
山西省農學編輯會編,《山西農學耕種論》,無出版項。
李文治編,《中國近代農業資料》,北京:三聯書店,1957。
李玉璽編著,《清李菊圃先生用清年譜》,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李用清,《李菊圃先生遺文》(山西省圖書館藏本民國晉新書局社版本) 無出版項
齊如山,《華北的農村》,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劉大鵬著、喬志強標注,《退想齋日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續光清,《家鄉生活追憶》,臺北:山西文獻社,1988。

二、專書論文
(一)中文專書
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編,《山西水利社會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編,《中國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山西省沁源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沁源縣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6。
山西省武鄉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武鄉縣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閻錫山統治山西史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王建革,《傳統社會末期華北的生態與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9。
史學與史識編輯委員會策劃編輯,《史學與史識:王爾敏教授八秩嵩壽榮慶學術論集》,臺北:廣文書局,2009。
白爾恒、藍克利、魏丕信編,《溝洫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2003。
行龍,《走向田野與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7。
行龍、楊念群主編,《區域社會史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何炳棣,《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69。
何漢威,《光緒初年(1876-1879)華北的大旱災》,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
李培信主编,《文水縣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汪家倫、張芳,《中國農田水利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水利水電科學硏究院《中國水利史稿》編寫組編,《中國水利史稿》,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79-1989。
姚漢源,《中國水利發達史》,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苑利,《龍王信仰探秘》,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唐啟宇編,《中國作物栽培史稿》,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郝平,《丁戊奇荒:光緒初年旱災與救濟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8。new window
張亞輝,《水德配天:一個晉中水利社會的歷史與道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張俊峰,《水利社會的類型─明清以來洪洞水利與鄉村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張思,《近代華北村落共同體的變遷:農耕結合習慣的歷史人類學考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梁方仲,《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曾華璧,《民初時期的閻錫山:民國元年至十六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new window
費孝通,《江村農民生活及其變遷》,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7。
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85。
趙世瑜著,《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北京:三聯書店,2006。
劉建生、劉鵬生,《山西近代經濟》,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5。
劉翠溶編,《自然與人為互動:環境史研究的視角》,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08。
游修齡,《農史研究文集》,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年。
鄭東風,《洪洞水利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鄭振滿,《鄉族與國家:多元視野中的閩臺傳統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9。
鄭肇經,《中國水利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錢杭,《庫域型水利社會硏究:蕭山湘湖水利集團的興與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錢穆,《中國文學論叢》,臺北:東大圖書,1991。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臺北:東大,2005。
[日]森田明著,鄭樑生譯,《清代水利社會史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
[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美]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北京:中華書局,2000。
[美]魏特夫著、徐式谷等譯,《東方專制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英]莫里斯・弗里德曼著;劉曉春譯,《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二)中文期刊論文
王金香,〈山西「丁戊奇荒」略探〉,《中國農史》1988:3(1988)。
王金香,〈近代山西煙禍〉,《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3(1989)。
李三謀,〈晚清山西種植罌粟的嚴重後果〉,《古今農業》2000:3(2000)。
王銘銘,〈「水利社會」的類型〉,《讀書》11(2004)。
王履中,〈山西農村經濟破展之原因及其救濟之方法〉,《政治會刊》2:2(1933)。
王錦萍,〈宗教組織與水利系統:蒙元時期山西水利社會中的僧道團體探析〉,《歷史人類學學刊》9:1(2011)。new window
白美雲、楊昌杰,〈從文湖湮沒看汾河流域中部水環境變遷〉,《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0:3(2011)。
行龍,〈「水利社會史」探源─兼論以水為中心的山西社會〉,《山西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31:1(2008)。
行龍,〈晉水流域36村水利祭祀系統個案研究〉,《史林》2005:4。
行龍,〈明清以來山西水資源匱乏及水案初步研究〉,《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7:6(2000.12)。
吳朋飛、侯甬堅,〈鴉片在清代山西的種植、分佈及對農業環境的影響〉,《中國農史》2007:3(2007)。
李令福,〈論華北平原二年三熟輪作制的形成時間及其作物組合〉,《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4(1995)。
李伯重,〈我國稻麥複種制產生于唐代長江流域考〉,《農業考古》1982:2。
李卓潁,〈聖人復作‧水歸其壑─夏原吉治水江南與永樂政權正當性之建立〉,《新史學》22:4(2011)。
李根蟠,〈長江下游稻麥複種制的形成與發展〉,《歷史研究》2002:5(2002)。
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道德、權力與晉水水利系統〉,《歷史人類學學刊》,1:1(2003)。new window
竺可楨,〈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係〉,《地理學報》,30:1(1964)。
郝平,〈力禁「花田」重農桑─李用清「丁戊」救荒活動考察〉,《古今農業》2010:3(2010)。
郝平,〈山西「丁戊奇荒」的人口亡失情況〉,《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6(2001)。
郝平,〈山西「丁戊奇荒」的時限和地域〉,《中國農史》,2003:2(2003)。
郝平,〈淺析山西「丁戊奇荒」的受災強度及社會反映〉,《中國經濟史學通訊》,2002:2(2002)。
郝平、張俊峰,〈龍祠水利與地方社會變遷〉,《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43(2006)。
張小軍,〈複合產權:一個實質論和資本體系的視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歷史水權個案研究〉,《社會學研究》2007:4(2007)。
張芳,〈宋元至近代北方的農田水利和水稻種植〉,《中國農史》,92:1(1992)。
張俊峰,〈水權與地方社會—以明清以來文水縣甘泉渠水案為例〉,《山西大學學報》24:6(2001)。
張俊峰,〈油鍋撈錢與三七分水:明清時期汾河流域的水衝突與水文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9:4(2009)。
張俊峰,〈前近代華北鄉村社會水權的形成及其特點─山西「灤池」的歷史水權個案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3:4(2008)。
張俊峰,〈率由舊章:前近代汾河流域若干泉域水泉爭端中的行事原則〉,《史林》,2(2008)。
梁四寶、王雲愛,〈玉米在山西的傳播引種及其經濟作用〉,《中國農史》2004:1(2004)。
梁四寶、張曉玲,〈馬鈴薯在山西的傳播引種及其經濟作用〉,《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4(2007)。
章楷、李根蟠,〈玉米在我國糧食作物中地位的變化〉,《農業考古》1983:2(1983)。
章楷、李根蟠,〈玉米在我國糧食作物中地位的變化〉,《農業考古》1983:2(1983)。
郭松義,〈清代北方旱作區的糧食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1(1995)。
郭春梅,〈光緒年間河東「丁戊奇荒」及啟示〉,《中共山西省委黨校省直分校學報》,2004:3(2004)。
郭夏雲、蘇澤龍,〈罌粟種植與清末山西農民生計問題─以「文交事件」為中心的區域經濟社會考察〉,《社會科學戰線》2011:12(2011)。
景陽,〈由山西農村經濟現況探討其破產原因與出路〉,《監政周刊》3:9-10(1933)。
曾雄生,〈也釋「白田」兼「水田」─與辛德勇先生商榷〉,《自然科學史研究》31:2(2012)。
曾雄生,〈析宋代「稻麦二熟」说〉,《歷史研究》2005:1(2005)。
曾謙,〈近代山西的農業問題及其解決〉,《農業考古》2008:6(2008)。
鈔曉鴻,〈灌溉、環境與水利共同體─基於清代關中中部的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6:4(2006)。
溝口雄三、汪婉譯,〈中國公私觀念的發展〉,《國外社會科學》(1998)。
編輯部,〈農村通訊〉,《新中華》2:23(1934)。
默人,〈山西五寨農村概況〉,《申報月刊》4:7(1935)。
謬啟愉,〈《馬首農言》的種植特點與名物考索〉,《中國農史》17:1(1988)。
嚴文明,〈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農業考古》1982:1-2(1982)。
(三)日文專書
山本進,《清代財政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2。
天野元之助,《中国農業の地域的展開》,東京都:龍溪書舍,1979。
天野元之助,《中國農業史研究【增訂版】》,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79。
日本外務省編著,《清國事情》,東京:外務省,1907。
森田明,《山陝の民衆と水の暮らし:その歴史と民俗》,東京:汲古書院,2009。
森田明,《清代水利社會史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90。
(四)日文期刊
井黑忍,〈水利碑研究序說〉,《早稻田大學高等研究所紀要》4(2012.3),頁77-84。
井黑忍,〈清濁灌漑方式が持つ水環境問題ヘの対応力:中国山西呂梁山脈南麓の歴史的事例を基に〉,《史林》92:1(2009.1),頁36-69。
目黑克彥,〈山西省における禁煙抵抗事件について〉,《集刋東洋學》68号 (東京,1992),頁94-111。
谷井陽子,〈清代則例省例考〉,《東方學報》67(1995),頁165-179。
鶴間和幸,〈中國古代の水系と地域權力〉,《中国水利史論叢》(東京都:国書刊行会,1984),頁3-33。
(五)英文專書
Edgerton-Tarley, Kathryn. Tears From Iron:Cultural Responses to Famin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Berkeley, 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Snyder-Reinke, Jeffrey. Dry Spells: State Rainmaking and Local Governanc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六)地圖
山西省地圖集編纂委員會,《山西農業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7。
(七)報紙
《晉陽公報》,北京:北京圖書館藏微卷。
(八)資料庫
http://www.mmmmw.cn/Info/1/1880.html苗木買賣網。2012-09-7[引用日期2013-6-7]
http://baike.baidu.com/view/845229.htm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2013-6-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