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晚明日用類書勸諭思想研究
作者:郭正宜
作者(外文):Cheng-IKuo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朝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晚明日用類書勸諭思想Late Ming PeriodDaily Booksthe thought of advi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5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晚明日用類書的勸諭思想。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採取比較法與脈絡化進行研究。比較法包含三種比較,歷時性的比較、共時性的比較、大小傳統的比較。脈絡化,主要從社會的脈絡出發,探討士庶的共同語境與勸諭思想的影響與彼此的交涉與互動。本論文首先,從晚明日用類書的編輯方針與體例,探討其中的射利與獵奇的商業取向;第二,從大小傳統的比較,探討晚明日用類書的民間倫理;第三,從社會脈絡,探討大小傳統之勸諭思想,互相交涉與融通;最後,從晚明日用類書之勸諭護生思想,揭露其中的生存焦慮。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on the thought of advice in Daily Books during Late Ming Period . This study adopts the comparative method as well as the context to look into Daily Books. First of all, it explores the commercial tendency that wants to engage in making profit and to be full of curiosity in the editorial policies of the thought of advice in Daily Books. Secondly, compared with the great tradition and the little one, it discusses with the folk ethics. Thirdly, it investigate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reat tradition and the little one in the social contexts. Finally, it declares the survival anxiety of the life protection in the thought of advice in Daily Books.
參考文獻
一、日用類書叢書
1.酒井忠夫監修,坂出祥伸、小川陽一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東京:汲古書院,平成十一年六月發行,1999年)。
2.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所文化室編,《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室編,2011年11月1版1刷)。
二、古籍
1.梁 釋僧佑編《弘明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七十二年12月台四版﹚。
2.唐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1985年),第53冊,藝術類。
3.唐 大唐三藏沙門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0年8月)。
4.宋 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5.宋 田中慶太郎校定,影印國子監刊本,《周易本義》(台北:華聯出版社,1989年)。
6.宋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7.宋 鄭樵著,《通志》,收錄於楊家駱主編、劉雅農總校,《世界文庫.四部刊要.史學叢書》,第一集,第二冊(台北:世界書局,1957年)。
8.明 歸有光著,《震川先生集》(台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9.明 梅鼎祚編《釋文紀》收於周燮藩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藏外佛經》﹙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10月﹚,第24冊。
10.明 《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1977年)
11.明 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2月,二版一刷)。
12.明 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3.明 劉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4月)。
14.明 謝肇淛著,《五雜俎》(收於《明代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1版1刷)。
15.明 謝肇淛著,《五雜俎》(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
16.明 袁中道著,《遊居柿錄》,收於《明清筆記史料叢刊.明》第55冊(中國書店)。
17.明 李樂著,《見聞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8.明 何喬遠著,《名山藏》,收入明清史料叢編委員會編纂,《明清史料叢編》(北京:北京大學據明崇禎刻本影印,1993),卷一〇二。
19.明 趙錦修、張袞纂,嘉靖《江陰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據明嘉靖二十六年刻本重印,1963),第十三冊。
20.明 何良俊著,《何翰林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據明嘉靖四十四年何氏香嚴精舍刊本影印,1971)。
21.明 何良俊著,《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59)。
22.明 《明實錄》,(中央研究院版,1962年)。
23.明 葉盛著,魏中平點校,《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重印)。
24.明 郎瑛著,《七修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10月再版),下冊。
25.明 顧起元撰,孔一校點,《客座贅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26.明 張岱著,欒保群點校,《琅嬛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1版1刷)。
27.明 張岱著,劉耀林校注,《夜航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7月1版,2013年6月2刷)。
28.明 陳繼儒著,《巖棲幽事》,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繡水沈氏刻寶顏堂秘笈本影印刊行,1995年),子部,雜家類,第118冊。
29.明 方岳貢修,陳繼儒纂,崇禎《松江府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明崇禎三年刻本影印,1991)。
30.明 曾才漢修,葉良佩纂,嘉靖《太平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據明嘉靖十九年刻本影印,1985),第六冊。
31.明 錢希言著,《戲瑕》,收入《松樞十九山》(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八年序刊本影印)。
32.明 《海外孤本晚明戲曲選及三種》,〔俄〕李福清、〔中〕李平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1版1刷)
33.明 陸雲龍等選評,蔣金德點校,《明人小品十六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34.明 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牋》,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61冊。
35.明 《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王秋桂主編(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7月影印初版)。
36.明 黃宗羲著,《明儒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台一版),上、中、下冊。
37.明 王夫之著,《讀通鑑論.下》,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38.明 王士性,《廣志繹》(中華書局,1981年版)。
39.明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第61冊,癸集。
40.明 顧炎武著,《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41.清 《萬曆邸鈔》,昌彼得編,(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1982年臺二版)。
42.清 宣穎撰,《莊子南華經解》(台北:廣文書局,1978年7月初版)。
43.清 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民七十一年二月四版﹚。
44.清 西周生撰,黃肅秋校注,《醒世姻緣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45.清 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46.清 丁元正等修,倪師孟等纂,乾隆《吳江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乾隆十二年修石印重印本,1975),號163。
47.清 張廷玉等撰,收於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九》(台北:鼎文書局,1982年,11月四版)。
48.清 光緒《無錫金匱縣志》,(台北,成文,1970年)。
49.清 余治著,《得一錄》(台北:華世書局,中華文史叢書之八十四,清.同治八年得見齋刻本影印,王有立主編)。
50.清 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民七十一年二月四版﹚。
51.民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嚴靈峯編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三、中文著作(含譯著)
1.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出版,1996年)。
2.王重民著,《中國善本書提要》(台北:明文,1984年)。
3.王德威,《知識的考掘》(米歇.傅科著,王德威譯,麥田,1993年)。
4.尹韻公著,《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
5.方師鐸《傳統文學與類書之關係》(台中:東海大學研究叢書)。
6.〔日〕夫馬進著,伍躍、楊文信、張學鋒譯,《中國善會善堂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6月1版1刷)。
7.尤陳俊著,《法律知識的文字傳播—明清日用類書與社會日常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初版)。
8.朱希祖著,《明季史料題跋》(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8月1版1刷)。
9.牟宗三著,《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1980年)。
10.伊永文著,《明代衣食住行》(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5月1版1刷)。
11.宋立中著,《閒雅與浮華:明清江南日常生活與消費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1版1刷)。
12.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台北:政大歷史系,2001年7月初版)。
13.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的民間實錄》上、下兩冊(台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12月初版)
14.吳楓著,《中國古典文獻學.第二章古籍編纂的體類》(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3年3月)。
15.巫仁恕著,《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2月初版第二刷)。
16.何高濟等譯,何兆武校,《利瑪竇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7.李長莉著,〈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18.胡道靜著,《中國古代的類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19.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台北:允晨文化,2011年12月初版)。
20.〔德〕馬丁.海德格著,孫周興譯,《走向語言之途》(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21.〔德〕馬丁.海德格著,孫周興譯,《林中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5月二刷)。
22.〔英〕柯律格(Craig Clunas, 1954—)著,黃曉鵑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2012年2月第2次印刷)。
23.唐光榮著,《唐代類書與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3月1版1刷)。
24.徐復嶺著,《醒世姻緣傳作者和語言考論》(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25.夏南強《類書通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1刷)。
26.夏建中著,《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27.孫永忠《類書淵源與體例形成之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
28.袁光儀著,《李卓吾新論》(台北:台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29.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30.梁啟超著,《飲冰室合集.專集》(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31.梁其姿著,《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2005年4月初版,第三刷)。
32.張秀民著,《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33.張滌華著,《類書流別》(台北:大立出版社,1985年4月)。
34.陳垣著,《陳垣學術論文集》(第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35.陳平原、米列娜主編,《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1版1刷)。
36.陳飛龍《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2001年1月初版)。
37.陳時龍著,《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38.郭孟良著,《晚明商業出版》(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39.戚志芬《中國古代的類書、政書和叢書》,商務印書館,1996年。
40.葛兆光著,《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41.葛兆光著,《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七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42.雷敦淵《隋代以前類書之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
43.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44.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45.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46.聞一多著,《唐詩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47.趙含坤編著,《中國類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1版1刷)。
48.趙軼鋒、萬明主編,《世界大變遷:視角下的明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1版1刷)。
49.潘樹廣《古典文學文獻及其檢索》(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50.劉葉秋《類書簡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
51.劉天振著,《明代通俗類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2月第1版)。
52.戴健著,《明代後期吳越城市娛樂文化與市民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6月1版1刷)。
53.繆咏禾著,《明代出版史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54.龔鵬程著,《文化、文學與美學》(台北:時報出版社,1988年)。
三、論文部分
(一)中文期刊論文(含譯著)

1.尤陳俊〈明清日常生活中的訟學傳播——以訟師秘本與日用類書為中心的考察〉載《法學》,2007年,第3期。
2.方波〈民間書法知識的建構與傳播——以晚明日用類書中所載書法資料為中心〉載《文藝研究》,2012年,第3期。
3.王端延著,〈從《古今圖書集成》看我國類書的性質〉(《貴圖學刊》,1984年1期)
4.仝建平〈宋元民間日用類書文獻價值述略〉載《山西檔案》,2013年,第1期。
5.朱燕平著,〈略論類書的特點、起源及作用〉(《圖書館研究與工作》,1997年,第3期)。
6.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業〉載《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3期。
7.汪超〈論明代日用類書與詞的傳播〉載《圖書與情報》,2010年,第2期。
8.李文鴻、呂思泓〈晚明文人養生的身體再現與口語傳播〉載《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總第200期。
9.李長莉著,〈十九世紀中葉租界社會風尚與民間生活倫理〉,《學術月刊》(1995年,第3期)。
10.沈津,〈明代坊刻圖書之流通與價格〉,《國家圖書館館刊》,1996年第一期(1996年6月)。
11.吳蕙芳著,〈《中國日用類書集成》及其史料價值〉(《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000年12月,第30期)。
12.吳蕙芳〈新社會史研究:民間日用類書的應用與展望〉載《政大史粹》,2000年,第二期。
13.吳蕙芳〈口腹之欲:明版日用類書中的葷食〉載《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004年1月,第三十五期。
14.吳蕙芳〈日用類書による明清小說の研究〉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7年12月,第28期。
15.吳蕙芳〈民間日用類書的淵源與發展〉載《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01年五月,第18期。
16.吳蕙芳〈清代民間生活知識的掌握—從《萬寶元龍雜字》到《萬寶全書》〉載《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03年五月,第20期。
17.吳蕙芳〈《中國日用類書集成》及其史料價值〉載《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000年9月,第三十期。
18.吳蕙芳〈上海圖書館所藏《萬寶全書》諸本—兼論民間日用類書中的拼湊問題〉載《書目季刊》,2003年3月,第三十六卷,第四期。
19.吳蕙芳〈民間日用類書的內容與運用—以明代《三台萬用正宗》為例〉載《明代研究通訊》,2000年10月,第三期。
20.吳蕙芳〈酒井忠夫,《中國日用類書史の研究》〉、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4期,2011年12月。
21.吳蕙芳〈「日用」與「類書」的結合—從《事林廣記》到《萬事不求人》〉載《輔仁歷史學報》,第十六期,2005年7月。
22.林麗月,〈科場競爭與天下之「公」:明代科舉區域配額問題的一些考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期20(1992)。
23.林麗月,〈世變與秩序——明代社會風尚相關研究評述〉(《明代研究通訊》,2001年12月,第4期)。
24.周曉虹〈社會時尚的理論探討〉,《浙江學刊》,1995年,第3期。
25.胡道靜,〈元至順刊本《事林廣記》解題〉(《百科知識》1979年第5期)
26.黃摩西著,《普通百科新大辭典.序》(上海:國學扶輪社,1911年)。
27.倪海曙著,〈關於百科全書〉(《辭書研究》,1985年7月四期)。
28.張海英〈日用類書中的「商書」——析《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台萬用正宗.商旅門》〉載《明史研究》。
29.張祖淑著,〈試論我國古代「百科全書」〉(《圖書館學刊》,1984年,第二期)
30.張春輝著,〈關於類書性質的商榷〉(《圖書館學刊》,1988年,第5期,總第40期)。
31.陳學文〈明清時期江南的商品流通與水運業的發展—從日用類書中商業書有關記載來研究明清江南的商品經濟〉(《浙江學刊》1995年第1期)。
32.陳學文〈明代一部商賈之教程、行旅之指南——陶承慶《新刻京本華夷風物商程一覽》評述〉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一期。
33.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文化的代表作《商賈便覽》〉載《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3月,第2期。
34.陳學文〈明代中葉以來農村的社會管理——以日用類書的記載來研究〉載《中國農史》,2013.1
35.陳學文〈明清時期維護生態的條令和民約〉載《浙江學刊》,2013年,第4期。
36.陳學文〈從日用類書記載來看明清時期的家庭與婚姻形態〉載《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
37.許暉林〈朝貢的想像:晚明日用類書「諸夷門」的異域論述〉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0年6月,第二十卷,第二期。
38.鹿憶鹿〈明代日用類書「諸夷門」與山海經圖〉載《興大中文學報》,2010年,27期(增刊)。
39.賀賓著,〈關注民間倫理:傳統倫理文化研究的新思路〉,《理論與現代化》(2006年3月,第2期)。
40.賀賓著,〈由謠諺所見的民間倫理觀念〉,《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9月,第5期。
41.鈔曉鴻,〈近二十年來有關明清“奢靡之風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10期)。
42.〔日〕溝口雄三著,〈中國儒教的十個方面〉,《孔子研究》(1992年,2期)。
43.楊義著,〈文學地理學的淵源與視境〉,《文學評論》(2012年,第4期)。
44.劉天振〈明刊日用類書所輯詩歌初探〉載《齊魯學刊》,2010年,第3期,總第216期。
45.劉天振〈試論明代民間類書中歌訣的編輯功能——以明刊日用類書與通俗故事類書為考察中心〉載《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第3期,總第62期。
46.劉天振〈明代日用類書編輯藝術與民間知識傳播〉載《中國科技史雜志》,2011年,z1期。
47.劉天振著,〈早期南戲與民間生活倫理〉,《上海戲劇學院學報》(戲劇藝術),2010年第4期(總156期)。
48.劉天振著,〈宋元南戲與民間生活倫理〉,《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5卷,第3期(總第230期)。
49.劉捷〈明末通俗類書與西方早期中國志的書寫〉載《民俗研究》,2014年,第3期。
50.劉全波著,〈論類書在東亞漢字文化圈的流傳〉(《敦煌學輯刊》,2011年第4期)。
51.鄭炳林、劉全波著,〈類書與中國文化〉(《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5期,2011年10月)。
52.蕭東發著,〈建陽余氏刻書考略(中)〉,頁215;
53.蕭東發著,〈建陽余氏刻書考略(下)〉,頁244-246;
54.蕭群忠著,〈“生活倫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55.蕭群忠、李杰著,〈修身倫理與治平倫理的合與分——對中國傳統道德的新的視角分析〉,《齊魯學刊》(2011年,第5期,總第224期)。
56.魏志遠〈道德與實用:從日用類書看明朝中後期的民間倫理思想〉載《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12月,第34卷,第6期。

(二)中文學位論文
1.林恩立著,碩士論文《從《增廣昔時賢文》與《千金譜》探討台灣民間文學中「雅言口傳」之現象》(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
2.巫仁恕著,《明清城市民變研究—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3.徐立強《梁武帝制斷酒肉之主張與中國佛教素食文化之關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8年碩士論文﹚
四、外文文獻
(一)日文部分
1.仁井田陞:《中國法制史研究(奴隸農奴法.家族村落法)》,3冊(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出版會,1962年3月20日)。
2.酒井忠夫著,〈明代の日用類書と庶民教育〉,收於林友春編,《近世中國教育史研究—その文教政策と庶民教育》(東京:國土社,昭和33年3月)。
3.酒井忠夫著,《中國日用類書史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2011年)。
4.磯部彰,〈明末における《西遊記》の主體的受容層に關する研究—明代「古典的白話小說」の讀者層をめぐる問題について〉(《東洋學》,第44期,1980年)。
5.井上進,《中國出版文化史——書物世界と知の風景》(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2年)。
6.大塚秀高著,〈明代後期文言小說刊行概況〉,載於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東洋文化》,第61期,1981年第3期。
7.宮崎市定著,〈科舉—中國の試驗地獄〉,收入氏著,《宮崎市定全集》(東京:岩波書局,1993),輯15。
(二)英文部分
1.Dorothy Ko,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pp.35-37;
2.James Hayes, “Specialists and Materials in the Village World, in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and Evelyn S. Rawski, eds, Popula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87-88。
3.Evelyn S. Rawski, “Economic and Social Foundations of Late Imperial Culture, in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29-31。
4.Lucille Chia, Printing for Profit, pp.149-150, 250-253。
5.Evelyn S. Rawski, Education and Popular Literacy in Ch’ing China(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9), pp.1-17;
6.David Johnson, “Communication, Class, and Consciousnes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38-39, 54-65;
7.Grace S. Fong, “Female Hands: Embroidery as a Knowledge Field in Women’s Everyday Life in Late Imperial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aily Life, Knowledge, and Chinese Modernities,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Taipei, November 21-23, 2002,pp.1-49.
8.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 15thed. ,1986. Entry “Encyclopaedias and Dictionaries, “ vol. 18 365-394
9.馬蘭安,Chantefables and Textual Evolution of the San-kuo-chih-yen-I, T’oung Pao. LXXI(1985), pp.159-227(p.187)
10.柯律格,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pp.58-6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